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法明门论》释▪P5

  ..续本文上一页了陆百陆拾个名,简化抄出来就是略录。疏就是疏通,给他加了注解,就象淘河掏沟一样,把他疏通。

  本书作者是大乘普光。玄奘法师到西天主要就是学大乘法,大乘法主要学的是法相宗,学的是唯识宗,所以玄奘法师学成了,在西天有个名号,称为大乘天。那时跟玄奘法师学的那些弟子也就称为大乘,所以普光法师有时就称为大乘光。大慈恩寺是那个时候给玄奘法师修的庙子,为啥叫慈恩寺呢?玄奘法师学的是弥勒菩萨的法,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造的,弥勒菩萨就叫慈氏,为报答慈氏之恩,玄奘法师修的庙子就叫慈恩寺。古代和尚同名的很多,所以提法师的名字都要把所在庙子的名字带上,指出他究竟是哪个地方的出家人。

  “将欲造文,略以三门分别,”这是普光法师的话,说我要写这篇文。来注解这个“百法明门论”,造就是著作。要造个注解,解释百法,简单的先把它分成三个项目。佛法里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文章段落分得清清楚楚,这叫分科。一部书、一篇大论,乃至于一篇小的论,到底有几个段,要先分出来。一个大段之内又有几个小段,小段之内又有小段都要分下。有时甲乙丙丁分下来分不完,又子丑寅卯,又往底下分去。所以佛法是科学,佛法写的这些论文,都可以整整齐齐的用这个形式,把他分析出来,就叫科判,判就是分析。因为佛法理论太细言,不把段落分清楚无法理解,学的人简直分不到枝叶。千头万绪,一分出来,清楚得很。所以普光法师说我要造文,疏理不通的地方,来解释这个论,“略以三门分别”,就是分三个项目来分析这个论文。

  “第一明造论意”,这是说第一我要解释。这造个百法明门论,目的何在,意旨何在。讲这部论,首先要搞清楚那个时候为什么要写这部论。

  “第二释题目”,第二段要给你们讲这个题目的含义。“第三随文解”,就是随这百法明门论的文逐字逐句的讲下去。这是普光法师交待他造这个疏是怎么安排的。

  “第一明造论意者”,就是对造论宗旨作具体阐述,文章就开始了。“寻夫三界有情,五趣漂溺,循环不息,轮回无替者,莫不以断常空有纠纷于怀”。古文中提一个项目,要加一个“夫”字,夫就是提出这个事情。“寻夫”的寻是个动词,不是寻找的寻,而是探讨的意思是说去探讨、去探索道理和原因,夫字相当于英文的to字。“三界有情”,三界是众生生死轮回的范围,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我们现在住的五趣杂居地,欲界的有情有男女之欲、饮食之欲。欲界包含地狱、饿鬼、畜生,这些恶趣,欲界之上就是色界。生色界要凭定力,没有定力就生不到色界,色界都是天。再上去是无色界,色界有物质,无色界连物质都没有了。虽然没有物质,但有物质的种子。三界是众生生死轮回的范围,六道众生就在三界里生死流转。佛教的宇宙观就分为三个范围,就是三界。有生命的能够生死轮回的都叫有情。

  五趣就是六道,道是道路,趣是往那里趋向,五趣是天趣、人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加上一个阿修罗道,就叫六道。阿修罗道是天的附属,称为非天。三界有情就是说的这些有生命的六道,包含我们在内。

  “漂溺”就是在水里淹没,淹在里面不能出来。淹在天道、人道好一点,淹在恶趣里就受不了。佛教认为生命循环不息,就象一个圈,由他的业力,一会儿升天,一会又堕地狱,一会儿又变人,没有休息。“五趣漂溺”形容在五趣里循环就象在水里飘荡,起不来、出不去,任随水把你东一飘、西一荡。哪个在漂你呢?自己的业力,促使你一会又升天,一会堕地狱。所以这个三界犹如火宅,你仅管有时生在善趣,善趣也有善趣的苦,如果生在恶趣,那更受不了。所以漂溺不能自主,“循环不息“,没得出离,找不到出口。循环两个字大家都懂得,就是没有休息,有的人说死了就没有了嘛。人死了不但有,还要变这样、变那样。不但变,还不止变一回。变来变去没得终止,休息。我们工作可以退休,三界众生轮回。息不了气没有退休,就是这个苦啊。

  “轮回无替”,“替”用现在的话说叫顶班,轮回的事情哪个来替你?“者”是说它的因缘是什么。者字不是一个空字,是给你提出问题。

  三界的现象这样子,因缘是什么啊?答案是这个原因,“莫不以断常空有纷纠于怀”啊。这些众生的生死轮回没得一个不是这个因缘,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要轮转生死。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心里头没有通达佛法的真理,或者说“断”,断就是说死了就没有了;或者又说“常”,常就是一有永远有,有些外道说我生天,寿命就长得很。“空”就是说没有,就是有个我。我们每个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都没有解决的问题是我死了我究竟还有没有?如果有我又往哪里去?所以在我们这些凡夫心里头,一会又觉得是断,死了就没有了;一会又觉得是常,千方百计多活两天,能够活到八百岁,一千岁最好。有些实有的,我们认识不到,说他是空的;有些东西没有,我们又看成实实在在。我们思想都在这个问题上纠缠。虽然我们一天慌慌忙忙,早晨起来吃饭、上班,没有想这个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每个人脑筋里头都有。到底我死不死,我死了还有没有。一天“纷纭于怀”,就是自己思想上没有弄清楚,乱乱纷纷的。“纠”就是那些问题纠结起,混混乱乱的。

