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种。初世俗僧宝与圣补特伽罗是一义;二胜义僧宝,如(圣者身心中的)灭谛与道谛。立量云:大乘僧宝(有法),具有八种功德。1、如所有智的功德;2、尽所有智的功德;3、内智明处的功德;4、5、6、三种随其自己根性贪、着、劣三种随类悉皆清净的三种功德;7、智功德;8、解脱功德。如《宝性论》云:“如尽所有内,智观清净故,圣者不退众,无上功德体。”此若略说,可摄为二。初三种摄为智明处功德,后三种摄为解脱功德。
(二)释皈依总建立:如《宝性论》云:“学佛教法义,三乘作用三,三胜解增上,建立三皈依。”其义,立量云:总的说来,佛经中所说三皈依的建立(有法),是有所为(目的、宗旨)的,因为是诸菩萨趣入大乘道,自己所得佛果的皈依处;其余众生身心中修行所摄的佛是因的皈依处;以及其余声闻独觉二种种性亦是因的皈依处;虽然未入道,但能信解恭敬供养佛宝,作诸殊胜事业为增上,是为建立皈依佛宝。已入独觉种性道所得的果位,及虽然未入道,但能信解正法作诸殊胜事业为增上,是为建立皈依法宝。已入声闻种性道所得的果位,及虽然未入道,但能信解僧宝作诸殊胜事业为增上,是为建立皈依僧宝故。以三种正因成立:佛宝是两足尊之殊胜;法宝是离诸贪欲之殊胜;僧宝是和合众的殊胜故。
(三)释世俗皈依和胜义皈依之差别。此分世俗皈依及胜义皈依二种。
1、世俗皈依。如《宝性论》云:“断故妄法故,无故有畏故,二种法圣众,终非胜皈依。”其义,立量云:由所化众生身心中所摄的十二分教(有法),非究竟皈依,因为现证教义究竟时犹如船筏所应舍故。又如《大乘庄严经论》云:“由知义诸法,正理如船筏。”又如《宝性论释》云:“法者有二种,谓教法及证法,此中教法者谓言说经等教法,由名句文声所摄,彼是为了现证道的究竟故,犹如船筏。”立量云:有学圣者身心中的道谛(有法),非究竟皈依处,因为在自己的观见前,似现远离一切自性垢染,实则尚未远离一切垢染,是虚妄的有法故。又有学圣者身心中的道谛(有法),非究竟皈依处,因为从有垢染分位至远离垢染分位尚须异转,是无常法故。又如《宝性论释》云:“证法者谓由有因果二种差别,此谓道谛和灭谛,因为由谁与谁名为所应证,此中道者属有为相,名为有为相所属,此中道者属有为相,彼即是虚妄的有法故,若法是虚妄的有法,彼即非谛,凡非谛者彼即是无常,若是无常彼即非皈依处。”立量云:无余涅槃(有法),非究竟皈依,因为仅以无烦恼及苦差别显示故。如《宝性论释》云:“若不属道谛的灭法,如声闻理趣,如灯断灭,仅以无有烦恼及苦而无有显示者都不堪为皈依或非皈依处。”立量云:第十地者、声闻、独觉、诸阿罗汉(有法),非究竟皈依处。因为有所知障的怖畏故。如《宝性论释》云:“僧者具有三乘之名易于了知,然彼常有怖畏,尚有所学寻求出离皈依,不是趣入圆满无上正等菩提。”问:有何怖畏?答:阿罗汉虽然断尽三有但习气未断故,未尽恒常相续一切想,即住于怖畏想中,譬如执剑的刽子手欲来害己,是故彼等并非毕竟无有出离,皈依者谓是正理寻求皈依。
2、胜义皈依。问:何为胜义皈依?答:有,唯独佛陀乃是究竟皈依故。因为佛陀是二谛究竟功德法的所依故。如《宝性论》云:“趣入于胜义,皈依唯佛陀,能仁法身故。”然于究竟皈依不全为三宝,何以故?全为三宝者谓三皈依圆满所显的僧,彼僧若成佛时乃成为彼僧皈依的究竟故。如《宝性论》云:“虽众究竟故。”又如《金鬘论》(宗喀巴大师的《现观庄严论疏·金鬘论》)云:“虽众究竟故,谓于究竟皈依,是为断除于三宝全与不全之疑的邪分别故所说。”
(四)释宝的名义。立量云:三宝(有法),说汝是稀有珍宝是有因由的,因为与如意宝一样有六种法相似,作如是说故。六种法相似者,谓出现世间稀有、明净无垢、具有通慧等势力、善思维诸庄严殊胜、诸功德最胜、及不随贪瞋所转变故。如《宝性论》云:“真实世稀有,明净及势力,能庄严世间,胜上不变等。”是说宝有至宝、真实之义,为最上稀世之珍。1、由于未积集福德智慧资粮者而不能见,故是稀有;2、本非染浊之法,故是明净无垢;3、能成办自他利益,故是有势力;4、是诸众生善心之因,故是能庄严世间;5、最胜第一超出世间,故是最上;6、及性非可变,故是不变,具此六德者,堪称为宝。
二)依《大乘庄严经论》中所说轨则分三:一、略示五大皈依;二、广释;三、大乘皈依成就殊胜。
(一)略示五大皈依。立量云:凡是为胜乘故而皈依(有法),名为诸皈依内最极殊胜,因为所缘遍行,修行誓愿广大,证得殊胜,映蔽声闻独觉,从差别自性门是为特别殊胜故。如《大乘庄严经论》云:“遍行誓证及映蔽,差别自性四相别,胜乘故善皈依宝,名诸皈依最殊胜。”
