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法明门论》释▪P7

  ..续本文上一页非是直诠”。“此”就是说在这个题目里,“言”指加上大乘这个名词是什么意思呢,是“遮诠”。“诠”就是表示,“遮”是遮止,遮诠就是否定的表示,否定某种东西,就叫遮诠。“非是直诠”,直截了当的讲,正面的讲就叫“直诠”。不从正面讲而是从反面来讲,从反面来显示我们要表示的东西叫做“遮诠”。“言遮诠者简小乘故,” 遮诠所否定的是什么呢?否定的是小乘。“简”就是把他挑选出,排除了。所以这个大字是遮诠而不是直诠,遮什么呢?遮小乘,以上是讲大乘二字。

  “百”是什么意思呢?“十十名百,”十个十就是一百,“广如后释,”一百个是什么呢?后文会详细解释。下面解释“法”字,“持自性故,名之为法”。“法”字的定义就是能持自性。一切事物都叫法,他有自己的特性,能够把特性保持住。永远都是那样子,人家看到那个特点,就能够认识他。“明者是慧。”这是解释“明”。明是什么呢?就是<百法>里讲的慧心所,就是我们普通说的智慧,人有智慧,就能判断是非。“与明为门故曰明门”,因为慧心所并不一定是好的,还有恶慧,有些人很精灵,会判断,但他的判断是错的,他的慧就不能叫做明。这里说的慧是“与明为门”。这个慧要使人家明就不是无明。这个慧就是明的门,门是个譬喻,这个慧能够启发我们通达诸法真理的大门,所以称他为明门。

  下面讲“论”字,“问答往还,称之为论”。论就要议论,是提问题,要解释,要答复别人的问题,问了不懂也要问,问过去,问未来,一问一答就叫往还。论就是大家议论。“言本事分中者”是说,还加个“本事分中”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即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也”,说这个百法明门论是从本事分里引出来的。“本事分中文繁浩博”,《瑜伽师地论》本事分里文广得很,浩大,广博。“此论文略故言略录”,这个《百法明门论》比《瑜伽师地论》讲这个问题的文字,简略得多,所以叫“略录”。“非义略也”这只是文略,不是含义略,含义还是跟《瑜伽师地论》一样深广,并没有减少,只是文字少些。

  接着讲什么叫做名,“目昭诸法。称之为名”。“名”就是说的名目,有个名字,才能够叫出他是什么,这叫呼召。譬如我说要吃茶,人家懂得茶是什么,就会给我端来。你说一样东西,人家懂得你所说的那个名字,就能把那个东西给你拿出来。所以名就可以呼,呼就是叫得出他的名,名拿来做什么呢?名就是“目昭诸法”有个名目,你一喊就要把他喊来。比如家里有个小娃娃,你给他取名三娃,一叫三娃,他就会出来,所以名是用来称呼东西的。

  “一十百千,名之为数”个十百千,就是数。“故言大乘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略录名数”,所以这本书名字叫“大乘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略录名数”“此即第二释其题目”这就是第二段,讲解题目。

  第三随文解释者。就此文中。义别不同。分为三段。

  第一引经标宗。第二寻经起问。第三依问为通。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

  此初第一引经标宗明法无我。如佛世尊诸经皆说一切法中都无有我。

  故今举教标以为宗。

  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自下第二依经起问。既引圣言诸法无我。未知何者是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一切法者略有五种。

  自下第三依问为通。就答文中有二。初答前问。第二言无我者以下答后问。此言一切法者略有五种等者。此答初问。就初答中有三。第一牒前问举数列名。第二废立五法前后次第。第三别释五法。就初有二。一举数。二列名。此即第一牒章举数。

  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此即第二列五法名。

  “第三随文解释者”就是讲第三段,要依这个论文一句一句解释,应怎么解释呢?“就此文中。义别不同。分为三段”。按照在这个论文里含义的不同,又把他分别成三段来讲。第一段叫做“引经标宗”,第二段叫“寻经起问”,第三段叫“依问为通”。“第一引经标宗”是说讲解论文要根据经,要引用经里的文。标就是标示,标宗就是标示这部论的宗旨是什么?宗就是宗旨,主题思想。“第二寻经起问”,寻就是依经文提出问题研究。以经文为开端,然后顺着经文研究下去。“第三依问为通”第三段就要顺着问题,进行解释,“通”就是解释,不解释就不通达。

