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天刷,久而久之牆上就會起黑印子。現在我們就應開始天天修習,堅持不懈地努力,一天一天就能修到合量了,這就是我們在創作菩提。我們由創作菩提開始,一直修到熟極了,待熟到了極點身心與法才能合一,才能證得菩提。我們現在先知道菩提是怎麼一回事,然後照著教授去思維,這樣就天天在創造菩提。
有了菩提心之後再去受大灌頂就大不相同了,並不是上師傳灌頂時有兩樣。上師傳灌頂時都是將所在的地方變成無量宮殿,自己成了本尊,他自己再從空性中現起,一點都沒有執著。如果生起了菩提心的人去受灌頂就能得到真實灌頂,沒有生起菩提心的人就只能得加持灌頂。我們在創作菩提就是相似地在做,這就像如同大學生背著書包是去讀書,幼兒園的小朋友背著書包也是去讀書,不能因爲他們的水平低,背著書包就不是去讀書。我們現在雖然沒有能力證得菩提,至少是插隊也要插到前面去一點。
大家今後有機會得到上師灌頂的時候,進壇場後最好從下士道開始想一遍:“我現在是以菩薩的心,爲了報一切如母有情的恩我願成佛,所以來這裏求大灌頂。”這樣才接得上氣息。要是連這些都不想,怎麼接得起氣息呢?今後有因緣我們還是能夠遇得到密法,密法在現在的世間還存在。受灌頂時的可不要想:“今天我受了灌頂,我一家人都能好,我的娃娃能長得胖。”萬萬不能這樣想啊!我們要想:“我要報一切如母有情的恩,我要成佛!”但是光這樣想還不行,這是從什麼因生起的呢?是從中下士道生起的嘛,所以我們要先從中下士道起緣念一遍,一直到整個菩提心。宗喀巴大師的教義之所以殊勝就在于不管學任何一個法,都要先將全圓菩提道次第概略地全部串習一遍,就是以後學密的時候也都要先想這些,不能說我已經是菩薩了,不需要再想這些了,就是菩薩也同樣要這樣想一遍。有些人說:“這些是過渡的嘛!”這是錯解《金剛經》的。《金剛經》前面說一切如何有,說了好多,後面說沒有這樣、沒有那樣,是爲了叫我們不要執實。如果連緣起都沒有了,到那裏去證自性空呢?大家想想:空是在哪裏空呢?是在緣起上空嘛!你連緣起都沒有了,還空什麼呢?他們錯解爲這是過渡的,因爲《金剛經》上是這樣說的,後面說這是緣起有而自性空,大家不要抓緊了、不要執實,這才是《金剛經》的主要意思。可是有人將其依文解義錯解了,還說是《金剛經》上說的。不能說《金剛經》上說得不對,佛的教授分隱顯二分,隱顯兩分我們都要懂,只有這樣才能弄得清楚了義與不了義,知道哪些是了義的,哪些是不了義的。不了義的是針對大家根器而言,如果衆生的根器不夠只能權說,若實說他們就不能相信,所以只能讓他先懂這一步。以後他懂得多了,自然會覺得這些不圓滿,還會要再求更進一步。只有在衆生有了水平,能夠相信,有了信心,有了體會,佛才會實說。因此佛的教授都分權說、實說,我們才能歸納出有顯分的,有隱分的。在方便分裏面不能說缺智慧分,智慧分在方便分裏面是隱說的;在智慧分裏面也不能說沒有方便分,所以在智慧分裏面方便分也是隱說的。佛法的道理就是分了義的和不了義的,釋迦佛的教授都可分權說的和實說,所說的道理就可分爲方便分和智慧分。方便分和智慧分都不是單一的,我們在這裏解釋的就是性宗、相宗,性宗和相宗都不可以偏費的,都要明白,只要一樣是不夠的。
[諸求解脫化機的唯一津梁就是正見,]中的[正見]是什麼?就是緣起有、自性空。小乘和大乘,唯識和中觀,對比的界限都是有點區別的。
[爲了獲得解脫,就必須斬斷輪回之根——無明],這裏的[無明]是什麼?就是我們的實執心:說什麼事物好,就認定是好得不得了,就是好得很,是真實不變的好!說這個東西壞,就認定是壞到極點了,是真實不變的壞!我們的心都是這樣執實的,這就是輪回的根子!說句笑話就是我們太“認真”了!正因爲我們的心裏太“認真”了,所以不知道是緣起有、自性空。萬事萬物都是由若幹條件因緣聚合而來的,我們卻將它們抓得緊緊的,輪回的根子就是這個東西!這個道理說起來好容易,在座的各位包括我,隨便看什麼都是執實的,沒有辦法,這是我們從無始以來習慣于執實了。現在我們要鼓起勁來努力去想這是緣起有、自性空,真正不執實是什麼境相我們現在是不知道的(在座的如有大菩薩例外啊!我是根據自己來說,根據初業有情來說)。真正生起緣起有、自性空的心情大不相同,不需要想那些道理,心裏頭一下子就會明了。生起了菩提心,又證得了空性的人才能修密,不是在修密的時候才修菩提心,才證空性,不是這樣的。菩提心和空性已經生起功能的人所看到的一切與我們都不同,舉個小例子:不懂機械的人看機器只知道那是一臺機器,懂機械的人一看就知道那是做什麼用的機器,這是兩種心理。
我們大家在這裏共同學習,簡單說就是求一個正見,將所有的事情都能認識得清清楚楚沒有錯處,懂得這些道理之後回去還要好好上座修,天天上座,天天思維,心裏才生得起功能,這很重要!我們求正見就是求指路標,如果路標錯了就要走錯路,世間法走錯了只影響這一生,佛法上走錯了要影響若幹生,因此正見非常重要,萬萬不能出錯。
