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上瑜伽密续》(两种电子版合集)▪P26

  ..续本文上一页 (1)别摄支

  

   (2)静虑支

  

   (3)命力支

  

   (4)认持支

  

   (5)随念支

  

   (6)三摩地支

  

  然而,两派于同一名称的次第中所修的正行谨有少许相似之处。

  

  (附表十三):时轮各支瑜伽

  

  次第 瑜伽修法 果德

  

  三摩地支 任持空色大印 转旧蕴身为无质碍

  

  随念支 任持空色大印 溶降明点

  

  认持支 修金刚诵及 忿怒母生起

  

   宝瓶气摄持风息

  

  命力支 金刚诵及宝瓶气 右、左二脉之风

  

   趣入中脉

  

  静虑支 于中脉上端之明点 昼夜十一相得坚固

  

   修静虑

  

  别摄支 于中脉上端之明点 风息由处内摄

  

   修静虑 昼夜十一相显现

  

   (由下向上阅读)

  

  「别摄支」:

  

  「别摄支」是「时轮圆满次第」的第一支,凭藉专注于一明点身而令风息从诸根门向内摄集。此修法需于完全黑暗的环境下进行(由于明亮的环境下,是难以遮止风息于眼根外流。)(注214),所以准备修法前,要建造一所不透光的关房。修法要于夜间开始,行者在上座正修前先要用禅带系缚手足,双目上翻(眼皮半闭),专注观察中脉上端(位于两眉之间)虚空,然后即开始看见虚空中有一含藏引生醒位习气的微细青色明点(注215)。

  

  行者于此修法得堪能后,便会于心中生起一系列名为「夜相」及「昼相」(注216)的境象。「夜相」有四种:

  

   (1)烟雾相

  

   (2)数数闪动的阳焰相

  

   (3)如萤火飞舞而成的光点相

  

  (4)将近油尽的闪烁灯烛相

  

  这四种微相与临终之际,由身中的地、水、火、风四大收摄消融,于心中现起之境象相同,但在「时轮派」中,前二相(烟雾相及阳焰相)的次序都是倒转(注217)。在「夜四相」之后生起的便是「昼六相」(注218):

  

   (1)时劫火星相kalagni(其相如太阳或坏劫火)

  

   (2)日相

  

   (3)月相

  

   (4)罗候星相rahu(如日蚀)

  

   (5)闪电相

  

  (6)青色明点相

  

  第十一相既非「夜相」亦非「昼相」,而是于青色明点中央显现本尊时轮与明妃杂色母双运之相。最后一相便是将于第五「随念支」真实生起之「空色」(无质碍色身)的前导。

  

  于「别摄支瑜伽」所显现的十一相,虽与死前伴随大种、风息消融或修持「密集圆满次第」所生起的微相极为相似,但全非先于「四空」出生之相。因为它们非由风息融入中脉而现起,所以并不是「四空」的微相。当这些微相于「别摄支」中出生时,风息只是被遮止于各根门不令外泄而已,其时仍未内摄于身中。

  

  「静虑支」:

  

  「静虑支」是「别摄支」(专注于中脉上端)的增上延续,其修法是为了坚固前支所生出的十一种「夜相」及「昼相」。当这些微相变得明显坚固时,便表示中脉已被清净,风息便会开始从右、左二脉自行进入中脉。(注219)

  

   「时轮圆满次第」前二支谨是为了风入中脉而作好准备;反之,在「密集派」这两种名称相同的次第中,行者已真实令风息收入中脉之内。

  

  「命力支」:

  

  「命力支」(注220)分二位:(1)观察出入息音韵的「金刚诵」,及(2)令「持命风」及「遍行风」结合于中脉内的「宝瓶气瑜伽」(或译为瓶相风、盈瓶气--译按)。「宝瓶气」是要明显观想持下身气如宝瓶状位于脐下(221),此法能令右、左二脉趋入中脉。

  

  「认持支」:

  

  「认持支」是要把风息任持于中脉内。行者藉「命力支」的修持已将风息收入中脉,后即任持出入息,令彼停灭,如是即能令「忿怒母」生起。

  

  「随念支」:

  

  「随念支」的修习是需要藉此燃起「忿怒母」溶化顶门上的「白明点」。同时,为了令其成分增盛及遮止其于各脉轮流散,行者需依「手印」修习「有戏论」、「无戏论」或「极无戏论」三行之一(注222)。于「白明点」降至密杵顶端时,即引发「俱生不变大乐」。由于平常导致漏失明点的风息已为行者自在驾御,故明点便不会漏泄外出(注223)。这白明点是21,600颗白明点之首者,它是在21,600颗红明点逐一升至顶门,并向下积聚成一平行的红色柱体时降下中脉,复向上堆而成一白色的柱体。(注224)

