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法明门论》释▪P22

  ..续本文上一页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释迦佛教我们,只能在中夜分睡瞌睡,睡四个钟头。一般人睡六个钟头、八个钟头,懒人睡十个钟头。佛都要睡,要休息,睡不是坏事,但有时它又是坏事,做了好事悔就是坏事。寻伺,修定的人开头还要有寻伺,心要多想一下。修定的观法,有些非常细,像秘法那些观法非常非常细,那些都叫寻伺。修定的时候,初禅天就要有寻有伺,到了三禅天的时候,就要无寻无伺,要把寻伺的心停下,再不东想西想,才能入定。所以,寻伺这个心所也不能说它是坏,初修入定的人要用这个寻伺,到了更高的禅的境界,就无寻无伺。所以这四个心所,也不能说它好,也不能说它坏,它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也可以是善,也可以是恶。以上就把五十一个心所介绍完了。

  第二假实分别者。心所有法。若依瑜伽论二十七种是其实有,余是假立。二十七是实者。谓遍行五、别境五、善中八除不放逸、舍、不害。当知不放逸、舍,是无贪、无嗔、无痴、精进四法上假。不害即是无嗔上假故。论云。问:是诸善法几世俗有。几实物有?答三是世俗有。谓不放逸、舍不害。所以者何?不放逸舍是无贪无嗔无痴精进分故。即如是法,离杂染义,建立为舍。治杂染义立不放逸。不害即是无嗔分。故无别实物。烦恼六中五是实有。谓贪、嗔、痴、慢、疑。一是假有。谓不正见。论云根本烦恼六。一贪二嗔三无明四慢五见六疑。问,是诸烦恼,几世俗有,几实物有?答,见是世俗有。是慧分故。余是实物有,别有心法故。

  第二段讲假实分别,对人的心理活动,一些论师说有的是假的,有的是实的。“若依瑜伽论二十七种是其实有,余是假立。”《瑜伽师地论》说有二十七种心所是实实在在的,踏踏实实的有那样东西,剩下的二十三种都是相应在这二十七种上给它安的名字。就像只有二十七个人,有些人给它多立一个名字。哪二十七是实有呢?“谓遍行五、别境五、善中八除不放逸、舍、不害”。遍行五、别境五,各家都说是实有。遍行心所是只要起心动念都有它,哪里都有,它是实在的。别境是对不同的境起不同的心,这个还是实在的。善本来有十一个,《瑜伽师地论》说只有八个是实有,把不放逸、舍、不害三个善心除开了。为什么呢?“当知不放逸、舍,是无贪、无嗔、无痴、精进四法上假”。不放逸和舍是什么呢?必须无贪、无嗔、无痴、精进才叫不放逸、才叫舍。如果有了贪、有了嗔、有了痴,如果不精进、懈怠,都不叫做不放逸,也不叫舍。不放逸、舍,都是在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这四个善心所上安立的名字,所以是假的。为什么说不害是假的呢?不害也就是无嗔,没有嗔心,你就不想去害人家了嘛。所以不害是假的,不害是无嗔上的假,没有嗔心,你就不想去害人家了嘛。所以不害是假的,不害是无嗔上的假。“故论云”这是《瑜伽师地论》上的文,提个问题。“问:是诸善法几世俗有。几实物有?”你提出的这些善法哪几个是世俗有,哪几个是实物有?实物是指以智慧观察,它硬是有这个东西存在。世俗有,就不一定有,不过大家都说有这个东西,是凡夫心理上承认它有。“答三是世俗有。谓不放逸、舍不害。”答案说,不放逸、舍、不害这三个心所是世俗有,为什么说这三个善心所是世俗有呢?“所以者何?”因为不放逸、舍是无贪、无嗔、无痴、精进等善心所的一部分。“即如是法,离杂染义,建立为舍。”杂染就是使人流转生死的那个力量,如果你无贪、无嗔、无痴、精进就不会流转生死,就离了杂染,离杂染义就建立为舍,舍就是把杂染舍掉。舍是平等心,有平等心不会流转生死。“治杂染义立不放逸”,不放逸这个心所呢,不只是离开这些坏事情就是了,它还能对治扎染心。若起贪心、嗔心、痴心,不放逸的人,马上就要把它们治服,所以治杂染义就是不放逸。不放逸这个心所的作用就是治服杂染,使你不干坏事,不想坏东西。“不害即是无嗔分。故无别实物”,不害这个善心所呢,就是无嗔这个善心所的一部分,不是另个还有一个什么实物叫不害。这就解释了十八个实有的心所了。

  “烦恼六中五是实有。谓贪、嗔、痴、慢、疑”,六个根本烦恼里,贪、嗔、痴、慢、疑,五个都是实在的。“一是假有”,不正见,也就是邪见,是假有,不正见就是慧心所错误的一部分,就是恶慧,所以它不是一个另外的心所。

  “论云根本烦恼六”,论就是《瑜伽师地论》,论里面说,“一贪二嗔三无明四慢五见六疑”,“ 问,是诸烦恼,几世俗有,几实物有?”这些根本烦恼哪几个是实实在在有的,哪几个是世俗有,是大家认为有的?“答,见是世俗有”。回答说见这个东西不是实在有,“是慧分故”,它就是慧心所的一分。慧就是会分析问题,分析了之后就有了见解,所以见是慧心所的一分。“余是实物有”,其余的那些烦恼是实有,余下的贪嗔痴慢疑这些根本烦恼都是实实在在的有。根本烦恼是六个,见是假的,它的体就是慧心所,其余的都有它实在的心所。

