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一.序分 5· 立誓造论▪P9

  ..续本文上一页都有自己殊胜的地方,我们不要说他们有什么缺憾,不能这样说。

  [为断无明,就必须生起通达无我之慧;][无我之慧]中的[我]]就是执实。我们取的名字,如果执实了就叫做实有,又叫实执。无我就是能够通达诸法没有任何实有自性,这是一种智慧。只有无我才能断无明。其他的,比如有些人所说的:“我什么都不想。”是断不了无明的。断无明要靠智慧,什么都不想怎么能生得起智慧?什么都不想的方法是他们根据某一个特殊的时间、某些人的根器所需要修的东西来传授的。我不敢说他们当时究竟是如何传的,根据现在的情况我也不敢说。我们要静下来,心才能静,才容易思维。我看到有些人弘扬禅宗就是让大家排成一串在那里转,还将其理解为处处见禅机。我这里有个问题:什么叫做禅机?如果说走些路就能将什么都证得了,那么释迦佛就无需在菩提树下打坐了,只围着菩提树转就将禅机证得了,这就是禅宗吗?我不是说禅宗不对,现在吹牛皮的很多,他们都是传给那些不懂的,当时的达摩祖师所传的不会是这些。如果说天天去转圈就能够处处见禅机,那就要出问题。我觉得大家先要弄明白:断烦恼要依智慧,智慧由思维而起,怎么能说由不顺的因能生智慧?当然我不知道他们究竟是怎样的做法,但是从他们的方法来看和宗喀巴大师的教义是合不起来的。

  再举个例子:各宗各派修四加行是不是统一的?汉地佛法需要,西藏的佛法也需要,但是宗喀巴大师的教义就有不共的意思。宗喀巴大师的教义认为能够持戒更比修四加行好,你将四加行十万、十万地修完了,给你道喜:你如果从三十几岁开始修,修完了也到四十几岁了;你如果四十几岁再开始修,修完了也到五十几岁了。那时你还有精力来修《菩提道次第》吗?宗喀巴大师的教义并不否认修四加行好,但是认为更殊胜的是持戒。戒分成三种形式,一种是断恶,持律仪戒不造恶因;第二种是持摄善法戒,先要成就自身,只有先能住持才能弘扬;第三种持饶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众生,所以宗喀巴大师觉得持戒更为重要。当年我们在康定是不是也修四加行呢?当然也有,但是不作强调,我就没有专修过四加行,因为我有工作,当然没有时间修。修四加行不简单啊!在哪个地方修不能换地方,你天天在这里打坐,就必须在这里完成十万次。你在这里礼拜,就必须天天在这里礼拜,换了地方,换了坐位就不算数。所以修四加行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是那么容易。在内地都会说:我四加行还没有修完呢。对,是应该修四加行的,但是等你修完了头发都白了,还能再修什么?所以宗喀巴大师的教义并不否认修四加行,但是特别重视持戒,因此宗喀巴大师的教派被称为善律派,他们的重点就是在于持戒。前面我说过持戒有三种好处:能去尽了恶且不生恶;能够成就自己;又能够饶益有情,所以比修四加行要更殊胜些。这个道理大家想想,能够想得清楚嘛!宗喀巴大师不说修四加行不好,只是强调更要持戒。善律派被称为黄教,是世人将其称为黄教的,就像噶举派被称为白教一样,是因为他建立的地方是白土,修寺庙的时候被称为白教,就像萨迦派被称为花教一样,都是世俗的人叫出来的,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为生此慧,就必须有无误正见,正见是获得寂静涅唯一之门。]这句话中的[慧]就是[通达无我慧],我们必须知道该怎么样地修慧才如法,修到什么程度才如量。

