..续本文上一页把第八识抓成是我,第八识所含藏的种子和他所起的现行都执为我所。这段文就讲的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它们相互之间有些什么关系。我们现在闹不太清楚,因为这些名词我们都陌生。它本身我们都没有闹清楚,怎么晓得它什么关系不关系呢。世间万法,都有相互的因果关系。这段文专门讲八识的互相关系。要讲八识相互的缘的关系,就要讲八个识,一切都唯识所变,把识弄清楚了,其他就不难了。
讲四种缘,第一要讲因缘,佛法要讲那一种是亲因,亲因就是种子,阿赖耶识含藏的那个认识的种子,才是你生起认识的亲因。第二叫所缘缘,所缘就是识的对象。第三叫等无间缘,这个缘精神才有,物质没得。我们的精神就像水一样不断的流,精神就是心,这个心前念过去了,后念就跟着来,必定要前念过了才有后念。就象看书,先看第一个字,然后才能看第二个字,不能一心二用,它正在管这件事的时候,它就管不到旁的。心就是细水长流,不断的一念接一念,前一念对于第二念叫等无间缘。同一个识才有等无间缘,同是一个识,前头的过去了后头的才能才能生起。等就是平等,就象排队一样,一个接一个。无间就是中间没有空,一个顶一个。等无间缘只有心上才有,物质无所谓等无间缘。这一段文专门讲这八个识之间有哪些关系,能不能作为因缘,能不能作为等无间缘,还有呢就是增上缘,只要不妨碍它存在都叫增上缘,一切事物的存在都与外界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对他有帮助,不跟其他抵触的都叫增上缘。比如交朋友,来帮忙算朋友,只要他不撤你的台都算是朋友,都是增上缘。因缘心和物都有,主要的因缘是种子,种子生现行是因缘,现行熏种子还是因缘,现行熏种子就有点象我们现在讲的经验,经验过了要留下个印象,印象就留在阿赖耶识里。前六识不可能把经验保持牢固,因为前六识要间断,没得力量来保存。它不是银行,它是摆地摊的,一会儿在这里,一会儿又在那儿。所以前六识不能含藏种子。第七识也不能含藏种子,只有第八识才能含藏种子,经验都含藏在第八识里。种子遇缘就能起现行,现行又熏种子,种子又起现行,阿赖耶识的职务,一天不歇气的就搞这个“种现熏生”。种现熏生就是因缘,种子是现行的因,现行反来熏种子,现行又成了种子的因,不断的反复的互为因果。八识相互之间,谁与谁有哪些作用,把它归纳一下,大家觉得好繁啊。有些人说学法相要不得,分别名相不知休,一天到晚就在里头钻牛角尖,不晓得休息。入海算沙徒自困,就像在海里头去数沙,哪一辈子数得清啊,只有把你弄来困起。有人这样说,但是要看各人的根器,有人就是要经过入海算沙,把思维认识的能力锻炼出来了,深般若才能够出来。六祖大师听到一句话就开悟,却不晓得人家六祖大师前辈子入海算沙算了好多沙啊。只看到人家的这辈子,听到一句话,字都认不得就开悟了,好像禅宗有不可思议的便宜可以捡,可能不是拿回事吧。学佛法信了之后要解,要把道理弄懂后,才能把你自己说服。佛法里讲的道理,你只是信了,那是前半截,信有多少程度,信究竟坚固没有,还是个问题。一定要透过解之后,信才坚固。没有通过自己的解,通过自己的认识,只是相信人家说的,不算坚固。所以学佛法,四个阶段,第一要靠信,信了之后要求解,要用点自己的脑袋,,通过思维,你才把这个道理承认下来,想通了就要实践,实践过了,你才是真正的收获,佛的道路就是一个行解行证。有些人不费好大劲就解了,是他往昔生中有种子,往昔生中亲近过无数的善知识,或者已经见过的多少的佛菩萨,一闻佛法就开悟,随便点一下就醒了。如果往昔生中还没有积集这种资粮,就是现在说的穷光蛋,那就要慢慢的积累本钱,所以闻了还没有解的话,还是要认真,再再听人家帮我解说,不一定闻了就解。遇到佛了,可能很容易解,因为佛有加持力,说法善巧。我们听老师讲,老师不是佛,只要比我懂得多一点就应听。有人说不爱听那么多,我就老实念佛,一样的往生,但你听到了懂得一点又哪点不好呢?法相宗就是要解,要从法的相而看法的性,对于世间万法就有正确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修行。有些人是上根,什么叫上根,上根就是一闻佛法之后,更不再疑,为什么不起疑心呢?他根器深厚,往昔生中就把这一套东西学的很多,人家给他一点醒,过去那些种子一下就发了,就把这些道理都彻悟了,所以叫上根。我们现在学佛法,好多地方翻不过接受不了。佛法里头的道理,往昔生中听得少,这些问题没有好生解决,所以现在来对于佛法这样想不通,那样想不通,那就得多学。这就是钝根。过去学少了,现在弄不通;现在又不学,那就永远弄不通。所以佛法要通过行解行证闻思修。佛给我们指出的悟的道路,就是闻思修。闻就是听闻佛法,真正找到一个大善知识,就是学佛的好机遇。