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一.序分 5· 立誓造論▪P7

  ..續本文上一頁一切佛法心要義】是指出離心,如《真實名經》所說:“由叁乘出離,安住一乘果。”佛在不了義上說有叁乘,觀待究竟了義則實爲一乘。同樣,一切佛經所說的都是使化機在相續中生起【究竟出離】的方便。而最初策發其心厭離輪回欲求解脫的是出離心,所以在這裏先說出離心。

  佛說了一輩子的法都是要我們斷煩惱,要斷煩惱才能出離。無論是顯教也好、密法也好,都是叫我們斷煩惱,斷了煩惱才能解脫生死,這就需要有出離心。單是厭棄世間一切安樂只有出離心的一半,還要好好修戒、定、慧,直到證了空性之後出離心才圓滿,所以說出離心不僅是下士道的,連中士道也都包括進去了。

  [如《真實名經》所說:“由叁乘出離,安住一乘果。”]《真實名經》是講空性的。這句話告訴我們從開始無論大、小乘或顯、密教都要安住一乘果——爲利有情願成佛,來報有情的恩。

  [佛在不了義上說有叁乘,]爲什麼佛要這麼說呢?是因爲他說法要隨衆生的根器,所以這是一種權說。

  [觀待究竟了義則實爲一乘。]宗喀巴大師的教授從一開始就叫我們要有成佛的願心。舉個例子:我們念不共皈依很簡單:“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我皈依。”這句話佛所說的意思就是究竟一乘。“直至菩提我皈依”不是叫我們這一生皈依,死了就完結了,而是要到成佛才完結。接下來是要我們“我以所積諸善根,爲利有情願成佛。”宗喀聖教殊勝就在于我們開始念皈依的時候就要有究竟成佛的發心,因此在說顯教的時候就常常將密法夾在其中在,這樣在修顯教的時候就已經修了很多修密的預備修法,到了真正修密的時候,就不再詳細說這些東西,只是教我們怎樣成就法、報、化叁身。因此宗喀聖教在顯教裏面就含有密法。

  [相續]指的是我們的身心相續,因爲我們的心識是不斷的:前一個心念起來了、滅了,下一個心念又起來了,就好像水在流一樣。人們通常認爲水是一個整體的,其實水是由若幹細分相續而川流不息。水不能說是一個整體,拿碗舀起來的是水,拿桶打起來的也是水。就像人們排隊一樣,人們排隊是相續的,如果有人想在中間插隊就能插得進去,不能說將隊排成了一個整體,誰也插不進去,沒有這樣的事情。我們身心相續也是這樣:心識是相續的,身體也是相續的。我們身體上每天要死亡若幹細胞,也要新生若幹細胞,怎麼不是相續的?不是一個整塊的嘛。宇宙間萬事萬物沒有一樣東西是單一整體的,都是由若幹分子聚合而成,或者說是由若幹因緣條件和合而有的。

  [究竟出離]就是我前面給大家說的,要生起厭離心,就要知道生死流轉的因是煩惱,于是才能拼命地想斷除煩惱。要生厭離心,先要一刻也不想住于世間,想的全是出離,然後再接著修戒、定、慧,有了真正出離的本事之後,出離心才圓滿。決不是我們懂得了一些出離心的道理出離心就圓滿了,其實那只有一半。修菩提心也是一樣的,我們生起如量的菩提心也只做到了一半,那只是世俗菩提心,我們還要再修六度四攝,將空性證得之後,世俗菩提心變成了勝義菩提心,這時菩提心才算圓滿了。這個道理大家一定要弄明白,不然就會産生我慢,以爲自己已經證得了,實際上生起如量的菩提心只做到了一半,後面還有一半。大家一定要注意,既要看到自己的進步,生起了功能自己心裏要高興;又要看到自己的不圓滿、不夠的地方,還要繼續不斷的修、生起圓滿的功德。所以我總結起來是這樣一句話:我們修佛法也好,處世間法也好,自己缺什麼就補什麼;不要認爲自己已經了不起了,前面還有更加美好的。比如我們去北京,到了河南就覺得不錯了,和四川相比已經大不相同了,但我們還不知道前面的河北是什麼樣,還沒看到真正到了北京是什麼樣。這就是說我們得到了一點功能是要喜歡,但不要忘記前面的目標,還要繼續前進。

  只有看到輪回的壞處我們才會産生厭離之心,如果看到輪回好似公園,你就會想:“多耍一會也好嘛,天不會那麼快就黑了。”有了這樣的心怎麼會想離開輪回呢?肯定不會想離開輪回。現在世間的一切享受,尤其是物質文明這麼發達,這是從前沒有的。哪一樣看起來不引起我們的心愛?這裏我要說明一個分別,不說這些不可以要,這樣的說法不合適。生活所需來了我們一樣可以享受,就是心裏不要執著、不要貪求,不要去求來得更多、來得更圓滿,比一切人都要更加圓滿。“我一定要比目前這些朋友世間圓滿得更高些!”這樣的心不要有。比方說現在交通條件好了,何必一定要步行到北京去呢?有條件我們可以坐汽車,條件更好些我們可以坐飛機去,但是不要認爲飛機最好我就非要坐飛機不可!你有沒有想過飛機也會出事?過去飛機失事很少,現在飛機失事也不少了嘛,因此我們不要貪求最高的享受。生活所需不拒絕,就像國王富得什麼都有,只要他不執著就沒關系;乞丐窮得只剩一根打狗棍、一個碗,他還是抓得緊緊的,這就是執著。