  

  在此过程现起时,行者便开始证得真实的「空色本尊相」;亦即行者自身会现为无质碍的本尊天身。(此相是在明点累积时逐渐现起,但是直到下一次第--「三摩地支」完结前,仍未圆满到量)(注225),这是因为在每颗明点毫不漏失且逐一上下累积时,便会消融一分色蕴及一分业风,并证得一分「不变大乐」。由于21,600分色蕴各自遍布全身,所以整个身体的粗质均会逐渐消融(注226)庸常的身休体不会真实变成「空色身」,反而应像炼金术所说一般,其非把铁转成黄金,而是令铁消失于炼金丹药之前,让黄金得以显露。同样,当庸常身体转为无质碍时,「空色身」便能显现。(注227)

  

  「三摩地支」:

  

  「三摩地支」虽然是「随念支」的增上延续,但是容有一相异之处。然而,「三摩地支」则特重使用达成粗蕴圆满消融所必需的「空色大印」。

  

   于此修法得圆满便足以引生佛果,由于白、红二明点从上下积聚增多,故令诸粗蕴及业风渐次消融,而行者亦为「殊胜不变大乐」所遍满。(但是当白、红二明点从上向下及由下往上聚积时,自身的实质亦会消失,此应注意。)这种大乐能用于广大增上证悟空性的慧识,令其能速疾降伏「烦恼障」及「所知障」。当达至此次第的最后位时,行者便能断尽成佛的一切障碍,同时具足佛果的「大圆镜智」及「空色身」,有称此身为「虹光身」。

  

  (附表十四):佛身、佛语及佛意的成就

  

  圆满支分 功用 所得佛果之相

  

  三摩地支 不变大乐体性 意金刚

  

  随念支 不变大乐之近因 意金刚

  

  认持支 驾御为语根本之风息 语金刚

  

   (令右、左二脉之风息趣入中脉)

  

  静虑支 令空色坚固及净治中脉 身金刚

  

  别摄支 认取空色及净治中脉 身金刚

  

  (四)「总说修道之差别」:

  

  从本节可明显得知「密集派圆满次第」与「时轮派圆满次第」在各重点上的众多异处:

  

  (l)就修道次第而言,「密集圆满次第」的第一次第——「身远离」,并未出现于「时轮命力支」前的次第中,因为风息在达至「命力支」前仍未真实趣入中脉,所以「时轮」的前二支(别摄支及静虑支)修法甚至不能入于「密集圆满次第」之内,而是应许为「生起次第」。

  

  同样,「拙火瑜伽」(生起忿怒母)在达至「时轮派」的第四支——「认持支」前亦未开始修习;反之,于「密集派」的初次第——「身远离」及随后各次第中,「忿怒母」已经生起。此外,于「密集派」而言,为要使风息融入心间中脉内的「不坏明点」,藉此生起「拙火忿怒母」。

  然而,「时轮派J并无令风息融入「不坏明点」之说。

  

  「时轮派圆满次第」在达至第四支(认持支)前仍没有「忿怒母」,大概是意味于第五支(随念支)前,仍未证得白、红明点上下升降的「四喜」。(虽然「时轮派」从未提到「四喜」,而只将「不变大乐」说为「大乐」之相。)

  (2)「时轮派」说由粗入细的消融微相有十种,以此代替「密集派」所说的八相。又「时轮派」的前二征相依次为「烟雾相」及「阳焰相」,其与「密集派」的次序相反。

  

  (3)「时轮派」必需运用一种不共的「手印」——「空色大印」,否则明点便会流散于各脉轮之外,不能聚积起来。

  (4)「时轮派」聚积明点的功用是要把身体转成无质碍,此意指其诀不能像「密集派」一般把「旧蕴身」作为化身之用。(但如行者乐意,亦能化现一具像「旧蕴身」般的化身。)

  (5)从「密集派」的观点而言,由于「时轮派」并无「譬喻光明」及「幻身」,所以绝不能代替「中有位」而成就正觉。还有,若行者欲于「中有位」达成正觉便要以「幻身」取代「中有身」;然而,「时轮派」是说转化色蕴成无质碍,而非现起「幻身」。由于「时轮」转粗、细二身成无质碍的修持,其目的是为了断除能障解脱及一切智的业种、习气,故其必定于「粗身中生起,而不是在中有身等细身中出生(注228)。其意谓行者并不能试图于命终时的「中有位」达成正觉,此与其他经部及续部法轨相反。(注229)

  (6)「时轮派」不同于「密集派」,「时轮派」的行者在未现证「根本心」时亦能生起「根本心」之显相——「空色」。

  (7)「时轮派」全未提及任何「空色身」的主因,而「密集派」却说「清净幻…

《《无上瑜伽密续》(两种电子版合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