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法明門論》釋▪P5

  ..續本文上一頁了陸百陸拾個名,簡化抄出來就是略錄。疏就是疏通,給他加了注解,就象淘河掏溝一樣,把他疏通。

  本書作者是大乘普光。玄奘法師到西天主要就是學大乘法,大乘法主要學的是法相宗,學的是唯識宗,所以玄奘法師學成了,在西天有個名號,稱爲大乘天。那時跟玄奘法師學的那些弟子也就稱爲大乘,所以普光法師有時就稱爲大乘光。大慈恩寺是那個時候給玄奘法師修的廟子,爲啥叫慈恩寺呢?玄奘法師學的是彌勒菩薩的法,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造的,彌勒菩薩就叫慈氏,爲報答慈氏之恩,玄奘法師修的廟子就叫慈恩寺。古代和尚同名的很多,所以提法師的名字都要把所在廟子的名字帶上,指出他究竟是哪個地方的出家人。

  “將欲造文,略以叁門分別,”這是普光法師的話,說我要寫這篇文。來注解這個“百法明門論”,造就是著作。要造個注解,解釋百法,簡單的先把它分成叁個項目。佛法裏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文章段落分得清清楚楚,這叫分科。一部書、一篇大論,乃至于一篇小的論,到底有幾個段,要先分出來。一個大段之內又有幾個小段,小段之內又有小段都要分下。有時甲乙丙丁分下來分不完,又子醜寅卯,又往底下分去。所以佛法是科學,佛法寫的這些論文,都可以整整齊齊的用這個形式,把他分析出來,就叫科判,判就是分析。因爲佛法理論太細言,不把段落分清楚無法理解,學的人簡直分不到枝葉。千頭萬緒,一分出來,清楚得很。所以普光法師說我要造文,疏理不通的地方,來解釋這個論,“略以叁門分別”,就是分叁個項目來分析這個論文。

  “第一明造論意”,這是說第一我要解釋。這造個百法明門論,目的何在,意旨何在。講這部論,首先要搞清楚那個時候爲什麼要寫這部論。

  “第二釋題目”,第二段要給你們講這個題目的含義。“第叁隨文解”,就是隨這百法明門論的文逐字逐句的講下去。這是普光法師交待他造這個疏是怎麼安排的。

  “第一明造論意者”,就是對造論宗旨作具體闡述,文章就開始了。“尋夫叁界有情,五趣漂溺,循環不息,輪回無替者,莫不以斷常空有糾紛于懷”。古文中提一個項目,要加一個“夫”字,夫就是提出這個事情。“尋夫”的尋是個動詞,不是尋找的尋,而是探討的意思是說去探討、去探索道理和原因,夫字相當于英文的to字。“叁界有情”,叁界是衆生生死輪回的範圍,包括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我們現在住的五趣雜居地,欲界的有情有男女之欲、飲食之欲。欲界包含地獄、餓鬼、畜生,這些惡趣,欲界之上就是色界。生色界要憑定力,沒有定力就生不到色界,色界都是天。再上去是無色界,色界有物質,無色界連物質都沒有了。雖然沒有物質,但有物質的種子。叁界是衆生生死輪回的範圍,六道衆生就在叁界裏生死流轉。佛教的宇宙觀就分爲叁個範圍,就是叁界。有生命的能夠生死輪回的都叫有情。

  五趣就是六道,道是道路,趣是往那裏趨向,五趣是天趣、人趣、餓鬼趣、畜生趣、地獄趣,加上一個阿修羅道,就叫六道。阿修羅道是天的附屬,稱爲非天。叁界有情就是說的這些有生命的六道,包含我們在內。

  “漂溺”就是在水裏淹沒,淹在裏面不能出來。淹在天道、人道好一點,淹在惡趣裏就受不了。佛教認爲生命循環不息,就象一個圈,由他的業力,一會兒升天,一會又墮地獄,一會兒又變人,沒有休息。“五趣漂溺”形容在五趣裏循環就象在水裏飄蕩,起不來、出不去,任隨水把你東一飄、西一蕩。哪個在漂你呢?自己的業力,促使你一會又升天,一會墮地獄。所以這個叁界猶如火宅,你僅管有時生在善趣,善趣也有善趣的苦,如果生在惡趣,那更受不了。所以漂溺不能自主,“循環不息“,沒得出離,找不到出口。循環兩個字大家都懂得,就是沒有休息,有的人說死了就沒有了嘛。人死了不但有,還要變這樣、變那樣。不但變,還不止變一回。變來變去沒得終止,休息。我們工作可以退休,叁界衆生輪回。息不了氣沒有退休,就是這個苦啊。

  “輪回無替”,“替”用現在的話說叫頂班,輪回的事情哪個來替你?“者”是說它的因緣是什麼。者字不是一個空字,是給你提出問題。

  叁界的現象這樣子,因緣是什麼啊?答案是這個原因,“莫不以斷常空有紛糾于懷”啊。這些衆生的生死輪回沒得一個不是這個因緣,因爲這個原因,所以要輪轉生死。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他心裏頭沒有通達佛法的真理,或者說“斷”,斷就是說死了就沒有了;或者又說“常”,常就是一有永遠有,有些外道說我生天,壽命就長得很。“空”就是說沒有,就是有個我。我們每個人都非常關心的問題,都沒有解決的問題是我死了我究竟還有沒有?如果有我又往哪裏去?所以在我們這些凡夫心裏頭,一會又覺得是斷,死了就沒有了;一會又覺得是常,千方百計多活兩天,能夠活到八百歲,一千歲最好。有些實有的,我們認識不到,說他是空的;有些東西沒有,我們又看成實實在在。我們思想都在這個問題上糾纏。雖然我們一天慌慌忙忙,早晨起來吃飯、上班,沒有想這個問題。實際上這個問題,每個人腦筋裏頭都有。到底我死不死,我死了還有沒有。一天“紛纭于懷”,就是自己思想上沒有弄清楚,亂亂紛紛的。“糾”就是那些問題糾結起,混混亂亂的。

