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六识有二缘”,五识对六识有哪些关系呢?有两个。“五识望第六识有开导意,故有等无间缘”,意识要生起总是以五识为前导,前一念有前五识当中的一个,第六意识的思想才跟上,所以前五识就可以给第六意识当等无间缘。眼睛一看到了,意识就跟到上去,嗯!这个是花。“生时不相障碍故有增上缘”,第六识跟前五识,可以同时起,前五识起的时候,意识可以同时都起,所以可以为增上缘。“不熏第六识故无因缘”,前五识起的时候,对于第六识熏不成种子,所以前五识对于第六识没得因缘关系。“不能缘第六识为境故无所缘缘”,前五识眼睛只能缘色,耳朵只能缘声,五识只能缘外界无尘境,不能缘意识,眼识怎么个看得到意识呢?耳识也听不到意识,所以第六识不是前五识的境,第六识跟前五识就没得所缘缘的关系。
第三四界分别者。四界谓欲界。色界。无色界。及无漏界。问曰。八识几通四界。几通三界。几通二界。几唯一界。答曰。三通四界。三谓意识、末那、阿赖耶识。三通三界。三谓眼识、耳识、身识。三界谓欲界、色界及无漏界。二识通二界。二识谓鼻识、舌识。二界谓欲界及无漏界。此八识中当知无有唯一界者。
第三个问题是“四界分别者”,八个识在三界里,到底哪一个识在哪一个界才能有。修定的人与界就有关系,你修起了色界定,无色界定,那么哪些识跟得上去,哪些跟不上去呢?我们常说三界,怎么还有四界呢?三界是指凡夫、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有饮食男女之欲,色界有物质,但是是禅定所生,无色界连物质都没得了,三界是凡夫往来的处所。另外有一界叫无漏界,无漏不在天界,超出三界了,圣人就叫无漏界。所以说“四界谓欲界。色界。无色界。及无漏界”
四界里头,到底哪些界有哪些识,“八识几通四界。几通三界。几通二界。几唯一界。”八识哪几个四界都有,哪几个三界都有,哪几个二界都有,哪几个只有一界才有. “答曰。三通四界”,说三个识四界都有,哪三个识呢?“三谓意识、末那、阿赖耶识”意识,末那、阿赖耶识通四界。这三个识圣人也有,凡夫也有,意识都没得了,凭啥来修定呢?无想天也还有意识,阿赖耶识是生死的根本,没有出生死,阿赖耶识都在。有阿赖耶识就有末那识,所以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是凡夫圣人四界都有。
有三个东西就只有三界,“三通三界”,三是什么呢?“三谓眼识、耳识、身识。”通哪三界呢?“三界谓欲界、色界、无漏界.”无色界没得,为什么无色界没得呢?无色界没得物质,眼睛看什么,耳朵听什么,身子又去接触什么呢?所以欲界有眼识、耳识、身识,色界还有物质,也有眼识、耳识、身识,圣人也有眼识、耳识、身识,无色界没得眼识、耳识、身识。
“二识通二界”,有两个识只两个界才有。“二识谓鼻识、舌识。二界谓欲界及无漏界。”欲界才有物质的享受,所以鼻子闻得到香,舌头尝得到味,色界的人不享受这些东西,享受禅定的人不闻香,不吃东西了,所以色界无。无色界物质都没得了,所以鼻识、舌识不起作用了。无漏界的圣人无所不知,所以有鼻识、舌识。
“此八识中当知无有唯一界者”八识中没得哪个识只管一界。根据以上分别我们在修定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修到哪一界,五欲中哪些欲没有了。
第四重数分别者。眼等五识及与末那有其三重。谓种子为一重。现行为第二重。第六意识缘为第三重。第六意识有三重。种子为一重。现行为第二重。前后相缘为第三重。阿赖耶识有四重。谓种子为一重。现行为第二重。第六意识缘为第三重。末那缘为第四重。
“第四重数分别者”,这是说识起的时候有几个层次。“眼等五识及与末那有其三重”眼识等前五识和第七末那识,起作用的时候有三个层次。“谓种子为一重”,首先第八识里有他的种子,这是它亲自生起的因。“现行为第二重”,先有种子,第二现实的才起作用。“第六意识缘为第三重”,现行以后,第六识紧跟着就要去管前五识。譬如说眼睛,看着他时它自己分别不了,要第六意识来分别,第六意识缘它的现行,才起得到认识作用。前五识和末那识都有这三重。
第六意识起的时候有几个层次呢?“第六意识有三重”还是“种子为一重。现行为第二重”,第六意识起时就能够分别,“前后相缘为第三重。”意识的后一念要缘前一念,不然后一念跟前一念中间就没得联系了,所以第六意识是这样子的三重。
“阿赖耶识有四重”,阿赖耶识有四重关系。“种子为第一重”,第一它有种子,种子是从前熏习形成的功能。“现行为第二重”潜伏的功能出台了起作用了,这是现行是第二重,起了现行之后还要第六意识去缘他,这是第三重。“末那缘为第四重”末那识还要缘第八识,末那识一天到晚都守着第八识,末那识经常把它管着,这是第四重。