(二)广释有五:1、立量云:智者佛子(有法),是遍行一切有情,因为是为度脱一切有情出离生死故。彼(有法),是遍行一切乘,因为是善巧修习三乘道故。彼(有法),是智慧遍行,因为具有善巧二种无我故。彼(有法),是涅槃遍行,因为证得三有涅槃法我空一味故。当知此处是智者菩萨所缘遍行,是为修行所摄故。如《大乘庄严经论》云:“若向度脱诸有情,善巧遍行智慧乘,生死涅槃寂一味,当知智者此遍行。”
2、立量云:圣佛子(有法),多由欢喜希求菩提殊胜,因为彼是了知菩提功德的菩萨故。圣佛子(有法),具有修行殊胜,因为利他无有餍足的难行能真实行故。圣佛子(有法),具有所得殊胜,因为从佛至佛一切断证功德悉皆平等故,当知此是圣者菩萨的誓愿殊胜,是为修行所摄故。如《大乘庄严经论》云:“多喜希求胜菩提,无厌难行真实行,从佛至佛悉平等,当知智者誓愿胜。”
3、对佛子(有法),具足证德殊胜,获得福德大蕴,成为三有之上师,得三有之大乐,能息灭纯大苦蕴,获得胜慧无分别智之大乐故。圣佛子(有法),具足果殊胜,因为积集众殊胜法蕴恒常身力资粮,息灭(止)二障习气,获得远离三有与寂灭涅槃边故。如《大乘庄严经论》云:“获大福聚三有师有乐,息灭纯大苦聚胜慧乐,众胜法蕴常身善资粮,息灭习气离有寂灭边。”
4、圣佛子(有法),是映蔽声闻独觉诸众,因为胜出声闻独觉善根广大,义利广大,恒常无边相续不断,具足无尽智的功德故。圣佛子四种善法根(有法),(四种善法根:一世间善根,二出世善根,三成熟善根,四神通自在善根,以四种善根胜出声闻独觉。)具足三种作业,谓能成熟世出世间诸有情,获得自在功德,能作无余功德无尽智故。如《大乘庄严经论》云:“智胜声闻众善广大义,恒常无边无尽智映蔽,彼善世出世间能成熟,彼获自在寂蕴无尽智。”
5、此大乘皈依(有法),体义具足,由于乐欲佛陀殊胜法,能誓愿皈依佛陀故。此大乘皈依(有法),因义具足,当知是从大悲心所生故。此大乘皈依(有法),果义具足,能获得一切相智性(或一切种智)故。作用具足,能安立一切有情利乐,利他难行无有餍足故。诸功德具足,出离所断事,显示福智二种资粮的功德具足故。其差别有二:一、粗则从语表名称所生;二、细则以法性力所得。此诸智者的皈依者,谓胜出小乘皈依最为殊胜,是为修行所摄持故。如《大乘庄严经论》云:“乐欲佛法誓悲智,相智利难无餍足,出离诸乘德常具。”
(三)大乘皈依成就殊胜。立量云:此大乘皈依(有法),具足自利广大,成为增长无量功德故;具足利他广大,能遍满悲愍诸众生故;具足加行殊胜,能广作无等圣教大法事业故。如《大乘庄严经论》云:“于此皈依义广大,增长无量功德故,悲愍众生意乐遍,广作无等大圣法。”
三)受持修行之次第轨则分五:一、依何境;二、依何因;三、如理皈依之轨则;四、皈依的功德利益;五、皈依后所学之次第。
(一)依何境。皈依的境者,谓诸希求解脱者,于无上究竟皈依处,是希有至宝。如《妙幢经》云:“诸遭怖畏人,多皈依山林,及皈诸园囿,皈所供树木,其皈非尊胜,其皈非第一,虽依其依处,不能脱众苦,若时有皈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诸苦,八支圣道乐,当趣般涅槃。”如寂天菩萨《入行论》云:“故自今皈依,诸佛众生性,勤救众生事,大力除诸畏。”又如《百五十赞》云:“若谁一切过,毕竟皆永无,若是一切种,一切德依处。设是有一心,即应皈依此,赞此供养此,应住其圣教。”月称论师《皈依七十颂》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解者依。”是故,立量云:三宝(有法),是求解脱者所应皈依处,善巧远离自己一切怖畏,解脱他一切怖畏之方便,随顺大悲心悲愍他无有远近一切而转,作一切有情皈依怙主及亲友正士故。
(二)依何因。皈依的因者,谓了知自己一切苦而生怖畏,欲远离诸苦怖畏唯有三宝乃能救护,是皈依的因圆满,从依彼皈依圆满之因生起皈依之心坚定无疑故。
(三)如理皈依之规则。皈依的规则有道体二种之别,依此二种因,系心思维三宝,令心转变唯三宝能解救一切苦难,而安住许诺誓言所显之正理,是皈依的体故。如,《入行论》云:“我由怖畏故,将自奉普贤,”这是从皈依三宝体性门,以身语意业的三皈依,其所相(事相)者如以身顶礼等。
从皈依三宝胜劣门有下中上三士之差别。下士为自己解脱恶趣苦故而皈依三宝;中士为自己解脱生死轮回苦故而皈依三宝;上士为解脱一切有情生死苦故而皈依三宝。从界限门分,有因时的皈依及果时的皈依二种。初因时的皈依,如有情身心中的皈依;次果时的皈依,如佛地的皈依。从粗细门分亦有二种,粗分谓从诸语言所表生起的皈依;细分谓由法性力所得的皈依。又粗分如由其它和尚阿阇黎等说法受持的皈依;细分如由过去…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任杰 藏译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