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法明门论》释▪P18

  ..续本文上一页忘,清清楚楚的记到,就叫念。譬如说我们学经学佛法,清清楚楚记到不忘,就叫念。我们只念一句阿弥驼佛,就把这一句阿弥驼佛,清清楚楚记住不忘记,天天这样就叫念,这是好的念。好的事情你记住不忘,学生读书背得,作业记得。还有不好的念。有些人记仇,他那天骂了我,背后说我,我记得清清楚楚,老把那句话死死记在心头,这也是念。

  “于一境界,令心不散,专住不离,名三摩地。”这主要讲我们修定的人,心专一在这个境界上,不想其他的,想其它的就叫散。我们现在叫学生,读书要专心啊,专心就是定,学生听课做作业不专心,心到处跑,这个学生一定考不好成绩。我们干活,还要一心一意,如果心要打晃晃,那个事情做来就要不得。你要想把字写得端正,就要一心一意的想到你那个笔尖,东想西想就不行。令心不散,专注不离,叫三摩地。三摩地是梵语,“翻为等持”,从字面上三摩地三个字,要翻成等持,等持就是平等心。把你心掌握住,让心稳稳当当的,就叫平等持心。平等持心就是定,不一定要修定才叫定,我们做事情要专心,就要有这个东西,把心稳稳当当的掌握住,心不跑,事情就做得好。“此即定之异名”,等持就是定的一个别名。“持其心王及与数法”,这个心理的作用,是掌握你自己的心,和心上那些心所,不要它乱跑。“等至于境”使你的心及心所全部对着那个境。写字也好,读书也好,绣花也好,乃至于下锅炒菜也好,你干哪件事,就要思想集中,要把你的思想继续对着你做的这件事,这就叫等至于境。三摩地最重要修定的人就离不得。“简择是非分别善恶得决定义。名之为慧。”简择就是选,要分别这个道理对还是不对,这件事是善事还是恶事,分别了之后,你就得到一个结果,得决定义。分别了半天,你自己还是说不清楚,到底对吗不对,做的吗做不得,你不能下断语,那就不叫慧了。分别到了最后,自己心头下了决定,这叫慧。但是还要看看你决定得对不对,如果你决定得对,那就是正慧,如果你决定错了,那就叫恶慧。他本身可善可恶,只是对的境不同,遍行别境这十个心所讲完了。我们修行的人要用心,要对它们下一番功夫,这就是我们用心的开始。

  善有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舍。十一不害

  此即第三解善十一。言善者。不造众恶名之为善。信有三宝四谛心不生谤。名之为信。心勇不退,精勤策励,求诸善法名为精进。造诸过恶,自羞名惭。造诸过恶羞他名愧。又解云。造诸过恶羞天名惭。造诸过恶羞人名愧。于世荣利财色等法,心不耽著,名曰无贪。于诸有情心无损害,慈愍在怀名曰无嗔。于诸善法心无迷惑如实了知,名曰无痴。身心调畅,远离粗重,适悦安乐名为轻安。耽着五欲名为放逸。远离彼尘名不放逸。离沈离掉,处于中庸,其心平等,名之为舍。损恼有情称之为害。哀愍生故名为不害。上来第三解善十一讫。

  善心所有十一个,这十一个是什么呢?第一是信,第二是精进,第三是惭,第四是愧,第五是无贪,第六是无嗔,第七是无痴,第八是轻安,第九是不放逸,第十是舍,第十一是不害。“此即第三解善十一”说此第三段,解释善心所十一个是些什么。“言善者”什么叫善呢?“不造众恶名之为善”,众恶指一切恶,一切恶都不造就叫善。

  第一讲信,“信有三宝四谛心不生谤。名之为信”,有些信是错误的,受了欺诳信错了。这里指出应该信些什么才叫善?首先信三宝就是善。第一要相信佛是我们的导师,佛是一切智人,佛的理论是正确的。其次信佛说的法,我们皈依法就是永不皈依外道典籍,外道是欺骗人的,不能引导人出生死。佛法对于皈依法的定义说,皈依法不损恼有情,有情就是有生命,六道众生都包含在内,当然首先指人。不损就是不使有生命的众生受损害。所以我们第一个要持杀戒,杀就会使人家受损;第二持盗戒,拿别人的东西,人家就受损了;第三持淫戒,不正当的男女行为,人家也会受损;第四妄语戒,说话欺哄人,使人家产生错误的认识,受迷惑就是损人。还有不能使众生恼,骂人会使别人心里恼。皈依三宝,以皈依法为主,皈依三宝就应接受这个信条,“皈依法不损恼有情,”不损恼有情就是善.皈依僧就以行善法的人为伴侣。佛法一是讲道理,一是讲行为,行为就是应该怎样做,故要信三宝,这就是善,不信就是善。

