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法明門論》釋▪P22

  ..續本文上一頁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釋迦佛教我們,只能在中夜分睡瞌睡,睡四個鍾頭。一般人睡六個鍾頭、八個鍾頭,懶人睡十個鍾頭。佛都要睡,要休息,睡不是壞事,但有時它又是壞事,做了好事悔就是壞事。尋伺,修定的人開頭還要有尋伺,心要多想一下。修定的觀法,有些非常細,像秘法那些觀法非常非常細,那些都叫尋伺。修定的時候,初禅天就要有尋有伺,到了叁禅天的時候,就要無尋無伺,要把尋伺的心停下,再不東想西想,才能入定。所以,尋伺這個心所也不能說它是壞,初修入定的人要用這個尋伺,到了更高的禅的境界,就無尋無伺。所以這四個心所,也不能說它好,也不能說它壞,它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壞的,也可以是善,也可以是惡。以上就把五十一個心所介紹完了。

  第二假實分別者。心所有法。若依瑜伽論二十七種是其實有,余是假立。二十七是實者。謂遍行五、別境五、善中八除不放逸、舍、不害。當知不放逸、舍,是無貪、無嗔、無癡、精進四法上假。不害即是無嗔上假故。論雲。問:是諸善法幾世俗有。幾實物有?答叁是世俗有。謂不放逸、舍不害。所以者何?不放逸舍是無貪無嗔無癡精進分故。即如是法,離雜染義,建立爲舍。治雜染義立不放逸。不害即是無嗔分。故無別實物。煩惱六中五是實有。謂貪、嗔、癡、慢、疑。一是假有。謂不正見。論雲根本煩惱六。一貪二嗔叁無明四慢五見六疑。問,是諸煩惱,幾世俗有,幾實物有?答,見是世俗有。是慧分故。余是實物有,別有心法故。

  第二段講假實分別,對人的心理活動,一些論師說有的是假的,有的是實的。“若依瑜伽論二十七種是其實有,余是假立。”《瑜伽師地論》說有二十七種心所是實實在在的,踏踏實實的有那樣東西,剩下的二十叁種都是相應在這二十七種上給它安的名字。就像只有二十七個人,有些人給它多立一個名字。哪二十七是實有呢?“謂遍行五、別境五、善中八除不放逸、舍、不害”。遍行五、別境五,各家都說是實有。遍行心所是只要起心動念都有它,哪裏都有,它是實在的。別境是對不同的境起不同的心,這個還是實在的。善本來有十一個,《瑜伽師地論》說只有八個是實有,把不放逸、舍、不害叁個善心除開了。爲什麼呢?“當知不放逸、舍,是無貪、無嗔、無癡、精進四法上假”。不放逸和舍是什麼呢?必須無貪、無嗔、無癡、精進才叫不放逸、才叫舍。如果有了貪、有了嗔、有了癡,如果不精進、懈怠,都不叫做不放逸,也不叫舍。不放逸、舍,都是在無貪、無嗔、無癡、精進這四個善心所上安立的名字,所以是假的。爲什麼說不害是假的呢?不害也就是無嗔,沒有嗔心,你就不想去害人家了嘛。所以不害是假的,不害是無嗔上的假,沒有嗔心,你就不想去害人家了嘛。所以不害是假的,不害是無嗔上的假。“故論雲”這是《瑜伽師地論》上的文,提個問題。“問:是諸善法幾世俗有。幾實物有?”你提出的這些善法哪幾個是世俗有,哪幾個是實物有?實物是指以智慧觀察,它硬是有這個東西存在。世俗有,就不一定有,不過大家都說有這個東西,是凡夫心理上承認它有。“答叁是世俗有。謂不放逸、舍不害。”答案說,不放逸、舍、不害這叁個心所是世俗有,爲什麼說這叁個善心所是世俗有呢?“所以者何?”因爲不放逸、舍是無貪、無嗔、無癡、精進等善心所的一部分。“即如是法,離雜染義,建立爲舍。”雜染就是使人流轉生死的那個力量,如果你無貪、無嗔、無癡、精進就不會流轉生死,就離了雜染,離雜染義就建立爲舍,舍就是把雜染舍掉。舍是平等心,有平等心不會流轉生死。“治雜染義立不放逸”,不放逸這個心所呢,不只是離開這些壞事情就是了,它還能對治紮染心。若起貪心、嗔心、癡心,不放逸的人,馬上就要把它們治服,所以治雜染義就是不放逸。不放逸這個心所的作用就是治服雜染,使你不幹壞事,不想壞東西。“不害即是無嗔分。故無別實物”,不害這個善心所呢,就是無嗔這個善心所的一部分,不是另個還有一個什麼實物叫不害。這就解釋了十八個實有的心所了。

