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非是直诠”。“此”就是說在這個題目裏,“言”指加上大乘這個名詞是什麼意思呢,是“遮诠”。“诠”就是表示,“遮”是遮止,遮诠就是否定的表示,否定某種東西,就叫遮诠。“非是直诠”,直截了當的講,正面的講就叫“直诠”。不從正面講而是從反面來講,從反面來顯示我們要表示的東西叫做“遮诠”。“言遮诠者簡小乘故,” 遮诠所否定的是什麼呢?否定的是小乘。“簡”就是把他挑選出,排除了。所以這個大字是遮诠而不是直诠,遮什麼呢?遮小乘,以上是講大乘二字。
“百”是什麼意思呢?“十十名百,”十個十就是一百,“廣如後釋,”一百個是什麼呢?後文會詳細解釋。下面解釋“法”字,“持自性故,名之爲法”。“法”字的定義就是能持自性。一切事物都叫法,他有自己的特性,能夠把特性保持住。永遠都是那樣子,人家看到那個特點,就能夠認識他。“明者是慧。”這是解釋“明”。明是什麼呢?就是<百法>裏講的慧心所,就是我們普通說的智慧,人有智慧,就能判斷是非。“與明爲門故曰明門”,因爲慧心所並不一定是好的,還有惡慧,有些人很精靈,會判斷,但他的判斷是錯的,他的慧就不能叫做明。這裏說的慧是“與明爲門”。這個慧要使人家明就不是無明。這個慧就是明的門,門是個譬喻,這個慧能夠啓發我們通達諸法真理的大門,所以稱他爲明門。
下面講“論”字,“問答往還,稱之爲論”。論就要議論,是提問題,要解釋,要答複別人的問題,問了不懂也要問,問過去,問未來,一問一答就叫往還。論就是大家議論。“言本事分中者”是說,還加個“本事分中”四個字是什麼意思呢?“即百法明門論本事分中也”,說這個百法明門論是從本事分裏引出來的。“本事分中文繁浩博”,《瑜伽師地論》本事分裏文廣得很,浩大,廣博。“此論文略故言略錄”,這個《百法明門論》比《瑜伽師地論》講這個問題的文字,簡略得多,所以叫“略錄”。“非義略也”這只是文略,不是含義略,含義還是跟《瑜伽師地論》一樣深廣,並沒有減少,只是文字少些。
接著講什麼叫做名,“目昭諸法。稱之爲名”。“名”就是說的名目,有個名字,才能夠叫出他是什麼,這叫呼召。譬如我說要吃茶,人家懂得茶是什麼,就會給我端來。你說一樣東西,人家懂得你所說的那個名字,就能把那個東西給你拿出來。所以名就可以呼,呼就是叫得出他的名,名拿來做什麼呢?名就是“目昭諸法”有個名目,你一喊就要把他喊來。比如家裏有個小娃娃,你給他取名叁娃,一叫叁娃,他就會出來,所以名是用來稱呼東西的。
“一十百千,名之爲數”個十百千,就是數。“故言大乘百法明門論本事分中略錄名數”,所以這本書名字叫“大乘百法明門論本事分中略錄名數”“此即第二釋其題目”這就是第二段,講解題目。
第叁隨文解釋者。就此文中。義別不同。分爲叁段。
第一引經標宗。第二尋經起問。第叁依問爲通。
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
此初第一引經標宗明法無我。如佛世尊諸經皆說一切法中都無有我。
故今舉教標以爲宗。
何等一切法,雲何爲無我
自下第二依經起問。既引聖言諸法無我。未知何者是一切法。雲何爲無我。
一切法者略有五種。
自下第叁依問爲通。就答文中有二。初答前問。第二言無我者以下答後問。此言一切法者略有五種等者。此答初問。就初答中有叁。第一牒前問舉數列名。第二廢立五法前後次第。第叁別釋五法。就初有二。一舉數。二列名。此即第一牒章舉數。
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叁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爲法。
此即第二列五法名。
“第叁隨文解釋者”就是講第叁段,要依這個論文一句一句解釋,應怎麼解釋呢?“就此文中。義別不同。分爲叁段”。按照在這個論文裏含義的不同,又把他分別成叁段來講。第一段叫做“引經標宗”,第二段叫“尋經起問”,第叁段叫“依問爲通”。“第一引經標宗”是說講解論文要根據經,要引用經裏的文。標就是標示,標宗就是標示這部論的宗旨是什麼?宗就是宗旨,主題思想。“第二尋經起問”,尋就是依經文提出問題研究。以經文爲開端,然後順著經文研究下去。“第叁依問爲通”第叁段就要順著問題,進行解釋,“通”就是解釋,不解釋就不通達。
下面開始引經“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這就是引佛的話。“一切法無我”,這是佛常常說的一句話,一句原理原則的話,這句話就是佛法的真理。下面的注解說“此初第一,引經標宗”。“此”指這裏,“初”指開始,“第一”就是第一個項目,“引經”就是引證佛說的話,就把經的宗旨標志出來了,宗旨要說明“一切法無我”。下面這個注解呢,就把這個話擴大一下說:“如佛世尊,諸經皆說一切法中都無有我”。佛說把這世、出世間的一切法裏尋遍,都沒有人們執著的那個“我”。我住在什麼地方呢,這個問題,佛法各宗各派還有不同的說法。我執到底執著的什麼,禅宗說的要參,我們大家學佛的人都應在這兒用一下功。我們說“我”的時候,心裏想的那個“我”是指的什麼東西,在這上頭用一下功。我們現在講唯物,我們這幾十斤肉都是物質,我在哪裏呢?九十幾種物質,那一種物質是我。所以這是佛法裏的一個大問題,佛法的主題思想就是研究這個問題。人都會說“我”,從小娃娃一直到老人都會說“我”,我們一天到晚都在說“我”,我指的什麼東西,這幾十斤肉能不能代表我?衆生流轉生死都是把這個“我”沒有認清楚,故起我執,由我執就起種種煩惱,由種種煩惱在叁界中就不得解脫,就要造種種惡業,所以這個問題是我們人生的一個大問題。如果不信佛呢,就不問這個問題,信佛的人要問這個問題,“我”有沒有?佛說一切法無我,佛法裏各宗各派都要說無我,但是,各個宗派所無的那個“我”,有微細的差別。我們現在初學,只能學一個大概,有了我執,于是乎就有貪嗔,合乎我的就起貪,不合乎我的就起嗔。不懂無我就叫癡。不能夠認識無我就是無明,癡就是根本無明。貪嗔癡就是叁個根本無明,一切煩惱的根子是貪、嗔、癡,而貪嗔的根本是執“我”.要出生死,必須要無我,有我就要起貪嗔,起貪嗔就要有種種煩惱,就要起惑造業,所以這個“我”就是個大罪人,所以佛法就要教你,一切法中都無有“我”.
