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法明门论》释▪P17

  ..续本文上一页个东西才是我们随时都要碰到的。“不定有四”有四种心所,说不定是善是恶,有时善,有时又恶。这就是五十一心所。

  “此即第二列名举数”这一段论文就是第二段,把这些心所的名字一个一个列出来,数目举出来。这一遍行,第二叫别境,第三善心所,第四不善心所,第五随烦恼,第六不定。一共是六个,把名字说了之后,又说这个心所有多少,遍行心所有五个,别境心所也有五个,把名数举了,底下就一个一个的讲。

  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者 此下第三别牒具陈。就中有六。第一解遍行五。第二解别境五。第三解善十一。第四解烦恼六。第五解随烦恼二十。第六解不定四。此即第一解遍行五。言遍行者。于一切时恒相续起。遍八识有名曰遍行。一作意等者。作动于心令心数数外缘诸境名为作意。既作意已令其心王触于前境。名之为触。领纳外尘觉苦知乐。如是取境名之为受。谓于境界取其像貌,方圆等相故名为想。令心造作,善恶无记。如是等业称之为思。即第一解遍行讫。

  “遍行五者”,遍行有五个,哪五个呢?第一个叫作意,第二个叫触,第三个叫受,第四个叫想,第五个叫思,这五个心所,只要起心动念就有它,所以叫做遍行。“此下第三别牒具陈”,从这个地方起,一直下去这一段,是第三段,叫别牒。这六位心所,一位一位的就叫别,牒就是重复的说一道。具陈就是全部摆出来。“就中有六”,心所有六位,这一段文就分成六段,“第一解遍行五”,这一段就讲五个遍行心所。第二段解别境心所也是五个,第三解善心所是十一个,第四解烦恼心所是六个,第五解随烦恼二十个,第六解不定心所四个,加起共有五十一个,所以他就分成六个段落来讲。“此即第一解遍行五”,这就是第一段,讲五个遍行心所是什么?“言遍行者。于一切时恒相续”,这个遍行心所,任何时候都要继续起来。“遍八识有”八识都有这个心所。阿赖耶识也有这个心所,末那识也有这个心所,任何时候起心动念就有它。第八识从不休息,末那识也是不休息的,所以这个心所一切时都起。

  “一作意等者”,头一个就讲作意,作意就是“作动于心令心数数外缘诸境,名为作意”。作意就有点象我们说的注意,这个心理活动,是要发动你的心,作动,喊心起来办事,它不来,你那个心就不去管事,它来了喊你注意。令心数数缘外诸境,喊你的心去缘外头的境。眼识缘外头的色,耳识缘外头的声,把你发动起来,动员起来。还要心数数缘外诸境,让你看,就要再再看,听就要老实听,不断地听。“既作意已令其心王触于前境”,一注意你的心识,就接触到前头的景。譬如你眼睛一注意,就看到外头的花,跟花这个境就接触了不注意。东西摆在你面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注意了,你这个心才跟外景触,所以头一个作意。第二触“令其心王触于前境。名之为触”就是接触。第三个呢就要感受,“领纳外尘觉苦知乐。如是取境名之为受。”这就是受心所,受就是接受。领纳就象把东西领了,如领工资,纳就是拿回来。外尘就是色声香味触,对我们都是污染的东西,所以称为尘。接受下来你就要判断,这个东西我爱看吗不爱看,好看吗不好看,好看就乐,不好看难看就苦,声音好听就乐,声音难听就苦。“受”你不接受你就不晓得苦乐,接受就起苦乐。对我合适就是乐,与我不对头,反的就是苦,所以第三步就叫受。受有三种,有苦、有乐、有不苦不乐。第四想,“谓于境界取其像貌,方圆等相故名为想”这有点像我们说的印象。外头的境界,眼睛看时,看到方的晓得它是方的,看到圆的就晓得它是圆的,意识就能够取境安名。有些人说我看到这个东西说不出来,等我想一下,想一下就给这个东西取个名字,就是取景安名。取其相貌,取什么呢?譬如眼睛看到了,你说这是方的,这是圆的,这就叫想。“令心造作,善恶无记。如是等业称之为思。”你把这个东西认识了,对这个东西,你就有个反应,你的心里头就在打主意,我该怎么办。对这个境界有时候起的是善心,想干好事,有时候起是坏心,就要干不好的事,有时候起的是无善无恶的心,这就是无记。善、恶、无记都可以起,这一起就要造业。起的善心你的行动就是善业,起恶心你的行动就是恶业,起不善不恶的心,你的行动就不善不恶。能够使你造业的这个东西就叫思,思就是思想,指导你的行动。“第一解遍行讫”这五个使普遍而行的,所以叫遍行,这就讲完了。

  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

  此即第二解别境五。言别境者。别缘诸境,名为别境。何者名别。且如其欲。希望前境名之为欲。不希望境即无有欲。希望之欲与不希望二种有异。名之为别。乃至第五,慧数,简择诸法名之为慧。不简择法,不名为慧。简择之慧,与不简择,二种有异,名之为别。言一欲者。于自乐境,希望愿求。或善或恶,名之为欲。于所缘境,心生决定,是事必尔,名为胜解。过去缘曾所习境界,明记不忘,名之为念。于一境界,令心不散,专住不离,名三摩地。三摩地名翻为等持。此即定之异名。持其心王及与数法等至于境名为等持。简择是非分别善恶得决定义。名之为慧。上来第二解别境讫。