  随烦恼为假为实者。若依瑜伽决择分中。不定四法亦入随烦恼中。合二十四,总名随烦恼分。亦无邪欲邪胜解二法。但本地分中有二十六。更加邪欲邪胜解故。决择分中云:复次随烦恼自性云何?谓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无惭无愧惛沉掉举不信懈怠忘念放逸散乱不正知恶作睡眠寻伺。如本地分已广宣说。如是等类,名随烦恼自性。复次此烦恼几世俗有。几实物有?谓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此四种是实物有。余是假有。谓忿、恨、恼、嫉、害五是嗔分故皆世俗有。悭、憍、掉举,三是贪分故示世俗有。覆、诳、谄、惛沉、睡眠、恶作、忘念、散乱、恶慧,九法是痴分故,皆是世俗有。放逸,是贪、嗔、痴分。亦是假世俗有。寻、伺二种是身语意加行分,故及慧分故。俱是假有。

  “随烦恼为假为实者”随烦恼哪些是假的,哪些是实有呢?“若依瑜伽决择分中”,《瑜伽师地论》里有一大段叫抉择分,抉择分就是把本地分中的问题提出来讨论,“不定四法亦入随烦恼中。合二十四,总名随烦恼”在《瑜伽师地论》的抉择分中,寻、伺、睡眠、恶作,这四个不定心所都加在随烦恼里头去了,所以就成了二十四个随烦恼。瑜伽师地论抉择分里就没有提邪欲、邪胜解,但是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又把它说进去了。本地分中加上了邪欲、邪胜解,随烦恼就成了二十六个。在一部书里说法都不同。瑜伽师地论这部书很大,造论师一会儿根据这个意思讲,一会儿又根据那个意思讲,抉择分说有二十四个随烦恼。本地分又说有二十六个随烦恼,它自己都有不同了。

  下面就引《瑜伽师地论》抉择分中的文,“决择分中云:复次随烦恼自性云何?”随烦恼说它的自体到底是哪些东西呢?就是忿、恨、覆、恼、嫉、悭、诳、谄、乔、害,叫小随烦恼,这是范围比较小的无惭、无愧叫中随烦恼。昏沉、掉举、不信、懈怠、妄念、放逸、散乱、不正知、恶作、睡眠、寻、伺都叫做大随烦恼,这是范围大的。这些烦恼,罪不那么重,但是它到处起作用,有烦恼的时候他就要来,所以叫大随烦恼。

  “如本地分已广宣说。”在《瑜伽师地论》的本地分里,已经广大的讲了,“如是等类,名随烦恼自性。”这些名词,就是随烦恼,它本身就是这些东西就叫自性。

  “复次此烦恼几世俗有。几实物有?”这么多烦恼,哪些是世俗有,哪些是真正有?“谓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此四种是实物有”,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是真东西,不是靠别个来给它安的名字,它们是独立有作用的,“余是假有”,余下的烦恼都是假的,是在别种烦恼上给它安的名字。

  “谓忿、恨、恼、嫉、害五是嗔分故皆世俗有。”忿、恨、恼、嫉、害都是嗔的表现,都是根本烦恼嗔的一部分,并不是另外一个实在的东西。世间上的人说这个叫作忿,这个叫做恨,这个叫恼,实质都是嗔心,不过大家有个别的说法罢了。

  “悭、憍、掉举,三是贪分故示世俗有。”悭就是悭贪,有点钱财不拿出来用,有点本事也不施展。乔就是认为我有本事,我有地位,我有钱,就骄傲。掉举心就不定,一会儿贪这样,一会儿贪哪个,所以这三个都是贪的一部分,也是世俗有。

  “覆、诳、谄、惛沉、睡眠、恶作、忘念、散乱、恶慧,九法是痴分故,皆是世俗有。”覆就是自己有错误遮盖着;诳就是说谎话;谄是有所求假装对人家好;昏沉就是不清楚;睡眠就是打瞌睡;恶作是失悔;妄念是该记的事情忘记了;散乱就是修定的时候心跑了;恶慧就是错误的认识,上面这九种心,总的体是痴,都是因为不明白才产生的。事情要想盖起来不让人家晓得,这是愚痴的作法,说谎话以后总要拆穿,这是愚痴;假装去奉承人家,也是做傻事,昏沉当然是痴,恶作就是做些事情来后悔,还是痴;妄念你正该念的事情又忘失了,还是痴;散乱,修定的时候心散乱,这个还是痴;恶慧就是判断错了,这个也是痴;九个心所说了这么多名词,归总起来都是根本烦恼痴的一部分,它们本身不是一个孤立的特殊东西,所以就叫世俗有。

  “放逸,是贪、嗔、痴分”,放逸这个东西更不好,有贪、嗔、痴就有放逸,它本身不是一个孤立的实物,贪、嗔、痴烦恼都有放逸,所以还是假的,还是世俗有。

  “寻、伺二种是身语意加行分,故及慧分故。”寻就是寻思,就像找东西一样,细寻的就叫伺。为什么叫身语意的加行分故呢?你要起身语意三业的时候,必定要打主意,这个事情该不该做?怎样做?心里头就要思考,思考以后才动作,这就是身语意的加行。凡起身语意三业必要寻、伺,所以寻伺是身语意加行,但它本身呢还是慧心所的一分,慧才能分析问题。寻、伺就是慧心所在判断问题、在推理,加行就是前头的准备工作,所以寻、伺都是假有。

  若依瑜伽。二十七是实有。二十四是假有。若依对法论文。二十二是实物有。余并假有。言二十…

《《百法明门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心经》浅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