“一切法無我”有兩層解釋,先講一切法裏沒有我這個人,這叫“人無我”.然後就講任何東西都沒有獨立的自體,這叫“法無我”.佛在這裏解釋很簡單,佛說事物都是緣生,緣生故無我.緣就是條件,一個簡單的東西,都要有因緣才能把他構成,這就叫一切法緣生故無我.我們自己成天說我我我,找一找“我”在哪裏.如果說就是那麼大一堆肉,把你的手宰來丟了,你那個我還在不在
那個我還在嘛,最後把手宰來丟了,你那個我還在不在
那個我還在嘛,最後把頭砍來丟了,我就沒有了,頭砍了就沒有了,那麼你的頭才是你的“我”,你全身都不是“我”.頭裏什麼地方又是我呢
佛法講無我的道理,是一層一層的講,從小乘的觀點一直到大乘的觀點.西藏就簡單的分成四個宗派.小乘有兩個宗派,一個主張一切東西都有;一個主張一切空.主張有的就是小乘的一切有部,主張空叫經部.大乘也分成兩部,大乘空宗主張一切法無我,但是唯識還承認有識,而說一切法唯識.大乘的空就要徹底的說一切法自性空,佛起初沒有說一切法空,佛起初說十二因緣,說一切都是有因緣才能夠存在,沒有孤立存在的東西,這是釋迦佛的相對論.哪樣東西要存在,都有因緣,所以佛法整個的理論就叫緣生論.這個原理不但包括物質的東西,也包括有情,有生命的東西,也就包括我們在內,一個人要産生,只有父,只有母都不行,要變一個娃娃出來,必須要有父又有母,父母就是人出生的因緣,這是我們凡夫看得見的.現在講生理學,理論一大套,一個娃娃的産生,不是那麼簡單,從科學來講就有許許多多條件.從佛法來講呢,就講簡單一點,只有父,只有母不能有你這個人,父母跟你沒得因緣,也不能有你這個人.無情的事物的産生也不能缺少一點因緣,科學家成天研究,天地間事情的産生都有他的因緣,而這個緣絕不會是一個孤獨的緣.佛法講六因四緣,再小的東西也不是一個緣就能産生,要許多因緣才能産生,所以它就不是一個孤立實有的。緣生故無我,如果有我也就不待緣生,他本身自古以來就有了,還需什麼因緣去生他呢?這個道理是佛法的真理。小乘講的法無我就是沒得這個人我,人我就是我這個人,人我是五蘊,色、受、想、行、識構造成的,離了物質不行,離了精神也不行。單說物質,一種元素也把人構造不起來。小乘專門講人無我,人無我懂得了,我執就輕了,自私自利的心就沒得了。世間最討厭的是人各爲其私,這就在社會上造成種種罪惡,在生死輪回中造成自己種種業果。假設我們人只是一堆物質,那我們成天都在爲這一堆物質服務,就太沒意義了。小乘先給你講人無我,大乘對任何東西都講緣生,都不能孤立存在,以這個觀點來反對我執,因爲我們執著這個東西實有,覺得這個東西是獨立的,踏踏實實的一塊。大乘法認爲任何事物都是因緣而生的,不管有生命的還是無生命的,物質的,精神的,沒有那一樣東西,能夠孤立的存在,這就叫法無我。不從空的正面來講,從理由來講就是緣生。我們隨便舉目一看,不管大小東西,一朵花一株草,都要許多因緣才能産生,所以佛說一切法無我。
“故今舉教標以爲宗”意思是,所以現在寫這個百法明門論,提出佛的言教,把佛的話作爲一個標題,作爲這個論的宗旨。這個標題就是五個字:“一切法無我”。只要是佛弟子都要承認一切法無我,這是佛法的一個總憲法。
佛教的各宗各派對人無我、法無我的看法有差別,內地認爲唯識宗…
《《百法明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