  第二段就叫别境,“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 此即第二解别境五”,第二段文,解释别境是什么。“言别境者”,为什么叫别境呢?“别缘诸境,名为别境。”这五个各自所缘的境不同。前头说的五遍行,只要起心动念五位都要来。这五个心所各有各的特殊的环境,对不同的境起不同的心,外境与你有特殊的关系。“何者名别”什么东西叫别境呢?“且如其欲。希望前境名之为欲”,且就是暂且,如就是举个例。譬如就像这个欲心所,欲心所就是希望前境,好看的东西,我就希望去看。心头喜欢的东西,对它才能够起欲。这个东西很讨厌,我就不起欲。难看的东西就不想看,难听的声音、骂我,就不想听。人家来恭维我,声音很好听,我就想听。那个境是你希望的,就成为欲了,你不希望就没得欲了。希望的不希望的是两回事,所以叫别。

  再举一个例,拿第五个慧心所来说,智慧的慧,慧心所不一定是善的,慧有些是恶慧,他聪明乱打主意,乱起认识。这五样东西都有好、有坏。对的境不同,就分为五种,它本身不一定是善是恶的,可以是善,也可以是恶。第一个欲,就有希望的欲,有不希望的欲。对的境不同,对好的境就希望,就有欲,对不希望的境,就不起欲。有特殊的境才能起这个心所,所以称之为别,别就是特殊。

  头一个是欲,“乃至第五”中间三个不说了,一下就说到第五个。“慧数”慧数就是慧心所的别名,心所又叫心数。慧心所是干什么的呢?“简择诸法名之为慧”东西摆在你面前,你就有选择的可能,它到底是好是坏,你能够选择,就叫慧。譬如我们写字,这一笔写端没有写端,你的心要管,就是在那个时候要选择,就选择的这个心,不管选择什么,都叫慧。“不简择法,不名为慧”对东西不能选择,就没得慧。拿我们做针线为例,这一针扎对没有扎对,心都要管,不能拿起针乱扎,这就叫慧。任何事情,你心头都有个选择,哪样是对的哪样是不对的,你选择的时候,慧就起作用了。

  “简择之慧,与不简择,二种有异,名之为别。”简择就是遇到东西你要分别、分析一下,它对不对,要得要不得,是吗不是,要起这个作用,这叫做慧。这与不简择就不同,不简择就马马虎虎,怎么样都对。因为不同,所以名之为别。简择就是在这个东西上选择一下哪一个对,哪一个不对,哪一个要得,哪一个要不得,在这个境界上才起慧,所以这五种,各人对你境,各别不同叫别境。

  “言一欲者”,头一个欲怎样讲呢,“于自乐境”,这个境是你自己爱的境,你喜欢的境,你才欲嘛,自乐境就是自己喜欢的境。我们四川人吃海椒,再辣都要吃,上海人咬一口,再也不吃你那东西了。各人有自己喜欢的境,对那个境“希望愿求”,这个东西好,我就希望,就要想求得这个东西。凡夫对钱就是自乐境,只要有钱就对,希望找钱,我的愿望就是把钱求到我包包里来,这就是“于自乐境,希望愿求”。“或善或恶”,我要成佛也是自乐境,我们佛教成佛才是自乐境,我就希望愿求。不信的人说那是假的,他们希望愿求的就是财色名食睡,所以这叫别境,别境就是自乐境。欲有善有恶,所以说或善或恶,想做好事,这是善欲,想做坏事,就是恶欲。我们想修行成佛,做正人君子,这是善欲。有些人只想自己享受,只要把钱拿到手,管它正当不正当就是恶欲。欲自己本身没得善恶,它对的境有善恶,所以有善法欲,有恶欲。自乐境是你自己喜欢的,好人就喜欢好东西,坏人就喜欢坏东西,佛教徒就喜欢成佛,坏人就喜欢享受五欲,整人害人,所以欲是别境,修行的人有善法欲也就是愿,我愿成佛,愿也是一个欲心所,是最高尚的善法欲。我要做好事,我要当个正人君子,我要帮助人,这是善法欲。

  第二个别境心所是胜解。“于所缘境,心生决定,是事必尔,名为胜解。”解就是认识,我这样认识就是好,我这个认识再也转不过来了,你喊我另外说不好,那就不行,胜解是个有力的认识。“是事必尔”认为这个事情一定是如此,这就叫胜解。那么我们学佛的人对三宝,“心生胜解”我信三宝不得错,我做善业不得错,这叫心生胜解。胜解就是决定,决定了谁都把你拉不转,你能够抵抗,能够战胜,起了决定心了,这是好心。起坏心的人还是有个决定心,只要把钱要得来就对,当偷儿也可以,当骗子也可以。他自己心生决定,这叫胜,胜就是决定心,决定得好,就是好事,决定得坏,就是坏事。

  “过去缘曾所习境界,明记不忘,名之为念。”什么叫念,就是我们说的念头,过去缘过的境,叫曾所习境。习就是习惯,有这个经历。对这个境明记不…

《《百法明门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心经》浅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