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一.序分 5· 立誓造論▪P9

  ..續本文上一頁都有自己殊勝的地方,我們不要說他們有什麼缺憾,不能這樣說。

  [爲斷無明,就必須生起通達無我之慧;][無我之慧]中的[我]]就是執實。我們取的名字,如果執實了就叫做實有,又叫實執。無我就是能夠通達諸法沒有任何實有自性,這是一種智慧。只有無我才能斷無明。其他的,比如有些人所說的:“我什麼都不想。”是斷不了無明的。斷無明要靠智慧,什麼都不想怎麼能生得起智慧?什麼都不想的方法是他們根據某一個特殊的時間、某些人的根器所需要修的東西來傳授的。我不敢說他們當時究竟是如何傳的,根據現在的情況我也不敢說。我們要靜下來,心才能靜,才容易思維。我看到有些人弘揚禅宗就是讓大家排成一串在那裏轉,還將其理解爲處處見禅機。我這裏有個問題:什麼叫做禅機?如果說走些路就能將什麼都證得了,那麼釋迦佛就無需在菩提樹下打坐了,只圍著菩提樹轉就將禅機證得了,這就是禅宗嗎?我不是說禅宗不對,現在吹牛皮的很多,他們都是傳給那些不懂的,當時的達摩祖師所傳的不會是這些。如果說天天去轉圈就能夠處處見禅機,那就要出問題。我覺得大家先要弄明白:斷煩惱要依智慧,智慧由思維而起,怎麼能說由不順的因能生智慧?當然我不知道他們究竟是怎樣的做法,但是從他們的方法來看和宗喀巴大師的教義是合不起來的。

  再舉個例子:各宗各派修四加行是不是統一的?漢地佛法需要,西藏的佛法也需要,但是宗喀巴大師的教義就有不共的意思。宗喀巴大師的教義認爲能夠持戒更比修四加行好,你將四加行十萬、十萬地修完了,給你道喜:你如果從叁十幾歲開始修,修完了也到四十幾歲了;你如果四十幾歲再開始修,修完了也到五十幾歲了。那時你還有精力來修《菩提道次第》嗎?宗喀巴大師的教義並不否認修四加行好,但是認爲更殊勝的是持戒。戒分成叁種形式,一種是斷惡,持律儀戒不造惡因;第二種是持攝善法戒,先要成就自身,只有先能住持才能弘揚;第叁種持饒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衆生,所以宗喀巴大師覺得持戒更爲重要。當年我們在康定是不是也修四加行呢?當然也有,但是不作強調,我就沒有專修過四加行,因爲我有工作,當然沒有時間修。修四加行不簡單啊!在哪個地方修不能換地方,你天天在這裏打坐,就必須在這裏完成十萬次。你在這裏禮拜,就必須天天在這裏禮拜,換了地方,換了坐位就不算數。所以修四加行還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不是那麼容易。在內地都會說:我四加行還沒有修完呢。對,是應該修四加行的,但是等你修完了頭發都白了,還能再修什麼?所以宗喀巴大師的教義並不否認修四加行,但是特別重視持戒,因此宗喀巴大師的教派被稱爲善律派,他們的重點就是在于持戒。前面我說過持戒有叁種好處:能去盡了惡且不生惡;能夠成就自己;又能夠饒益有情,所以比修四加行要更殊勝些。這個道理大家想想,能夠想得清楚嘛!宗喀巴大師不說修四加行不好,只是強調更要持戒。善律派被稱爲黃教,是世人將其稱爲黃教的,就像噶舉派被稱爲白教一樣,是因爲他建立的地方是白土,修寺廟的時候被稱爲白教,就像薩迦派被稱爲花教一樣,都是世俗的人叫出來的,實際上不是這樣的。

