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法明門論》釋▪P20

  ..續本文上一頁使心沈落。修定要離沈離掉,處于中庸,心不沈不掉,清清楚楚,這個就叫舍。

  “損惱有情稱之爲害。哀愍生故名爲不害。”不管是人是動物,你去虧損它,使他惱怒不安逸就叫害。有情不單是人,對那些動物,把它殺了叫損,拿鞭子打它叫惱。對人呢?讓人家吃虧叫損,讓人家心裏不安逸叫惱,損惱有情,就叫害人。反轉來說,哀愍生故,叫不害假使損惱有情時起了慈悲心,哀就是悲愍。就是同情,有同情心,憐憫他,有了這個心,你就狠不下心來損惱它,這就叫不害。

  我們常說行善,行善就看我們所做的事是不是從這十一個善心所出發,從這十一個善心所出發的,就叫善事。上面說了十一個善心所,第叁段講善心所就講完了。

  煩惱六者。一貪、二嗔、叁慢、四無明、五疑、六不正見。

  此即第四解煩惱六。言煩惱者。惱亂身心。名爲煩惱。言貪者。于諸有情及資具等愛樂耽著。名之爲貪。于諸有情起諸損害,心不安隱。稱之爲嗔。衆財色等,而起貢高,計己勝他。名之爲慢。了其真實名之爲明。不了真實號曰無明。于諸谛中心懷猶豫,如立衢路。名之曰疑。稱境而知名爲正見。此見邪僻名不正見。上來第四解煩惱六訖

  煩惱有幾等,第一講根本煩惱,根本煩惱有六個。一個人的煩惱多得很,這裏說煩惱從根本說只有六個,六個是什麼?是貪、嗔、慢、無明、疑、不正見。無明就是不明白,就是癡,有些地方說貪嗔癡是叁毒,這叁個東西是毒害我們的,這裏講這個是根本煩惱。不正見就是邪見,邪見有五個,總的說爲一個,如果把五個邪見都分出來,根本煩惱就有十個。

  “此即第四解煩惱六”,這一段就是第四段了,解釋六個煩惱。

  “言煩惱者”什麼叫做煩惱呢?“惱亂身心。名爲煩惱”惱在佛法裏叫熱惱,熱惱就是心頭熱烘烘的,不清涼,安靜不下來。煩惱起的時候,貪的心冷靜不下來,嗔的心也冷靜不下來,所以就要加個熱字,心裏就象有火在燒一樣,于是乎心就亂了。煩惱擾亂你,你起了貪心趕緊就去追那個東西,起了嗔心,敢拿起武器跟著人家攆,你就會亂來,就不安甯。煩惱這個東西就是惱亂身心的,先就亂你的心,你的心就要煩,有火在燒一樣,心頭不舒服。後亂你的身,身就起來行動,心頭就不清楚,就要亂做,這六個都叫煩惱下面一個一個地講。

  “言貪者”貪是第一個煩惱,貪什麼呢?“于諸有情及資具等愛樂耽著”貪首先貪的是人,一般都是自己的眷屬,自己的兒,自己的女。貪對象,女的看到男的就跑去了,男的看到女的就跑過去。諸有情就包含得寬,我的兒,我的女,就愛的很,別人的我就漠不關心,所以貪是指對有情的貪,對人的貪,特別是對對象的貪。對對象的貪就有了人的生死根本。東西就是資具,具是可以使用的東西,資是可以資養的,吃的、穿的、住的、用的以及錢財都叫資具。凡有經濟價值的東西都可叫資具。對于有情對象貪愛就要追逐。然後有了家庭、有了獨生子,愛得很。家庭團聚,有兒有女就樂,孤獨一人就覺得沒意思,就要去追逐,就要去貪。貪就像我們說的如油入面,油浸在面裏取不出,著就是沾在上面,扯不脫。對人對物“愛樂耽著。名之爲貪。”