  下面开始引经“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这就是引佛的话。“一切法无我”,这是佛常常说的一句话,一句原理原则的话,这句话就是佛法的真理。下面的注解说“此初第一,引经标宗”。“此”指这里,“初”指开始,“第一”就是第一个项目,“引经”就是引证佛说的话,就把经的宗旨标志出来了,宗旨要说明“一切法无我”。下面这个注解呢,就把这个话扩大一下说:“如佛世尊,诸经皆说一切法中都无有我”。佛说把这世、出世间的一切法里寻遍,都没有人们执着的那个“我”。我住在什么地方呢,这个问题,佛法各宗各派还有不同的说法。我执到底执着的什么,禅宗说的要参,我们大家学佛的人都应在这儿用一下功。我们说“我”的时候,心里想的那个“我”是指的什么东西,在这上头用一下功。我们现在讲唯物,我们这几十斤肉都是物质,我在哪里呢?九十几种物质,那一种物质是我。所以这是佛法里的一个大问题,佛法的主题思想就是研究这个问题。人都会说“我”,从小娃娃一直到老人都会说“我”,我们一天到晚都在说“我”,我指的什么东西,这几十斤肉能不能代表我?众生流转生死都是把这个“我”没有认清楚,故起我执,由我执就起种种烦恼,由种种烦恼在三界中就不得解脱,就要造种种恶业,所以这个问题是我们人生的一个大问题。如果不信佛呢,就不问这个问题,信佛的人要问这个问题,“我”有没有?佛说一切法无我,佛法里各宗各派都要说无我,但是,各个宗派所无的那个“我”,有微细的差别。我们现在初学,只能学一个大概,有了我执,于是乎就有贪嗔,合乎我的就起贪,不合乎我的就起嗔。不懂无我就叫痴。不能够认识无我就是无明,痴就是根本无明。贪嗔痴就是三个根本无明,一切烦恼的根子是贪、嗔、痴,而贪嗔的根本是执“我”.要出生死,必须要无我,有我就要起贪嗔,起贪嗔就要有种种烦恼,就要起惑造业,所以这个“我”就是个大罪人,所以佛法就要教你,一切法中都无有“我”.

  “一切法无我”有两层解释,先讲一切法里没有我这个人,这叫“人无我”.然后就讲任何东西都没有独立的自体,这叫“法无我”.佛在这里解释很简单,佛说事物都是缘生,缘生故无我.缘就是条件,一个简单的东西,都要有因缘才能把他构成,这就叫一切法缘生故无我.我们自己成天说我我我,找一找“我”在哪里.如果说就是那么大一堆肉,把你的手宰来丢了,你那个我还在不在

  那个我还在嘛,最后把手宰来丢了,你那个我还在不在

  那个我还在嘛,最后把头砍来丢了,我就没有了,头砍了就没有了,那么你的头才是你的“我”,你全身都不是“我”.头里什么地方又是我呢

  

  佛法讲无我的道理,是一层一层的讲,从小乘的观点一直到大乘的观点.西藏就简单的分成四个宗派.小乘有两个宗派,一个主张一切东西都有;一个主张一切空.主张有的就是小乘的一切有部,主张空叫经部.大乘也分成两部,大乘空宗主张一切法无我,但是唯识还承认有识,而说一切法唯识.大乘的空就要彻底的说一切法自性空,佛起初没有说一切法空,佛起初说十二因缘,说一切都是有因缘才能够存在,没有孤立存在的东西,这是释迦佛的相对论.哪样东西要存在,都有因缘,所以佛法整个的理论就叫缘生论.这个原理不但包括物质的东西,也包括有情,有生命的东西,也就包括我们在内,一个人要产生,只有父,只有母都不行,要变一个娃娃出来,必须要有父又有母,父母就是人出生的因缘,这是我们凡夫看得见的.现在讲生理学,理论一大套,一个娃娃的产生,不是那么简单,从科学来讲就有许许多多条件.从佛法来讲呢,就讲简单一点,只有父,只有母不能有你这个人,父母跟你没得因缘,也不能有你这个人.无情的事物的产生也不能缺少一点因缘,科学家成天研究,天地间事情的产生都有他的因缘,而这个缘绝不会是一个孤独的缘.佛法讲六因四缘,再小的东西也不是一个缘就能产生,要许多因缘才能产生,所以它就不是一个孤立实有的。缘生故无我,如果有我也就不待缘生,他本身自古以来就有了,还需什么因缘去生他呢?这个道理是佛法的真理。小乘讲的法无我就是没得这个人我,人我就是我这个人,人我是五蕴,色、受、想、行、识构造成的,离了物质不行,离了精神也不行。单说物质,一种元素也把人构造不起来。小乘专门讲人无我,人无我懂得了,我执就轻了,自私自利的心就没得了。世间最讨厌的是人各为其私,这就在社会上造成种种罪恶,在生死轮回中造成自己种种业果。假设我们人只是一堆物质,那我们成天都在为这一堆物质服务,就太没意义了。小乘先给你讲人无我,大乘对任何东西都讲缘生,都不能孤立存在,以这个观点来反对我执,因为我们执着这个东西实有,觉得这个东西是独立的,踏踏实实的一块。大乘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因缘而生的,不管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物质的,精神的,没有那一样东西,能够孤立的存在,这就叫法无我。不从空的正面来讲,从理由来讲就是缘生。我们随便举目一看,不管大小东西,一朵花一株草,都要许多因缘才能产生,所以佛说一切法无我。

  “故今举教标以为宗”意思是,所以现在写这个百法明门论,提出佛的言教,把佛的话作为一个标题,作为这个论的宗旨。这个标题就是五个字:“一切法无我”。只要是佛弟子都要承认一切法无我,这是佛法的一个总宪法。

  佛教的各宗各派对人无我、法无我的看法有差别,内地认为唯识宗…

《《百法明门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心经》浅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