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東西才是我們隨時都要碰到的。“不定有四”有四種心所,說不定是善是惡,有時善,有時又惡。這就是五十一心所。
“此即第二列名舉數”這一段論文就是第二段,把這些心所的名字一個一個列出來,數目舉出來。這一遍行,第二叫別境,第叁善心所,第四不善心所,第五隨煩惱,第六不定。一共是六個,把名字說了之後,又說這個心所有多少,遍行心所有五個,別境心所也有五個,把名數舉了,底下就一個一個的講。
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觸叁受四想五思者 此下第叁別牒具陳。就中有六。第一解遍行五。第二解別境五。第叁解善十一。第四解煩惱六。第五解隨煩惱二十。第六解不定四。此即第一解遍行五。言遍行者。于一切時恒相續起。遍八識有名曰遍行。一作意等者。作動于心令心數數外緣諸境名爲作意。既作意已令其心王觸于前境。名之爲觸。領納外塵覺苦知樂。如是取境名之爲受。謂于境界取其像貌,方圓等相故名爲想。令心造作,善惡無記。如是等業稱之爲思。即第一解遍行訖。
“遍行五者”,遍行有五個,哪五個呢?第一個叫作意,第二個叫觸,第叁個叫受,第四個叫想,第五個叫思,這五個心所,只要起心動念就有它,所以叫做遍行。“此下第叁別牒具陳”,從這個地方起,一直下去這一段,是第叁段,叫別牒。這六位心所,一位一位的就叫別,牒就是重複的說一道。具陳就是全部擺出來。“就中有六”,心所有六位,這一段文就分成六段,“第一解遍行五”,這一段就講五個遍行心所。第二段解別境心所也是五個,第叁解善心所是十一個,第四解煩惱心所是六個,第五解隨煩惱二十個,第六解不定心所四個,加起共有五十一個,所以他就分成六個段落來講。“此即第一解遍行五”,這就是第一段,講五個遍行心所是什麼?“言遍行者。于一切時恒相續”,這個遍行心所,任何時候都要繼續起來。“遍八識有”八識都有這個心所。阿賴耶識也有這個心所,末那識也有這個心所,任何時候起心動念就有它。第八識從不休息,末那識也是不休息的,所以這個心所一切時都起。
“一作意等者”,頭一個就講作意,作意就是“作動于心令心數數外緣諸境,名爲作意”。作意就有點象我們說的注意,這個心理活動,是要發動你的心,作動,喊心起來辦事,它不來,你那個心就不去管事,它來了喊你注意。令心數數緣外諸境,喊你的心去緣外頭的境。眼識緣外頭的色,耳識緣外頭的聲,把你發動起來,動員起來。還要心數數緣外諸境,讓你看,就要再再看,聽就要老實聽,不斷地聽。“既作意已令其心王觸于前境”,一注意你的心識,就接觸到前頭的景。譬如你眼睛一注意,就看到外頭的花,跟花這個境就接觸了不注意。東西擺在你面前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注意了,你這個心才跟外景觸,所以頭一個作意。第二觸“令其心王觸于前境。名之爲觸”就是接觸。第叁個呢就要感受,“領納外塵覺苦知樂。如是取境名之爲受。”這就是受心所,受就是接受。領納就象把東西領了,如領工資,納就是拿回來。外塵就是色聲香味觸,對我們都是汙染的東西,所以稱爲塵。接受下來你就要判斷,這個東西我愛看嗎不愛看,好看嗎不好看,好看就樂,不好看難看就苦,聲音好聽就樂,聲音難聽就苦。“受”你不接受你就不曉得苦樂,接受就起苦樂。對我合適就是樂,與我不對頭,反的就是苦,所以第叁步就叫受。受有叁種,有苦、有樂、有不苦不樂。第四想,“謂于境界取其像貌,方圓等相故名爲想”這有點像我們說的印象。外頭的境界,眼睛看時,看到方的曉得它是方的,看到圓的就曉得它是圓的,意識就能夠取境安名。有些人說我看到這個東西說不出來,等我想一下,想一下就給這個東西取個名字,就是取景安名。取其相貌,取什麼呢?譬如眼睛看到了,你說這是方的,這是圓的,這就叫想。“令心造作,善惡無記。如是等業稱之爲思。”你把這個東西認識了,對這個東西,你就有個反應,你的心裏頭就在打主意,我該怎麼辦。對這個境界有時候起的是善心,想幹好事,有時候起是壞心,就要幹不好的事,有時候起的是無善無惡的心,這就是無記。善、惡、無記都可以起,這一起就要造業。起的善心你的行動就是善業,起惡心你的行動就是惡業,起不善不惡的心,你的行動就不善不惡。能夠使你造業的這個東西就叫思,思就是思想,指導你的行動。“第一解遍行訖”這五個使普遍而行的,所以叫遍行,這就講完了。
別境五者,一欲、二勝解、叁念、四叁摩地。五慧
