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一.序分 5· 立誓造论▪P8

  ..续本文上一页天刷,久而久之墙上就会起黑印子。现在我们就应开始天天修习,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天一天就能修到合量了,这就是我们在创作菩提。我们由创作菩提开始,一直修到熟极了,待熟到了极点身心与法才能合一,才能证得菩提。我们现在先知道菩提是怎么一回事,然后照着教授去思维,这样就天天在创造菩提。

  有了菩提心之后再去受大灌顶就大不相同了,并不是上师传灌顶时有两样。上师传灌顶时都是将所在的地方变成无量宫殿,自己成了本尊,他自己再从空性中现起,一点都没有执著。如果生起了菩提心的人去受灌顶就能得到真实灌顶,没有生起菩提心的人就只能得加持灌顶。我们在创作菩提就是相似地在做,这就像如同大学生背着书包是去读书,幼儿园的小朋友背着书包也是去读书,不能因为他们的水平低,背着书包就不是去读书。我们现在虽然没有能力证得菩提,至少是插队也要插到前面去一点。

  大家今后有机会得到上师灌顶的时候,进坛场后最好从下士道开始想一遍:“我现在是以菩萨的心,为了报一切如母有情的恩我愿成佛,所以来这里求大灌顶。”这样才接得上气息。要是连这些都不想,怎么接得起气息呢?今后有因缘我们还是能够遇得到密法,密法在现在的世间还存在。受灌顶时的可不要想:“今天我受了灌顶,我一家人都能好,我的娃娃能长得胖。”万万不能这样想啊!我们要想:“我要报一切如母有情的恩,我要成佛!”但是光这样想还不行,这是从什么因生起的呢?是从中下士道生起的嘛,所以我们要先从中下士道起缘念一遍,一直到整个菩提心。宗喀巴大师的教义之所以殊胜就在于不管学任何一个法,都要先将全圆菩提道次第概略地全部串习一遍,就是以后学密的时候也都要先想这些,不能说我已经是菩萨了,不需要再想这些了,就是菩萨也同样要这样想一遍。有些人说:“这些是过渡的嘛!”这是错解《金刚经》的。《金刚经》前面说一切如何有,说了好多,后面说没有这样、没有那样,是为了叫我们不要执实。如果连缘起都没有了,到那里去证自性空呢?大家想想:空是在哪里空呢?是在缘起上空嘛!你连缘起都没有了,还空什么呢?他们错解为这是过渡的,因为《金刚经》上是这样说的,后面说这是缘起有而自性空,大家不要抓紧了、不要执实,这才是《金刚经》的主要意思。可是有人将其依文解义错解了,还说是《金刚经》上说的。不能说《金刚经》上说得不对,佛的教授分隐显二分,隐显两分我们都要懂,只有这样才能弄得清楚了义与不了义,知道哪些是了义的,哪些是不了义的。不了义的是针对大家根器而言,如果众生的根器不够只能权说,若实说他们就不能相信,所以只能让他先懂这一步。以后他懂得多了,自然会觉得这些不圆满,还会要再求更进一步。只有在众生有了水平,能够相信,有了信心,有了体会,佛才会实说。因此佛的教授都分权说、实说,我们才能归纳出有显分的,有隐分的。在方便分里面不能说缺智慧分,智慧分在方便分里面是隐说的;在智慧分里面也不能说没有方便分,所以在智慧分里面方便分也是隐说的。佛法的道理就是分了义的和不了义的,释迦佛的教授都可分权说的和实说,所说的道理就可分为方便分和智慧分。方便分和智慧分都不是单一的,我们在这里解释的就是性宗、相宗,性宗和相宗都不可以偏费的,都要明白,只要一样是不够的。

  [诸求解脱化机的唯一津梁就是正见,]中的[正见]是什么?就是缘起有、自性空。小乘和大乘,唯识和中观,对比的界限都是有点区别的。

  [为了获得解脱,就必须斩断轮回之根——无明],这里的[无明]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实执心:说什么事物好,就认定是好得不得了,就是好得很,是真实不变的好!说这个东西坏,就认定是坏到极点了,是真实不变的坏!我们的心都是这样执实的,这就是轮回的根子!说句笑话就是我们太“认真”了!正因为我们的心里太“认真”了,所以不知道是缘起有、自性空。万事万物都是由若干条件因缘聚合而来的,我们却将它们抓得紧紧的,轮回的根子就是这个东西!这个道理说起来好容易,在座的各位包括我,随便看什么都是执实的,没有办法,这是我们从无始以来习惯于执实了。现在我们要鼓起劲来努力去想这是缘起有、自性空,真正不执实是什么境相我们现在是不知道的(在座的如有大菩萨例外啊!我是根据自己来说,根据初业有情来说)。真正生起缘起有、自性空的心情大不相同,不需要想那些道理,心里头一下子就会明了。生起了菩提心,又证得了空性的人才能修密,不是在修密的时候才修菩提心,才证空性,不是这样的。菩提心和空性已经生起功能的人所看到的一切与我们都不同,举个小例子:不懂机械的人看机器只知道那是一台机器,懂机械的人一看就知道那是做什么用的机器,这是两种心理。

