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切佛法心要义】是指出离心,如《真实名经》所说:“由三乘出离,安住一乘果。”佛在不了义上说有三乘,观待究竟了义则实为一乘。同样,一切佛经所说的都是使化机在相续中生起【究竟出离】的方便。而最初策发其心厌离轮回欲求解脱的是出离心,所以在这里先说出离心。
佛说了一辈子的法都是要我们断烦恼,要断烦恼才能出离。无论是显教也好、密法也好,都是叫我们断烦恼,断了烦恼才能解脱生死,这就需要有出离心。单是厌弃世间一切安乐只有出离心的一半,还要好好修戒、定、慧,直到证了空性之后出离心才圆满,所以说出离心不仅是下士道的,连中士道也都包括进去了。
[如《真实名经》所说:“由三乘出离,安住一乘果。”]《真实名经》是讲空性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从开始无论大、小乘或显、密教都要安住一乘果——为利有情愿成佛,来报有情的恩。
[佛在不了义上说有三乘,]为什么佛要这么说呢?是因为他说法要随众生的根器,所以这是一种权说。
[观待究竟了义则实为一乘。]宗喀巴大师的教授从一开始就叫我们要有成佛的愿心。举个例子:我们念不共皈依很简单:“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我皈依。”这句话佛所说的意思就是究竟一乘。“直至菩提我皈依”不是叫我们这一生皈依,死了就完结了,而是要到成佛才完结。接下来是要我们“我以所积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宗喀圣教殊胜就在于我们开始念皈依的时候就要有究竟成佛的发心,因此在说显教的时候就常常将密法夹在其中在,这样在修显教的时候就已经修了很多修密的预备修法,到了真正修密的时候,就不再详细说这些东西,只是教我们怎样成就法、报、化三身。因此宗喀圣教在显教里面就含有密法。
[相续]指的是我们的身心相续,因为我们的心识是不断的:前一个心念起来了、灭了,下一个心念又起来了,就好像水在流一样。人们通常认为水是一个整体的,其实水是由若干细分相续而川流不息。水不能说是一个整体,拿碗舀起来的是水,拿桶打起来的也是水。就像人们排队一样,人们排队是相续的,如果有人想在中间插队就能插得进去,不能说将队排成了一个整体,谁也插不进去,没有这样的事情。我们身心相续也是这样:心识是相续的,身体也是相续的。我们身体上每天要死亡若干细胞,也要新生若干细胞,怎么不是相续的?不是一个整块的嘛。宇宙间万事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单一整体的,都是由若干分子聚合而成,或者说是由若干因缘条件和合而有的。
[究竟出离]就是我前面给大家说的,要生起厌离心,就要知道生死流转的因是烦恼,于是才能拼命地想断除烦恼。要生厌离心,先要一刻也不想住于世间,想的全是出离,然后再接着修戒、定、慧,有了真正出离的本事之后,出离心才圆满。决不是我们懂得了一些出离心的道理出离心就圆满了,其实那只有一半。修菩提心也是一样的,我们生起如量的菩提心也只做到了一半,那只是世俗菩提心,我们还要再修六度四摄,将空性证得之后,世俗菩提心变成了胜义菩提心,这时菩提心才算圆满了。这个道理大家一定要弄明白,不然就会产生我慢,以为自己已经证得了,实际上生起如量的菩提心只做到了一半,后面还有一半。大家一定要注意,既要看到自己的进步,生起了功能自己心里要高兴;又要看到自己的不圆满、不够的地方,还要继续不断的修、生起圆满的功德。所以我总结起来是这样一句话:我们修佛法也好,处世间法也好,自己缺什么就补什么;不要认为自己已经了不起了,前面还有更加美好的。比如我们去北京,到了河南就觉得不错了,和四川相比已经大不相同了,但我们还不知道前面的河北是什么样,还没看到真正到了北京是什么样。这就是说我们得到了一点功能是要喜欢,但不要忘记前面的目标,还要继续前进。
只有看到轮回的坏处我们才会产生厌离之心,如果看到轮回好似公园,你就会想:“多耍一会也好嘛,天不会那么快就黑了。”有了这样的心怎么会想离开轮回呢?肯定不会想离开轮回。现在世间的一切享受,尤其是物质文明这么发达,这是从前没有的。哪一样看起来不引起我们的心爱?这里我要说明一个分别,不说这些不可以要,这样的说法不合适。生活所需来了我们一样可以享受,就是心里不要执著、不要贪求,不要去求来得更多、来得更圆满,比一切人都要更加圆满。“我一定要比目前这些朋友世间圆满得更高些!”这样的心不要有。比方说现在交通条件好了,何必一定要步行到北京去呢?有条件我们可以坐汽车,条件更好些我们可以坐飞机去,但是不要认为飞机最好我就非要坐飞机不可!你有没有想过飞机也会出事?过去飞机失事很少,现在飞机失事也不少了嘛,因此我们不要贪求最高的享受。生活所需不拒绝,就像国王富得什么都有,只要他不执著就没关系;乞丐穷得只剩一根打狗棍、一个碗,他还是抓得紧紧的,这就是执著。
