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最高的看法,真正透徹的還是空宗。小乘空有兩宗,偏于有的以一切有部爲代表,偏于空的以經部爲代表,我們讀哪一部書才把有部,經部都學到呢,讀俱舍論。俱舍論是世親菩薩著的,他學了有部,他寫有部的文章,同時舉出跟有部不同的見解,就是經部的見解。所以我們中國人學小乘要空有兩邊都學到,就要學世親菩薩俱舍論。他把小乘的空有兩宗結合到一部論裏,正面寫的是一切有部,實際上他的宗旨是經部。所以小乘學俱舍論就差不多能夠得其大體了。大乘的兩宗就是唯識和中觀。我們漢地唯識宗已失傳,清末民初在日本才把玄奘法師時代的那些論師的著作找回來。我們重新看到唯識宗,才認識到唯識了不起,才把我們教聰明了,曉得人生來死去時怎麼一回事,習氣是怎麼一回事,業果是怎麼一回事,這一來我們踏實了。所以我們漢地就把唯識宗特別舉得高。而西藏人他們從佛法的徹底的理論來說,認爲空宗才把一切的執著徹底的掃蕩得完。空宗呢,又有點像我們漢地的禅宗,所以西藏人說大乘的兩宗,空宗比唯識宗高,我們漢人呢,很多人認爲,唯識宗比空宗高。實際上唯識宗還是要說人無我法無我,不過他對于生死輪回的這個道理,細細致致的解釋得清楚些。空宗是個總原理破我們的法執,說一切法無我。唯識宗講一切法無我,要說緣生,也要說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就是唯識宗的一套,講衆生生死輪回的因緣,生死輪回的因緣就離不了阿賴耶識。
總而言之,不管你是有生命的東西,無生命的東西,都要因緣才能生。緣生把有情無情一切都管完,有情就多一個生死輪回。一切法有我無我,我們還不能切身體會,但我們這些人有我無我,這就是最現實的問題了。我們一天到晚一開口就說我,娃娃叁歲會說話也要說我,我指的是什麼呢?指這一堆肉也不對,科學來說十二年全身細胞都換完了,這幾十斤肉哪裏是我呢。西藏的大德說,如果你不曉得啥子是我,下樓梯的時候腳一踩虛,心頭一想“我要跌倒”,那個我指的什麼,你自己去體會。那個我就是我們生死流轉的根本,也就是我執習氣。“我”這個觀念把我們跟得深深的,有了“我”這個觀念,就永遠生死輪回、流轉。人無我、法無我歸總都可以用緣生無我這個公式來解釋。人是緣生,事事物物都是緣生,最小物質都是緣生,最大的宇宙也是緣生。天上的星球有成住壞空,成住壞空也是有因的,所以佛說緣生這個定理,誰也逃不脫。緣生就無自性,所以一切法中都無有我,把人無我,法無我這兩個關透過,人就聰明了,就不是死心眼。
要講明一切法無我,有兩個問題,“何等一切法”這句話說什麼東西叫一切法呢,一切法指的什麼東西呢?然後“雲何爲無我?”即什麼是“無我”。
“自下第二依經起問”,說這一段文起一直到下文就是第二段,叫“依經起問”,依經說一切法無我的道理。老師出命題,學生就要提問題:“既引聖言,諸法無我”,你既然引佛說的話說諸法無我,“未知何者是一切法,雲何爲無我”。麼東西是一切法嘛?什麼樣子叫法無我嘛?我們今天在座的諸位都還是有這兩個問題,所以百法明門論第一就要講一切法。
“自下第叁依問爲通”,從這一段文起,一直到下文,這是第叁段,就依提出來的問題,給你解釋,這就叫做“通”,不解釋,你就不通。“就答文中有二”,答複這個問題的文字,有二段。“初答前問”,第一段就答頭一個問題,“何等一切法”。要答這個問題,就說了一百個東西。 “第二“言無我者”,以下答後問”。第二的文還在後頭,這句話以下就是答後面第二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就是答,“雲何爲無我?”學生提兩個問題,百法明門論也是分成兩段,前段說一切法是什麼,第二才答什麼叫無我。
這裏就答前問,“一切法者,略有五種”,先說個大綱,一切法簡單分成五大類。“此答初問”此段文就答複第一個問題,“何等一切法?”實際上,百法明門論裏廣大的文章,就是答複什麼叫一切法。
“就初答中有叁”,答複頭一個問題要分成叁段。“第一牒前問舉數列名”,牒前問就是把前一個問題重複的再說一遍,舉些數,還把名字舉出來。“第二廢立五法,前後次第”,講爲什麼要分成五種?爲什麼有些不要?不講的就叫做“廢”,保留的叫立。爲什麼有些要講有些不講,爲什麼有些先說,有些又後說。“第叁別釋五法”,第叁段把這五種一樣一樣的講。就是這叁大科,叁大段。第一牒前問舉數列名,又有兩小段。“就初有二”這兩小段中,“一舉數。二列名”先舉數,再列名。初就是第一段,第一段先說一切法有五種,然後第二段又把名字列出來,這就叫“舉數列名”。“此即第一”,說這就是第一小段,叫“牒章舉數”。