  [正见]就是寂静一切烦恼,[涅]就是将烦恼断干净,烦恼清净了就叫涅槃。这两个名词是一回事,能够将烦恼寂静了,能够将烦恼涅槃了,这是需要有正见才能达到。换句话说,其他的,比如说像“什么都不想”就不能够达到。什么都不想很简单,就有如在康藏地方雪猪过冬的说法,它们冬季连东西都不吃了还想什么?还有无想天,他一天都在舍受里面,没有苦乐,这不是等于我们睡着了:“今天睡得很好,连梦都没有!”这样怎么能够生得起无我的智慧?怎么能够生得起不执实?为什么他们得不到解脱?简单地来说:他们的心在执著他们的境界,心有所执怎么能够得解脱呢?我们进一步追问:什么都不想是不是他们的所缘呢?他心里想着:“我什么都不想。”这不还是有个所缘吗?没有对境不起思维,对境就是所缘。不说修法,就拿世间法来说,没有对境心里就起不了念头,要心里想到哪里的番茄好,你才会去那里买番茄,如果连番茄的名字你都不知道,还能有买番茄的念头吗?由此可见,世间法也要先有对境。在学说上来讲,起思维都不是空想,都要有对境的。比方我坐在这里想当省长,就必须有一个省长对象,没有这个对象你会去想吗?现在一县的首长称为县长,有这个县长的对象我才会想当县长。以前不称为县长而称为知事,那个时候你就不会想去当县长,而要想去当知事。所以总要有个对境,心里才起思维。

  我们修法时心里还是要有个所缘,我将所缘归纳后分成两类:一类是形象所缘:比如观各种佛像,观本尊,观坛场等等都是形象所缘;另一类是义理所缘:就是依道理为所缘而修。没有所缘就不能起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有修。单念仪轨时之所以念得打瞌睡,就是因为没有思维,念来念去就什么都不知道了,这有什么用处呢?我给大家一个建议:在念咒子的时候自己的耳朵要听着声音,如果是默念,心也要听着。比如念:嗡嘛呢贝美吽,你不能嘴里念着,心里却想着打麻将,那可不行!你要嘴里念着:嗡嘛呢贝美吽,心里想着观音菩萨。嗡代表身语意三业,嘛呢就是摩尼宝,贝美就是观音菩萨的名字,吽就是请给我们的身语意三业成就。这个咒子的含义就是:如摩尼宝的观音菩萨请你给我的身语意三业成就。念任何咒子都是有其含义的,并不是只在嘴上念着,心里却什么都不想,不能光是会念,还要懂其中的道理。

  我再讲一遍:嗡嘛呢贝美吽,嗡代表身语意三业,因为嗡在藏文里是三个符号组成,嘛呢就是摩尼宝,贝美就是观音菩萨的秘密名号,吽字就是请你老人家给我。合起来就是:如摩尼宝的观音菩萨请你给我的三业成就。你先知道咒子的含义,再念起来意义就会不同。如果你不知道其含义,只是别人告诉你这个咒子好,那么你念得再多,心里也不起作用,那就成了“小喇嘛念经,有口无心。”若是有口无心,心就起不了变动,加持力是可以得到,但是变心是办不到的。

  我们学佛就是要变心,要将世俗的执著心要变过来执著佛法,这就是转烦恼为道用,尽管现在我们不能断执著心,但是我们可以把执著世间法的心转过来执著佛法,这就是佛法里所说的转烦恼为道用。

  [所以宗喀巴大师在本颂结尾立誓宣说包括此正见的【三主要道】。]这里的[立誓宣说]就是我非要把这个话说清楚不可,非要给一切有情说清楚不可!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发誓”:我一定要这样做!《三主要道》里的三样心一样也不能少,没有出离心就要流转生死;没有菩提心我们就不会为众生成佛;不能证得空见我们就只能在世间流转,所以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我们将来修密的时候,必须是菩提心和空见在心里已经生起了,那时我们的心量已经变了。不能说到修密的时候再开始修菩提心、再学修证空见,不能这样做。必须修到显教已经有成就了,那时自己的心量就不同了。这就像现在我们看着小孩子做事一样,不用想就知道小孩子哪里做得不对,看法就与我们在儿童时期不同。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方说大家心量变了,到这里来学佛法就感到很殊胜舒适,也是说我们要造作地把心变了以后才到这里来学佛法,因为我们是已经有了这种心。得了定是一种感觉,证了空性又是一种感觉,生起出离心是一种感觉,生起菩提心又是一种感觉。只有心量变了,该具备的条件都具备了才适宜去修密。修密的时候有两个条件很重要:一是不能为个人而是为众生,成了佛也还是为众生,这个心要很自然地生起;二是既然是要为众生就要有菩提心,菩提心没生起怎么会想利益有情呢?修密时要观本尊的坛城,自成本尊之后,还要知道这是缘起有、自性空,要对这些都不执实。最低限度要将我们想的是自成本尊这个心量去掉,要真实感觉自己与本尊无二无别。