  各人有一套想法,大家都弄不清楚,那麼佛就給你解決問題。釋迦佛還沒有示現成佛之前,稱爲菩薩,叫普明菩薩。示現成佛就是“降生垂範”。佛從兜率天下來,在印度降生,給我們大家留下模範。垂範就是給我們留下一個示範。“利物”的利就是利益,物字不當物質講。當有情講,利益這些有情“爲除空有兩執故”。佛教裏有許多宗派,都是建立在斷衆生的“空有”兩執上。衆生不是執空就是執有,空有呢又有細的空有,所以佛教各宗派裏也有不同程度的空有,小乘有小乘的空有,大乘要斷大乘的空有。空就是偏于斷的一面,有就是偏于常的一面,一偏就錯了。怎樣才不錯呢?要正正確確的把這個問題認清楚。有的承識其有,沒有的不要認爲它有,哪些是有呢,佛說因果是有。佛的理論一直就講因緣,一切事物都是因緣生,有這樣的因就有這樣的果,如是因,如是果,這個很科學。佛說的因果是有,而物是沒有的,種種理論,就是破除我們把這個東西執實在了啊。最普遍的,現在有些人就把錢執得實在得很,錢拿來做好事,利益人民,利益國家,錢就有用;錢只拿來自己享樂就不對了。並且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問錢的來路,違法亂紀,拿得來就拿,就更不對了。執有就是把這個東西認得很真,要把這個東西拿到手。執著第一就是執我,這個“我”要得緊,沒得“我”還有啥子下文呢。佛法再叁說,你那個“我”是沒有的,但是人們從有我起就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就叫我愛,都爲我打主意,問題考慮首先想這個事情對我有益嗎,還是沒得益。執著有我,叫做我執。自私自利,損人利己,佛說後來要遭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佛法說的因果業報這個規律就是有,不承認就叫空見,就叫斷見。

  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就是衆生的有。有就是執著有“我”,空呢就是不承認因果。凡夫空也空錯了。有也有錯了。佛再叁跟大家說,這個“我”不是個實在東西,不要把他保愛的那麼厲害。所以要除空有兩執,“故開空有二門”。凡夫的空有兩執,都是錯誤的,佛對衆生的教訓,就要他除去這兩個執著。所以佛說法,對于執空的就要說他有,因果是有;轉凡成聖,是有;生死流轉是有。要斷掉我執呢,佛就給他說空,不但說我空,還要說法空。凡夫對自己,覺得有個“我”。外面的事事物物呢都有一定的因果,不曉得有個因果道理,佛法裏有個名詞叫“惡取空”。佛法都講空,什麼都空了,那因果就空了,既然都空了,那還有啥子報應呢?我就隨便爲非作歹,也不得墮地獄。所以這個空是錯誤的,佛法說空。斷除錯誤的有,說有譴除錯誤的空,所以除空有兩執,開空有二門。佛法說有,說有因緣除惡取空,佛法說空,除你那個執著。

  “前明百法有體”,“前”指前一段,說明一百樣東西,各有他的實體。有實體這個說法,是一切有部的說法。佛法大約分成四個部分,大乘有兩派,一派偏于說有,一派偏于說空,小乘也有兩派,一派偏于說有,一派偏于說空,。各派都有佛弟子,不過有些人的見解膚淺些,有些人的見解深入些,每派的見解都不能說是完全錯誤的,不過有些低級些,有些高級些。有了低級的認識,然後才進入高級的認識,所以宗喀吧大師在西藏講佛法,要依四個步驟來講。小乘偏于說有的,叫做有部,小乘裏說空理的稱爲經部,把有部那些見解都編進去了。世親菩薩造俱舍論,又是有部,又是經部,把有部那些見解都遍進去了。世親菩薩的智慧超過有部以上,他接受了經部的見解。經部的見解就比有部要高些。有部就要說一切有,世間萬物都說是有,太不超脫了,小乘的經部就比有部要高一級,就要說那些是空。我們中國現在學小乘的論,就學俱舍論。俱舍論有四個字,叫“宗有朋經”。他說我寫的是有,“朋”就是偏向,跟他當朋友,我也要與經部當朋友。所以俱舍論有部的經講完了,要把經部的道理擡出來。他的文章寫得有點隱約。有部的人看不出來,實際上世親菩薩是偏向經部,他已經接受了經部的思想。我們現在學法的人,學佛法的法相,都學世親菩薩的俱舍論。學俱舍論就把小乘的兩部都學了。西藏人學法相呢,就學小乘兩部,學了有部再進一步學經部,經部已經有了空的意識的萌芽。佛說法都是爲了除執,除我們凡夫的錯誤的執著。我們應該空的就要認識空,有的也要認識有。錯誤的見解就是把空的認成有,有的又認成空,衆生犯錯誤,就是這樣的。小乘象犢子部,把“我”執著得來莫名其妙,連有部的人都看不過,要批評他。所以俱舍論後面專門講無我,批評犢子部。大乘也有…

《《百法明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經》淺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