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法明门论》释▪P9

  ..续本文上一页事,不是一回事。“此之心法与其心王,各缘诸境。”诸境就是一切境,青、黄、赤、白等。“一时相应”相应就是互相配合起了。“心起即起,心无即无”心起了,心王起了,心所就跟着起来了,心王不起来做事的时候心所就不发生作用。所以说心是王,心所就与臣子一样,皇帝走哪,臣子就走哪,他们却各人是各人,但是心法跟心王,左右不离。“如王左右,不离於王”如像王的左辅右相,都离不开这个王,心所有法呢,就离不开这个心王。“心数相应,亦复如是。”心数就是心所有法,心所有法跟这心王相应,就跟臣子与国王相应一样,这就是第二,简单讲了一下什么东西叫心所有法。

  第三就要讲境,“所现影故”,就是讲色法,二指心王和心所。境就是物质叫色法。“何故第三明其色法”为什么第三才讲物质呢?先把心讲了然后才讲物,色就是物质。“谓此色法,不能别起。”物质这个东西,离开心所就没有作用,有人说离开我的心对别人还有作用嘛,对别人就起别人的作用与你不相干。唯识学认为外头那些物质的东西,你如果不去管它,就等于没有,所以。“谓此色法不能别起。”“依心及所数之所变生。”你看它时,心上现起了这个东西,你才认为这个东西存在。一般人总把这个关翻不过,总以为花在那,你不晓得它存在,别人晓得它存在嘛,别人晓得是别人的事,跟你没有关系。所以不能说孤立的有一个物质,要“依心及所数”。所数就是心所,要心和心理活动,在你的心上变起这个东西的样子,你才能够认识他。“是彼二法所现影故。” 彼二法,就是指的心王跟心所。你看有个东西,是眼睛现的那个样子,你的眼识与眼识的心所,现起花的影子,于是你就认识了花,你就说有花存在。“是故第三明其色法。”所以第三才说物质。

  “三位差别故。”这句话是讲的心不相应,三就指心王、心所和色法。“何故第四明心不相应。”心不相应讲了些什么呢?心不相应就与心不相干。譬如说,有为法有生住异灭,物质环境都是有为法。色声香味触,都有生住异灭。花开了要谢,谢了就没有了。生住异灭叫有为法的四相,是随时间而发生的。比如房子,久而久之就旧了,它不是一下子就垮,它先变旧然后坏朽垮塌。人的身体也在慢慢的生住异灭,从妈的肚子里出来就是生嘛,生的时候你就看到他存在,存在之中就变化了,小娃娃变成了大娃娃,大娃娃变成大人,最后一旦无常就灭了。物理学家说,构成世界的90几种元素,都不停的在变,元素组成的这些事事物物,包含我们自己的身体,也是不停的在变,从来没有停息过的。人死了还要变,不到一天就臭了。凡是有为法,都具备这四个方面。从无到有就出生了,出生了暂时好像它存在,存在的时候,就在变,当下存在,当下就在变,变了这个东西就消灭了,有人说看到这个人还是刚才那个人,实际上刚才那个人已成为过去了,现在这个人又是现在的了。这个有为四相,这就叫心不相应,这与你的思想没有关系,它自己要变化,所以叫心不相应。第四段就讲这个,心不相应是什么东西呢?“三位差别故。”心不相应就是上面说的那三样,因为它的地位不同了,就要发生差别。什么叫位,位就是时间性。简单地说生住异灭同是这个东西,在它出生的时候是个地位,存在的时候是个地位,变异的时候是个地位,消灭的时候是个地位。物质地位的不同,就叫做不相应行,与心没得关系,它要变就要变。不相应这个东西“无别有体”,它不是孤立的、特别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前面讲的心法、色法、心所有法都可以指一个东西出来,这心不相应就指不出东西出来。“总是假立”,它是假安立的,总说一句,它就是假的。“於前色心及心所有法三法之上,分位差别,假施设有”。这是在前面所讲的,色即物质,心即是你的思想,心的活动,这三个东西的上头,存在的有分位差别。我们说生住异灭就是分位差别,不是孤立的有个什么东西,所以叫“假施设有”。这是在东西上安立的生住异灭四个阶段,四个地位,这是假设的。前头三样算是实有的,这第四个是假设的,既是假的就放在后面说。“是故第四明心不相应”因为这个缘故,所以第四段就讲这个心不相应。心不相应行,还是算是有为法,但是它是假的,拿不出一个孤立的东西出来。

  下面说第五个说无为法“四所显示故等。”这第五个是哪里来的呢?是上面说的四样东西显示出来的。“何故第五明其无为,”为什么第五样叫无为法,我们接触到的东西都是有为法,没有见到过无为,无为是什么东西?无为就是不要因缘造起的东西。“无为之法相难了知,”无为法这个东西就很不容易懂。十方同聚会,个个说无为,学佛法就是要学无为法。啥叫无为法,它的相貌很难描绘。“若不约法以明,何能显示,”当我们说的问题大了,无法说清,那么就找个小问题来说这叫约,把范围缩小,指一样东西出来讲就叫约。假使不指一样东西出来说明,怎样能够显示这个无为法呢?“故能依色、心,心所有法,不相应行四法之上”,所以,要依靠前面讲的物质的、心的、心理活动的、还有不相应行的,这些浅的东西,能够认识的东西,在它们基础上讲无为法,“显示无为”,要先把这四个讲完了,才讲无为。