“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叁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爲法”這就把五位列舉出來了。第一心法,就是我們說的精神,第二心說有法,就是心理活動;第叁色法,講物質;第四心不相應行法,是與心不相應的有爲法;第五無爲法。“此即第二列五法名”這就是第二小段,於中列出五種法的名稱。
一切最勝故。
自下第二廢立五法前後次第。問。何故第一明其心法。一切法中,心法最勝。是故經言:心淨故衆生淨,心染故衆生染。由此心故,或著生死,或證涅槃。以勝用強,是故第一明其心法。
與此相應故。
何故第二明其心所有法。謂此心法常與心王,同依同緣及與同時。若約小乘更有同行。今依大乘。心法與王不同其行。所以者何。由心法等與王行相各各不同,如緣青色,心王自變,心法自便,是故不同。此之心法與其心王,各緣諸境。一時相應。心起即起,心無即無。如王左右,不離於王。心數相應,亦複如是。
二所現影故。
何故第叁明其色法。謂此色法不能別起。依心及所數之所變生。是彼二法所現影故。是故第叁明其色法。
叁位差別故。
何故第四明心不相應。謂不相應無別有體。總是假立,於前色心及心所有法叁法之上,分位差別,假施設有。是故第四明心不相應。
四所顯示故等。
何故第五明其無爲。無爲之法相難了知。若不約法以明。何能顯示。故能依色心心所有法不相應行四法之上顯示無爲。是故第五明無爲法。
第二段叫廢立五法,說明哪些該講哪些不該講,不該講的就廢,就不提出來講。立就是立個項目,要特別提出來說。一切法爲什麼列五個項目,爲什麼有的該說,有的不該說,還是有前後次第,哪個先說,哪個後說,都有道理。
“何故第一明其心法”,“其”字用來構成四個字的句型。法相宗的書,都是模仿印度的文字習慣。文章都是歌頌體,四個字一句。這本書雖然是散文,凡能夠組織成四個字一句的,就要組成四個字一句,“其”字有指示的意思。爲什麼第一要說心法呢?“一切最勝故”就是答複這個問題的,“一切法中”,或者說百法當中,“心法最勝”,就是說心理作用最殊勝,最有力。爲什麼說心法最勝呢?“是故經言:心淨故衆生淨,心染故衆生染。”經裏說衆生的心幹淨,人也幹淨,心汙染,人就汙染。出世間的心,成佛的心就清淨,貪著世間的心,叫心染。拿我們普通的凡夫來說,心淨就是善心,心染就是煩惱,是不正當的思想。心起煩惱,這個衆生就造惡業,就往惡趣走,所以說心法最勝,人的起心動念要緊。“由此心故,或著生死,或證涅槃”,由這個心,有些人貪著世間,不曉得求出離,不曉得修善法,所以就流轉生死,有些人就證涅槃,涅槃就是斷盡了煩惱,不受生死輪回。“以勝用強。”因爲心,有殊勝的作用,而這個作用的力量很大很強,“是故第一明其心法。”所以第一就要說明心法。
第二說什麼呢?“與此相應故。”這就是說的心所有法,即心理活動。“何故第二明其心所有法,”爲什麼第二就要說心所有法呢?“謂此心法常與心王,同依同緣及與同時”。同依就是依相同的根,比如眼睛,眼睛要看,這是心有所法,起這個作用的時候,跟能看得眼識同依,就是說都要用眼跟。眼識要用眼跟,看的作用,認識的作用,也要依眼跟,所以叫同依。同緣是說你的眼睛看著這朵花,你的眼識也就看著這朵花,對的境是一樣的。眼睛看哪裏,眼識就看哪裏。除同依同緣外,還要同時,眼睛看的時候,心所就接觸到外景,就有我喜歡和不喜歡的感受,這叫受心所,就是你的心在起作用。這是同時發生的,不可能這個時候看,心理活動又等一下才發生。“若約小乘更有同行,”小乘認爲還有一個同,同什麼呢?同一個形象。眼識看到是那樣子,心王中就是那樣子,心所中也是那樣子。“今依大乘。心法與王不同其行”行就是活動的形象。大乘認爲心所有法跟心王,不一定相同,理由在哪裏呢?“所以者何。由心法等與王行相各各不同。”心法很多,有五十一個心所法。心所有法跟心王行相各各不同,他們緣景的時候,各自起的作用不同。“如緣青色,心王自變,心法自便”這是唯識的觀點。當你看到青顔色的時候,自己要起變化,要起作用。看到外頭那個景,不是那個景跑到你眼睛裏來了,是自己的識變現出對外境的感覺。有點像照相,外面的景進來,裏面把它留下來,就變了。識自己要變成外頭的景,並不是外面的東西飛到你眼睛裏來了。底片會把人照進去,只能是底片自己發生的變化。“如緣青色”眼睛看到的是顔色,真正看到的東西都是顔色,形象是個假東西。譬如那朵花,你主要看到紅顔色,花的現象是假的,紅顔色才是真的。你看到那邊的東西,主要是看到青顔色,那青顔色高高的,尖聳聳的是山。看到青顔色的時候,在你心王的體上自己就要變起那個顔色。心王變這個顔色,心所有法也要變這個顔色,各人變各人的顔色,所以就說心法跟心王他各有各的作用,“不同其行”。“心王自變,心法自便”心變了,心所有法也要變,各有各的作用,“是故不同”他們兩個各有各的…
《《百法明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