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法明門論》釋▪P9

  ..續本文上一頁事,不是一回事。“此之心法與其心王,各緣諸境。”諸境就是一切境,青、黃、赤、白等。“一時相應”相應就是互相配合起了。“心起即起,心無即無”心起了,心王起了,心所就跟著起來了,心王不起來做事的時候心所就不發生作用。所以說心是王,心所就與臣子一樣,皇帝走哪,臣子就走哪,他們卻各人是各人,但是心法跟心王,左右不離。“如王左右,不離於王”如像王的左輔右相,都離不開這個王,心所有法呢,就離不開這個心王。“心數相應,亦複如是。”心數就是心所有法,心所有法跟這心王相應,就跟臣子與國王相應一樣,這就是第二,簡單講了一下什麼東西叫心所有法。

  第叁就要講境,“所現影故”,就是講色法,二指心王和心所。境就是物質叫色法。“何故第叁明其色法”爲什麼第叁才講物質呢?先把心講了然後才講物,色就是物質。“謂此色法,不能別起。”物質這個東西,離開心所就沒有作用,有人說離開我的心對別人還有作用嘛,對別人就起別人的作用與你不相幹。唯識學認爲外頭那些物質的東西,你如果不去管它,就等于沒有,所以。“謂此色法不能別起。”“依心及所數之所變生。”你看它時,心上現起了這個東西,你才認爲這個東西存在。一般人總把這個關翻不過,總以爲花在那,你不曉得它存在,別人曉得它存在嘛,別人曉得是別人的事,跟你沒有關系。所以不能說孤立的有一個物質,要“依心及所數”。所數就是心所,要心和心理活動,在你的心上變起這個東西的樣子,你才能夠認識他。“是彼二法所現影故。” 彼二法,就是指的心王跟心所。你看有個東西,是眼睛現的那個樣子,你的眼識與眼識的心所,現起花的影子,于是你就認識了花,你就說有花存在。“是故第叁明其色法。”所以第叁才說物質。

  “叁位差別故。”這句話是講的心不相應,叁就指心王、心所和色法。“何故第四明心不相應。”心不相應講了些什麼呢?心不相應就與心不相幹。譬如說,有爲法有生住異滅,物質環境都是有爲法。色聲香味觸,都有生住異滅。花開了要謝,謝了就沒有了。生住異滅叫有爲法的四相,是隨時間而發生的。比如房子,久而久之就舊了,它不是一下子就垮,它先變舊然後壞朽垮塌。人的身體也在慢慢的生住異滅,從媽的肚子裏出來就是生嘛,生的時候你就看到他存在,存在之中就變化了,小娃娃變成了大娃娃,大娃娃變成大人,最後一旦無常就滅了。物理學家說,構成世界的90幾種元素,都不停的在變,元素組成的這些事事物物,包含我們自己的身體,也是不停的在變,從來沒有停息過的。人死了還要變,不到一天就臭了。凡是有爲法,都具備這四個方面。從無到有就出生了,出生了暫時好像它存在,存在的時候,就在變,當下存在,當下就在變,變了這個東西就消滅了,有人說看到這個人還是剛才那個人,實際上剛才那個人已成爲過去了,現在這個人又是現在的了。這個有爲四相,這就叫心不相應,這與你的思想沒有關系,它自己要變化,所以叫心不相應。第四段就講這個,心不相應是什麼東西呢?“叁位差別故。”心不相應就是上面說的那叁樣,因爲它的地位不同了,就要發生差別。什麼叫位,位就是時間性。簡單地說生住異滅同是這個東西,在它出生的時候是個地位,存在的時候是個地位,變異的時候是個地位,消滅的時候是個地位。物質地位的不同,就叫做不相應行,與心沒得關系,它要變就要變。不相應這個東西“無別有體”,它不是孤立的、特別的,實實在在的東西。前面講的心法、色法、心所有法都可以指一個東西出來,這心不相應就指不出東西出來。“總是假立”,它是假安立的,總說一句,它就是假的。“於前色心及心所有法叁法之上,分位差別,假施設有”。這是在前面所講的,色即物質,心即是你的思想,心的活動,這叁個東西的上頭,存在的有分位差別。我們說生住異滅就是分位差別,不是孤立的有個什麼東西,所以叫“假施設有”。這是在東西上安立的生住異滅四個階段,四個地位,這是假設的。前頭叁樣算是實有的,這第四個是假設的,既是假的就放在後面說。“是故第四明心不相應”因爲這個緣故,所以第四段就講這個心不相應。心不相應行,還是算是有爲法,但是它是假的,拿不出一個孤立的東西出來。

  下面說第五個說無爲法“四所顯示故等。”這第五個是哪裏來的呢?是上面說的四樣東西顯示出來的。“何故第五明其無爲,”爲什麼第五樣叫無爲法,我們接觸到的東西都是有爲法,沒有見到過無爲,無爲是什麼東西?無爲就是不要因緣造起的東西。“無爲之法相難了知,”無爲法這個東西就很不容易懂。十方同聚會,個個說無爲,學佛法就是要學無爲法。啥叫無爲法,它的相貌很難描繪。“若不約法以明,何能顯示,”當我們說的問題大了,無法說清,那麼就找個小問題來說這叫約,把範圍縮小,指一樣東西出來講就叫約。假使不指一樣東西出來說明,怎樣能夠顯示這個無爲法呢?“故能依色、心,心所有法,不相應行四法之上”,所以,要依靠前面講的物質的、心的、心理活動的、還有不相應行的,這些淺的東西,能夠認識的東西,在它們基礎上講無爲法,“顯示無爲”,要先把這四個講完了,才講無爲。

