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二实物有者。谓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中七。是实有。四是假有。故对法论云。无痴者谓报教证智决择为性。报教证智者。谓生得闻思修所生慧。如次应知。决择者。谓慧勇勤俱。故知无痴用慧为性。更无别体。不放逸舍并云依止正勤无贪嗔痴。是故依此四法假立。言不害者。是无嗔善根一分。心悲愍为体。当知不害不离无嗔故亦是假。根本烦恼为有十中。五是实有。谓贪嗔痴慢疑。五是假有。谓五见离慧之外无别性故。随烦恼及不定合二十四皆是假立。故论云。当知忿等是假建立。离嗔等外无别性故。谓忿恨恼嫉害此五是嗔一分。与瑜伽同。悭憍是贪一分。掉举是贪一分。此三是贪分。亦瑜伽同。放逸中依止懈怠及贪嗔痴四法假立。亦瑜伽同。无惭无愧二数是贪嗔痴分假立。不信懈怠二数是痴分并是假立。与瑜伽不同。谓瑜伽说。此四是实物有。今对法言。无惭无愧二数是贪嗔痴分。不信懈怠二数是愚痴分。故不同瑜伽。谄诳二数是贪痴一分。散乱一数是贪嗔痴分。忘念不正知是烦恼中念慧为性。覆睡眠恶作是愚痴分。寻伺二数或是思性或是慧性。谓推度不推度有差别故。大乘瑜伽论中云。随烦恼中九数。谓覆诳谄惛沉睡眠恶作忘念散乱恶慧。并是痴分。今对法中唯覆惛沉睡眠恶作四是愚痴分。余五不同。谓散乱一数是贪嗔痴分。谄诳二数是贪痴一分。失念不正知是烦恼中念慧一分。当知并是作论者意异各说一义。
“若依瑜伽。二十七是实有。二十四是假有”,如果依《瑜伽师地论》,心所中二十七个是实有的,二十四个是假有的。若依《对法论》,二十二个心所是实有,其余的是假有。《对法论》说的这二十二个实物有是什么呢?“言二十二实物有者。谓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中七。是实有。四是假有”。十一个善心所里头只有七个是实有,有四个是假有。“故对法论云。无痴者谓报教证智决择为性”,《对法论》给无痴下定义,说智要分成三种,叫报、教、证智。报就是报得的,这个人生来就有智慧,“报谓生得”;教的智呢,就是听了佛法的教,经过闻、思;然后经过修行得到实证就叫证智,这也叫做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如次应知”,就是说陪到陪到的,报教证智就要陪闻思修,生得就叫报,教就是闻思,修就是证,慧就分这三种。报教证智抉择为性,抉择就是慧,那个事情是如此,不是如此,自己能够决断,就是抉择。它的根源呢,报得就是前世带来的,教得是听闻而获得的,证得是修行来的。有慧心所的时候,还要勇勤俱。勇就是要鼓劲,慧心所就是要用心去判断,如果用心判断,哪里有判断不了呢?抉择就是慧,加上勇气,要努力,要费心。“故知无痴用慧为性”,无痴的体就是慧,更无别体,无痴不是另外的一个东西,无痴就是慧心所。
“不放逸、舍,并云依止正勤,无贪嗔痴”,不放逸和舍这两个善心所都是这样的,他自己不是一个独立的心所,他们都是由正勤这个善心所,还有无贪无嗔无痴这三个善心所而产生出来的。他们是假法,“是故依此四法假立”。
“言不害者。是无嗔善根一分”,不害就是不去害人家。无嗔是善心所,不害是无嗔的一部分,那么他是什么情况呢?“心悲愍为体。”心里同情人家的苦,就是悲愍。不害就是悲愍,损害人家,我心头过不得,害人家,人家就要受苦,所以不害就是悲愍,以悲愍为体,从根本上说它是三善根中的无嗔的一部分,“当知不害,不离无嗔”,不害这个心所不是在无嗔之外另外还有的心所,所以不害也是假。
“根本烦恼为有十中。五是实有”,根本烦恼有十个,当中有五个是实有,“谓贪嗔痴慢疑”这五个是独立的,是实有的。“五是假有”,有五个是假有,哪五个呢?“谓五见”就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见,这五见是假有,五个见的本体是慧。这个慧是恶慧,要不得的慧、错误的认识,他们不是真,是假。他们的体都是慧,所以“离慧之外无别性故。”离了慧心所,就无所谓见,五见并没有一个特别的体性。
“随烦恼及不定”,二十个随烦恼,四个不定,一共是二十四种东西。“皆是假立”随烦恼是假的,不定心所四个也是假的。“故论云。当知忿等是假建立”。忿等就是前讲过的那些随烦恼是假建立的,没有实体,都是依于其他心所按立的名字,“离嗔等外无别性故。”,举一个忿为例,忿是假的,为什么忿是假的,忿是嗔心,离了嗔心之外,忿就没有其他的体性了。“谓忿恨恼嫉害此五是嗔一分”当面忍不下来就叫忿,过后老是记仇叫恨,恼就是恨人家还想报仇,嫉就是嫉妒,气不过人家,害就是想害人,这五个随烦恼就是嗔心,是嗔心的一部分。“与瑜伽同”,瑜伽师地论也是这样讲的。