小善知识有时也能起作用,他说的话那怕有一句起了作用,也是我的收获。佛法的三慧开始就是闻慧,就是要听。老佛爷在世没得书,那就是找善知识听。老逢佛在说法,菩萨在听法,那是有福报遇到真正大善知识了。现在我们有书,就不一定要从人的嘴巴里去闻,只要你肯看书,看书能够找到门路了,能够找到一个少费力,多收获的路。我们去找大善知识著作看,大概不会上当。我记得我在十方堂听讲,有个老居士,给我建了个议,这句话当然是故人说的话,他说亲近今人不如亲近古人这还是一句有道理的话。故人著作大概经过好多鉴定,要靠得住些,今人究竟靠不靠得住还不敢十分说,所以我就有点庆幸。我亲近现在的人不多,那个时候我在成都听经,遇到的法师都是些大善知识。我学法没有走多少弯路,所以那个老居士给我说的这一句话还是很有道理。多闻,哪里在讲经,都应该去听,四十里路有人讲经不去听就犯菩萨戒。但是有一条件,讲的不好不去听也不犯戒。我也不一定讲得很好,我听到善知识讲过些。诸位如果听经时间不够,选择点好书来看,不听经免得跑,也一样。为什么我要讲这本书呢?因为我自己吃过亏。我自己就是心高气傲,什么艰难的科学,我自学都学得起走,我认为佛法我自己也学得起走。后来我就走不动了,就屈服了。我第一个遇到讲法相的是王恩洋先生。经过王恩洋先生讲法相,以后自己再看书,门槛才不多了。这是一个专门学问,有时不是我们一般的文学知识就能够解决问题。它有些专门术语,你不懂就关在门外。这本书就要我们把这一百个专门术语学到手,以后自己去看书,浅一点的,问题就不大了。我那个时候,连百法都没学过,就去拿《成唯识论》来看。看了两三个月,也懂不到。应该怎么学,我也不晓得。王先生来讲书,讲了一部唯识宗的书,摄大乘论,才把我领进了门。好多术语看到起简直隔膜,不晓得说的啥子。我自己吃了亏,我才晓得学佛法的人最好还是把这本书读了,把这一百个术语先解决了。唯识认为主要的东西是识,把八个识的相互的关系说清楚,再往下发展看问题,你就不至于困难了。这些法师是深入走过这条路的,他就晓得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了,以后你才不容易走转路。哪一个跟哪一个什么关系,就像介绍人一样,给你介绍清楚,但是现在听起来有点隔膜,有点沉闷,所以我只好简单一点把这段跑过。
第七末那当体自望。若约粗言之有二缘。若约细言之有三缘。约粗言之有二缘者。前念与后念为次第缘,有等无间缘。不相障碍,有增上缘。约细言之有三缘。二缘者如前。更加所缘缘。谓一心中有其四分。前后相缘,故有所缘缘。此之四分,如前已说。不烦重列。末那望阿赖耶识得有三缘。谓末那熏阿赖耶识故得有因缘。末那缘阿赖耶识得有所缘缘。不相障碍故得有增上缘。不由末那灭故阿赖耶识生故无等无间缘。末那望第六识得有一缘。谓不相障碍故得有增上缘。不由末那灭故第六识生故无等无间缘。末那不熏第六识故无因缘。末那不能缘六识为境故无所缘缘。末那望五识得有一缘。谓不相障碍故有增上缘。末那不熏五识故无因缘。不由末那灭五识生故无等无间缘。末那不能缘五识为境故无所缘缘。
“第七末那当体自望”第七末那识这位先生我们从来没有认识过,今天认识就要把关系闹清楚。首先说他自己,当体自望,当体就是末那识自己本识,自己对到自己。“若约粗言之有二缘”假如把问题说小点,只对这个问题谈就叫约,只是就粗略的方面来讲,末那识与末那识有两个缘,如果从细的方面“若约细言之”范围在细的方面谈就有三缘,先说数,然后才解释。“约粗言之有二缘者。前念与后念为次第缘,有等无间缘”前一念的末那念跟后一念的末那识,前一念过去了,后一念才能够来,他就有等无间缘。后念紧跟前念,叫等无间缘,也叫次第缘,次第就是排队一个挨一个。“不相障碍,有增上缘”,末那识跟末那识自己前念跟后念不起障碍,所以叫增上缘。“约细言之有三缘,”三个缘是哪三个呢?“二缘者如前”有两个缘就是前头刚刚说了的,一个是等无间缘,一个叫增上缘。“更加所缘缘”还要加上所缘缘。唯识的四分家解释的一个心要分成四个部分,这里把这个道理抬出来了,“谓一心中有其四分。前后相缘,故有所缘缘”前头起了的心,后头的心就能缘它,所以就叫所缘缘。四个部分中头一个相分起,第二个见分就缘到相分,所以说自己缘自己,前后相缘“此之四分,如前已说不烦重列”四分前面已经讲过了,不要再来陈列这个四分的说法了,这就末那识自己对自己关系讲完了。
末那识与阿赖耶识是什么关系呢?“末那望阿赖耶识得有三缘”有哪三缘呢?“谓末那熏阿赖耶识故”,末那识起的时候也要熏成种子,阿赖耶识就有末那识的种子,所以末那识就成了阿赖耶识的因缘,这是现行熏种子,现行就是因“得有因缘”,所以这就可以作因缘。“末那缘阿赖耶识得有所缘缘”末那…
《《百法明门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