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使心沉落。修定要离沉离掉,处于中庸,心不沉不掉,清清楚楚,这个就叫舍。
“损恼有情称之为害。哀愍生故名为不害。”不管是人是动物,你去亏损它,使他恼怒不安逸就叫害。有情不单是人,对那些动物,把它杀了叫损,拿鞭子打它叫恼。对人呢?让人家吃亏叫损,让人家心里不安逸叫恼,损恼有情,就叫害人。反转来说,哀愍生故,叫不害假使损恼有情时起了慈悲心,哀就是悲愍。就是同情,有同情心,怜悯他,有了这个心,你就狠不下心来损恼它,这就叫不害。
我们常说行善,行善就看我们所做的事是不是从这十一个善心所出发,从这十一个善心所出发的,就叫善事。上面说了十一个善心所,第三段讲善心所就讲完了。
烦恼六者。一贪、二嗔、三慢、四无明、五疑、六不正见。
此即第四解烦恼六。言烦恼者。恼乱身心。名为烦恼。言贪者。于诸有情及资具等爱乐耽着。名之为贪。于诸有情起诸损害,心不安隐。称之为嗔。众财色等,而起贡高,计己胜他。名之为慢。了其真实名之为明。不了真实号曰无明。于诸谛中心怀犹豫,如立衢路。名之曰疑。称境而知名为正见。此见邪僻名不正见。上来第四解烦恼六讫
烦恼有几等,第一讲根本烦恼,根本烦恼有六个。一个人的烦恼多得很,这里说烦恼从根本说只有六个,六个是什么?是贪、嗔、慢、无明、疑、不正见。无明就是不明白,就是痴,有些地方说贪嗔痴是三毒,这三个东西是毒害我们的,这里讲这个是根本烦恼。不正见就是邪见,邪见有五个,总的说为一个,如果把五个邪见都分出来,根本烦恼就有十个。
“此即第四解烦恼六”,这一段就是第四段了,解释六个烦恼。
“言烦恼者”什么叫做烦恼呢?“恼乱身心。名为烦恼”恼在佛法里叫热恼,热恼就是心头热烘烘的,不清凉,安静不下来。烦恼起的时候,贪的心冷静不下来,嗔的心也冷静不下来,所以就要加个热字,心里就象有火在烧一样,于是乎心就乱了。烦恼扰乱你,你起了贪心赶紧就去追那个东西,起了嗔心,敢拿起武器跟着人家撵,你就会乱来,就不安宁。烦恼这个东西就是恼乱身心的,先就乱你的心,你的心就要烦,有火在烧一样,心头不舒服。后乱你的身,身就起来行动,心头就不清楚,就要乱做,这六个都叫烦恼下面一个一个地讲。
“言贪者”贪是第一个烦恼,贪什么呢?“于诸有情及资具等爱乐耽着”贪首先贪的是人,一般都是自己的眷属,自己的儿,自己的女。贪对象,女的看到男的就跑去了,男的看到女的就跑过去。诸有情就包含得宽,我的儿,我的女,就爱的很,别人的我就漠不关心,所以贪是指对有情的贪,对人的贪,特别是对对象的贪。对对象的贪就有了人的生死根本。东西就是资具,具是可以使用的东西,资是可以资养的,吃的、穿的、住的、用的以及钱财都叫资具。凡有经济价值的东西都可叫资具。对于有情对象贪爱就要追逐。然后有了家庭、有了独生子,爱得很。家庭团聚,有儿有女就乐,孤独一人就觉得没意思,就要去追逐,就要去贪。贪就像我们说的如油入面,油浸在面里取不出,著就是沾在上面,扯不脱。对人对物“爱乐耽着。名之为贪。”
“于诸有情起诸损害,心不安隐。称之为嗔”嗔心多半是对有情而起,对物我们还是能起嗔,比如出大太阳,心头就起火了。对于无情,虽然心头起嗔,但你无法去损害它,所以嗔特别是对有情,心里讨厌它,就要起害心。起诸损害,就是俗话说的整他,使他受损。嗔心起的时候,心就不安稳,想整人的时候心就定不下来,非把他整倒心头才痛快。起了整人害人的心,心就息不下来,就叫嗔。
“众财色等,而起贡高,计己胜他。名之为慢。”众就是群众,财指钱,就是色力。色就是自己身体,一是身体好,你做不到的我做得到,一个就是漂亮,你看我长得漂亮,走到那儿都有人追我。对这些事情起贡高,贡高就说我总比你们对,钱比你们多,群众比你们多,人长得漂亮,或者说身体强健,凭这些我就可以高人一等。计已胜他,心里头就在想,我比你对,有群众、有钱、长得漂亮,这就是资本,对着这些一想,我比你对,就叫慢。
“了其真实名之为明。不了真实号曰无明。”了就是清清楚楚的知道,其就是对的境。不管对着什么境,把它的实相弄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就叫明。佛法里讲五明,五大类的智慧都叫明,明就是智慧。对于任何事物不晓得它的现象,就叫无明。弄不清楚,在这个基础上发起种种想法、行动,就是不合理的,这就是无明普遍的含义。
