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最高的看法,真正透彻的还是空宗。小乘空有两宗,偏于有的以一切有部为代表,偏于空的以经部为代表,我们读哪一部书才把有部,经部都学到呢,读俱舍论。俱舍论是世亲菩萨著的,他学了有部,他写有部的文章,同时举出跟有部不同的见解,就是经部的见解。所以我们中国人学小乘要空有两边都学到,就要学世亲菩萨俱舍论。他把小乘的空有两宗结合到一部论里,正面写的是一切有部,实际上他的宗旨是经部。所以小乘学俱舍论就差不多能够得其大体了。大乘的两宗就是唯识和中观。我们汉地唯识宗已失传,清末民初在日本才把玄奘法师时代的那些论师的著作找回来。我们重新看到唯识宗,才认识到唯识了不起,才把我们教聪明了,晓得人生来死去时怎么一回事,习气是怎么一回事,业果是怎么一回事,这一来我们踏实了。所以我们汉地就把唯识宗特别举得高。而西藏人他们从佛法的彻底的理论来说,认为空宗才把一切的执着彻底的扫荡得完。空宗呢,又有点像我们汉地的禅宗,所以西藏人说大乘的两宗,空宗比唯识宗高,我们汉人呢,很多人认为,唯识宗比空宗高。实际上唯识宗还是要说人无我法无我,不过他对于生死轮回的这个道理,细细致致的解释得清楚些。空宗是个总原理破我们的法执,说一切法无我。唯识宗讲一切法无我,要说缘生,也要说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就是唯识宗的一套,讲众生生死轮回的因缘,生死轮回的因缘就离不了阿赖耶识。
总而言之,不管你是有生命的东西,无生命的东西,都要因缘才能生。缘生把有情无情一切都管完,有情就多一个生死轮回。一切法有我无我,我们还不能切身体会,但我们这些人有我无我,这就是最现实的问题了。我们一天到晚一开口就说我,娃娃三岁会说话也要说我,我指的是什么呢?指这一堆肉也不对,科学来说十二年全身细胞都换完了,这几十斤肉哪里是我呢。西藏的大德说,如果你不晓得啥子是我,下楼梯的时候脚一踩虚,心头一想“我要跌倒”,那个我指的什么,你自己去体会。那个我就是我们生死流转的根本,也就是我执习气。“我”这个观念把我们跟得深深的,有了“我”这个观念,就永远生死轮回、流转。人无我、法无我归总都可以用缘生无我这个公式来解释。人是缘生,事事物物都是缘生,最小物质都是缘生,最大的宇宙也是缘生。天上的星球有成住坏空,成住坏空也是有因的,所以佛说缘生这个定理,谁也逃不脱。缘生就无自性,所以一切法中都无有我,把人无我,法无我这两个关透过,人就聪明了,就不是死心眼。
要讲明一切法无我,有两个问题,“何等一切法”这句话说什么东西叫一切法呢,一切法指的什么东西呢?然后“云何为无我?”即什么是“无我”。
“自下第二依经起问”,说这一段文起一直到下文就是第二段,叫“依经起问”,依经说一切法无我的道理。老师出命题,学生就要提问题:“既引圣言,诸法无我”,你既然引佛说的话说诸法无我,“未知何者是一切法,云何为无我”。么东西是一切法嘛?什么样子叫法无我嘛?我们今天在座的诸位都还是有这两个问题,所以百法明门论第一就要讲一切法。
“自下第三依问为通”,从这一段文起,一直到下文,这是第三段,就依提出来的问题,给你解释,这就叫做“通”,不解释,你就不通。“就答文中有二”,答复这个问题的文字,有二段。“初答前问”,第一段就答头一个问题,“何等一切法”。要答这个问题,就说了一百个东西。 “第二“言无我者”,以下答后问”。第二的文还在后头,这句话以下就是答后面第二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答,“云何为无我?”学生提两个问题,百法明门论也是分成两段,前段说一切法是什么,第二才答什么叫无我。
这里就答前问,“一切法者,略有五种”,先说个大纲,一切法简单分成五大类。“此答初问”此段文就答复第一个问题,“何等一切法?”实际上,百法明门论里广大的文章,就是答复什么叫一切法。
“就初答中有三”,答复头一个问题要分成三段。“第一牒前问举数列名”,牒前问就是把前一个问题重复的再说一遍,举些数,还把名字举出来。“第二废立五法,前后次第”,讲为什么要分成五种?为什么有些不要?不讲的就叫做“废”,保留的叫立。为什么有些要讲有些不讲,为什么有些先说,有些又后说。“第三别释五法”,第三段把这五种一样一样的讲。就是这三大科,三大段。第一牒前问举数列名,又有两小段。“就初有二”这两小段中,“一举数。二列名”先举数,再列名。初就是第一段,第一段先说一切法有五种,然后第二段又把名字列出来,这就叫“举数列名”。“此即第一”,说这就是第一小段,叫“牒章举数”。