“悭憍是贪的一分”悭是自己有什么,舍不得拿出来,这是贪心的一部分。乔也是贪心的一部分,因为自己有点钱,有点地位,有点本事,认为了不起,还是一种贪,所以悭乔是贪的一部分。
“掉举是贪一分”掉举也是贪的一部分,为什么掉举是贪的一部分呢?你在修定,外面有什么东西一牵,你就去,你贪那个事情,心才掉嘛,才举嘛。掉举主要讲修定,不好好的修,心高举起来,心就飞,想到更有趣味的东西了,所以掉举也是贪一分。“此三是贪分”,这三个心所:悭、乔、掉举,本质就产贪。“亦瑜伽同”这也是欲瑜伽师地论的讲法是相同的。
“放逸中,依止懈怠及贪嗔痴四法假立”。放逸就是懈怠,懈怠就是把自己要坚持的东西放松一点。第一放,放了就逸,逸,心就跑了。你在修定的时候,不坚持你的观境,想到还有更好看的境了,心跑了,所以就是从贪起的。有时候是从嗔起的,修定的时候,起了嗔心,想到你的仇人了,你的心就跑了,也可从痴起,糊涂了也可以产生放逸,所以放逸就是懈怠。然后呢还有一个东西来驱遣你,或者是贪,或者是嗔,或者是痴,放逸就依此四种烦恼来假立的。“亦瑜伽同”,这也是跟瑜伽师地讲法一样。
“无惭,无愧,二数是贪嗔痴分假立”,无惭,无愧,或者由于贪发起的,贪人家的钱财,拿不义之财,而无惭,无愧;贪女色,乱搞,不知惭愧。有时候是出自於嗔心,去与人家打架,去骂人,也是无惭无愧。痴就是分不清是非善恶,所以也无惭无愧。
“不信懈怠二数是痴分”,不信是没有把那个该信的东西认清楚,该信的你不信,那你就没有智慧,所以不信就是愚痴。我们信三宝,分析了三宝可信,我们就该信,不知道不信,就是愚痴。懈怠也是愚痴,懈怠就是不用功,不用功就不能开智慧。他不知道这个事情要紧,所以就懈怠,这个事情该做,他不做,就是愚痴。所以不信,懈怠这两个心法都是愚痴的一分。
“并是假立”说这四个是假的,“与瑜伽不同”,就跟瑜伽师地论的说法不同。瑜伽师地论说,无惭、无愧、不信、懈怠这四个是实物有,而对法论说无惭、无愧二数是贪嗔痴分,不信懈怠这两个心所是愚痴的一分。
依瑜伽师地论讲,谄诳二数,是贪痴一分。一个是贪,贪才去谄,去讨好别人;有所取,才去说诳。二个是痴,讨好是假相,谄也是一种假相,他并不是心悦诚服的要那样做。二个都是为了贪,有图头,都含有欺骗,装假就是痴。
“散乱一数,是贪嗔痴分。”散乱这个心数,有时是由于贪心,你在用功的时候,外面有什么你喜欢的东西,就把你牵起跑了。也可是嗔,有什么东西恼你了,你心头不安,心就定不下来。还有呢?就是因为没有智慧,所以散乱中贪嗔痴都有。
“忘念,不正知是烦恼中。”忘念就是修定的时候把念头丢掉了,不正知就是不能正确地去观境。忘念就是烦恼里的念,正念就是应该有的念,把正念忘掉了,念别的,还是一个念,是不正知,这两个都是烦恼中。但是他的体呢?忘念是以念为性,不正知是以慧为性。不正知就是认识错误了,是个恶慧。所以失念,不正知是烦恼中的念,烦恼中的慧。
覆是覆藏,是随烦恼之一。覆藏就是自己做了坏事,把它遮盖起来,这是做蠢事,以后人家总要知道,犯了戒自己不惭愧,不发露,人家总要知道,同时呢你自己得不到清静,所以覆是愚痴。有些人认为我把坏事覆藏了,不让人家知道就没有这件事了,实际上那个罪永远都存在,你自己永远都不能改进,所以覆就是愚痴。睡眠也是愚痴,睡太多了就会愚蠢。恶作也是愚痴,聪明就不会把事情做错,做错了之后,又来后悔,这就是愚痴。所以覆、睡眠、恶作都是愚痴的一部分。
寻伺这两个心所又怎样呢?“或是思性,或是慧性。”思属于遍行心所,思是联想一种,寻伺也是一种联想,心头东寻西寻的想要解决问题。自己心里推测,自己在讨论,所以寻伺两个心所也可以是思心所。慧心所是分别是非,但是判断是非之前,就要经过寻伺。寻伺就是推测、估量,最后才得到结果,所以寻伺也可以就是慧,问题想穿了,道理找到了,就是慧。那么寻伺有甚么差别呢?“谓推度不推度有差别故。”伺要推度,寻就马马虎虎,就像我们找人一样,看一下没有,转身就走了,这叫寻,细细找,一点也不放过就是伺。推就是推想,度就是度量,想过来想过去,如现在说的推理,寻没有经过推度,伺呢就要经过推度,这两个有差别,所以就分成两个心所。
“大乘瑜伽论中云”,大乘瑜伽论里是这样讲的,“随烦恼中九数”,随烦恼中有九个东西,哪九个呢?“谓覆、诳、谄、惛、沉、睡眠、恶作、忘念、散乱、恶慧”这九个东西。“并是痴分”都算是痴的一分,都归纳在痴里面。“今对法中唯覆、惛沉、睡眠、恶作四是愚痴分”,如果依对法论所讲只有愚、覆、昏沉、睡眠、恶作才是愚痴一部分。“余五不同”,其余那五个不是愚痴的一部分。他提出另外的说法,“谓散乱一数是贪嗔痴分”他认为人的散乱心所,贪嗔痴都有,起了贪心要散乱,要去贪图什么,心就跑了;起了嗔心,要散乱,有人来找我,心头就不高兴,就散乱了;痴…
《《百法明门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