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法明门论》释▪P11

  ..续本文上一页收在色处里呢?这是问百法里为什么假色该收在法处里。法处的假收在法处里是对的,色不是法处,色处起的假的长短方圆,就应该收在色处嘛。解答这个问题,“解云。忿贪俱意缘,是故法处摄。”我们起的贪心是意识所缘,忿这个烦恼还是意识所缘,所以忿和贪都属于法处,法处就是意识所缘,意识的对象就是法。随烦恼的忿,根本烦恼的贪,都是意识所缘的,意识所缘的境就都是法处。所以,忿还是归法处摄。“长等非眼见故,非色处收。”长不是眼睛看出来的,是通过意识,遍计才晓得这个是长短方圆。那么长这个东西,虽然叫它形色,但不是眼睛见的,所以就不能把它收在色处里头,而把它收到法处里,叫做遍计所起色,而不是眼睛所见的色。“如色尘中作此分别。乃至触尘分别,随义应知。”色尘里,有一部分是遍计所起,就该收在法处里,按照这个例子,那么从色起,声香味触,不是直接由你身根所感觉的,是随分别的心认识出来的,就叫遍计所执。遍计所执的就不能属于物质,而要属于法处,所以“随义应知。”,声香味触里所有遍计所起的,都要归在法处里,而不归在他本家下,这是一种解释。

  又一释云。眼等五识,假实并缘。若缘於假,必缘其实,缘实之时,不缘於假。所以者何,假依实有,缘假之时,其必缘实。实不依假,缘实之时,不缘於假。此家所说,诸假法等非法处中遍计性摄。如长等假色,即色处中收。乃至触尘之中滑等假触处中摄。第六意识缘一切法。如其所应,随义应知。

  “又一释云。眼等五识,假实并缘”另外有个解释说我们物质的五根,眼耳鼻舌身,也能看到实法,也能看到假法。这是另外一家的说法。前头那家说,眼等五根只能看到物质的境界,实有的物质,才能领纳,多余的东西都是遍计所起,通过思想,自己臆造出来的。后面讲法呢,就不同一点,说眼等五识是假实并缘,假法也能够缘,实法也能够缘。但是有个问题,“若缘於假必缘其实”说眼睛一定先看到实法,然后才能看到假法,调转来说“缘实之时,不缘於假”就是说你看到那个红的时候,你光看见红没有管它到底圆不圆,这又是一个解释,这个解释还要加以解释说:“所以者何,”为何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说“假依实有”假的境界要依实的境,才能够表现出来。“缘假之时,其必缘实”,你要看到那个圆的形象时,必要缘那个红颜色。缘假的时候,一定要先缘实,“实不依假”实的东西就不考虑这个假法,管你圆不圆,“缘实之时,不缘於假。”你看到红的时候,用不着管它圆不圆。“此家所说,诸假法等非法处中遍计性摄”这家的解释说所有这些假法都不属于法处,都不是遍计所起。“如长等假色,即色处中收。”说长短方圆假色就归在色处中,“乃至触尘之中滑等假触处中摄”触处里摸到这个东西滑的,摸到这个东西涩的,是种假触,假的触也要属于触处。头一家的说法,假的要归到法处,而不是在色法里;第二家说的呢,假的还要归色法收,不归法处,这是归纳的问题。“第六意识缘一切法”前面讲五识,第六意识就不缘物质的东西,不缘色声香味触。意识里的思想,只要是法他都能够缘,所以“如其所应”就说看它缘的实的法吗,假的法吗,要如其所应,应该怎样解释,,你就“随义应知”这就把外境的六个方面,与六识的关系讲清楚了。

  第七末那缘境。西方诸德,亦有两释。一释云。末那缘阿赖耶识见分为我。缘阿赖耶识相分为其我所。问曰。何一心执阿赖耶识见分为我,复执阿赖耶识相分为其我所。解云。且如,眼识一时尚缘青等种种诸色。一心所缘我,我所,此亦何过。问曰。诸论并云,末那执阿赖耶识为我,我所,不言执其相分。何故今者,乃言执其相分以为我所。解云。当知此相不离於见。所以诸论并言缘阿赖耶识为我、我所,此亦无过。又一释云。末那执阿赖耶识为我、我所。问曰。执阿赖耶识为我。云何复执为执我所。解云。谓此末那先执阿赖耶识为我。后复执此所计之我是我家所有,故名我所。问曰。若执阿赖耶识相分为我所者,此有何过。解云。诸论中但言执阿赖耶识为我、我所,不言执其相分是其我所。末那直执阿赖耶识,为我、我所。何能复更外执相分以为我所。於义不可。是故不缘。