  “于諸有情起諸損害,心不安隱。稱之爲嗔”嗔心多半是對有情而起,對物我們還是能起嗔,比如出大太陽,心頭就起火了。對于無情,雖然心頭起嗔,但你無法去損害它,所以嗔特別是對有情,心裏討厭它,就要起害心。起諸損害,就是俗話說的整他,使他受損。嗔心起的時候,心就不安穩,想整人的時候心就定不下來,非把他整倒心頭才痛快。起了整人害人的心,心就息不下來,就叫嗔。

  “衆財色等,而起貢高,計己勝他。名之爲慢。”衆就是群衆,財指錢,就是色力。色就是自己身體,一是身體好,你做不到的我做得到,一個就是漂亮,你看我長得漂亮,走到那兒都有人追我。對這些事情起貢高,貢高就說我總比你們對,錢比你們多,群衆比你們多,人長得漂亮,或者說身體強健,憑這些我就可以高人一等。計已勝他,心裏頭就在想,我比你對,有群衆、有錢、長得漂亮,這就是資本,對著這些一想,我比你對,就叫慢。

  “了其真實名之爲明。不了真實號曰無明。”了就是清清楚楚的知道,其就是對的境。不管對著什麼境,把它的實相弄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就叫明。佛法裏講五明,五大類的智慧都叫明,明就是智慧。對于任何事物不曉得它的現象,就叫無明。弄不清楚,在這個基礎上發起種種想法、行動,就是不合理的,這就是無明普遍的含義。

  “于諸谛中心懷猶豫,如立衢路。名之曰疑。”谛就是真理,諸谛中就是佛說的四谛,佛說的四谛把什麼都包含完了。谛就是諸法的真實的事實,對于這些真實你心裏下不了決定,就心懷猶豫。猶豫的這兩個字怎麼來的呢?據說有一種動物名叫猶,跟狐狸一樣,它的疑心最重,它要走冰上過的時候,就要考慮去得還是去不得,預先要考慮,所以人遇到事情老是考慮下不了決定,就是猶豫。猶豫就是不相信佛說的真理,下不了決斷,這就是信的對立面。如立衢路,衢路就是十字路口,認不得路的人到十字路口,到底我往哪一方走?下不了決定,名之曰疑。對于錯誤的事情能夠懷疑,然後你才能覺悟起來,這是好的,對于真實的事情你下不了決斷,這是不好的。

  “稱境而知名爲正見。”稱就是符合,這個境指需要我們認識的境。好比今天來了一個人,說是我的朋友,喔,對,是我的朋友,我認識,這叫稱境而知。如果來的是一個騙子,你沒認清就與他拉手,你就上當。所以要符合所對的境産生的認識叫正見。什麼是不正見呢?“此見邪僻名曰不正見。”這個認識是歪理,邪理。癖就是不爲衆人承認的,是你一個人的一偏之見。不正見就是認識沒對頭,不正確的知見,也叫邪見。

  這裏一共講了這麼六個煩惱,我們要斷煩惱,先要認得煩惱。認不得煩惱,起煩惱的時候,就覺得我該這樣想,起嗔心的時候總覺得該起嗔心,起貪心的時候覺得該起貪心。這六樣東西在煩惱裏頭最普遍的,叫根本煩惱。

  隨煩惱二十者。一忿。二恨。叁惱。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叁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惛沈。十七掉舉。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心亂

  此即第五解隨煩惱二十。言隨煩惱者。惱亂身心,煩勞行者,名爲煩惱。忿等諸惑隨貪等起名隨煩惱。又解雲。謂此忿等,隨順于心,不念解脫,名隨煩惱。言忿等者。于違憤發,名之爲忿。忿後結怨名之爲恨。心恨暴怒,稱之爲惱。隱實過惡目之爲覆。讒詐惑亂,稱之曰诳。憍現恭順名之爲谄。恃榮自舉,悅豫名憍。無悲無愍,損惱稱害。妒勝憂戚,名之爲嫉。蘊財貪著,名之爲悭。過不自恥名曰無慚。惡不羞他名曰無愧。違正不欲,心不清淨名爲不信。耽樂退善,名爲懈怠。于惡不防,名爲放逸。滯境無堪,名曰惛沈。心不寂靜,緣貪欲等名爲掉舉。謂于所說,若法若義,無所堪能,名爲失念。正了諸法,名爲正知。邪了不達,名爲不正知。馳散外緣,其心散亂,流轉不息,名爲心亂。上來第五解隨煩惱二十訖