第五三性分别者。三性谓善、不善、无记。眼等六识,通于三性。第七末那通于二性。谓善性无记性。若在因位是无记性。若在果位及入观时当知是善性。第八阿赖耶识亦通二性。谓异熟无记及与善性。若在因位是异熟无记。若在果位即是其善。上来略料简八识讫。
第五讲八识的三性分别。“第五三性分别者。三性谓善、不善、无记”,三性讲的就是善、不善、无记。无记就是说不上善,说不上不善,平等的。
“眼等六识,通于三性”,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六识有的时候是善,有的时候是不善,有的时候是无记,都可以有,所以叫通。
“第七末那通于二性”,末那识可以起善性。末那识平时是无记性,它只把阿赖耶识守到,不造善,又不造恶,不说我要做好事,也不说我要做坏事,所以是无记。成了圣人的时候,末那识就转成善性了。众生的时候,末那识是无记性,它分不到善恶。“若在因位是无记性”因位就是众生的地位,众生是成圣人的因。“若在果位”,成了圣人了,“及入观时”,入观就是修观,观想的时候,“当知是善性”,末那识就变成善性。
“第八阿赖耶识亦通二性”,阿赖耶识有两种性,“谓异熟无记及与善性”阿赖耶识在我们凡夫位上就是异熟无记,异熟就是熏成的种子到后来才成熟。譬如我们凡夫现在长的眼耳鼻舌身,对这个身体不能说它是善是恶啊!这是你往昔生中造的业,他长来就是这么个样子,不是自己起心动念要长这么个样子。我们长成这么一个样子,自身不负责任,是业力所感,自己分不到善恶,所以叫异熟无记。阿赖耶识是业果的总和,从前造的业都一下被它象仓库一样贮藏起来,它光是贮藏,自己没有起心动念造善造恶。感得的这个业报,本身无所谓善恶,比如说变了牛了,那是他的异熟,但不能说这个牛的本身是善是恶,是从前的业力感得的,现在来说它就无所谓善恶了。所以阿赖耶识尽是那些从前的因缘集结在里头,以后成熟了就要生果,它本身作不到主,在因位,阿赖耶识就只能是异熟无记。“若在果位即是其善”,其字是个虚字用来构成四个字一句,如果到了果位成了圣人,阿赖耶识都是些善业熏起的,没有恶东西了。
“上来略料简八识讫”上来是说上头说了这么多,一直说到现在。略就是大略,简就是分析,把它分别出来,料就是料理,把他整理一下,讫指这段文章说完了,讲八识心王就算讲完了。
第二心所有法略为六种。
自下第二明心所有法。就中有三。第一总牒开章。第二列名举数。第三别牒具陈。此即第一总牒开章。言心所有法者。谓彼心王是其能有。此等诸法数心之所有。故名心所有法。言略有六种者。举心所有法结六位数名
遍行有五别境有五善有十一烦恼有六随烦恼有二十不定有四者 此即第二列名举数。
“第二心所有法略为六种”心所有法就是依心起的心理变化,可分成六个方面。心所有法就分得细,百法里有五十一个,占了一大半。因为佛法就叫心学,就要我们认识自己的心理活动,哪些心是善,哪些心是不善,这是我们修行人最有用处的一段,由此自己才认识得到自己起心动念要得要不得。“自下第二”,从这往下就是第二大段,“明心所有法”,要说明心所有法了。“就中有三”,在这一科当中,有三个小段。“第一总牒开章”,总牒就是总的把要说的题目重复的说一通,说了之后就把它分成段落,章就是段落。“第二列名举数”把段落分出来之后,给它们排一个队,把它们名字一一列出,然后说明它的数。“第三别牒具陈”,第三就分别按照它们这个研究,具陈就是全部的把这个心所的内容陈述出来,这就又何妨,这一段分成这么三小段。“此即第一总牒开章”,现在要讲的是第一段,第一段就叫总牒开章。心所有法略为六种这就是总的把心所有法提出来,说有六种,分成六个段落就叫开章。“言心所有法者”,说提出心所有法这个名字,为什么要这样提,“谓彼心王是其能有”,心王是心识的本体,它象王一样,心所就像臣子一样,仆人一样,是它所属的,归它所管的,所以心王是其能有。心理活动要受心管,所以心所就是心王的所有,心王就是心所的能有。“此等诸法数心之所有”此等就是后头讲的五十一个心所。法就有数,所以叫诸法数。都是心之所有,所以叫心所有法,“故名心所有法”。“ 言略有六种者。举心所有法结六位数名”,心所有法有六个种类,叫六位。心所有法起的时候有个位次,有些先起,所以叫六位,先说个总数。
心所有法有一项叫遍行,有五个“遍行有五”,遍行是说这个心所,只有你心一起一动念,他就要跟着来。遍行心所有五个。“别境有五”,别境这个心所要对到特别的境才起,各人自对的境不同,不是那个特定的境,就不起这个心,所以叫别境,别境心所有五个。
“善有十一”,善心所有十一个。“烦恼有六”,根本烦恼有六个,凡夫一天到晚都有根本烦恼。随烦恼是跟到根本烦恼起的烦恼,要给你造事,干坏事,“随烦恼有二十。”这…
《《百法明门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