  “煩惱六中五是實有。謂貪、嗔、癡、慢、疑”,六個根本煩惱裏,貪、嗔、癡、慢、疑,五個都是實在的。“一是假有”,不正見,也就是邪見,是假有,不正見就是慧心所錯誤的一部分,就是惡慧,所以它不是一個另外的心所。

  “論雲根本煩惱六”,論就是《瑜伽師地論》,論裏面說,“一貪二嗔叁無明四慢五見六疑”,“ 問,是諸煩惱,幾世俗有,幾實物有?”這些根本煩惱哪幾個是實實在在有的,哪幾個是世俗有,是大家認爲有的?“答,見是世俗有”。回答說見這個東西不是實在有,“是慧分故”,它就是慧心所的一分。慧就是會分析問題,分析了之後就有了見解,所以見是慧心所的一分。“余是實物有”,其余的那些煩惱是實有,余下的貪嗔癡慢疑這些根本煩惱都是實實在在的有。根本煩惱是六個,見是假的,它的體就是慧心所,其余的都有它實在的心所。

  隨煩惱爲假爲實者。若依瑜伽決擇分中。不定四法亦入隨煩惱中。合二十四,總名隨煩惱分。亦無邪欲邪勝解二法。但本地分中有二十六。更加邪欲邪勝解故。決擇分中雲:複次隨煩惱自性雲何?謂忿恨覆惱嫉悭诳谄憍害無慚無愧惛沈掉舉不信懈怠忘念放逸散亂不正知惡作睡眠尋伺。如本地分已廣宣說。如是等類,名隨煩惱自性。複次此煩惱幾世俗有。幾實物有?謂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此四種是實物有。余是假有。謂忿、恨、惱、嫉、害五是嗔分故皆世俗有。悭、憍、掉舉,叁是貪分故示世俗有。覆、诳、谄、惛沈、睡眠、惡作、忘念、散亂、惡慧,九法是癡分故,皆是世俗有。放逸,是貪、嗔、癡分。亦是假世俗有。尋、伺二種是身語意加行分,故及慧分故。俱是假有。

  “隨煩惱爲假爲實者”隨煩惱哪些是假的,哪些是實有呢?“若依瑜伽決擇分中”,《瑜伽師地論》裏有一大段叫抉擇分,抉擇分就是把本地分中的問題提出來討論,“不定四法亦入隨煩惱中。合二十四,總名隨煩惱”在《瑜伽師地論》的抉擇分中,尋、伺、睡眠、惡作,這四個不定心所都加在隨煩惱裏頭去了,所以就成了二十四個隨煩惱。瑜伽師地論抉擇分裏就沒有提邪欲、邪勝解,但是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又把它說進去了。本地分中加上了邪欲、邪勝解,隨煩惱就成了二十六個。在一部書裏說法都不同。瑜伽師地論這部書很大,造論師一會兒根據這個意思講,一會兒又根據那個意思講,抉擇分說有二十四個隨煩惱。本地分又說有二十六個隨煩惱,它自己都有不同了。

