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候只能是一个人走。受生是一个人,死也是一个人。这些都是生生世世轮回的过患。
这里帕邦喀大师是讲出离心,是中士道的内容,所以着重讲六苦。对苦的思维详细的应见《菩提道道次第》,不论是广论还是略论。
[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贪求不知满足过失更大的事了。]贪求不知满足是最大的过失,这方面会造许多的恶业。世人贪求一切而自己福报不够,就会有求不得苦,也就是自己贪求而得不到的苦。比方你今天去市场想买样东西,可转遍了也没买得到,这时的心里什么味道?这还是很小的事情,如果更大的贪求得不到,那么由此而生的痛苦就会倍增。
[对于我们出家人来说,只有二件事应该做,即读书听闻思维和舍事修定。]读书属于听闻,思维属于思和修。[舍事修定]就是将世间的事丢开些、看淡些,心力尽量用来修定。帕邦喀大师在法会上讲法的对象大多数是出家人、少数是在家人,他对出家人提出这样的要求,我们这些在家人何尝不该这样做呢?
帕邦喀大师在这里教诫我们,除了闻思之外还要修定。今天缘起很好,有人在问怎样修定,这就是抓住要紧的东西了。抓住这个就像掉在河里之人抓住了一块救生板,就不会沉到水底下去。得定之人今后修法时就能很快生功能,因此大家要抓紧修定,这样才会从心上起变化直到身上起变化。单讲道理、研究佛学理论是生不起这些功能的。单讲道理的用处就像读报,报纸一丢就没事了。得了法一定要拿来修,从修定入手,从修重要的仪轨入手。负责任地说大家一定会有成就,这点我可以保证。成就的大小不一样,但只要认真去修会有成就。在座的各位不像我这样年纪大,大多是三四十岁,都还有力量修。到什么时候就没有力量修了呢?人到七十岁以后就没有力量修了。不是不能修而是修不起,心力不够,不能坚持了。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体会:以前我一早起来上座修到八点半钟,差不多可以修三个多小时,早年我修三个小时的功课现在三天我也修不完,因为没有力量了。尤其是精神疲劳,自己会想不起走,仪轨念了上句,下句是什么就想不起来,只能很慢地想,这就是没有力量。你们大家要趁年轻,在自己强有力的时候要赶紧修啊!不要浪费了时光,否则太可惜了!
[这里的【舍事】是指持戒。]这就是要我们不贪著世间安乐而持戒、修定。戒、定、慧是相互关联的,不持戒恶业就不能清净、善业就不能增长,定就修不起。整个佛法概括起来说就是戒、定、慧,基本的就是要守戒,戒守持好了力量就很大。
据说那些持戒的人有戒香,也就是能够持戒的人身上有股香味。我去清定上师和隆莲法师那里就有这种体会:到清定上师住的地方的窗户外边就能感觉到宁静的气味;到隆莲法师住的爱道堂,走到墙外边就能感到清净的气味。大家去隆莲法师那里,就会感到很宁静的气息,爱道堂那么大的地方,都有那种很宁静的气息。在大德、有修证的上师住的地方,只要认真修行的人都能感到那种宁静的气息。你们以后认真地修,修到身上有了功能的时候,慢慢地都能知道对方是怎样的,尽管不知道对方的详情,但是有修无修是能感觉得到的。只要自己修得有了一些水平,此人有修无修和他一接触就会有感受。
[如果我们只专心这二件事,总有一天会善巧经论与获得成就双丰收。][善巧经论]就是一切经论的道理都可以善巧地理解与应用。帕邦喀大师这样说就是给大家授记:只要能这样做就能获得双丰收。什么叫善巧?能够利己利人就是善巧。对经论能够善巧就是不管对境如何,自己水平如何,经论都能和自己在一起,对己能够止恶修善、生起功能,同时能将这些道理讲给各种不同的有情听,讲给各种水平的有情听,使他们能够相信并都能修到生起功能。
这里我附带说一下:在座的这些出家菩萨将来是要度生的,度生的时候不能希望听众都合你自己所讲的水平,而是自己所说的话要将就众人的水平、众人的爱好、众人的烦恼、众人的喜怒,使他们都能够心安理得地相信、接受,这就叫应机说话。如果应你自己而说,就像老师上课只知道照书本上念就是了,学生是否听懂了没关系,以后考试他们都考成零分怎么办?因为各人因缘不同,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不同的水平、有一百种不同的烦恼、有一百种不同的喜好,你要让他们都能够接受。如果你只是照着书本上说,完全不顾听的人是否能够接受,那么听众都会跑光。应机说话需要有大悲心,是要生起了慈心悲心的人才能办得到,才有那样的耐心。比如妈妈管教孩子,孩子再不听话,妈妈也会想办法将他们教好,因为她对孩子有慈爱的心。
