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法明门论》释▪P10

  ..续本文上一页是料理,简就是简别,料简就是把这个东西整理一下。从五个方面来分析,哪五个方面呢?“第一缘境分别”它们缘的境不同。“第二四缘分别”,要讲四缘,分析八识具不具备四缘。“第三,四界分别,第四是重数的分别。第五三性的分别”。

  “第一缘境分别者,”八识,从它们所缘的境上,可以把它分析开来。“就缘境中有二,”缘境里还要分成两段讲,“初约因位辨”先就我们凡夫位来讲,“次约果位辨,”再从得果的时候来说。“初因位辨者。”就指因位普通人的身上来讲,“眼等五识所缘的境界,西方诸师有其两释”,眼等五识缘的境的境界,西方的法师有两个不同的讲法。

  “第一释云。眼等五识,唯缘实尘,不缘於假。”说眼、耳、鼻、舌身这五识,是物质的东西,这五识要缘色、声、香、味、触,不缘假东西,假东西就不是实有的东西。“所以者何。眼等五识缘证量尘,不待名言,”眼耳鼻舌身都是直接感受,证就是自己亲证,自己领受到外头的东西,就有个量。证量就像我们拿尺子量东西一样,量了就有个结果,就晓得他有好长。看到就实实在在看到,听就实实在在听到,并不需要给他命名。名字是各人命的,各人的语言不同命名不同。譬如我们中国人说的是黄色的,英国人就说YELLOW.中国人看到黄跟英国人看的黄都是一样的,不因名字不同而有差异。眼睛看到的就是那个东西,不需要给它命名。一命名就有差异了,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名。英国人有英国人的名,日本人有日本人的名,西藏人有西藏人的名。佛法认为名字是假的,你们各个不同的民族爱命个什么就是个什么,那叫名言,名言就是虚的。但中国人看的那个颜色,日本人还是看得那个颜色,眼睛看到的颜色,就是那个颜色,那是实在的。实尘就是实实在在的外境,五尘实境与所命的名没有关系。证量就是亲眼看到,是那个样子,就是那个样子。所以“不待此余根境。由长短等诸余假色,要待名言及待此余根景。”此就指直接看到的东西,不要其他的东西来干涉,不要耳朵来听,不要鼻子来闻,不要其它的根。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有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青黄赤白叫显色是显出来的颜色,长短方圆叫形色,有个形状。青黄赤白是个实在的,青就是青,黄就是黄。长短方圆是假东西,譬如说这个桌子是方的,你先看到红颜色,然后才晓得他是方的,所以形色是假的,要从属于显色。青黄赤白才是你真正看到,青黄赤白有不同的形象,然后你才说他是长短方圆。所以眼睛看到的东西要分成两类,青黄赤白才是实在的看到的,就是光学上说的不同的光。形象呢是先看到他的颜色,然后才说他是长短方圆。“诸余假色要待名言”需要给他命个名,“及待此余根景。”还需要眼根之外的其他根,其他的境。境就是说你眼睛看到,但还不晓得是长短方圆,长短方圆就不是眼睛看到的。“是故不缘长等假色”这就是说眼睛没有管长短方圆。

  问曰。五尘之中,何者是实,何者是假。解云。色尘之中青黄赤白四种是实,余并是假。声尘之中,因执受大种声,因不执受大种声,因执受不执受大种声此三是实,余并是假。香尘之中好香、恶香、平等香,此三是实,余并是假。味尘之中,苦酢甘辛咸淡,此六是实,余悉假。触尘之中,地水火风四种是实,余并是假。

  “问曰。五尘之中,何者是实,何者是假”色、声、香、味、触这些物质的环境,叫五尘境,五根接触这些外境,能够使你手染污。所以称为尘。五尘之中哪些是实在的,哪些是假的呢?“。解云。色尘之中,青黄赤白,四种是实”这些真正是你眼睛看到的,光的变化,就有青黄赤白这四样东西呈现。“余并是假”色尘中其他的,比如长短方圆就是假。所以说显色是实,形色是假。

  “声尘之中,”你听到的那些声音,哪些是假,哪些不假呢?“因执受大种声,因不执受大种声,因执受不执受大种声此三是实,余并是假。”什么叫执受大种,执受就是说人的神识把东西执受着,大种就是四大,就是物质。有情身上的物质,就叫执受大种。你变了人了,你的身体手脚是你执受的,手拍巴巴掌发出声,嘴巴说话发出来的声音,都叫执受大种声。不执受大种声,那就没得人的关系,如河水流得哗哗的,没有哪个执受,这个物质发的声音,就是非执受大种声。声音都是物质发出来的,从有情身上的物质发出声音,叫执受大种声。风吹的声响,山垮了响,东西碰到响,不是有情所执之物发的声,是不执受大种声。如果说一个人在那儿吹笛子,笛子本身是物质,但是要嘴巴去吹,嘴巴是执受大种,又有执受大种,又有非执受大种这就是执受不执受大种。如像打磬,这就又有执受大种,又有非执受大种。“余并是假”其他的声音不是由物质发出来的,那就是假的。

  “香尘之中好香、恶香、平等香”好香就是我们闻到喜欢的,恶香就是难闻的,所谓恶香就是臭,脏东西臭东西。平等香就是指有些气味,说不上它好闻,说不上它不好闻。“此三是实,余并是假,”其他的你说那个香有什么差别,那都是假的。