  佛与众生是一样的。现在有人说:“我们心里本来就有个菩提心,是这个心被污染了之后我们才成为众生。”我请问:聪明人是否会变成糊涂虫?如果成了佛,佛的菩提心怎么会被污染?污染不了嘛!小孩子说这个玩具好玩,大人知道这不是真正的好玩,因为大人无法糊涂,糊涂不起来。佛的心也是缘起有,自性空,我们的心尽管是被污染了的也还是缘起有、自性空。由这个缘起有、自性空,再坏的东西也能改成最好的东西,如果是实有的话就无法改变。佛的心就是由缘起有、自性空而成佛的,我们的心,也是有缘起有、自性空,所以我们也能成佛,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说我们本来就有佛的心,只是后来被污染了的,这是不可能的。已经是聪明的人怎么会再变糊涂?糊涂不起来嘛!中国有这样一句老话:糊涂难、由聪明变糊涂更难!就是因为糊涂不起来。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大人知道这是录像机、录音机,小孩子看了就会当作玩具来玩,所以要知道这些机器的性能是怎样的才能使用。我们现在学这些就是要将自己的心量变成明白成佛的道理,知道要沿着这条路走,哪怕我们现在是凡夫都要这样走。

  修习缘起有、自性空和菩提心有什么区别?道理上是一样的。有人说:“我们的心里原本是具有三宝的。”外面这样的说法很多,也就是所谓自性三宝。自性三宝是说在我们的身上也能生得起三宝的功能,并不是原来就有。这道理很简单,我们现在是居士,身上能有三宝的功能吗?没有嘛!我们怎么会有三宝的功能呢?他们出家人身上才是三宝俱全的,我们在家人身上那里去找僧宝?没有嘛!实际上是他们出家人身上具有的功能,只要我们在家人同样去做,也同样能生得起,因为是缘起有、自性空,所以我们是可以生起他们那样的功能,并不是现在就已经有了。佛很悲悯众生、各位传承师很悲悯众生,所以才说这样的话:“你们好好修啊,只要你们将烦恼断干净,你们就是佛啊!”这是寄希望于我们众生好好断烦恼,实际上哪有这回事呢?如果我们已经有了还学什么?佛菩萨是各种悲心、各种方便都有,随顺各种有情的烦恼而度生。佛菩萨度生并不是简单地说:这个道理是怎样的,你们要怎样做。他们说法的时候要根据众生的烦恼,随顺众生的喜爱,让听者喜欢听,这样才能起作用。否则他们说得再好,众生不想听有什么作用?佛的悲心就是要随顺众生,说的话既要与众生的语言相和,又要和众生的爱好相合,还要说得让众生听起来都差不多能接受,这样才能带着众生走。并不是说佛法本身就能将大家都带着一齐学(这个道理以后会说到),现在听讲法的这二三十人以后只剩下一人也说不定。

  [此立誓宣说是依照阿黎丹孜的意趣,即正文的所诠,或所说全圆道体的一切宗旨,都应摄于此中而说,所谓【宗旨决定显示】。]这里面[诠]就是解释。[体]就是体性。[宗旨]就是所应要的和应去掉的条件。[宗旨决定显示]是从藏文直译而来的,简单地说就是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最主要说的是什么内容,显示出它的珍贵。

  这本书是江波居士照藏文直译的,藏文直译有时和我们汉文的语法习惯不十分相合,这一点我在康定多年是有所体会的。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一.序分 5· 立誓造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