慈心分成两种:一种真正是予人以乐的慈心,还有一种爱孩子的慈爱心,这是不同的。我们将来修菩提心就是要有这种像爱自己孩子一样爱一切有情的慈悲心,这和一般讲的慈心是不同的,是从爱极了出发的,所以叫悦意慈心,也就是具有爱自己儿女一样的慈悲心,对所有的有情都有这样的心。修菩提心就是要生起悦意慈心,对一切有情都是真正爱得要命,非要救度他们不可。
悦意慈心和通常所说的慈心有些不同,是从对一切有情有爱极了的心,不问对象如何都能将他们教得好。世上没有哪一个父母不爱子女,不管子女再调皮也都是爱的,都要想办法耐心教导,甚至动手打了孩子也都是从悦意慈心出发的。父母不会是恨自己的孩子才要打他,都是为了爱孩子,是恨子不成龙才打他。
[如若不然而流于多事多业,那么我们的佛法是一点也修不成的,这是不遵循【少欲知足】导致的过失。]世间上的事就会多,你所做的事情也多,多事多业就会将自己耽误了。因为人的精力有限。比如你口袋里只有一百块钱,上街买东买西花得只剩十元,再碰到想买的东西偏偏要十二元,差了两块钱就买不成。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多事多业对自己不是好事,佛法当然一点也修不成。多事多业唯一的好处是别人会说你很有名,很了不起,找到你就能解决问题。如果众人都有这样的心就能将你累死。
[少欲]就是遇事不要贪求过多、过好,[知足]就是随遇而安,有什么环境都好,都能够修法。今天问到修定的人更要特别注意少欲知足,这是个重要的问题,是修定的前行。要记住:少欲就是不要无限制的贪求,知足就是要随遇而安,无论环境苦乐都要修,这是修定必需的条件。
第六次讲法
现在接着上次的内容接着讲:
因为本文稍后会说到三苦,所以这里先简单讲一下。一切有漏苦受为【苦苦】。一切有漏乐受为【坏苦】。比如为热所苦时,感觉清凉为乐,为寒所苦时,感觉温暖为乐,行坐等依次类推。但是这种乐不是自性乐或本质乐,如果是的话,此乐就应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增大,但事实并非如此,后来只会变得越来越苦,这就表明这不是自性乐,故而又称【坏苦】。
[有漏苦受]就是由烦恼而感受的苦,这就称为[苦苦]。同样的由烦恼而感受的乐受,就称为[坏苦]。就像我们走路走得时间长了,坐一下就感到是乐,但是坐久了身上又会感到苦。由这个道理来推,我们所感到的一切世间乐受都是暂时的,不能够保持永久不变,都会由暂时的乐受变为一种苦受,都是不可保信的,都是会变化的。
所谓[自性乐]就是原本就是乐,而且永远都是乐,但这样的世间乐是不可能有的。因为只要是有为法,就有出生、成长、衰落、灭亡。世间一切乐虽然暂时感觉是乐,终将要变成为苦。
不管我们生在六道中的那一道,只要一有各各的【取身】,便自然而然有各道的苦,这就是【周遍行苦】。有了这种【取蕴】之后,它们便成为滋生今生生、老、病、死等一切痛苦的温床。【有漏取蕴】就像是一只能贮藏今生后世【苦苦】与【坏苦】这二种苦的器皿。所以我们必须设法不再受【有漏取蕴】之身,不然的话,等着我们的只有痛苦,如卧荆棘之床。
[取身]就是我们由烦恼而取的蕴身,我们的身体是由五蕴而成的,是由烦恼取得的。人有人的苦,畜生有畜生的苦。在没有解脱生死之前,任何有情都不能逃脱行苦的。就是生在最高的天界,生在空无边处、识无边处的最高的境界,都不能逃离行苦。只要烦恼没有断尽,由烦恼而造的一切业、感得的一切不自在的受用,都称为行苦,都是自己不能做主的。比方在人世间就会觉得:“今天下大雨了,但是还非上班不可,穿雨衣、打伞都要去!” ;“今天太阳太大了,想在屋里多休息一会也不行,到时间了再热也要去上班。”也就是说我们的一切所受和一切所做都自己不能做主的。帕邦喀大师这里称为[周遍行苦],加上了[周遍]二字就是说有情在一切处、一切地都是这样的。[周遍行苦]就是[行苦]。
[有了这种【取蕴】之后,它们便成为滋生今生生、老、病、死等一切痛苦的温床。][取蕴]就是我们种了这样的因,就要取这样的五蕴之身。我们有这样的身体,不但要感得过去生中造下的生、老、病、死诸苦的果,今生还要继续滋生感生、老、病、死诸苦的因,所以称之为温床。就好比冬季种菜用塑料布包起菜地照样能开花结果,就是起温床的作用。我们既然取了这样的五蕴之身,就必须感过去生中所造的生、老、病、死诸苦的业所结的果;并且我们今生还在继续造业,造未来要感生、老、病、死诸苦的因,这样的身子既要受过去所造的业感的苦,还要造生未来苦的业。我们学修佛法目的就是要断除由烦恼,不能再由烦恼取蕴身。假如没有烦恼了,菩萨、阿罗汉还是要取,但那是由愿力所取的身。他们用愿力来取这样的身体是为了度生,阿罗汉也要度生,并不是只有菩萨在度生。阿罗汉与菩萨的区别在于菩萨具有增上心:“一切如母有情我非度完不可,要度完一切如母有情就必须具有功能,只有佛才具有这样的功能。”佛得了一切种智,知道每一个有情过去的因缘、现在的心力及用何种方法才能度他们。只有佛才有此功能,菩萨和阿罗汉都没有这个水平。阿罗汉简直不知道该怎样度每一个有情,菩萨虽知道,但没有佛度一切众生那样的水平,只有佛才有这个水平。