  这一段是说为什么这篇论是这样子组织,为什么那一个该先说,那一个该后说,佛法法相的书,就是这个安排,都要说个所以然,总之,这段文章是讲什么,讲这五样东西,要依这样的次第,作者先说的要给你说几样东西,然后又说为什么要依这个次第来讲,下面第三大段就要一个一个的讲了。

  第一心法

  自下第三别解五法,於中有五。第一解心法。第二解心所有法,第三解色法,第四解心不相应行法,第五解无为法。就第一解心法中有三。一牒章,二举数,三列名。此即第一牒章。

  略有八种

  举数

  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自下第三列名。眼识,眼根识能了别。謂此之识依于眼根,了别色尘。识从所依名为眼识。如眼识既然。耳鼻舌身及与意识随义应知。七末那者。末那梵音此翻为意。意以思量为义。此即随义立名。八阿赖耶识者。阿赖耶识,西国梵音,此翻为藏,亦名为宅。宅即摄持诸法。藏即贮积无遣,藏宅之名。此皆从义立名。

  “自下第三别解五法”从这段以下就要一个一个的说了,别解就是分开讲解。本来是百法,总的分成五类,“於中有五。第一解心法。第二解心所有法,第三解色法,第四解心不相应行法,第五解无为法。就第一解心法中有三”说在这第一小段里又有三层,第一层叫牒章,二层叫举数,三层叫列名。

  “第一心法”这叫牒章,就是重复说一次,前头说了心法,这里又来说心法,为什么要重复呢?这是要开出一段文。心法提出来了,有多少,简单的说“略有八种” 略有八种是依唯识义,把心分为八种。小乘不讲阿赖耶识,不讲末那识,就只有六识。大乘要讲阿赖耶识,要讲末那识,就有七识、八识。心有八种,就叫“举数”那么有那八种心。第三就列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把名字列出来。

  “眼识,眼根识能了别”,别就是分辨,了就是了知,这是识的作用。眼睛一看这是青的,这是黄的。它就能够清清楚楚的把事物分辨出来。识的意思就是能了别,为什么能够认识。“謂此之识依于眼根,了别色尘。”眼识,这个识要依靠一个工具,就是眼根,有了这个工具,它就能够起了别作用,能清清楚楚的分辨外面的色尘。色尘指的真正的色尘,就是青、黄、赤、白。眼睛一看,就晓得这个是青的,这个是黄的,这个是赤的,这个是白的。“识从所依名为眼识。”

  为什么叫眼识呢,因为要依靠眼根,所以叫眼识。“如眼识既然。耳鼻舌身及与意识,随义应知。”与眼识这个道理一样,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道理,就应懂得了,就不多说了。随意应知即指根据同样道理就应明白。

  八识中其他的五识容易类推,但是末那识却不好理解。“末那梵音此翻为意。”在我们中国,末那这两个字翻译过来就是意,意又是什么意思呢?意就是思量,“意以思量为义。”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心里思量,你在考虑,你在想。“此即随义立名”。所以叫末那识,是依它这个思量的意思而为它命名的。思量什么,一天想的就是”我“,我执就是这个东西的根子。

  第八识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西国梵音。”阿赖耶三字也是印度的梵音,翻成中国字就叫藏,就是说能够装东西,能藏东西就叫藏。放宝贝的库叫宝藏,那个地方,矿多得很,就是个宝藏,藏与房子的意思一样,所以“亦名为宅”,房子里的家具、东西都在里头藏着。“宅即摄持诸法。”如果翻成宅呢,就是说能把所有的东西都收拾拢来,搁在里头保存着,收捡着,这是个譬喻。阿赖耶识把什么东西都收捡在内,“藏即贮积无遣,”藏就是库,什么东西都要储存在里头,攒积起,不遗漏。没得那一样丢了不要,这是仓库,啥东西都要保留在里面,这就是阿赖耶识的意思。“藏宅之名。此皆从义立名。”把阿赖耶识叫做藏,叫着宅,这名字都从他的含义而来的。

  上来第一略释其名。今复略以五门料简八识。第一缘境分别,第二四缘分别。第三四界分别。第四重数分别。第五三性分别。

  第一缘境分别者。就缘境中有二。初约因位辨。次约果位辨。初因位辨者。眼等五识所缘境界。西方诸师有其两释。第一释云。眼等五识,唯缘实尘,不缘於假。所以者何。眼等五识缘证量尘,不待名言,不待此余根境。由长短等,诸余假色,要待名言,及待此余根景。是故不缘长等假色。

  “上来第一略释其名。”上面这一段简单把八识的名字讲了,“今复略以五门料简八识”现在就从这五个方面,把这八样东西研究研究。料就…

《《百法明门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心经》浅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