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法明門論》釋▪P21

  ..續本文上一頁很覺得舒服,就叫喬。

  “無悲無愍,損惱稱害。”害心所就是害人整人,對人沒有悲心,沒有憐憫心,去損害別人,讓人家吃虧,去惱人,使人家不安逸。比如跑去把人家罵一頓,罵得惡惡毒毒的,把別人氣死,無悲無愍,就叫害。

  “妒勝憂戚,名之爲嫉。”妒就是妒忌心,妒與忌是一樣的。勝就是人家比我強。人家比我有錢,人家比我有學問,人家有地位我沒有,就嫉妒人家。心裏過不去,就憂戚,心頭就氣不過。憂戚就是氣不過,氣不舒,過不去。這就叫嫉。

  “蘊財貪著,名之爲悭。”蘊財,就是把錢堆起、藏起來,堆積貯藏就叫蘊。舍不得拿出來,不讓人家曉得,自己貪著,錢不拿來做好事,你化我的錢,我就說沒得,這叫悭。

  “過不自恥名曰無慚,”有了過失自己不曉得羞恥,叫無慚。自己曉得錯了,自己都不好意思,就叫自恥。對自己的錯沒有認識,自己對著自己就叫無慚。

  “惡不羞他名曰無愧。”對別人不怕,我就是要這樣亂做,你能把我怎樣?不怕人家指責就叫無愧。釋迦佛罵他的徒弟無慚無愧,就罵到底了,無慚無愧的人就是不可教育的人。

  “違正不欲,心不清淨名爲不信。”正就是正道,正理,不單是佛法,凡是正義的事情,真正該做的事不這樣做,心頭沒有這個想法,就是違正。世間正義的事情,你應該做的不做,世間正道,你該走的不走,起貪心,拿不義之財,都叫違正。違正就是不走正路,走邪路,心不清淨,正不只是指信叁寶,而指一切的正義,做生意要賣假藥也叫違正,心不清淨,就叫不信。

  

  “耽樂退善,名爲懈怠。”對所作的好事情退道不想做,還貪樂,認爲做好事淘神得很,覺得倒退是對的,行善麻煩得很,喊我做什麼好事,都不來做了,這就是退善。凡是作一切的善法和修行,都要吃得苦,身體要受饑寒。如果認爲不修行不學佛法還自由些,不被戒條管著,就是懈怠。一切的善法要精進,要一直做不退,心頭想不做還對些,貪樂退道,不做還舒服些,就名爲懈怠。

  “于惡不防,名爲放逸”,對那些壞事情,貪嗔癡,殺盜淫,不防範,就是放逸。要不做壞事,就要防護,否則一不小心就會陷下去,所以要防微杜漸。我們的戒條,比丘二百五十條,比丘尼叁百四十八條,哪兒來這麼多戒?小戒就是要防,防你犯大戒。雖然居士沒有學那麼多戒,看到那個事情苗頭不對,你就把它防到,就叫不放逸。自己要防到自己,把自己這匹馬栓到槽上,自己要管自己,防自己陷入那些惡法。你不防,隨便一點,就上當了。所以不防就是放逸,看到這個地方去不得,它不合我的志趣,我來都不來。有些人雖然不願參與,但想去看一下,走一下就遭了,對惡事就像防盜賊一樣才對。

  “滯境無堪,名曰惛沈。”滯就是執著。執著在那個境界上,做不起好事。無堪就是沒有能力,對于那個境界不能認識,不能了解,沒有堪能,就像人往水裏掉一樣就叫昏沈。

  “心不寂靜,緣貪欲等名爲掉舉。”修行人的心要清淨,如果你心亂想,想五欲那些事情,就會起貪欲,緣不樂境就會起嗔念。你在修行時會想到,嗯,今天要去買彩票,你的心就掉舉了,如果你緣仇恨,想到他昨天罵我,我的氣還沒消下去,今天去罵轉來,心就掉舉了。貪欲等,就不光說貪,貪嗔癡這些煩惱隨便那種,一想起,心就甯靜不下來,修行就修不起來,叫你坐你就坐不下來。心高舉,把原來修行的心放不在所緣上面,心就離開了,就叫掉舉。

  “謂于所說,若法若義,無所堪能,名爲失念。”“所說法”就是佛給你說的佛法,善知識給你說的法,或者給你說的一個偈子。若義就是給你講的道理。無所堪能,就是你把它接受不了,佛說的法我聽了,接受不了就叫失念。沒有正念,給你說了你沒有想,不理解,說了等于沒說,就叫失念。

  “名爲正知。邪了不達,名爲不正知。”還有一個煩惱叫不正知。我們應該正正確確的了知一切的事情,對于任何事物你都應該正確了知啊。佛是一切智,這個東西擺在你面前,你就該正正確確的認識它,這是“正了”。邪了,就是你認識錯了,不達,就是沒有通達這個事理,就叫不正知。

  “馳散外緣,其心散亂,流轉不息,名爲心亂。”最後一隨煩惱就叫心亂。心亂就是心往外緣,你在念經就想經,修定就想定,做正事就想正事,你的心跑了,散亂了,跑到別的地方去了,叫馳散外緣。並且你的心散亂了還收不轉來,流轉不息,任隨它跑,就像水嘩嘩的流起走了管不住,這叫心亂。

  “上來第五解隨煩惱二十訖”,上面這一段就是第五段講的心所叫隨煩惱,二十個都講完了。我們衆生起煩惱多半是在這二十個裏頭轉,煩惱就是魔,就是賊,我們修行要把它防到,認不到,怎麼去防它呢?所以這一段是我們修行特別要用功的地方,這些煩惱我們都要起的,起了要認識,認識之後要對治。煩惱就是我們衆生的病,就是我們的敵人,就是我們的魔事,這是我們真正修行用功下手的地方。