  下面就引《瑜伽師地論》抉擇分中的文,“決擇分中雲:複次隨煩惱自性雲何?”隨煩惱說它的自體到底是哪些東西呢?就是忿、恨、覆、惱、嫉、悭、诳、谄、喬、害,叫小隨煩惱,這是範圍比較小的無慚、無愧叫中隨煩惱。昏沈、掉舉、不信、懈怠、妄念、放逸、散亂、不正知、惡作、睡眠、尋、伺都叫做大隨煩惱,這是範圍大的。這些煩惱,罪不那麼重,但是它到處起作用,有煩惱的時候他就要來,所以叫大隨煩惱。

  “如本地分已廣宣說。”在《瑜伽師地論》的本地分裏,已經廣大的講了,“如是等類,名隨煩惱自性。”這些名詞,就是隨煩惱,它本身就是這些東西就叫自性。

  “複次此煩惱幾世俗有。幾實物有?”這麼多煩惱,哪些是世俗有,哪些是真正有?“謂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此四種是實物有”,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是真東西,不是靠別個來給它安的名字,它們是獨立有作用的,“余是假有”,余下的煩惱都是假的,是在別種煩惱上給它安的名字。

  “謂忿、恨、惱、嫉、害五是嗔分故皆世俗有。”忿、恨、惱、嫉、害都是嗔的表現,都是根本煩惱嗔的一部分,並不是另外一個實在的東西。世間上的人說這個叫作忿,這個叫做恨,這個叫惱,實質都是嗔心,不過大家有個別的說法罷了。

  “悭、憍、掉舉,叁是貪分故示世俗有。”悭就是悭貪,有點錢財不拿出來用,有點本事也不施展。喬就是認爲我有本事,我有地位,我有錢,就驕傲。掉舉心就不定,一會兒貪這樣,一會兒貪哪個,所以這叁個都是貪的一部分,也是世俗有。

  “覆、诳、谄、惛沈、睡眠、惡作、忘念、散亂、惡慧,九法是癡分故,皆是世俗有。”覆就是自己有錯誤遮蓋著;诳就是說謊話;谄是有所求假裝對人家好;昏沈就是不清楚;睡眠就是打瞌睡;惡作是失悔;妄念是該記的事情忘記了;散亂就是修定的時候心跑了;惡慧就是錯誤的認識,上面這九種心,總的體是癡,都是因爲不明白才産生的。事情要想蓋起來不讓人家曉得,這是愚癡的作法,說謊話以後總要拆穿,這是愚癡;假裝去奉承人家,也是做傻事,昏沈當然是癡,惡作就是做些事情來後悔,還是癡;妄念你正該念的事情又忘失了,還是癡;散亂,修定的時候心散亂,這個還是癡;惡慧就是判斷錯了,這個也是癡;九個心所說了這麼多名詞,歸總起來都是根本煩惱癡的一部分,它們本身不是一個孤立的特殊東西,所以就叫世俗有。

  “放逸,是貪、嗔、癡分”,放逸這個東西更不好,有貪、嗔、癡就有放逸,它本身不是一個孤立的實物,貪、嗔、癡煩惱都有放逸,所以還是假的,還是世俗有。

  “尋、伺二種是身語意加行分,故及慧分故。”尋就是尋思,就像找東西一樣,細尋的就叫伺。爲什麼叫身語意的加行分故呢?你要起身語意叁業的時候,必定要打主意,這個事情該不該做?怎樣做?心裏頭就要思考,思考以後才動作,這就是身語意的加行。凡起身語意叁業必要尋、伺,所以尋伺是身語意加行,但它本身呢還是慧心所的一分,慧才能分析問題。尋、伺就是慧心所在判斷問題、在推理,加行就是前頭的准備工作,所以尋、伺都是假有。

  若依瑜伽。二十七是實有。二十四是假有。若依對法論文。二十二是實物有。余並假有。言二十…

《《百法明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經》淺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