如果不知道有情过去的业力因缘和今生的爱好你怎么度他们?不是你拿出一个道理来,每个人都能接受,就算他们听了,但因为不合他的心理、爱好,还是无论如何不起作用。度生要具大悲心,对任意一个有情你都要说得合其爱好,或者说合其烦恼的道理才能将其引度。如果不合他的烦恼,他就根本不能接受。简单地说就是他听不懂你所说的道理,当然没有办法接受。你说的他不爱听,你有什么办法?你说的再有道理,他没时间听,你有什么办法?一定要你所说的话符合他的爱好、他的心理以及他现在的烦恼,才能逐渐地将他引导过来。如果只讲大道理,听众就会走掉,最后会落得没有一个听众。
[【有漏取蕴】就像是一只能贮藏今生后世【苦苦】与【坏苦】这二种苦的器皿。]我们所得的人身本质上就是一只苦器,过去生所造的业要感其[苦苦]、[坏苦],同时这样的五蕴之身还要继续造未来生要感感[苦苦]、[坏苦]的业。还有[行苦],我们现在最恼火的就是自己不能做主。我们学佛就是要将自己不能做主变成自己可以做主,也就是要脱离[行苦](按帕邦喀大师所说的就是[周遍行苦]),脱离每个有情在一切处都要受的苦。只要我们是因烦恼业力种的因所感得的五蕴之身,都要受这种不自在的苦,也就是自己不能做主,一切受业力牵引。在座的各位,无论老年人、年轻人,都有自己不能做主的情形,都有被逼着非做不可的事,尽管不想做,但又非做不可,这就是[周遍行苦]。
[所以我们必须设法不再受【有漏取蕴】之身,不然的话,等着我们的只有痛苦,如卧荆棘之床。][有漏]就是因烦恼随增。我们不能再因烦恼而取五蕴之身,否则就好比自己睡在布满荆棘的床上,怎么睡得安稳?这点非常重要。这就是说我们非求解脱不可,如果不能解脱,等着我们的只有这三种苦。这三种苦是将八苦、六苦概略的说法,详开就是八苦、六苦,略说就是三苦。
所谓【解脱轮回】者,不是说像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那样。【轮回】是指有漏取蕴的相续或其本身,由通达无我慧将其根绝时,才是【解脱轮回】。
这段话告诉我们:解脱轮回不是从这里逃到那里,不是换一个地方。[有漏取蕴的相续]就是这个身子衰老、死亡之后,还要另取一个身子,而这另所取的身子还是要衰老、死亡,因此要连续不断的这样继续下去。这样不断地取后有就是轮回。现在有些邪见认为:“死了、死了,死了就了,没有后世来生。”这就等于法律规定了只要犯法就要受处分,不相信法律的要受处分,相信法律的同样要受处分,不是由谁来自行决定的。在佛法来说,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前生后世是最大的邪见,有这样大邪见的有情就要受不知道多少的苦,那是无法控制的。不知佛法的人可怜就在于此,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做。
只有用通达无我慧将执实心断除了,什么也不执实了,我们才能够将轮回的根源完全清除干净。不是暂时的,也不是部分的,而是彻底、干净、圆满地将轮回的根源清除,才是解脱轮回。因为我们得了清净正见,将执著断干净,就不会由烦恼而取后蕴,这才算是解脱轮回了。我们的相续不再取后蕴,才是解脱轮回。
这样,消除后世贪著的方法就讲完了。
这部分帕邦喀大师讲了消除后世贪著的方法是生出离心的另一种方法,不仅要有舍弃现世贪著的心,还要舍弃对后世的贪著。有些人会说:“人间自然是很苦的,将来我生到天上去,就能尽享快乐了!”殊不知生于天上也一样有苦,天人临死五衰相现前时的痛苦,依佛经所说的是比地狱之苦大十六倍的痛苦。拿世间来说,当你有钱的时候是个亿万富翁,可如果你将钱用完了,福报享用干净了,就将变成一个穷人,那时就算欠别人一百元钱都无力偿还。一个亿万富翁将钱财用尽,福报用完,变成一个穷小子时,再让他过穷人的生活,他怎么过得下去?一个人平时非常爱干净,突然一天叫他晚上到猪圈去和猪睡在一起,叫他该怎么难受?生于天上就有这样的情形。
上面说的是为什么要生出离心,出离心如何生起,下面说的是如何合量地生起出离心。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1.释出离心(3)消除后世贪著的方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