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空有二宗,文殊菩薩就專門講空宗,彌勒菩薩專門講有宗。西藏人說文殊菩薩講的才對,講透徹了。(漢地)說彌勒菩薩才說得對,不落斷邊。所以西藏佛法的等級,四部中,空宗高,有宗低。我們漢地的人講大乘,把空宗擱在底下,把有宗擱在高上,認爲空宗的人,容易發生偏差,起斷見,要照唯識,把有宗的道理講好才對。但是如果要斷除執著,還是要依西藏那個說法,文殊菩薩才把你那個執著斷除得幹淨。
“前明百法有體”就是說,頭一段說百法這個東西都有實體,就是譴除你那個空執,不要墮于惡取空。“後明人法二空爲除有見,”最後才說人無我,法無我。我字就是執著,我字不是普通講的我。要懂我執,可以參一下。西藏的法師說,你不曉得你那個我執在哪,下樓梯的時候,腳一下踩虛了,“哎呀要絆到我”那個時候你就曉得我執是啥。有時候你疑心人家打你的主意,嗯,他要整我,你就曉得“我”是啥東西。佛法千言萬語,就是給你講清楚人我、法我。法我就是把東西看得很實在。我的東西、我的家、我的房子、我的錢、我的地位。從我字出發就有“我所”。所以“後明人法二空”。不要都把那個我弄得實實在在。“我”到底是個啥?若說就是我這個身體,這是物質嘛,物質怎麼是我呢?所以這本書,前頭說百法,各有各的體相,後就說人法二空,除有見。有見是你的邪見。執著“我”爲有,執著東西爲有,就有我愛的東西,第一愛這身體。科學家說過十二年,身體物質就要換完,哪一個是我呢?第二呢,愛我所有的東西,那就叫“我說執”(我所就是我所有的東西)。這個是我的,那個是我的。說空就除你這個有見,見就是你的理解,理解錯了就成執。
“所以有體、世谛非無”是說,爲什麼說有呢?要說個所以然。谛就是真理,拿世間的真理來講,這個東西不是沒有,因果不是沒有,因緣不是沒有,事事物物都是因緣所生,造業受報這個是一定有的,世俗谛就是世俗的真理。“所以言空真谛何有。”言空是真谛上講,從真真實實的道理上講這個東西是空的。世谛講因緣所生是有,真谛就講因緣所生就是空;雖然空又說他確實有,他是因緣所生,有生滅變化,所以又說他是空。有就是有因緣,如是因如是果,沒有這個因就産生不出這個果,這是世間的事實真相。宇宙萬物都有他的因,太陽系咋個變出來的,都有它的因。從世間因果來說,沒有一樣東西是無因而生,因果律是普遍規律。但是善惡因果呢,我們凡夫就不容易看見了。其實現實中也看得見,書上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大家的常識積累多了,承認這個規律,做好事的就有好報。但是叁世因果,沒有天眼就看不見,修了定,修起了天眼就看得見。所以佛法強調叁學,要由戒生定,定沒有修起,佛法說的好多東西,自己的知識還接受不了。因爲沒有得天眼,人死了你就看不到往那裏去,看不到就說沒有了。世谛是有,從世間法來說這個生死循環是有。“所以言空真谛何有”釋迦佛被稱爲空王,這個空字就是真理,在真理來看,沒有那樣東西是固定的,是實有的。佛的智慧,真正看到這個事實。谛就是現實,從這個真真實實的現象來看,沒得一個東西是有。
我們執著的對象是虛妄的,所以就該取消,取消的辦法呢,有時可以用言論進行辯論,還有個辦法是入定。世谛就是世間的真實,世間的真實就是如是因,如是果。科學試驗可以證明如是因,如是果。我們不是科學家,科學家做試驗,我們是門外漢,就不曉得。科學家比我們高一步,容易懂得佛法。單說我們這個宇宙天體,釋迦佛出世以前,人們對于這個世界的認識是非常局限,非常狹隘。釋迦佛說這個世界的成住空壞,說有無邊世界,才擴大了我們的眼界。現在天文學證實了,天上我們看到的丁點大的星星,都比我們太陽大得多,太陽又比我們住的地球大得多。從前我們都認爲太陽與月亮一樣大,其實太陽是地球的爸爸,月亮呢還是地球的兒子,從前的人就不曉得。佛當時也是隨順世間人,說有日光天子,有月光天子。實際上佛就早發現宇宙至大,世界無邊,都有成住壞空。世俗谛有因有果,我們生死流轉之叁世因果,也是這世間的真理。佛法一開始就要講因緣,菩薩要贊歎佛。世間千差萬別,無數的有情,輪回生死,無數的世界一個總原理,因緣就把他包完了。萬物都有因緣,有正因,有助緣,正因就是主要的緣,助緣就是那些附帶的緣。因爲有因緣才能産生,就不能把事物看成一成不變的,孤立的,所以佛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空不是說這個東西等于毫無所有,因緣所生法,就是緣生緣滅,因緣具備了他就能夠存在,因緣不具備,他就消滅,所以他就不是固定的。真谛就說緣生的東西都沒有實體,大乘就要講這個實相,就要看到事物的這個真實的現象,真實的現象就是空,所以說“真谛何有”。你要去追求真實的現象,你就懂得這個東西不是象我們看到那麼實實在在的。
