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法明门论》释▪P21

  ..续本文上一页很觉得舒服,就叫乔。

  “无悲无愍,损恼称害。”害心所就是害人整人,对人没有悲心,没有怜悯心,去损害别人,让人家吃亏,去恼人,使人家不安逸。比如跑去把人家骂一顿,骂得恶恶毒毒的,把别人气死,无悲无愍,就叫害。

  “妒胜忧戚,名之为嫉。”妒就是妒忌心,妒与忌是一样的。胜就是人家比我强。人家比我有钱,人家比我有学问,人家有地位我没有,就嫉妒人家。心里过不去,就忧戚,心头就气不过。忧戚就是气不过,气不舒,过不去。这就叫嫉。

  “蕴财贪著,名之为悭。”蕴财,就是把钱堆起、藏起来,堆积贮藏就叫蕴。舍不得拿出来,不让人家晓得,自己贪著,钱不拿来做好事,你化我的钱,我就说没得,这叫悭。

  “过不自耻名曰无惭,”有了过失自己不晓得羞耻,叫无惭。自己晓得错了,自己都不好意思,就叫自耻。对自己的错没有认识,自己对着自己就叫无惭。

  “恶不羞他名曰无愧。”对别人不怕,我就是要这样乱做,你能把我怎样?不怕人家指责就叫无愧。释迦佛骂他的徒弟无惭无愧,就骂到底了,无惭无愧的人就是不可教育的人。

  “违正不欲,心不清净名为不信。”正就是正道,正理,不单是佛法,凡是正义的事情,真正该做的事不这样做,心头没有这个想法,就是违正。世间正义的事情,你应该做的不做,世间正道,你该走的不走,起贪心,拿不义之财,都叫违正。违正就是不走正路,走邪路,心不清净,正不只是指信三宝,而指一切的正义,做生意要卖假药也叫违正,心不清净,就叫不信。

  

  “耽乐退善,名为懈怠。”对所作的好事情退道不想做,还贪乐,认为做好事淘神得很,觉得倒退是对的,行善麻烦得很,喊我做什么好事,都不来做了,这就是退善。凡是作一切的善法和修行,都要吃得苦,身体要受饥寒。如果认为不修行不学佛法还自由些,不被戒条管着,就是懈怠。一切的善法要精进,要一直做不退,心头想不做还对些,贪乐退道,不做还舒服些,就名为懈怠。

  “于恶不防,名为放逸”,对那些坏事情,贪嗔痴,杀盗淫,不防范,就是放逸。要不做坏事,就要防护,否则一不小心就会陷下去,所以要防微杜渐。我们的戒条,比丘二百五十条,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哪儿来这么多戒?小戒就是要防,防你犯大戒。虽然居士没有学那么多戒,看到那个事情苗头不对,你就把它防到,就叫不放逸。自己要防到自己,把自己这匹马栓到槽上,自己要管自己,防自己陷入那些恶法。你不防,随便一点,就上当了。所以不防就是放逸,看到这个地方去不得,它不合我的志趣,我来都不来。有些人虽然不愿参与,但想去看一下,走一下就遭了,对恶事就像防盗贼一样才对。

  “滞境无堪,名曰惛沈。”滞就是执着。执着在那个境界上,做不起好事。无堪就是没有能力,对于那个境界不能认识,不能了解,没有堪能,就像人往水里掉一样就叫昏沉。

  “心不寂静,缘贪欲等名为掉举。”修行人的心要清净,如果你心乱想,想五欲那些事情,就会起贪欲,缘不乐境就会起嗔念。你在修行时会想到,嗯,今天要去买彩票,你的心就掉举了,如果你缘仇恨,想到他昨天骂我,我的气还没消下去,今天去骂转来,心就掉举了。贪欲等,就不光说贪,贪嗔痴这些烦恼随便那种,一想起,心就宁静不下来,修行就修不起来,叫你坐你就坐不下来。心高举,把原来修行的心放不在所缘上面,心就离开了,就叫掉举。

  “谓于所说,若法若义,无所堪能,名为失念。”“所说法”就是佛给你说的佛法,善知识给你说的法,或者给你说的一个偈子。若义就是给你讲的道理。无所堪能,就是你把它接受不了,佛说的法我听了,接受不了就叫失念。没有正念,给你说了你没有想,不理解,说了等于没说,就叫失念。

  “名为正知。邪了不达,名为不正知。”还有一个烦恼叫不正知。我们应该正正确确的了知一切的事情,对于任何事物你都应该正确了知啊。佛是一切智,这个东西摆在你面前,你就该正正确确的认识它,这是“正了”。邪了,就是你认识错了,不达,就是没有通达这个事理,就叫不正知。

  “驰散外缘,其心散乱,流转不息,名为心乱。”最后一随烦恼就叫心乱。心乱就是心往外缘,你在念经就想经,修定就想定,做正事就想正事,你的心跑了,散乱了,跑到别的地方去了,叫驰散外缘。并且你的心散乱了还收不转来,流转不息,任随它跑,就像水哗哗的流起走了管不住,这叫心乱。

  “上来第五解随烦恼二十讫”,上面这一段就是第五段讲的心所叫随烦恼,二十个都讲完了。我们众生起烦恼多半是在这二十个里头转,烦恼就是魔,就是贼,我们修行要把它防到,认不到,怎么去防它呢?所以这一段是我们修行特别要用功的地方,这些烦恼我们都要起的,起了要认识,认识之后要对治。烦恼就是我们众生的病,就是我们的敌人,就是我们的魔事,这是我们真正修行用功下手的地方。