佛说的一切经都是要我们有情生起究竟出离的方便,就是要生起厌离轮回安乐的心,还要能够依戒、定、慧证得空性,这才是圆满的。佛说了一辈子的法,究竟的就是《般若经》。《般若经》就是要我们不要执著,要断烦恼。但是我们一天都在想缘起有、自性空,心里生不生得起呢?就算生起了也只有一半,也就是只有智慧分,没有方便分,就像鸟儿只有一个翅膀是飞不起来,要有两个翅膀才能飞得起来。佛说的方便分重点就是在教我们如何忏罪培福,我们要积无量的福德,有了无量的福德,智慧才能生得起,没有福报就生不起。
我们在这里的树上里可以看到,那些鸟儿飞来飞去玩得很好,因为它们有福报才没有被人抓去关在笼子里,或被人弄去吃了,所以它们能一天到晚自由自在地到处飞翔,这就是有福报。但是它们没有智慧,玩的再舒服它们不还是鸟儿吗?从前学佛的人有两句话,一句是:“有慧无福罗汉托空钵,”这是说你有了智慧,解脱了生死,但如果没有福报,就算证了阿罗汉,享受的本质还是苦。另一句是:“有福无慧大象披璎珞。”这是说象一生下来人们就将各种珍奇宝贝将它包起,吃的东西尽是好的,一天到晚光吃现成的,外出散一下步,走在大街上大家都赞叹它了不起!但是它不还是一头象吗?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一定要既有福又有慧,万万不能缺少一半。有福障碍才少,也就是说我们将恶业忏干净了,又有福报,修法的时候障碍才会少,才有堪忍性。我们初业有情修持的中心就是要忏罪、培福,我们要达到的目的就是生福、生慧。
要求解脱,必须先要厌离轮回,所以帕邦喀大师在这里要先说出离心。整个佛法可以说是为生出离心,生菩提心,而最后成佛,这是主要的。断三恶道,让我们能够不断地继续学修佛法,这是我们的加行,是我们进一步的准备。如果这个条件不具备,后面的就完全做不起。
第二句【是诸菩萨所赞道】是指菩提心。为一切佛菩萨视为修持中心并作赞叹,犹如大乘道主心木的是菩提心。
[是诸菩萨所赞道]前面我们说帕绷喀大师讲到了整个佛法的内容,这里特别指菩提心。菩提心也是包含了整个《菩提道次第》,因为《菩提道次第》就是讲怎样生起胜义菩提心。在这里我们所讲的是世俗菩提心,是菩提心的一半,但是《菩提道次第》所要求的是生起胜义菩提心,能够生起胜义菩提心的人肯定要成佛,不会再留恋任何世间的事情。现在讲世俗菩提心就是要先将这一半生起,后面再讲空性正见,待证得空性之后就变成胜义菩提心了。简单地说:整个《菩提道次第》就是为生起胜义菩提心。
[犹如大乘道主心木的是菩提心。]一切佛菩萨都认为生起菩提心非常重要,是修持的中心,所以没有哪一个不赞叹的。什么叫主心木呢?主心木就是造佛像时先要在里面中心竖起一根木头,而且必须摆得端端正正的,作为这尊佛像的中心。
在大乘道来说,菩提心就好比是造佛像时的主心木,没有菩提心就没有大乘道,生起了菩提心就将大乘道最重要的内容生起来了。因为要生起胜义菩提心必须在生起世俗菩提心的基础上修空性,修六度四摄,才能够生得起,所以菩提心是修持的中心。
简单地说,我们要学修的是《菩提道次第》,我们最终要生起的是胜义菩提心。整个《菩提道次第》就是讲这么一句话,其他的就是生起胜义菩提心和生起世俗菩提心的方便,说明要具备哪些条件。我们将障碍排除了,将福报积累够了,才能够生起世俗菩提心,再进一步才能生起胜义菩提心。能够证得空性的只有两种人:那就是有出离心的人和有菩提心的人才能证得空性。那些整天只知道讲明心见性的是生不起的,除非他原来是菩萨、是阿罗汉。初业有情现在去修什么明心见性,不过是自己骗自己,是无论如何生不起功能的。就像幼儿园水平的孩子去学大学的微积分,怎么能够学得懂呢?法是没有错的,都是殊胜的,问题在于修者是否生得起功能。
第三句【有缘求解脱津梁】是指正见。诸求解脱化机的唯一津梁就是正见,为了获得解脱,就必须斩断轮回之根——无明;为断无明,就必须生起通达无我之慧;为生此慧,就必须有无误正见,正见是获得寂静涅槃唯一之门。所以宗喀巴大师在本颂结尾立誓宣说包括此正见的【三主要道】。此立誓宣说是依照阿阇黎丹孜的意趣,即正文的所诠,或所说全圆道体的一切宗旨,都应摄于此中而说,所谓【宗旨决定显示】。
这里我再强调一下,这里的[有缘]指的是菩萨,简单地说最低水平也要是有出离心的人,我们初业有情现在还没有具备专修的条件,但是可以植习气,尽管生不起功能,植些习气总是可以的。菩萨也不是生来就有功能,而是慢慢修来的。我们不断地坚持修,慢慢地、渐渐地、久而久之,身上也是能生起功能的。这就像用极淡的墨水墙上刷一笔看不到什么痕迹,天…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一.序分 5· 立誓造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