  我们大家在这里共同学习,简单说就是求一个正见,将所有的事情都能认识得清清楚楚没有错处,懂得这些道理之后回去还要好好上座修,天天上座,天天思维,心里才生得起功能,这很重要!我们求正见就是求指路标,如果路标错了就要走错路,世间法走错了只影响这一生,佛法上走错了要影响若干生,因此正见非常重要,万万不能出错。

  轮回的根子就是无明,也就是我执,要求解脱就必须将其斩断。我们通常是习惯于执实的,没有哪一样不执实,包括我在内都是这样: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并没有想到这个是缘起有、自性空,我们都处在这样的阶段。当缘起有、自性空的心真正生起之后就是另一个阶段。我们现在是求正见的阶段,这样便于我们创作菩提。功能虽然没有生起,但是我们要天天修、天天思维,做生起功能的准备工作。我们现在能做的是这两样:一个是求正见,另一个就是天天修、天天思维。要修到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生起功能呢?只有要修到熟极了的时候,就像读书读到倒背如流的时候我们才能生起功能。

  学佛法可以说既容易、又困难。说容易就是佛给我们示现了从凡夫到成佛的先后次序,我们只要照他的方法去做,照他所走过的路去走,就一定走得到目的地,就一定能成佛,所以说这并不难。说困难就难在要和自己自无始以来的烦恼和业力作斗争,无论我们要做什么它都会站出来,根本不要自己想,它就起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它在我们的心上。潜伏意识在心上,我们无论做什么心都要动,只要心一动就把它带动了,因此我们修行的人要将其断除。平时认为自己该这样的“我见”是很难搬动的,这个“我见”调皮得很、顽固得很,就如调皮的孩子说:“爸爸妈妈说的话我都不听,就是不听!我就是要把耳朵捂起来!”这就是因为他的“我见”在起作用,因为父母说的和自己的“我见”合不起来。所以说我们学佛、变心时最困难的就是对治“我见”。

  我们现在就是在尽量求正见,对于方便分与智慧分里面有些什么内容要搞清楚,要生起决定见。任何人来干扰,自己的心都不动摇,这才是定见。有了定见,我们就能天天创造菩提。什么叫菩提,菩提道的道理很多,简单地说就是:应断的断干净就是断菩提;应证的都证得就是证菩提,这是需要慢慢地去积累才能实现。就像没有钱的人要成为富翁需要慢慢积累,不可能今天还是穷人,明天一下子就变成了大富翁,没有这种事。学佛也是这样,没有生起功能以前我们只有三样宝贝:信心、串习力和愿心,如果有这三样宝贝却不知道用,那就太对不起自己了。对正确的要生信心,不听信歪门邪道。对应该天天串习的内容要坚持天天串习,要天天思维。修不是背仪轨,不是背上几遍仪轨就是修,在思维道理时要将自己结合进去想,自己缺什么就补什么。这样的方法不仅用在学佛法上,在世间法上也都是这样。那些科学家尽管已经做得很好了,但还是在忙着看新的东西,他们是在不断地发现自己缺什么就赶快补什么。我们学佛就是要这样:先要想一下、比一下,把道次第弄清楚了,看自己缺哪些就从根本上先做什么,第一步生起了功能再想第二步做什么,第二步生起了功能再想第三步做什么。要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就需要对佛法生起正信的定见。知道自己需要做多少,知道自己该如何做,这样的定见一定要生起。这样的定见生起了,任凭别人说得再天花乱坠,我们的心也不会为其所引动。否则外道有外道的拉法,各派有各派的拉法,我们简直不得了,等自己将什么都学完了,就像大成就者所说的:什么都熔成一炉了,你就什么也不是了。

  各宗各派都有各自殊胜的地方,有各自的道次第,有各自的不同修法。他们如是修就能生起的功能,你依他们的教授修也生得起这样的功能,但是你期望用他们的方法修希望生起别的功能就不见得能够实现。各宗各派的教授是无可非议的,都是很殊胜的,他们的道次第也是他们历代传承师的经验,怎样做功能就生得快、生得好、生得正确,各有其特殊的方法。不能将各宗各派放到一起来比,这是不可能的。一个树上的李子还有酸有甜,怎么能放到一起来比呢?更何况佛法,没有哪一部佛法不殊胜,各宗各派都是殊胜的,我们依靠哪个的教授就走哪条道路,在那条路上就能轻车熟路。你如果既依这个的讲法又依那个的讲法,就一定会搞乱,就会什么功能也生不起。我举个例子:噶举派叫我们先修大手印,这个方法好不好呢?当然好。但是如果前面的基础什么都没有修好之前,大手印怎么能够修得起呢?你连前面的忏罪积福都没做好,给自己做障碍的东西都没有清理干净,那些殊胜的功能你怎么生得起?他们有他们的教授,我并不是说他们的教授不对,真正依他们的教授就能生得起功能。因此我们对各宗各派都不要怀疑,他们都是有其殊胜的地方,他们说这样修容易生起功能,我们依他们的教授同样能生得起功能,但是照其他的修法就生不起他们那样的功能。各宗各派…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一.序分 5· 立誓造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