  各人有一套想法,大家都弄不清楚,那么佛就给你解决问题。释迦佛还没有示现成佛之前,称为菩萨,叫普明菩萨。示现成佛就是“降生垂范”。佛从兜率天下来,在印度降生,给我们大家留下模范。垂范就是给我们留下一个示范。“利物”的利就是利益,物字不当物质讲。当有情讲,利益这些有情“为除空有两执故”。佛教里有许多宗派,都是建立在断众生的“空有”两执上。众生不是执空就是执有,空有呢又有细的空有,所以佛教各宗派里也有不同程度的空有,小乘有小乘的空有,大乘要断大乘的空有。空就是偏于断的一面,有就是偏于常的一面,一偏就错了。怎样才不错呢?要正正确确的把这个问题认清楚。有的承识其有,没有的不要认为它有,哪些是有呢,佛说因果是有。佛的理论一直就讲因缘,一切事物都是因缘生,有这样的因就有这样的果,如是因,如是果,这个很科学。佛说的因果是有,而物是没有的,种种理论,就是破除我们把这个东西执实在了啊。最普遍的,现在有些人就把钱执得实在得很,钱拿来做好事,利益人民,利益国家,钱就有用;钱只拿来自己享乐就不对了。并且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问钱的来路,违法乱纪,拿得来就拿,就更不对了。执有就是把这个东西认得很真,要把这个东西拿到手。执着第一就是执我,这个“我”要得紧,没得“我”还有啥子下文呢。佛法再三说,你那个“我”是没有的,但是人们从有我起就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就叫我爱,都为我打主意,问题考虑首先想这个事情对我有益吗,还是没得益。执着有我,叫做我执。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佛说后来要遭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佛法说的因果业报这个规律就是有,不承认就叫空见,就叫断见。

  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就是众生的有。有就是执着有“我”,空呢就是不承认因果。凡夫空也空错了。有也有错了。佛再三跟大家说,这个“我”不是个实在东西,不要把他保爱的那么厉害。所以要除空有两执,“故开空有二门”。凡夫的空有两执,都是错误的,佛对众生的教训,就要他除去这两个执著。所以佛说法,对于执空的就要说他有,因果是有;转凡成圣,是有;生死流转是有。要断掉我执呢,佛就给他说空,不但说我空,还要说法空。凡夫对自己,觉得有个“我”。外面的事事物物呢都有一定的因果,不晓得有个因果道理,佛法里有个名词叫“恶取空”。佛法都讲空,什么都空了,那因果就空了,既然都空了,那还有啥子报应呢?我就随便为非作歹,也不得堕地狱。所以这个空是错误的,佛法说空。断除错误的有,说有谴除错误的空,所以除空有两执,开空有二门。佛法说有,说有因缘除恶取空,佛法说空,除你那个执着。

  “前明百法有体”,“前”指前一段,说明一百样东西,各有他的实体。有实体这个说法,是一切有部的说法。佛法大约分成四个部分,大乘有两派,一派偏于说有,一派偏于说空,小乘也有两派,一派偏于说有,一派偏于说空,。各派都有佛弟子,不过有些人的见解肤浅些,有些人的见解深入些,每派的见解都不能说是完全错误的,不过有些低级些,有些高级些。有了低级的认识,然后才进入高级的认识,所以宗喀吧大师在西藏讲佛法,要依四个步骤来讲。小乘偏于说有的,叫做有部,小乘里说空理的称为经部,把有部那些见解都编进去了。世亲菩萨造俱舍论,又是有部,又是经部,把有部那些见解都遍进去了。世亲菩萨的智慧超过有部以上,他接受了经部的见解。经部的见解就比有部要高些。有部就要说一切有,世间万物都说是有,太不超脱了,小乘的经部就比有部要高一级,就要说那些是空。我们中国现在学小乘的论,就学俱舍论。俱舍论有四个字,叫“宗有朋经”。他说我写的是有,“朋”就是偏向,跟他当朋友,我也要与经部当朋友。所以俱舍论有部的经讲完了,要把经部的道理抬出来。他的文章写得有点隐约。有部的人看不出来,实际上世亲菩萨是偏向经部,他已经接受了经部的思想。我们现在学法的人,学佛法的法相,都学世亲菩萨的俱舍论。学俱舍论就把小乘的两部都学了。西藏人学法相呢,就学小乘两部,学了有部再进一步学经部,经部已经有了空的意识的萌芽。佛说法都是为了除执,除我们凡夫的错误的执着。我们应该空的就要认识空,有的也要认识有。错误的见解就是把空的认成有,有的又认成空,众生犯错误,就是这样的。小乘象犊子部,把“我”执着得来莫名其妙,连有部的人都看不过,要批评他。所以俱舍论后面专门讲无我,批评犊子部。大乘也有…

《《百法明门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心经》浅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