  第七识就不好讲了,这超出了我们常识范围。“第七末那缘境”它缘什么为境呢?“西方诸德,亦有两释”普光论师说,印度人对这个问题也有两个说法“一释云”第一个解释讲的“末那缘阿赖耶识见分为我。缘阿赖耶识相分为其我所。”末那识一天到晚只晓得有我,这个才是我们的根本的我执,第七末那识看见什么才说有我呢?末那识看见的这个东西我们凡夫不觉得,末那识看到的是阿赖耶识,它不是往外看,是往内看,阿赖耶识既然是识,就有见分和相分,唯识家讲我们这个心识,可以分成几层。把心分成两层叫二分家,除二分家外,还有三分家、四分家。二分家说识这个东西,有两个部分,一个部分,他是把外头他所对的境,取过来现起叫他的相分,然后这个识还能够认识这个相,叫见分。所以识就分成相分和见分。相是所见,见是能见,一个识同时有能所两方面。东西在外头,他这边识上把那个东西现起,比如眼识,外边东西要现在在你眼睛里视网膜上,然后视觉的能力才能够认识它。耳识也是如此,声音冲击到那鼓膜,你现的那个声音是相分,然后你认识那个声音是钟声吗?是鼓声吗?是见分。见识都有相分、见分,外境现在识上,然后认识那个东西,就像照像,外境要印在底片上,用时还有一个冲洗的功能把它实在记载下来。末那识缘的境到底是几层,印度的那些大德,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个解释这样讲。“末那缘阿赖耶识见分为我。缘阿赖耶识相分为其我所。”阿赖耶识这个东西的功能是内执根深,外执器界。这个第八识,在里头要把他自己这个身体执持到,执持他有这个五根,这是一方面。阿赖耶识还有一个重大的责任,就是执持外面的器界。器界就是物质世界,物质的世界也是阿赖耶识执到的。我们的物质的环境是由于我们过去的业力,熏成阿赖耶识的种子而形成的,阿赖耶识就能执持外面的世界。有人说物质的世界大家都一样,我们所看到的那个水池,大家都看到,我们坐在这个大殿上,大家都坐。唯识家说,这是由共业所感,大家所感到这个缘,都在这里来坐,这是共业。我们都看到了外面那些花,这也是我们共业所感。而这个共业所感的外境,是哪个把它保持着呢?是阿赖耶识保持着的。所以阿赖耶识这个功能就大得很,一要内执根深,内阿赖耶识要把自己的六根,这个身体保持着,阿赖耶识走了,不管了,人就死了,这个六根的身体就坏了,所以叫内执身。阿赖耶识还有个作用,外面这个物质的世界,也是它在那儿把它维系着的,把它执持着。它不执持,不管了,为什么这个世界还是在呢?这个人死了,他的阿赖耶识走了,他的那一部分阿赖耶识就不管了;其他的人还没有死,别的人还要管的,所以这个人死了,他的世界不存在了,但别人的物质世界照样存在。这里讲末那识与阿赖耶识的关系,说末那识呆的很,整天它就把阿赖耶识盯着,他就盯着阿赖耶识的见分,把它认成是“我”,对阿赖耶识的相分,执为“我所。”所谓我所,就是我们周围存在的这些环境,就是阿赖耶识的相分。第七识就把阿赖耶识见分认识成我,这就是俱生我执,牢不可破。是谁把我逮得那么紧,逮得最紧的就是末那识。末那识的工作就是这么一个事,他不下班,一天就看着阿赖耶识的见分,把它认作是我,看着阿赖耶识现起的相分认作我所。阿赖耶识的相分是什么呢?内里头就现起他这个身体,眼耳鼻舌身的这些根,外里头就现这个山河大地世界。阿赖耶识把相分执着为我所,认为这个身体是我的,这个世界是我的,这个范围是我的。末那识的作用,就管这两个事。就又有提问题,“问曰。何一心执阿赖耶识见分为我,复执阿赖耶识相分为其我所。”这就是说一心不能二用,你刚才讲的末那识一个心,又在执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又执阿赖耶识的相分为我所,一个心咋个管得到两头呢,“解云。且如”回答说姑且给你举个例“眼识一时尚缘青等种种诸色”,眼识同时又有青,又有黄,它同时都看得出来,所以一时缘多数的东西是可以的,“一心所缘我,我所,此亦何过。”末那识这一个心,又有缘我又要缘我所,这有什么要不得呢,又提问“问曰。诸论并云,末那执阿赖耶识为我,我所,不言执其相分”这个问题说,诸家著的论著都有一个共同的说法,末那识是执阿赖耶识为我,我所,没有说是执阿赖耶识的相分。“何故今者,乃言执其相分以为我所”为什么现在说是执相分为我所呢,大家都是笼统说的,末那识执阿赖耶识是我、我所,一下都包了。你现在呢说执其相分为我所,你的说法就跟众人不同嘛,这里答复说,“解云。当知此相不离於见。所以诸论并言缘阿赖耶识为我、我所”你应当知道,相分跟见分并不能分开,相分离不开见分,所以两个就说在一起了。诸论,就是诸家论师所造的这些著作,都说末那识就缘阿赖耶识,认阿赖耶识为我、我所。笼统一下说了“此亦无过”他那样说也没有过失,我这样说也有道理。

  “又一释云”,因为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关系玄妙的很,我们在坐诸位谁都看见末那识,谁又看见了阿赖耶识,这个非常真实,是菩萨给我们说的,我们自己是很难感觉到。所以还有一个解释这样说“末那执阿赖耶识为我、我所。”我就是我,我所就是我的附带的所有的东西。“问曰。执阿赖耶识为我。云何复执为执我所。”这又有问题了,既然是执它为我,怎么说它又是我所呢?我就是我,我所有的应该还有另外的东西,何故又将这个东西又叫我所呢?“解云。谓此末那先执阿赖耶识为我。后复执此所计之我是我家所有,故名我所。”解释说这有个层次。末那识先对阿赖耶识执成…

《《百法明门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心经》浅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