  “味尘之中,苦酢甘辛咸淡,此六是实,余并是假.”我们平常说调和无味,这里说了一个淡,就是六种。药味是苦的,酢就是酸的,就是醋的味道,甘就是甜的,辛就是辣的,还有碱的,还有味道淡的。六种各有各的差别,是实,其他的好吃不好吃,都是假的。

  “触尘之中”接触到的东西,“地水火风四种是实,”这叫四大种,地水火风四大种,就是具坚湿暖动属性的物质,下面还要讲。触尘不光是坚湿暖动,还有轻重硬软,但这些都是假的。

  问曰。眼等五识既不缘假何故诸论色尘之中说有长等假色,乃至触尘之中,说有滑等假触。解云。所以色尘之中说有假色,乃至触尘之中说有假触者。此文但据摄假从实。是故合说,据实不缘。问曰。若不缘者,犹如阴夜远望树林,唯见长等,不见青黄。云何眼识不缘其假。解云。此亦等缘,青黄实色,阴夜远望青黄赤白,虽非分明了了,至触而见,然亦得缘。是故唯缘青灯实实色,不缘於假。问曰。长等假色眼识不缘。此诸假色,何色中摄。答曰。当知此诸假色法处之中遍计所起色摄。问曰。忿等诸惑,是贪等上假,则皆法处中摄。何故长等假色青等上假,非色处中收。解云。忿贪俱意缘,是故法处摄。长等非眼见故,非色出收。如色尘中作此分别。乃至触尘分别,随义应知。

  “问曰。眼等五识既不缘假,何故诸论色尘之中说有长等假色,”五识不缘假,是直觉,假东西是推断出来的,既然说五识不缘假法,假的外境,为什么有些论里,说色尘,说了青黄赤白还要说长短方圆,还有正不正,一下要说二十多种。“乃至触尘之中,说有滑等假触。”触尘中就不只有地水火风,还要说有滑,有涩。“解云。所以色尘之中说有假色,乃至触尘之中说有假触者。”,这就是说色声香味触这个五尘,都有不是他本体表现出来的,而是在他这个本体表现之中,发生的一些差别,既然说那些东西是假的,假的又说它干啥呢?这是“此文但据摄假从实”就是说这假东西都收来归在这个实有的东西上。“是故合说”所以都说,实有的也说,假有的也说。“据实不缘”据实际看,长短方圆,眼睛缘不到这是它的形象。形象要靠颜色,五识都有假的,这并不是五识真正缘到,五识是缘那个实有部分,然后才把假有的显出来。

  这里又有个问题,“问曰。若不缘者,犹如阴夜远望树林,唯见长等,不见青黄。云何眼识不缘其假?”这里个问题说形象既然是假的,眼识不能缘,那么,晚上你望那个树林,只看到有那么长,看不到它有青的,黄的,那就是你光看到它的形,没有看到它的显色,怎么说眼识不缘形色呢?解释说“解云。此亦等缘,青黄实色,”晚上看树林还是要看它的显色,你先看到黑漆漆的一长排,然后你才看到它一长路,知道这是树林。所以说“阴夜远望青黄赤白,虽非分明了了,至触而见。”看到颜色,虽然不是那么清楚,至触就是直接接触抵拢了看到的。然也得缘青黄赤白,晚上看树林,还是要看到颜色,看到颜色然后才说哪是树林,实际还是在缘颜色。虽然缘的颜色不清楚,看不到它是绿油油的,看的黑黑的一拢,还是看到颜色的。“是故唯缘青灯实实色,不缘於假。

  “问曰。长等假色眼识不缘。此诸假色,何色中摄?”既然长短方圆都是假色,眼识根本就只缘青黄赤白,那么长短方圆是啥子呢?“当知此诸假色法处之中遍计所起色摄。”这叫遍计所起,归在法里,在十二处里,不属于色而属于法处。法处就是思想起的,遍计就是反复的想,这个东西是树子,这是你想出来的,不是眼睛直接看出来的,所以说此诸假色在法里面。法处是意识管事,不是眼睛管事,所以法处里有遍计所起色,是你脑筋东想西想,不是眼看出来的。

  遍计所起,就是周遍计度,通过我们这样思维分析,才去把它认识出来的。所以假色也叫它是色,又说它是假色,就是另归个类,归在十二处的法处里。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叫十二处,法处是个抽象东西,不是直接由眼见的。法处里有一门叫做遍计所起色。唯识学里有个名词叫“遍计执”,这个色是你执为实有的色,所以称它为假色。物质本身无所谓长短方圆,是你思想上人为想出的长短方圆。

  “问曰。忿等诸惑,是贪等上假,则皆法处中摄。”这里提了个问题,既然遍计所起色,划在法处里,假色也划在法处里,那么为什么在色里头提出这个问题呢?这就是后面要讲的,忿是一种烦恼,是随烦恼“忿等诸惑”这些随烦恼,是依根本烦恼起的,“是贪等上假”贪嗔痴是根本烦恼,由于根本烦恼才起随烦恼。随烦恼是假的,那么说它归在法处里头对的嘛。“何故长等假色青等上假,非色处中收。”忿是因贪起的假,贪属于法处,那么忿也属于法处,而这个长,长是依于青上起的,青在十二处中属于色处,长等假色为什么又不…

《《百法明门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心经》浅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