  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

  此即第六解不定四。言不定者。谓此四法于三界中不定一处。如寻伺二数,色界中有。余二即无。不定相随故名不定。言睡眠等者。略摄于心,不自在转,越失所作,名曰睡眠。于已作未作,善不善事,心怀追悔。名为恶作。于法推求,未审细察,令心粗转。名之为寻。于所寻法,数数推求,令心细转。故名为伺。上来第二明心所有法讫

  “此即第六解不定四”,这一段是第六段了,要解释不定心所四个。“言不定者。谓此四法于三界中不定一处”,这四种心所在三界里不一定属于哪一界。“如寻伺二数,色界中有。余二即无”比如寻伺这两个心所,当然在欲界里头有,修了定的人,到了色界还是有。“余二”指的是睡眠和恶作这两个心所,这两个心所色界里头就没得了。生了色界的人,得了定了,睡眠和恶坐就没有了。“不定相随故名不定。”,不一定在哪个地方,都有它跟着你,所以叫不定。

  “言睡眠等者。略摄于心,不自在转,越失所作,名曰睡眠。”睡眠就是睡瞌睡,但是,不光是睡瞌睡,也包括打瞌睡,人疲倦了的时候,都有这个情况,所以这个心所一来,就把你的心收起来了,你的心也就不在外了。把心收在里头就叫摄,心收在里头,你接触外境就不细致了,就粗枝大叶。人打瞌睡,对外头的境界就不能那么细致的知道了,这就叫“略”,心朝里头收起来,外头的境界就不晓得了,就叫睡眠。“不自在,”的意思是心没得力量了。自在就是我要做啥就做啥。不自在心没有力量了,就像哪个把它捆着一样。“转”就是心起来活动。你要起心动念的时候,就象被别人限制着,自己没得自由这就叫心不自在转。“越失所作”,越就是从这个事情上跳过,人瞌睡的时候,事情不知不觉的就过去了,失就是丢掉了,瞌睡来了,事情就记不得了,你该做的事情一晃就过了。我们都爱说瞌睡来了就把那个事情忽略了,这就叫睡眠。听经的时候打瞌睡,听就像没有听到,做事情的时候昏昏沉沉,就不晓做对吗没有做对,“瞌睡”并不一定就是睡着了,就是瞌睡来了那个样子。

  “于已作未作,善不善事,心怀追悔。名为恶作。”恶作就是那个事情作得不对起后悔心,哎呀,我那个事情作得不对,心头这样想。这包含善不善事。做了善事就不该追悔,有些人他就要追悔,该晓得不做好事,要花钱。未作的善事,怎样心怀追悔呢?本想去做还没有做,一下又后悔了,要做的好事想到了还没做。心又掉了,“不做算了”发了心,又退了,就叫追悔!坏事情呢?已经做了,心头后悔,就是我们说的忏悔,过去做错了,我要忏悔,没有做的坏事情呢?也要追悔,就是说你打主意,一会儿要去干坏事情了,一下又想到这个事情做不得,追悔了不做。所以对于不善的事,你能够悔是好事,善事你悔就不是好事。这个心所为什么不定呢?因为它不一定是坏东西,也不一定是好东西,做了好事心头后悔就是坏的想法,坏事心头后悔就是好的想法,总之对于已经作了或者才起心动念要作还没有作的事追悔,都叫恶作,恶作有好有坏,就叫不定。

  “于法推求,未审细察,令心粗转。名之为寻。”“寻”这个心所也不一定说它是好的还是坏的。我们对于事情要寻思,寻就是思前想后,前后左右都想到了,就是于法推求。推,对事情去推理,心头盘算;求,就是要求得一个结论。自己对于这个事情,还没有弄清楚,就去依靠周围的那些因素,然后求得一个结论就叫寻。寻什么?寻周围那些原因,总和拢来,求得一个结论。“未审细察”,虽然心头这样想,但是没有仔细。审,就和审案一样,要拿种种条件来比较,细就是仔细,审细就是我们说的仔细来审就是没有推敲,也没有仔细察看,“令心粗转”,你没有仔细观察的心就粗,转字当“起”字讲,你起心动念的那个心是粗的。粗枝大叶的考虑一下就叫“寻”。

  “于所寻法,数数推求,令心细转名伺”对于你研究的事,数数推求,“数数”就是再再的,不是随随便便的。要想了又想,才叫数数推求。“令心细转”起心动念,要细就名为伺,譬喻说,就像猫捉耗子一样,它趴在那个洞口窥视,耗子出来就把它抓住。我们在推理的时候,也是专心专意的等到,把事情的真相发现出来,就是我们说的用心。对于事物要用心的去观察,就像我们找人一样,人不在,掉头就走这是寻;硬要把他等到,在门口把它窥到,等到他出来,一下就把它逮住这是伺。猫逮耗子时非常用心,它不惊动那个耗子,等耗子从洞里出来一下就把它逮到。伺就是专心专意想这个道理,要把它发现出来。

  这四种心所都说不上它是好的还是坏的,我们都免不掉,所以叫不定心所。睡眠就是休息,佛都要休息嘛!经书上说佛要休息,佛休息的时间短,要中夜才休息,只有四个钟头的休息时间。白天分成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三个阶段,晚上又分成三个阶段,…

《《百法明门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心经》浅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