此即第二解別境五。言別境者。別緣諸境,名爲別境。何者名別。且如其欲。希望前境名之爲欲。不希望境即無有欲。希望之欲與不希望二種有異。名之爲別。乃至第五,慧數,簡擇諸法名之爲慧。不簡擇法,不名爲慧。簡擇之慧,與不簡擇,二種有異,名之爲別。言一欲者。于自樂境,希望願求。或善或惡,名之爲欲。于所緣境,心生決定,是事必爾,名爲勝解。過去緣曾所習境界,明記不忘,名之爲念。于一境界,令心不散,專住不離,名叁摩地。叁摩地名翻爲等持。此即定之異名。持其心王及與數法等至于境名爲等持。簡擇是非分別善惡得決定義。名之爲慧。上來第二解別境訖。
第二段就叫別境,“別境五者,一欲、二勝解、叁念、四叁摩地。五慧”。“ 此即第二解別境五”,第二段文,解釋別境是什麼。“言別境者”,爲什麼叫別境呢?“別緣諸境,名爲別境。”這五個各自所緣的境不同。前頭說的五遍行,只要起心動念五位都要來。這五個心所各有各的特殊的環境,對不同的境起不同的心,外境與你有特殊的關系。“何者名別”什麼東西叫別境呢?“且如其欲。希望前境名之爲欲”,且就是暫且,如就是舉個例。譬如就像這個欲心所,欲心所就是希望前境,好看的東西,我就希望去看。心頭喜歡的東西,對它才能夠起欲。這個東西很討厭,我就不起欲。難看的東西就不想看,難聽的聲音、罵我,就不想聽。人家來恭維我,聲音很好聽,我就想聽。那個境是你希望的,就成爲欲了,你不希望就沒得欲了。希望的不希望的是兩回事,所以叫別。
再舉一個例,拿第五個慧心所來說,智慧的慧,慧心所不一定是善的,慧有些是惡慧,他聰明亂打主意,亂起認識。這五樣東西都有好、有壞。對的境不同,就分爲五種,它本身不一定是善是惡的,可以是善,也可以是惡。第一個欲,就有希望的欲,有不希望的欲。對的境不同,對好的境就希望,就有欲,對不希望的境,就不起欲。有特殊的境才能起這個心所,所以稱之爲別,別就是特殊。
頭一個是欲,“乃至第五”中間叁個不說了,一下就說到第五個。“慧數”慧數就是慧心所的別名,心所又叫心數。慧心所是幹什麼的呢?“簡擇諸法名之爲慧”東西擺在你面前,你就有選擇的可能,它到底是好是壞,你能夠選擇,就叫慧。譬如我們寫字,這一筆寫端沒有寫端,你的心要管,就是在那個時候要選擇,就選擇的這個心,不管選擇什麼,都叫慧。“不簡擇法,不名爲慧”對東西不能選擇,就沒得慧。拿我們做針線爲例,這一針紮對沒有紮對,心都要管,不能拿起針亂紮,這就叫慧。任何事情,你心頭都有個選擇,哪樣是對的哪樣是不對的,你選擇的時候,慧就起作用了。
“簡擇之慧,與不簡擇,二種有異,名之爲別。”簡擇就是遇到東西你要分別、分析一下,它對不對,要得要不得,是嗎不是,要起這個作用,這叫做慧。這與不簡擇就不同,不簡擇就馬馬虎虎,怎麼樣都對。因爲不同,所以名之爲別。簡擇就是在這個東西上選擇一下哪一個對,哪一個不對,哪一個要得,哪一個要不得,在這個境界上才起慧,所以這五種,各人對你境,各別不同叫別境。
“言一欲者”,頭一個欲怎樣講呢,“于自樂境”,這個境是你自己愛的境,你喜歡的境,你才欲嘛,自樂境就是自己喜歡的境。我們四川人吃海椒,再辣都要吃,上海人咬一口,再也不吃你那東西了。各人有自己喜歡的境,對那個境“希望願求”,這個東西好,我就希望,就要想求得這個東西。凡夫對錢就是自樂境,只要有錢就對,希望找錢,我的願望就是把錢求到我包包裏來,這就是“于自樂境,希望願求”。“或善或惡”,我要成佛也是自樂境,我們佛教成佛才是自樂境,我就希望願求。不信的人說那是假的,他們希望願求的就是財色名食睡,所以這叫別境,別境就是自樂境。欲有善有惡,所以說或善或惡,想做好事,這是善欲,想做壞事,就是惡欲。我們想修行成佛,做正人君子,這是善欲。有些人只想自己享受,只要把錢拿到手,管它正當不正當就是惡欲。欲自己本身沒得善惡,它對的境有善惡,所以有善法欲,有惡欲。自樂境是你自己喜歡的,好人就喜歡好東西,壞人就喜歡壞東西,佛教徒就喜歡成佛,壞人就喜歡享受五欲,整人害人,所以欲是別境,修行的人有善法欲也就是願,我願成佛,願也是一個欲心所,是最高尚的善法欲。我要做好事,我要當個正人君子,我要幫助人,這是善法欲。
第二個別境心所是勝解。“于所緣境,心生決定,是事必爾,名爲勝解。”解就是認識,我這樣認識就是好,我這個認識再也轉不過來了,你喊我另外說不好,那就不行,勝解是個有力的認識。“是事必爾”認爲這個事情一定是如此,這就叫勝解。那麼我們學佛的人對叁寶,“心生勝解”我信叁寶不得錯,我做善業不得錯,這叫心生勝解。勝解就是決定,決定了誰都把你拉不轉,你能夠抵抗,能夠戰勝,起了決定心了,這是好心。起壞心的人還是有個決定心,只要把錢要得來就對,當偷兒也可以,當騙子也可以。他自己心生決定,這叫勝,勝就是決定心,決定得好,就是好事,決定得壞,就是壞事。
“過去緣曾所習境界,明記不忘,名之爲念。”什麼叫念,就是我們說的念頭,過去緣過的境,叫曾所習境。習就是習慣,有這個經曆。對這個境明記不…
《《百法明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