“于诸谛中心怀犹豫,如立衢路。名之曰疑。”谛就是真理,诸谛中就是佛说的四谛,佛说的四谛把什么都包含完了。谛就是诸法的真实的事实,对于这些真实你心里下不了决定,就心怀犹豫。犹豫的这两个字怎么来的呢?据说有一种动物名叫犹,跟狐狸一样,它的疑心最重,它要走冰上过的时候,就要考虑去得还是去不得,预先要考虑,所以人遇到事情老是考虑下不了决定,就是犹豫。犹豫就是不相信佛说的真理,下不了决断,这就是信的对立面。如立衢路,衢路就是十字路口,认不得路的人到十字路口,到底我往哪一方走?下不了决定,名之曰疑。对于错误的事情能够怀疑,然后你才能觉悟起来,这是好的,对于真实的事情你下不了决断,这是不好的。
“称境而知名为正见。”称就是符合,这个境指需要我们认识的境。好比今天来了一个人,说是我的朋友,喔,对,是我的朋友,我认识,这叫称境而知。如果来的是一个骗子,你没认清就与他拉手,你就上当。所以要符合所对的境产生的认识叫正见。什么是不正见呢?“此见邪僻名曰不正见。”这个认识是歪理,邪理。癖就是不为众人承认的,是你一个人的一偏之见。不正见就是认识没对头,不正确的知见,也叫邪见。
这里一共讲了这么六个烦恼,我们要断烦恼,先要认得烦恼。认不得烦恼,起烦恼的时候,就觉得我该这样想,起嗔心的时候总觉得该起嗔心,起贪心的时候觉得该起贪心。这六样东西在烦恼里头最普遍的,叫根本烦恼。
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惛沈。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心乱
此即第五解随烦恼二十。言随烦恼者。恼乱身心,烦劳行者,名为烦恼。忿等诸惑随贪等起名随烦恼。又解云。谓此忿等,随顺于心,不念解脱,名随烦恼。言忿等者。于违愤发,名之为忿。忿后结怨名之为恨。心恨暴怒,称之为恼。隐实过恶目之为覆。谗诈惑乱,称之曰诳。憍现恭顺名之为谄。恃荣自举,悦豫名憍。无悲无愍,损恼称害。妒胜忧戚,名之为嫉。蕴财贪著,名之为悭。过不自耻名曰无惭。恶不羞他名曰无愧。违正不欲,心不清净名为不信。耽乐退善,名为懈怠。于恶不防,名为放逸。滞境无堪,名曰惛沈。心不寂静,缘贪欲等名为掉举。谓于所说,若法若义,无所堪能,名为失念。正了诸法,名为正知。邪了不达,名为不正知。驰散外缘,其心散乱,流转不息,名为心乱。上来第五解随烦恼二十讫
随烦恼就是在六个根本烦恼上生出来的。随烦恼有二十个,在有的地方被分成三类,一个叫大随烦恼就是前十个。一个叫中随烦恼就是第十一、十二个。一个叫小随烦恼,就是后面八个。这里没有分,说二十个都是随烦恼。
“此即第五解随烦恼二十。”随烦恼是随着根本烦恼起的,派生的。“言随烦恼者。恼乱身心,烦劳行者,名为烦恼。”随烦恼起什么作用呢?恼就是使你心乱,乱了之后就起行动,所以叫恼乱身心。烦劳行者,使修行人心烦,起不安宁的心,心就像火在烧一样,然后使你劳动。这个劳动是不该有的,是因心里烦,心里不安而起的不必要的行动。这个行动会使你吃苦,烦恼一起自己害自己,这种心理就叫烦恼。分开来说,恼就是使你内心不舒服,烦就使你自己找些事来做。
为什么这些烦恼叫随烦恼呢?还有一个解释,“又解云。谓此忿等,随顺于心,不念解脱,名随烦恼。”忿这些烦恼与根本烦恼那个心相顺,顺就是跟随着,心头觉得这样舒服。人忿的时候,怒气汹汹的,心里觉得我就该这样子。不念解脱,发了气心里才舒服,它把你跟着,使你丢不脱,这就叫随烦恼,丢不脱就是舍不得丢,下面逐个的讲。
“言忿等者”,用忿字把其他的带出来,这些烦恼怎样讲?“于违愤发,名之为忿。”忿,就是我们说的愤怒;违,就是与你不顺的境,说话得罪了你,做事得罪了你,你很愤慨;发,一下就站起来要对付人家。忿就是愤发,愤愤不平,他对相违的境。“忿后结怨名之为恨”,先冒了火,冒火之后气还散不了,心头还在不高兴,怨就是忿恨。忿是当下动怒,愤怒之后,挽个结在心头,恨他,结仇怨,叫恨。
“心恨暴怒,称之为恼”,心里恨就发很粗暴的怒气,就是恼。“隐实过恶目之为覆”。覆是戒律里非常反对的东西,覆就是隐瞒,就是不坦白。做了错事自己把它遮盖起来不忏悔,不让人家晓得,就叫覆。
“谗诈惑乱,称之曰诳。”馋就是冤枉话、谗言,人家不是那样,给人家说些来吊起。诈就是欺诈、诈取、哄人。惑乱,惑是使人家迷惑,乱是使人把好的认成孬的,孬的认成好的,使人家思想不正确。这些就叫诳,诳就是见言不见,不见言见,诳说假话。
“憍现恭顺名之为谄。”对人家很恭顺,表面很服从你,内心不是那样子,假装的叫乔现。心里头在打你的主意,但面子上对你很恭顺,这就叫谄,对人家恭顺是假的。乔现恭顺,就是本来不恭敬,假装恭敬。
“恃荣自举,悦豫名憍”。一切的好事叫荣,或者发了财,或者做了大官,或者有大名誉,自己仗恃这个就自己把自己抬得高高的。自举就是自己把自己抬高。悦豫,就是自己心头欢喜,豫就是舒服,自己觉得高人一等,…
《《百法明门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