  [爲生此慧,就必須有無誤正見,正見是獲得寂靜涅唯一之門。]這句話中的[慧]就是[通達無我慧],我們必須知道該怎麼樣地修慧才如法,修到什麼程度才如量。

  [正見]就是寂靜一切煩惱,[涅]就是將煩惱斷幹淨,煩惱清淨了就叫涅槃。這兩個名詞是一回事,能夠將煩惱寂靜了,能夠將煩惱涅槃了,這是需要有正見才能達到。換句話說,其他的,比如說像“什麼都不想”就不能夠達到。什麼都不想很簡單,就有如在康藏地方雪豬過冬的說法,它們冬季連東西都不吃了還想什麼?還有無想天,他一天都在舍受裏面,沒有苦樂,這不是等于我們睡著了:“今天睡得很好,連夢都沒有!”這樣怎麼能夠生得起無我的智慧?怎麼能夠生得起不執實?爲什麼他們得不到解脫?簡單地來說:他們的心在執著他們的境界,心有所執怎麼能夠得解脫呢?我們進一步追問:什麼都不想是不是他們的所緣呢?他心裏想著:“我什麼都不想。”這不還是有個所緣嗎?沒有對境不起思維,對境就是所緣。不說修法,就拿世間法來說,沒有對境心裏就起不了念頭,要心裏想到哪裏的番茄好,你才會去那裏買番茄,如果連番茄的名字你都不知道,還能有買番茄的念頭嗎?由此可見,世間法也要先有對境。在學說上來講,起思維都不是空想,都要有對境的。比方我坐在這裏想當省長,就必須有一個省長對象,沒有這個對象你會去想嗎?現在一縣的首長稱爲縣長,有這個縣長的對象我才會想當縣長。以前不稱爲縣長而稱爲知事,那個時候你就不會想去當縣長,而要想去當知事。所以總要有個對境,心裏才起思維。

  我們修法時心裏還是要有個所緣,我將所緣歸納後分成兩類:一類是形象所緣:比如觀各種佛像,觀本尊,觀壇場等等都是形象所緣;另一類是義理所緣:就是依道理爲所緣而修。沒有所緣就不能起思維,沒有思維就沒有修。單念儀軌時之所以念得打瞌睡,就是因爲沒有思維,念來念去就什麼都不知道了,這有什麼用處呢?我給大家一個建議:在念咒子的時候自己的耳朵要聽著聲音,如果是默念,心也要聽著。比如念:嗡嘛呢貝美吽,你不能嘴裏念著,心裏卻想著打麻將,那可不行!你要嘴裏念著:嗡嘛呢貝美吽,心裏想著觀音菩薩。嗡代表身語意叁業,嘛呢就是摩尼寶,貝美就是觀音菩薩的名字,吽就是請給我們的身語意叁業成就。這個咒子的含義就是:如摩尼寶的觀音菩薩請你給我的身語意叁業成就。念任何咒子都是有其含義的,並不是只在嘴上念著,心裏卻什麼都不想,不能光是會念,還要懂其中的道理。

  我再講一遍:嗡嘛呢貝美吽,嗡代表身語意叁業,因爲嗡在藏文裏是叁個符號組成,嘛呢就是摩尼寶,貝美就是觀音菩薩的秘密名號,吽字就是請你老人家給我。合起來就是:如摩尼寶的觀音菩薩請你給我的叁業成就。你先知道咒子的含義,再念起來意義就會不同。如果你不知道其含義,只是別人告訴你這個咒子好,那麼你念得再多,心裏也不起作用,那就成了“小喇嘛念經,有口無心。”若是有口無心,心就起不了變動,加持力是可以得到,但是變心是辦不到的。

  我們學佛就是要變心,要將世俗的執著心要變過來執著佛法,這就是轉煩惱爲道用,盡管現在我們不能斷執著心,但是我們可以把執著世間法的心轉過來執著佛法,這就是佛法裏所說的轉煩惱爲道用。

  [所以宗喀巴大師在本頌結尾立誓宣說包括此正見的【叁主要道】。]這裏的[立誓宣說]就是我非要把這個話說清楚不可,非要給一切有情說清楚不可!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發誓”:我一定要這樣做!《叁主要道》裏的叁樣心一樣也不能少,沒有出離心就要流轉生死;沒有菩提心我們就不會爲衆生成佛;不能證得空見我們就只能在世間流轉,所以這些都是很重要的。我們將來修密的時候,必須是菩提心和空見在心裏已經生起了,那時我們的心量已經變了。不能說到修密的時候再開始修菩提心、再學修證空見,不能這樣做。必須修到顯教已經有成就了,那時自己的心量就不同了。這就像現在我們看著小孩子做事一樣,不用想就知道小孩子哪裏做得不對,看法就與我們在兒童時期不同。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方說大家心量變了,到這裏來學佛法就感到很殊勝舒適,也是說我們要造作地把心變了以後才到這裏來學佛法,因爲我們是已經有了這種心。得了定是一種感覺,證了空性又是一種感覺,生起出離心是一種感覺,生起菩提心又是一種感覺。只有心量變了,該具備的條件都具備了才適宜去修密。修密的時候有兩個條件很重要:一是不能爲個人而是爲衆生,成了佛也還是爲衆生,這個心要很自然地生起;二是既然是要爲衆生就要有菩提心,菩提心沒生起怎麼會想利益有情呢?修密時要觀本尊的壇城,自成本尊之後,還要知道這是緣起有、自性空,要對這些都不執實。最低限度要將我們想的是自成本尊這個心量去掉,要真實感覺自己與本尊無二無別。