  這一段是說爲什麼這篇論是這樣子組織,爲什麼那一個該先說,那一個該後說,佛法法相的書,就是這個安排,都要說個所以然,總之,這段文章是講什麼,講這五樣東西,要依這樣的次第,作者先說的要給你說幾樣東西,然後又說爲什麼要依這個次第來講,下面第叁大段就要一個一個的講了。

  第一心法

  自下第叁別解五法,於中有五。第一解心法。第二解心所有法,第叁解色法,第四解心不相應行法,第五解無爲法。就第一解心法中有叁。一牒章,二舉數,叁列名。此即第一牒章。

  略有八種

  舉數

  一眼識,二耳識,叁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

  自下第叁列名。眼識,眼根識能了別。謂此之識依于眼根,了別色塵。識從所依名爲眼識。如眼識既然。耳鼻舌身及與意識隨義應知。七末那者。末那梵音此翻爲意。意以思量爲義。此即隨義立名。八阿賴耶識者。阿賴耶識,西國梵音,此翻爲藏,亦名爲宅。宅即攝持諸法。藏即貯積無遣,藏宅之名。此皆從義立名。

  “自下第叁別解五法”從這段以下就要一個一個的說了,別解就是分開講解。本來是百法,總的分成五類,“於中有五。第一解心法。第二解心所有法,第叁解色法,第四解心不相應行法,第五解無爲法。就第一解心法中有叁”說在這第一小段裏又有叁層,第一層叫牒章,二層叫舉數,叁層叫列名。

  “第一心法”這叫牒章,就是重複說一次,前頭說了心法,這裏又來說心法,爲什麼要重複呢?這是要開出一段文。心法提出來了,有多少,簡單的說“略有八種” 略有八種是依唯識義,把心分爲八種。小乘不講阿賴耶識,不講末那識,就只有六識。大乘要講阿賴耶識,要講末那識,就有七識、八識。心有八種,就叫“舉數”那麼有那八種心。第叁就列名。“一眼識,二耳識,叁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把名字列出來。

  “眼識,眼根識能了別”,別就是分辨,了就是了知,這是識的作用。眼睛一看這是青的,這是黃的。它就能夠清清楚楚的把事物分辨出來。識的意思就是能了別,爲什麼能夠認識。“謂此之識依于眼根,了別色塵。”眼識,這個識要依靠一個工具,就是眼根,有了這個工具,它就能夠起了別作用,能清清楚楚的分辨外面的色塵。色塵指的真正的色塵,就是青、黃、赤、白。眼睛一看,就曉得這個是青的,這個是黃的,這個是赤的,這個是白的。“識從所依名爲眼識。”

  爲什麼叫眼識呢,因爲要依靠眼根,所以叫眼識。“如眼識既然。耳鼻舌身及與意識,隨義應知。”與眼識這個道理一樣,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的道理,就應懂得了,就不多說了。隨意應知即指根據同樣道理就應明白。

  八識中其他的五識容易類推,但是末那識卻不好理解。“末那梵音此翻爲意。”在我們中國,末那這兩個字翻譯過來就是意,意又是什麼意思呢?意就是思量,“意以思量爲義。”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聽,心裏思量,你在考慮,你在想。“此即隨義立名”。所以叫末那識,是依它這個思量的意思而爲它命名的。思量什麼,一天想的就是”我“,我執就是這個東西的根子。

  第八識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西國梵音。”阿賴耶叁字也是印度的梵音,翻成中國字就叫藏,就是說能夠裝東西,能藏東西就叫藏。放寶貝的庫叫寶藏,那個地方,礦多得很,就是個寶藏,藏與房子的意思一樣,所以“亦名爲宅”,房子裏的家具、東西都在裏頭藏著。“宅即攝持諸法。”如果翻成宅呢,就是說能把所有的東西都收拾攏來,擱在裏頭保存著,收撿著,這是個譬喻。阿賴耶識把什麼東西都收撿在內,“藏即貯積無遣,”藏就是庫,什麼東西都要儲存在裏頭,攢積起,不遺漏。沒得那一樣丟了不要,這是倉庫,啥東西都要保留在裏面,這就是阿賴耶識的意思。“藏宅之名。此皆從義立名。”把阿賴耶識叫做藏,叫著宅,這名字都從他的含義而來的。

  上來第一略釋其名。今複略以五門料簡八識。第一緣境分別,第二四緣分別。第叁四界分別。第四重數分別。第五叁性分別。

  第一緣境分別者。就緣境中有二。初約因位辨。次約果位辨。初因位辨者。眼等五識所緣境界。西方諸師有其兩釋。第一釋雲。眼等五識,唯緣實塵,不緣於假。所以者何。眼等五識緣證量塵,不待名言,不待此余根境。由長短等,諸余假色,要待名言,及待此余根景。是故不緣長等假色。

  “上來第一略釋其名。”上面這一段簡單把八識的名字講了,“今複略以五門料簡八識”現在就從這五個方面,把這八樣東西研究研究。料就…

《《百法明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經》淺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