“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这就把五位列举出来了。第一心法,就是我们说的精神,第二心说有法,就是心理活动;第三色法,讲物质;第四心不相应行法,是与心不相应的有为法;第五无为法。“此即第二列五法名”这就是第二小段,於中列出五种法的名称。
一切最胜故。
自下第二废立五法前后次第。问。何故第一明其心法。一切法中,心法最胜。是故经言:心净故众生净,心染故众生染。由此心故,或著生死,或证涅槃。以胜用强,是故第一明其心法。
与此相应故。
何故第二明其心所有法。謂此心法常与心王,同依同缘及与同时。若约小乘更有同行。今依大乘。心法与王不同其行。所以者何。由心法等与王行相各各不同,如缘青色,心王自变,心法自便,是故不同。此之心法与其心王,各缘诸境。一时相应。心起即起,心无即无。如王左右,不离於王。心数相应,亦复如是。
二所现影故。
何故第三明其色法。谓此色法不能别起。依心及所数之所变生。是彼二法所现影故。是故第三明其色法。
三位差别故。
何故第四明心不相应。谓不相应无别有体。总是假立,於前色心及心所有法三法之上,分位差别,假施设有。是故第四明心不相应。
四所显示故等。
何故第五明其无为。无为之法相难了知。若不约法以明。何能显示。故能依色心心所有法不相应行四法之上显示无为。是故第五明无为法。
第二段叫废立五法,说明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不该讲的就废,就不提出来讲。立就是立个项目,要特别提出来说。一切法为什么列五个项目,为什么有的该说,有的不该说,还是有前后次第,哪个先说,哪个后说,都有道理。
“何故第一明其心法”,“其”字用来构成四个字的句型。法相宗的书,都是模仿印度的文字习惯。文章都是歌颂体,四个字一句。这本书虽然是散文,凡能够组织成四个字一句的,就要组成四个字一句,“其”字有指示的意思。为什么第一要说心法呢?“一切最胜故”就是答复这个问题的,“一切法中”,或者说百法当中,“心法最胜”,就是说心理作用最殊胜,最有力。为什么说心法最胜呢?“是故经言:心净故众生净,心染故众生染。”经里说众生的心干净,人也干净,心污染,人就污染。出世间的心,成佛的心就清净,贪着世间的心,叫心染。拿我们普通的凡夫来说,心净就是善心,心染就是烦恼,是不正当的思想。心起烦恼,这个众生就造恶业,就往恶趣走,所以说心法最胜,人的起心动念要紧。“由此心故,或著生死,或证涅槃”,由这个心,有些人贪著世间,不晓得求出离,不晓得修善法,所以就流转生死,有些人就证涅槃,涅槃就是断尽了烦恼,不受生死轮回。“以胜用强。”因为心,有殊胜的作用,而这个作用的力量很大很强,“是故第一明其心法。”所以第一就要说明心法。
第二说什么呢?“与此相应故。”这就是说的心所有法,即心理活动。“何故第二明其心所有法,”为什么第二就要说心所有法呢?“謂此心法常与心王,同依同缘及与同时”。同依就是依相同的根,比如眼睛,眼睛要看,这是心有所法,起这个作用的时候,跟能看得眼识同依,就是说都要用眼跟。眼识要用眼跟,看的作用,认识的作用,也要依眼跟,所以叫同依。同緣是说你的眼睛看着这朵花,你的眼识也就看着这朵花,对的境是一样的。眼睛看哪里,眼识就看哪里。除同依同緣外,还要同时,眼睛看的时候,心所就接触到外景,就有我喜欢和不喜欢的感受,这叫受心所,就是你的心在起作用。这是同时发生的,不可能这个时候看,心理活动又等一下才发生。“若约小乘更有同行,”小乘认为还有一个同,同什么呢?同一个形象。眼识看到是那样子,心王中就是那样子,心所中也是那样子。“今依大乘。心法与王不同其行”行就是活动的形象。大乘认为心所有法跟心王,不一定相同,理由在哪里呢?“所以者何。由心法等与王行相各各不同。”心法很多,有五十一个心所法。心所有法跟心王行相各各不同,他们缘景的时候,各自起的作用不同。“如缘青色,心王自变,心法自便”这是唯识的观点。当你看到青颜色的时候,自己要起变化,要起作用。看到外头那个景,不是那个景跑到你眼睛里来了,是自己的识变现出对外境的感觉。有点像照相,外面的景进来,里面把它留下来,就变了。识自己要变成外头的景,并不是外面的东西飞到你眼睛里来了。底片会把人照进去,只能是底片自己发生的变化。“如缘青色”眼睛看到的是颜色,真正看到的东西都是颜色,形象是个假东西。譬如那朵花,你主要看到红颜色,花的现象是假的,红颜色才是真的。你看到那边的东西,主要是看到青颜色,那青颜色高高的,尖耸耸的是山。看到青颜色的时候,在你心王的体上自己就要变起那个颜色。心王变这个颜色,心所有法也要变这个颜色,各人变各人的颜色,所以就说心法跟心王他各有各的作用,“不同其行”。“心王自变,心法自便”心变了,心所有法也要变,各有各的作用,“是故不同”他们两个各有各的…
《《百法明门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