  佛說的一切經都是要我們有情生起究竟出離的方便,就是要生起厭離輪回安樂的心,還要能夠依戒、定、慧證得空性,這才是圓滿的。佛說了一輩子的法,究竟的就是《般若經》。《般若經》就是要我們不要執著,要斷煩惱。但是我們一天都在想緣起有、自性空,心裏生不生得起呢?就算生起了也只有一半,也就是只有智慧分,沒有方便分,就像鳥兒只有一個翅膀是飛不起來,要有兩個翅膀才能飛得起來。佛說的方便分重點就是在教我們如何忏罪培福,我們要積無量的福德,有了無量的福德,智慧才能生得起,沒有福報就生不起。

  我們在這裏的樹上裏可以看到,那些鳥兒飛來飛去玩得很好,因爲它們有福報才沒有被人抓去關在籠子裏,或被人弄去吃了,所以它們能一天到晚自由自在地到處飛翔,這就是有福報。但是它們沒有智慧,玩的再舒服它們不還是鳥兒嗎?從前學佛的人有兩句話,一句是:“有慧無福羅漢托空缽,”這是說你有了智慧,解脫了生死,但如果沒有福報,就算證了阿羅漢,享受的本質還是苦。另一句是:“有福無慧大象披璎珞。”這是說象一生下來人們就將各種珍奇寶貝將它包起,吃的東西盡是好的,一天到晚光吃現成的,外出散一下步,走在大街上大家都贊歎它了不起!但是它不還是一頭象嗎?這兩句話告訴我們一定要既有福又有慧,萬萬不能缺少一半。有福障礙才少,也就是說我們將惡業忏幹淨了,又有福報,修法的時候障礙才會少,才有堪忍性。我們初業有情修持的中心就是要忏罪、培福,我們要達到的目的就是生福、生慧。

  要求解脫,必須先要厭離輪回,所以帕邦喀大師在這裏要先說出離心。整個佛法可以說是爲生出離心,生菩提心,而最後成佛,這是主要的。斷叁惡道,讓我們能夠不斷地繼續學修佛法,這是我們的加行,是我們進一步的准備。如果這個條件不具備,後面的就完全做不起。

  第二句【是諸菩薩所贊道】是指菩提心。爲一切佛菩薩視爲修持中心並作贊歎,猶如大乘道主心木的是菩提心。

  [是諸菩薩所贊道]前面我們說帕繃喀大師講到了整個佛法的內容,這裏特別指菩提心。菩提心也是包含了整個《菩提道次第》,因爲《菩提道次第》就是講怎樣生起勝義菩提心。在這裏我們所講的是世俗菩提心,是菩提心的一半,但是《菩提道次第》所要求的是生起勝義菩提心,能夠生起勝義菩提心的人肯定要成佛,不會再留戀任何世間的事情。現在講世俗菩提心就是要先將這一半生起,後面再講空性正見,待證得空性之後就變成勝義菩提心了。簡單地說:整個《菩提道次第》就是爲生起勝義菩提心。

  [猶如大乘道主心木的是菩提心。]一切佛菩薩都認爲生起菩提心非常重要,是修持的中心,所以沒有哪一個不贊歎的。什麼叫主心木呢?主心木就是造佛像時先要在裏面中心豎起一根木頭,而且必須擺得端端正正的,作爲這尊佛像的中心。

  在大乘道來說,菩提心就好比是造佛像時的主心木,沒有菩提心就沒有大乘道,生起了菩提心就將大乘道最重要的內容生起來了。因爲要生起勝義菩提心必須在生起世俗菩提心的基礎上修空性,修六度四攝,才能夠生得起,所以菩提心是修持的中心。

  簡單地說,我們要學修的是《菩提道次第》,我們最終要生起的是勝義菩提心。整個《菩提道次第》就是講這麼一句話,其他的就是生起勝義菩提心和生起世俗菩提心的方便,說明要具備哪些條件。我們將障礙排除了,將福報積累夠了,才能夠生起世俗菩提心,再進一步才能生起勝義菩提心。能夠證得空性的只有兩種人:那就是有出離心的人和有菩提心的人才能證得空性。那些整天只知道講明心見性的是生不起的,除非他原來是菩薩、是阿羅漢。初業有情現在去修什麼明心見性,不過是自己騙自己,是無論如何生不起功能的。就像幼兒園水平的孩子去學大學的微積分,怎麼能夠學得懂呢?法是沒有錯的,都是殊勝的,問題在于修者是否生得起功能。

  第叁句【有緣求解脫津梁】是指正見。諸求解脫化機的唯一津梁就是正見,爲了獲得解脫,就必須斬斷輪回之根——無明;爲斷無明,就必須生起通達無我之慧;爲生此慧,就必須有無誤正見,正見是獲得寂靜涅槃唯一之門。所以宗喀巴大師在本頌結尾立誓宣說包括此正見的【叁主要道】。此立誓宣說是依照阿阇黎丹孜的意趣,即正文的所诠,或所說全圓道體的一切宗旨,都應攝于此中而說,所謂【宗旨決定顯示】。

  這裏我再強調一下,這裏的[有緣]指的是菩薩,簡單地說最低水平也要是有出離心的人,我們初業有情現在還沒有具備專修的條件,但是可以植習氣,盡管生不起功能,植些習氣總是可以的。菩薩也不是生來就有功能,而是慢慢修來的。我們不斷地堅持修,慢慢地、漸漸地、久而久之,身上也是能生起功能的。這就像用極淡的墨水牆上刷一筆看不到什麼痕迹,天…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一.序分 5· 立誓造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