輪回的根子就是無明,也就是我執,要求解脫就必須將其斬斷。我們通常是習慣于執實的,沒有哪一樣不執實,包括我在內都是這樣:看到什麼就是什麼,並沒有想到這個是緣起有、自性空,我們都處在這樣的階段。當緣起有、自性空的心真正生起之後就是另一個階段。我們現在是求正見的階段,這樣便于我們創作菩提。功能雖然沒有生起,但是我們要天天修、天天思維,做生起功能的准備工作。我們現在能做的是這兩樣:一個是求正見,另一個就是天天修、天天思維。要修到什麼時候我們才能生起功能呢?只有要修到熟極了的時候,就像讀書讀到倒背如流的時候我們才能生起功能。
學佛法可以說既容易、又困難。說容易就是佛給我們示現了從凡夫到成佛的先後次序,我們只要照他的方法去做,照他所走過的路去走,就一定走得到目的地,就一定能成佛,所以說這並不難。說困難就難在要和自己自無始以來的煩惱和業力作鬥爭,無論我們要做什麼它都會站出來,根本不要自己想,它就起來了,爲什麼會這樣?因爲它在我們的心上。潛伏意識在心上,我們無論做什麼心都要動,只要心一動就把它帶動了,因此我們修行的人要將其斷除。平時認爲自己該這樣的“我見”是很難搬動的,這個“我見”調皮得很、頑固得很,就如調皮的孩子說:“爸爸媽媽說的話我都不聽,就是不聽!我就是要把耳朵捂起來!”這就是因爲他的“我見”在起作用,因爲父母說的和自己的“我見”合不起來。所以說我們學佛、變心時最困難的就是對治“我見”。
我們現在就是在盡量求正見,對于方便分與智慧分裏面有些什麼內容要搞清楚,要生起決定見。任何人來幹擾,自己的心都不動搖,這才是定見。有了定見,我們就能天天創造菩提。什麼叫菩提,菩提道的道理很多,簡單地說就是:應斷的斷幹淨就是斷菩提;應證的都證得就是證菩提,這是需要慢慢地去積累才能實現。就像沒有錢的人要成爲富翁需要慢慢積累,不可能今天還是窮人,明天一下子就變成了大富翁,沒有這種事。學佛也是這樣,沒有生起功能以前我們只有叁樣寶貝:信心、串習力和願心,如果有這叁樣寶貝卻不知道用,那就太對不起自己了。對正確的要生信心,不聽信歪門邪道。對應該天天串習的內容要堅持天天串習,要天天思維。修不是背儀軌,不是背上幾遍儀軌就是修,在思維道理時要將自己結合進去想,自己缺什麼就補什麼。這樣的方法不僅用在學佛法上,在世間法上也都是這樣。那些科學家盡管已經做得很好了,但還是在忙著看新的東西,他們是在不斷地發現自己缺什麼就趕快補什麼。我們學佛就是要這樣:先要想一下、比一下,把道次第弄清楚了,看自己缺哪些就從根本上先做什麼,第一步生起了功能再想第二步做什麼,第二步生起了功能再想第叁步做什麼。要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就需要對佛法生起正信的定見。知道自己需要做多少,知道自己該如何做,這樣的定見一定要生起。這樣的定見生起了,任憑別人說得再天花亂墜,我們的心也不會爲其所引動。否則外道有外道的拉法,各派有各派的拉法,我們簡直不得了,等自己將什麼都學完了,就像大成就者所說的:什麼都熔成一爐了,你就什麼也不是了。
各宗各派都有各自殊勝的地方,有各自的道次第,有各自的不同修法。他們如是修就能生起的功能,你依他們的教授修也生得起這樣的功能,但是你期望用他們的方法修希望生起別的功能就不見得能夠實現。各宗各派的教授是無可非議的,都是很殊勝的,他們的道次第也是他們曆代傳承師的經驗,怎樣做功能就生得快、生得好、生得正確,各有其特殊的方法。不能將各宗各派放到一起來比,這是不可能的。一個樹上的李子還有酸有甜,怎麼能放到一起來比呢?更何況佛法,沒有哪一部佛法不殊勝,各宗各派都是殊勝的,我們依靠哪個的教授就走哪條道路,在那條路上就能輕車熟路。你如果既依這個的講法又依那個的講法,就一定會搞亂,就會什麼功能也生不起。我舉個例子:噶舉派叫我們先修大手印,這個方法好不好呢?當然好。但是如果前面的基礎什麼都沒有修好之前,大手印怎麼能夠修得起呢?你連前面的忏罪積福都沒做好,給自己做障礙的東西都沒有清理幹淨,那些殊勝的功能你怎麼生得起?他們有他們的教授,我並不是說他們的教授不對,真正依他們的教授就能生得起功能。因此我們對各宗各派都不要懷疑,他們都是有其殊勝的地方,他們說這樣修容易生起功能,我們依他們的教授同樣能生得起功能,但是照其他的修法就生不起他們那樣的功能。各宗各派…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一.序分 5· 立誓造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