  再者信四谛,谛就是真理。佛在菩提树下证道后,首先向他的五个侍者传播四谛的真理,四谛就是佛法的基本理论,学佛法首先就要学四谛法。这四个真理是什么?是苦集灭道四个字,佛给苦下定义,何谓苦?逼迫性。逼着你去干就叫苦。比如吃辣子,成都人吃就不苦,上海人被逼着吃就苦,不想吃的人被逼着吃就苦。同样的事,不想做的人被逼着做就苦,我们出去旅游,想到处走,不息气的走,若派你出去做某种工作,这个走又是苦了。佛法讲苦,不指定一个东西,而是概括的下定义。苦是逼迫性,逼着干的就是苦,站久了,腿都站酸了,不准坐,这就苦。坐久了,腿坐蜷了,不准站,这又是苦。逼迫就是矛盾。矛盾就是相反,相抵触。《矛盾论》中毛主席讲,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宇宙中任何事情都存在矛盾,人生了又要老,还要死,生吗就不该死嘛,生了又要死,这是逼迫性。众生都逃不脱生老病死这个逼迫性。小孩从母亲肚子里出来,就要长,就一步一步的往死亡迈近,孩子在长大,也在走向死亡。天地间就是这样,存在着矛盾。矛盾就是佛教讲的苦---逼迫性。所以佛法讲的苦不是偶尔的苦。释迦佛把世间的现象都看清楚了,处处都是逼迫性。没有钱要去找钱,这是逼迫性。钱拿来又不好保守,用完了又没有了,这又是逼迫性。我们学佛法就从苦字参起,观察我们一天到晚的生活,存不存在逼迫性?瞌睡来了是逼迫性,菲去睡不可是逼迫性,所以矛盾普遍存在,逼迫普遍存在,若普遍存在。佛说苦不是悲观,而是富有哲理的,苦就是世间的真理。三界都是苦。不但欲界凡夫苦,色界、无色界也不究竟,所以佛法里有八个字叫“三界不安,犹如火宅”。欲界的人并不安宁,从母亲肚子里出来,无常就把我们追着,我们就一步一步的往死亡走。色界、无色界亦复如是。他们有定力,升天为天人,天福享尽还是要堕落。所以三界不安犹如火宅。这是对佛所讲苦的一个概括。所以苦是真理,乐是无常的,一晃而过,乐之后会更苦。一个人没有生儿女,倒很简单。如果生了一个独子,独子长得很乖,一下又死了,比没有生儿子的人更苦,所以佛说苦才是真正世间的原理、原则。佛说普通人还是有乐,欢喜的事情偶然得了,这即是乐。但这是无常的,是暂时的。有了钱不一定乐,钱不拿来用又拿来做啥呢?用完了还是没有钱,还是不快乐。有眷属就有悲欢离合,没有眷属,是一个孤人还没有悲欢离合。有钱有人都苦,有地位也苦。所以佛说世间有乐,乐是相对的,乐一晃就会过去,世间的实质就是苦。乐过去了就是苦,那就叫坏苦。

  如果问,我们为什么受这些苦?因为我们有烦恼,有贪嗔痴,由过去的贪嗔痴造了杀盗淫的业,如果过去能尽造善业,那该多好啊!但是因为我们凡夫,贪嗔痴是根本烦恼不容易断,随时他都会出来干坏事。有了嗔心就要去杀,有了贪心就要去盗,有了痴心多半就有淫欲,所以佛法说,起“贪嗔痴造杀盗淫业”。这八个字就是集,集就像开会召集人,把什么东西都召集来了。召集的是什么呢?召集的是业,如果起烦恼,造杀盗淫种种恶业,那么在生死流转当中就要招报,招报必然受苦。集就是这两样东西;一个是烦恼,一是依着烦恼去造恶业。人投生苦事就跟着来了,这就是佛法里说的偿报。我们遇到的不如意的事情,都是偿过去的报。从前起贪嗔痴,造一些恶业现在受报,这就叫集谛。集的内容就是起烦恼造业,有了业,那些报都召集拢来非受报不可,就是集谛。有集就有苦,这就是生死轮回简单的现象。

  那么,我们就顺受这个现象轮回下去吗?我们得想个办法解脱,解脱就叫灭。灭就是把苦与集都消灭掉,不再受,不再起烦恼,不造业,不再造生死苦。灭就叫涅槃。能不能灭,有没有灭的可能,灭是一定有的。诸佛菩萨证了涅槃有灭,圣人罗汉证了涅槃有灭。如果不信,我们学佛的就没有奔头了。修个什么?图个什么?起码依照小乘修习,得个阿罗汉果,超脱生死。灭谛是涅槃,就是解脱生死的境界。

  那么要证涅槃,是不是随便就可以证了?有什么办法可以证?证涅槃必须断烦恼,断了烦恼就没有惑,就不再造业,自然不受生死解脱生死就要有个道,所以把道谛说在最后。使我们解脱生死,有个道路,有个办法。这个办法是靠得住的办法,不是假办法,所以就叫道谛。道谛简单说就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这是解脱道,这是实有的。为什么说实有呢?过去的佛、菩萨、声闻、缘觉、圣人依照这个道修习,他们已经解脱了。我们如果依照这个道修行,我们也能解脱苦果,所以这是真理,一定能够办到。

  四谛是佛给我们讲的真理的四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要把这八个字拿到,要认识自己的环境是苦。好多人根本就不认识人生的苦,马马虎虎过得的时候就不觉得,至于有了势力、地位,能够随便支配人,享受随便拿得来的时候,根本不晓得有苦。但是你再有钱,有地位,有势力,也跟穷人同样,都是被无常跟着,在花团锦簇的境界中,自己更应该觉悟。这些都不是永久的,人生就和做梦一样,要知苦才能断集,要晓得苦的来源,要断烦恼,要修戒定慧。要晓得有涅槃可证,要慕灭,要走这条路。然后按佛给你说的办法修戒定慧,戒定慧还要加上解脱,慧才兑了现。如果慧没有得到解脱的境界,那你还没有毕业。解脱什么,解脱烦恼和生死,不起烦恼不受生死。解脱之后,还有一个解脱…

《《百法明门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心经》浅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