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法明門論》釋▪P16

  ..續本文上一頁六識有二緣”,五識對六識有哪些關系呢?有兩個。“五識望第六識有開導意,故有等無間緣”,意識要生起總是以五識爲前導,前一念有前五識當中的一個,第六意識的思想才跟上,所以前五識就可以給第六意識當等無間緣。眼睛一看到了,意識就跟到上去,嗯!這個是花。“生時不相障礙故有增上緣”,第六識跟前五識,可以同時起,前五識起的時候,意識可以同時都起,所以可以爲增上緣。“不熏第六識故無因緣”,前五識起的時候,對于第六識熏不成種子,所以前五識對于第六識沒得因緣關系。“不能緣第六識爲境故無所緣緣”,前五識眼睛只能緣色,耳朵只能緣聲,五識只能緣外界無塵境,不能緣意識,眼識怎麼個看得到意識呢?耳識也聽不到意識,所以第六識不是前五識的境,第六識跟前五識就沒得所緣緣的關系。

  第叁四界分別者。四界謂欲界。色界。無色界。及無漏界。問曰。八識幾通四界。幾通叁界。幾通二界。幾唯一界。答曰。叁通四界。叁謂意識、末那、阿賴耶識。叁通叁界。叁謂眼識、耳識、身識。叁界謂欲界、色界及無漏界。二識通二界。二識謂鼻識、舌識。二界謂欲界及無漏界。此八識中當知無有唯一界者。

  第叁個問題是“四界分別者”,八個識在叁界裏,到底哪一個識在哪一個界才能有。修定的人與界就有關系,你修起了色界定,無色界定,那麼哪些識跟得上去,哪些跟不上去呢?我們常說叁界,怎麼還有四界呢?叁界是指凡夫、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有飲食男女之欲,色界有物質,但是是禅定所生,無色界連物質都沒得了,叁界是凡夫往來的處所。另外有一界叫無漏界,無漏不在天界,超出叁界了,聖人就叫無漏界。所以說“四界謂欲界。色界。無色界。及無漏界”

  四界裏頭,到底哪些界有哪些識,“八識幾通四界。幾通叁界。幾通二界。幾唯一界。”八識哪幾個四界都有,哪幾個叁界都有,哪幾個二界都有,哪幾個只有一界才有. “答曰。叁通四界”,說叁個識四界都有,哪叁個識呢?“叁謂意識、末那、阿賴耶識”意識,末那、阿賴耶識通四界。這叁個識聖人也有,凡夫也有,意識都沒得了,憑啥來修定呢?無想天也還有意識,阿賴耶識是生死的根本,沒有出生死,阿賴耶識都在。有阿賴耶識就有末那識,所以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是凡夫聖人四界都有。

  有叁個東西就只有叁界,“叁通叁界”,叁是什麼呢?“叁謂眼識、耳識、身識。”通哪叁界呢?“叁界謂欲界、色界、無漏界.”無色界沒得,爲什麼無色界沒得呢?無色界沒得物質,眼睛看什麼,耳朵聽什麼,身子又去接觸什麼呢?所以欲界有眼識、耳識、身識,色界還有物質,也有眼識、耳識、身識,聖人也有眼識、耳識、身識,無色界沒得眼識、耳識、身識。

  “二識通二界”,有兩個識只兩個界才有。“二識謂鼻識、舌識。二界謂欲界及無漏界。”欲界才有物質的享受,所以鼻子聞得到香,舌頭嘗得到味,色界的人不享受這些東西,享受禅定的人不聞香,不吃東西了,所以色界無。無色界物質都沒得了,所以鼻識、舌識不起作用了。無漏界的聖人無所不知,所以有鼻識、舌識。

  “此八識中當知無有唯一界者”八識中沒得哪個識只管一界。根據以上分別我們在修定的時候,就知道自己修到哪一界,五欲中哪些欲沒有了。

  第四重數分別者。眼等五識及與末那有其叁重。謂種子爲一重。現行爲第二重。第六意識緣爲第叁重。第六意識有叁重。種子爲一重。現行爲第二重。前後相緣爲第叁重。阿賴耶識有四重。謂種子爲一重。現行爲第二重。第六意識緣爲第叁重。末那緣爲第四重。

  “第四重數分別者”,這是說識起的時候有幾個層次。“眼等五識及與末那有其叁重”眼識等前五識和第七末那識,起作用的時候有叁個層次。“謂種子爲一重”,首先第八識裏有他的種子,這是它親自生起的因。“現行爲第二重”,先有種子,第二現實的才起作用。“第六意識緣爲第叁重”,現行以後,第六識緊跟著就要去管前五識。譬如說眼睛,看著他時它自己分別不了,要第六意識來分別,第六意識緣它的現行,才起得到認識作用。前五識和末那識都有這叁重。

  第六意識起的時候有幾個層次呢?“第六意識有叁重”還是“種子爲一重。現行爲第二重”,第六意識起時就能夠分別,“前後相緣爲第叁重。”意識的後一念要緣前一念,不然後一念跟前一念中間就沒得聯系了,所以第六意識是這樣子的叁重。

  “阿賴耶識有四重”,阿賴耶識有四重關系。“種子爲第一重”,第一它有種子,種子是從前熏習形成的功能。“現行爲第二重”潛伏的功能出臺了起作用了,這是現行是第二重,起了現行之後還要第六意識去緣他,這是第叁重。“末那緣爲第四重”末那識還要緣第八識,末那識一天到晚都守著第八識,末那識經常把它管著,這是第四重。