說有是除我們的斷見,說空呢就爲我們的常見,這叫“隨病說藥。”佛說法看你得的啥子病,就給你開什麼方子,你的病是把沒有的執著爲有,那麼就給你說那東西是空的;若是把有的東西說成是沒有,那就要給你說那個東西是有,所以“隨病說藥,病息藥亡”。你們錯誤的見解糾正了,藥也就不要了。“執藥成病”是說病都好了,還把藥執著到,又得了新的病。把藥執著到就是學佛法學錯了,特別是把“空”學錯了的人,把因果空了,不信因果,就成了病。所以佛在般若經裏再叁說,這“空”不能隨便說,弄錯了就會不信因果。“悟病就成藥”。你有病,你錯了,覺悟了錯誤就莫有了,悟病就成藥。你患的執有的病就拿空給你做藥,執空的病就拿有給你做藥,這個藥不是拿給你吃,是你要覺悟,你懂得你自己錯了,那麼這個法就是你的藥。
“非空非有”,就是說不要亂執著空,也不要亂執著有,不要死心眼,佛法是非常靈活的。所以愛因斯坦說,佛出了世,地球上就有了辯證法。辯證法是活的,不能死死的執著一個觀點。“即有即空”這句話就是宗大師緣起贊裏翻來複去講的“緣起故性空”。緣起就是有,現前的事物哪一樣東西不是緣起的啊!一個包子就要一千個人才做得起,裏頭的緣起複雜得很。既然要緣起才能構造,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存在,所以就是“即有即空”。
“既絕百非,又亡四句”。般若經裏愛說非,非就是否定,有否定就有肯定,你說這個東西不是這樣的,反轉來就是那樣的。你執著非,非裏就有肯定,肯定那事物的反面,你把非執著得死死的,你也就把非的反面執著得死死的了,所以還是有個執。所以佛法裏說法這個東西,你說它不實,那你就執著在那不實上了。佛法不許人有執著,有執著就要出毛病。所以佛法是辯證法。辯證法稱之爲“揚棄”,佛法就叫“百法”,啥子非都非完了,沒有可以非的。因爲不執著,還有什麼可非呢?“四句”就是對一個事物或是說有,或是說無,或是說亦有亦無,或是說非有非無。比如說一個東西,你說是有嗎還是無。有的就說有,有的不贊成有而說是無。還有的說你們兩個都沒有說對,是非有非無,說有也不對,說無也不對。還有的又說,說有也要得,說無也要得,是亦有亦無。辯論一個問題總不外這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就把你框完。四句都安不上,因爲它本不是實有。佛法認爲我們執著的那個對象,根本就不存在,既不存在,所以“百非”也與它無關。“四句”也與它無關,四句也安不上,百非也安不上。佛法最聰明,隨便承認什麼東西,都要出問題,所以要非,非也不對,所以要絕百非。這是講的佛法的空宗的道理,“空”就是這樣空的。
“然因诠顯旨故假論以明”意思是說佛法根本就不能說,從空的角度,真理的角度來看,根本就不能說,但是,還是要說,因爲要“因诠顯旨”。诠就是解釋,诠表,诠解。要解釋,要表示,才能把宗旨,旨趣,顯示出來。“故假論以明”意思是說,因此就借用這個論來把道理說明。“既不說而說,亦聽無所聽”,這句話就說得很高明,我給你說了,我是不說而說啊,不是一定說的,你不可以執著,所以是“不說而說”。聽了我說的法,你不要起執著,要“聽無所聽”;所以聽了你就起執著,就成了“聽有所聽”了。作者這樣說是爲了杜絕後患。
“論之興也其在茲乎”,“興”是指造這個論的動機,“其”是虛擬的語氣詞,是大概的意思。這句話說:菩薩造論的動機大概就是在這裏,就是爲了“既絕百非,又乏四句”吧。這是普光法師站在自己的地位推測,說這是彌勒菩薩造論的用意。上面就是文章的第一部分“明造論意”,今天在座的各位也不要在這上頭起執著,也要懂得“既絕百非,又亡四句”。
第二釋題目。言大乘百法明門論本事分中略錄名數者。大是遮小得名。乘以運載爲義。此言大乘遮诠立號,非是直诠。言遮诠者簡小乘故名曰遮诠。十十名百。廣如後釋。持自性故。名之爲法。明者是慧。與明爲門。故曰明門。問答往返。稱之爲論。言本事分中者。即百法明門論本事分中也。本事分中文繁浩博。此論文略故言略錄。非義略也。目昭諸法。稱之爲名。一十百千。名之爲數。故言大乘百法明門論本事分中略錄名數。此即第二釋其題目。
“第二釋題目”,就是解釋這部書的題目,“言”“大乘百法明門論本事分中略錄名數”者”這部書的題目就這麼長。“言”就是“說”的意思,“者”字是把這個題提出來,下文就一個一個字加以解釋。“大是遮小得名”加個大字就把小乘排除了,就表示這部書不是小乘,而是大乘。“遮小得名”就是說這個論,爲了排除它的小乘的誤解,要加個大字,來給他命名。“乘以運載爲義”,拿現在的話說“乘”就是交通工具,乘字的意思就是能夠搬運,能夠載重。這是譬喻,修行的人用佛法爲這個工具,才能從現在凡夫的地位到聖人的地位。
“此言大乘遮诠立號,…
《《百法明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