  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惡作。叁尋。四伺。

  此即第六解不定四。言不定者。謂此四法于叁界中不定一處。如尋伺二數,色界中有。余二即無。不定相隨故名不定。言睡眠等者。略攝于心,不自在轉,越失所作,名曰睡眠。于已作未作,善不善事,心懷追悔。名爲惡作。于法推求,未審細察,令心粗轉。名之爲尋。于所尋法,數數推求,令心細轉。故名爲伺。上來第二明心所有法訖

  “此即第六解不定四”,這一段是第六段了,要解釋不定心所四個。“言不定者。謂此四法于叁界中不定一處”,這四種心所在叁界裏不一定屬于哪一界。“如尋伺二數,色界中有。余二即無”比如尋伺這兩個心所,當然在欲界裏頭有,修了定的人,到了色界還是有。“余二”指的是睡眠和惡作這兩個心所,這兩個心所色界裏頭就沒得了。生了色界的人,得了定了,睡眠和惡坐就沒有了。“不定相隨故名不定。”,不一定在哪個地方,都有它跟著你,所以叫不定。

  “言睡眠等者。略攝于心,不自在轉,越失所作,名曰睡眠。”睡眠就是睡瞌睡,但是,不光是睡瞌睡,也包括打瞌睡,人疲倦了的時候,都有這個情況,所以這個心所一來,就把你的心收起來了,你的心也就不在外了。把心收在裏頭就叫攝,心收在裏頭,你接觸外境就不細致了,就粗枝大葉。人打瞌睡,對外頭的境界就不能那麼細致的知道了,這就叫“略”,心朝裏頭收起來,外頭的境界就不曉得了,就叫睡眠。“不自在,”的意思是心沒得力量了。自在就是我要做啥就做啥。不自在心沒有力量了,就像哪個把它捆著一樣。“轉”就是心起來活動。你要起心動念的時候,就象被別人限製著,自己沒得自由這就叫心不自在轉。“越失所作”,越就是從這個事情上跳過,人瞌睡的時候,事情不知不覺的就過去了,失就是丟掉了,瞌睡來了,事情就記不得了,你該做的事情一晃就過了。我們都愛說瞌睡來了就把那個事情忽略了,這就叫睡眠。聽經的時候打瞌睡,聽就像沒有聽到,做事情的時候昏昏沈沈,就不曉做對嗎沒有做對,“瞌睡”並不一定就是睡著了,就是瞌睡來了那個樣子。

  “于已作未作,善不善事,心懷追悔。名爲惡作。”惡作就是那個事情作得不對起後悔心,哎呀,我那個事情作得不對,心頭這樣想。這包含善不善事。做了善事就不該追悔,有些人他就要追悔,該曉得不做好事,要花錢。未作的善事,怎樣心懷追悔呢?本想去做還沒有做,一下又後悔了,要做的好事想到了還沒做。心又掉了,“不做算了”發了心,又退了,就叫追悔!壞事情呢?已經做了,心頭後悔,就是我們說的忏悔,過去做錯了,我要忏悔,沒有做的壞事情呢?也要追悔,就是說你打主意,一會兒要去幹壞事情了,一下又想到這個事情做不得,追悔了不做。所以對于不善的事,你能夠悔是好事,善事你悔就不是好事。這個心所爲什麼不定呢?因爲它不一定是壞東西,也不一定是好東西,做了好事心頭後悔就是壞的想法,壞事心頭後悔就是好的想法,總之對于已經作了或者才起心動念要作還沒有作的事追悔,都叫惡作,惡作有好有壞,就叫不定。

  “于法推求,未審細察,令心粗轉。名之爲尋。”“尋”這個心所也不一定說它是好的還是壞的。我們對于事情要尋思,尋就是思前想後,前後左右都想到了,就是于法推求。推,對事情去推理,心頭盤算;求,就是要求得一個結論。自己對于這個事情,還沒有弄清楚,就去依靠周圍的那些因素,然後求得一個結論就叫尋。尋什麼?尋周圍那些原因,總和攏來,求得一個結論。“未審細察”,雖然心頭這樣想,但是沒有仔細。審,就和審案一樣,要拿種種條件來比較,細就是仔細,審細就是我們說的仔細來審就是沒有推敲,也沒有仔細察看,“令心粗轉”,你沒有仔細觀察的心就粗,轉字當“起”字講,你起心動念的那個心是粗的。粗枝大葉的考慮一下就叫“尋”。

  “于所尋法,數數推求,令心細轉名伺”對于你研究的事,數數推求,“數數”就是再再的,不是隨隨便便的。要想了又想,才叫數數推求。“令心細轉”起心動念,要細就名爲伺,譬喻說,就像貓捉耗子一樣,它趴在那個洞口窺視,耗子出來就把它抓住。我們在推理的時候,也是專心專意的等到,把事情的真相發現出來,就是我們說的用心。對于事物要用心的去觀察,就像我們找人一樣,人不在,掉頭就走這是尋;硬要把他等到,在門口把它窺到,等到他出來,一下就把它逮住這是伺。貓逮耗子時非常用心,它不驚動那個耗子,等耗子從洞裏出來一下就把它逮到。伺就是專心專意想這個道理,要把它發現出來。

  這四種心所都說不上它是好的還是壞的,我們都免不掉,所以叫不定心所。睡眠就是休息,佛都要休息嘛!經書上說佛要休息,佛休息的時間短,要中夜才休息,只有四個鍾頭的休息時間。白天分成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叁個階段,晚上又分成叁個階段,…

《《百法明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經》淺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