  佛與衆生是一樣的。現在有人說:“我們心裏本來就有個菩提心,是這個心被汙染了之後我們才成爲衆生。”我請問:聰明人是否會變成糊塗蟲?如果成了佛,佛的菩提心怎麼會被汙染?汙染不了嘛!小孩子說這個玩具好玩,大人知道這不是真正的好玩,因爲大人無法糊塗,糊塗不起來。佛的心也是緣起有,自性空,我們的心盡管是被汙染了的也還是緣起有、自性空。由這個緣起有、自性空,再壞的東西也能改成最好的東西,如果是實有的話就無法改變。佛的心就是由緣起有、自性空而成佛的,我們的心,也是有緣起有、自性空,所以我們也能成佛,就是這個道理。如果說我們本來就有佛的心,只是後來被汙染了的,這是不可能的。已經是聰明的人怎麼會再變糊塗?糊塗不起來嘛!中國有這樣一句老話:糊塗難、由聰明變糊塗更難!就是因爲糊塗不起來。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大人知道這是錄像機、錄音機,小孩子看了就會當作玩具來玩,所以要知道這些機器的性能是怎樣的才能使用。我們現在學這些就是要將自己的心量變成明白成佛的道理,知道要沿著這條路走,哪怕我們現在是凡夫都要這樣走。

  修習緣起有、自性空和菩提心有什麼區別?道理上是一樣的。有人說:“我們的心裏原本是具有叁寶的。”外面這樣的說法很多,也就是所謂自性叁寶。自性叁寶是說在我們的身上也能生得起叁寶的功能,並不是原來就有。這道理很簡單,我們現在是居士,身上能有叁寶的功能嗎?沒有嘛!我們怎麼會有叁寶的功能呢?他們出家人身上才是叁寶俱全的,我們在家人身上那裏去找僧寶?沒有嘛!實際上是他們出家人身上具有的功能,只要我們在家人同樣去做,也同樣能生得起,因爲是緣起有、自性空,所以我們是可以生起他們那樣的功能,並不是現在就已經有了。佛很悲憫衆生、各位傳承師很悲憫衆生,所以才說這樣的話:“你們好好修啊,只要你們將煩惱斷幹淨,你們就是佛啊!”這是寄希望于我們衆生好好斷煩惱,實際上哪有這回事呢?如果我們已經有了還學什麼?佛菩薩是各種悲心、各種方便都有,隨順各種有情的煩惱而度生。佛菩薩度生並不是簡單地說:這個道理是怎樣的,你們要怎樣做。他們說法的時候要根據衆生的煩惱,隨順衆生的喜愛,讓聽者喜歡聽,這樣才能起作用。否則他們說得再好,衆生不想聽有什麼作用?佛的悲心就是要隨順衆生,說的話既要與衆生的語言相和,又要和衆生的愛好相合,還要說得讓衆生聽起來都差不多能接受,這樣才能帶著衆生走。並不是說佛法本身就能將大家都帶著一齊學(這個道理以後會說到),現在聽講法的這二叁十人以後只剩下一人也說不定。

  [此立誓宣說是依照阿黎丹孜的意趣,即正文的所诠,或所說全圓道體的一切宗旨,都應攝于此中而說,所謂【宗旨決定顯示】。]這裏面[诠]就是解釋。[體]就是體性。[宗旨]就是所應要的和應去掉的條件。[宗旨決定顯示]是從藏文直譯而來的,簡單地說就是這本書的中心思想是什麼,最主要說的是什麼內容,顯示出它的珍貴。

  這本書是江波居士照藏文直譯的,藏文直譯有時和我們漢文的語法習慣不十分相合,這一點我在康定多年是有所體會的。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一.序分 5· 立誓造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