  隨煩惱就是在六個根本煩惱上生出來的。隨煩惱有二十個,在有的地方被分成叁類,一個叫大隨煩惱就是前十個。一個叫中隨煩惱就是第十一、十二個。一個叫小隨煩惱,就是後面八個。這裏沒有分,說二十個都是隨煩惱。

  “此即第五解隨煩惱二十。”隨煩惱是隨著根本煩惱起的,派生的。“言隨煩惱者。惱亂身心,煩勞行者,名爲煩惱。”隨煩惱起什麼作用呢?惱就是使你心亂,亂了之後就起行動,所以叫惱亂身心。煩勞行者,使修行人心煩,起不安甯的心,心就像火在燒一樣,然後使你勞動。這個勞動是不該有的,是因心裏煩,心裏不安而起的不必要的行動。這個行動會使你吃苦,煩惱一起自己害自己,這種心理就叫煩惱。分開來說,惱就是使你內心不舒服,煩就使你自己找些事來做。

  

  爲什麼這些煩惱叫隨煩惱呢?還有一個解釋,“又解雲。謂此忿等,隨順于心,不念解脫,名隨煩惱。”忿這些煩惱與根本煩惱那個心相順,順就是跟隨著,心頭覺得這樣舒服。人忿的時候,怒氣洶洶的,心裏覺得我就該這樣子。不念解脫,發了氣心裏才舒服,它把你跟著,使你丟不脫,這就叫隨煩惱,丟不脫就是舍不得丟,下面逐個的講。

  “言忿等者”,用忿字把其他的帶出來,這些煩惱怎樣講?“于違憤發,名之爲忿。”忿,就是我們說的憤怒;違,就是與你不順的境,說話得罪了你,做事得罪了你,你很憤慨;發,一下就站起來要對付人家。忿就是憤發,憤憤不平,他對相違的境。“忿後結怨名之爲恨”,先冒了火,冒火之後氣還散不了,心頭還在不高興,怨就是忿恨。忿是當下動怒,憤怒之後,挽個結在心頭,恨他,結仇怨,叫恨。

  

  “心恨暴怒,稱之爲惱”,心裏恨就發很粗暴的怒氣,就是惱。“隱實過惡目之爲覆”。覆是戒律裏非常反對的東西,覆就是隱瞞,就是不坦白。做了錯事自己把它遮蓋起來不忏悔,不讓人家曉得,就叫覆。

  

  “讒詐惑亂,稱之曰诳。”饞就是冤枉話、讒言,人家不是那樣,給人家說些來吊起。詐就是欺詐、詐取、哄人。惑亂,惑是使人家迷惑,亂是使人把好的認成孬的,孬的認成好的,使人家思想不正確。這些就叫诳,诳就是見言不見,不見言見,诳說假話。

  “憍現恭順名之爲谄。”對人家很恭順,表面很服從你,內心不是那樣子,假裝的叫喬現。心裏頭在打你的主意,但面子上對你很恭順,這就叫谄,對人家恭順是假的。喬現恭順,就是本來不恭敬,假裝恭敬。

  “恃榮自舉,悅豫名憍”。一切的好事叫榮,或者發了財,或者做了大官,或者有大名譽,自己仗恃這個就自己把自己擡得高高的。自舉就是自己把自己擡高。悅豫,就是自己心頭歡喜,豫就是舒服,自己覺得高人一等,…

《《百法明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經》淺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