  第五叁性分別者。叁性謂善、不善、無記。眼等六識,通于叁性。第七末那通于二性。謂善性無記性。若在因位是無記性。若在果位及入觀時當知是善性。第八阿賴耶識亦通二性。謂異熟無記及與善性。若在因位是異熟無記。若在果位即是其善。上來略料簡八識訖。

  第五講八識的叁性分別。“第五叁性分別者。叁性謂善、不善、無記”,叁性講的就是善、不善、無記。無記就是說不上善,說不上不善,平等的。

  “眼等六識,通于叁性”,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六識有的時候是善,有的時候是不善,有的時候是無記,都可以有,所以叫通。

  “第七末那通于二性”,末那識可以起善性。末那識平時是無記性,它只把阿賴耶識守到,不造善,又不造惡,不說我要做好事,也不說我要做壞事,所以是無記。成了聖人的時候,末那識就轉成善性了。衆生的時候,末那識是無記性,它分不到善惡。“若在因位是無記性”因位就是衆生的地位,衆生是成聖人的因。“若在果位”,成了聖人了,“及入觀時”,入觀就是修觀,觀想的時候,“當知是善性”,末那識就變成善性。

  “第八阿賴耶識亦通二性”,阿賴耶識有兩種性,“謂異熟無記及與善性”阿賴耶識在我們凡夫位上就是異熟無記,異熟就是熏成的種子到後來才成熟。譬如我們凡夫現在長的眼耳鼻舌身,對這個身體不能說它是善是惡啊!這是你往昔生中造的業,他長來就是這麼個樣子,不是自己起心動念要長這麼個樣子。我們長成這麼一個樣子,自身不負責任,是業力所感,自己分不到善惡,所以叫異熟無記。阿賴耶識是業果的總和,從前造的業都一下被它象倉庫一樣貯藏起來,它光是貯藏,自己沒有起心動念造善造惡。感得的這個業報,本身無所謂善惡,比如說變了牛了,那是他的異熟,但不能說這個牛的本身是善是惡,是從前的業力感得的,現在來說它就無所謂善惡了。所以阿賴耶識盡是那些從前的因緣集結在裏頭,以後成熟了就要生果,它本身作不到主,在因位,阿賴耶識就只能是異熟無記。“若在果位即是其善”,其字是個虛字用來構成四個字一句,如果到了果位成了聖人,阿賴耶識都是些善業熏起的,沒有惡東西了。

  “上來略料簡八識訖”上來是說上頭說了這麼多,一直說到現在。略就是大略,簡就是分析,把它分別出來,料就是料理,把他整理一下,訖指這段文章說完了,講八識心王就算講完了。

  第二心所有法略爲六種。 

  自下第二明心所有法。就中有叁。第一總牒開章。第二列名舉數。第叁別牒具陳。此即第一總牒開章。言心所有法者。謂彼心王是其能有。此等諸法數心之所有。故名心所有法。言略有六種者。舉心所有法結六位數名

  遍行有五別境有五善有十一煩惱有六隨煩惱有二十不定有四者 此即第二列名舉數。

  “第二心所有法略爲六種”心所有法就是依心起的心理變化,可分成六個方面。心所有法就分得細,百法裏有五十一個,占了一大半。因爲佛法就叫心學,就要我們認識自己的心理活動,哪些心是善,哪些心是不善,這是我們修行人最有用處的一段,由此自己才認識得到自己起心動念要得要不得。“自下第二”,從這往下就是第二大段,“明心所有法”,要說明心所有法了。“就中有叁”,在這一科當中,有叁個小段。“第一總牒開章”,總牒就是總的把要說的題目重複的說一通,說了之後就把它分成段落,章就是段落。“第二列名舉數”把段落分出來之後,給它們排一個隊,把它們名字一一列出,然後說明它的數。“第叁別牒具陳”,第叁就分別按照它們這個研究,具陳就是全部的把這個心所的內容陳述出來,這就又何妨,這一段分成這麼叁小段。“此即第一總牒開章”,現在要講的是第一段,第一段就叫總牒開章。心所有法略爲六種這就是總的把心所有法提出來,說有六種,分成六個段落就叫開章。“言心所有法者”,說提出心所有法這個名字,爲什麼要這樣提,“謂彼心王是其能有”,心王是心識的本體,它象王一樣,心所就像臣子一樣,仆人一樣,是它所屬的,歸它所管的,所以心王是其能有。心理活動要受心管,所以心所就是心王的所有,心王就是心所的能有。“此等諸法數心之所有”此等就是後頭講的五十一個心所。法就有數,所以叫諸法數。都是心之所有,所以叫心所有法,“故名心所有法”。“ 言略有六種者。舉心所有法結六位數名”,心所有法有六個種類,叫六位。心所有法起的時候有個位次,有些先起,所以叫六位,先說個總數。

  心所有法有一項叫遍行,有五個“遍行有五”,遍行是說這個心所,只有你心一起一動念,他就要跟著來。遍行心所有五個。“別境有五”,別境這個心所要對到特別的境才起,各人自對的境不同,不是那個特定的境,就不起這個心,所以叫別境,別境心所有五個。

  “善有十一”,善心所有十一個。“煩惱有六”,根本煩惱有六個,凡夫一天到晚都有根本煩惱。隨煩惱是跟到根本煩惱起的煩惱,要給你造事,幹壞事,“隨煩惱有二十。”這…

《《百法明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經》淺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