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从理性看是性空。从缘起的实有看到缘起的性空,从缘起的性空悟出缘起本空。缘起既空,性空也因对立面消失而不复存在(性空也空),既无有相,也无空相,在定观中如虚空,无色无相,出定观中有色有相,在色相中见空如幻,空有不二。——这就是俗智理念所能达到的般苦智慧的最高境界。从抽象概念上理解并不太难,但要上升为无分别现观直觉,那就需要特殊的艰苦的修炼,彻底改变智能类型,提高智力层次。所以宗师在讲了缘起性空义理之后,谆谆教诲大家,要勤奋修持。
“对佛道三根本重要义理,
要正确认识,全面领会;
并隐居静处,激发精进之力,
为实现终极目的进行修持刻不容缓”。
这一偈是结束语,其中讲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强调对前面所讲的佛道三根本要正确认识、全面领会。
第二个问题是强调修持。
佛道三根本是三乘佛法的总旨,是三士菩提道修法的重点和核心。虽然只有三法,却包括了世间和超世间道的一切善法。是显法菩提乘修持的根本,也是密法修持不可缺少的根本基础。离开这三根本的一切显法修持和福德善行都脱离不了世俗佛法的范畴;离开这三根本的一切密法修炼,都是“先天不足的婴儿”,是“沙丘上的建筑”,是“单翅鸟”的冲天欲望。所以,一切真正皈依佛道、远离邪道、魔道、而走正道的人都要重视三根本,如法修持三根本。通过正确的闻思修,正确认识三根本之义理,全面领会其精神。把三根本相互融会贯通,在思想上—一贯彻。宗师强调“正确认识”是为了提醒防止世俗之见、邪教之见、小乘道之见、唯识之见、不了义之见、常见、断见、实有见、虚空见等等错误偏见的影响;强调“全面领会”是为了排除顾此失彼、“见木不见林”、“随心所欲”、“各取所需”、以偏概全等错误的思想方法。树立正见,启迪真慧。
在修炼方面主要提出了两点:一是隐居静处,一是激发精进之力。这两点至关重要。
隐居静处是为了修炼不受外界的干扰得到“三静”。因为修禅定要身心都要保持高度的安静,心识和五管之识要与外境色、声、香、味、触割断联系,向内收敛,不能散逸。“三静”即是身静,口静,心静。身静就是深居简出,与外界不接触,眼不见色,耳不闻声,不使身体的肌肉紧张疲劳,口静就是少说话和不说话。言多伤神,会增加思维的活动量,引起神经紧张,对入定不利。心静就是思想保持平静,就像干年古井,清澈见底,没有一丝波动,没有任何杂念的冲击。不追忆过去的“云烟”,不留意眼前的“飞絮”,不搜索将来的“落叶行踪”,寂寂然无任何反应。这样才能获得禅定的成就。在高度入静的状态下才能产生特殊的修慧。
要想修炼出成就,就需要长期的艰苦的修炼。至少没有十年八年的集中修炼是不行的,有的需要终身修炼。这就需要一种坚强的毅力和坚持到底的决心,所以宗师强调”激发精进之力”,正禅的修炼需要具备五力,即虔诚之信力、精进之力、持念之力(思想集中不乱)、定力,慧力,在这五力中的虔诚之力即坚定不移的信念,才能激发精进之力,有精进之力才能使意念保持稳定不乱,有念力才能使一心不乱,产生心神凝聚的定力,在定中才能产生特殊的智慧,有慧力才能破障断惑,证无上菩提。《入中论》中“一切功德依赖于精进”。在“五力”中精进之力非常重要,所以宗师教导要“激发精进之力”。
最后说:“为实现终极目的进行修持”。那么什么是佛道的终目的呢?是来世投生人天之道吗?不是,修人天之道是为了获得具足良缘的闻法,修道之身,积善之所,如现实的佛弟子,并非解脱,是为了往生净土吗?不是。往生净土并非成佛。净土佛国只是没有产生烦恼和造下堕业的条件,具有尘世无法相比的闻修佛法的条件,如此而已。是为了获得超人的神通功能吗?不是,魔鬼和邪教都有许多常人无法达到的神通魔力,但他们超不出三界,战胜不了无常死魔,不值得羡慕。是为了脱离轮回,获得无苦烦的寂静快乐吗?也不是。这一点,连缺乏大智,大悲大勇的声闻,缘觉阿罗汉都能做到,但那境界太低,并非具足大智大德佛种的终极目的。佛道的终极目标是以六道众生彻底脱苦的利众目的,和自身远离烦、知二障获得色法两种大自在佛身的利己目的的高度统一。简而言之就是,为普度众生,求得无上功德和智慧。
这是一个高不可攀,但有志者定能达到的神圣的目标,从迷雾见到一线光明的人应不失时机地应朝着光明,义无返顾地前进。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生命有限,时间有限,修炼之事刻不容缓。就像牢中死囚寻求越狱的心情一样,应有如火的烧身紧迫感。所以宗师从悲海慧天,向人们提醒,求脱之事,“刻不容缓”!
通过上面的解说,对佛法三根本义理,从概念上也许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但要从其深度和广度进一步了解,光凭上面的这点知识还不够。还需要阅读《菩提道次第广论》,寂天大师《入菩萨行论》,月称《入中论》弥勒《般若现现壮严论》,阿底夏《菩提道灯论》,等有关主要经论,这篇讲义,只是一个粗略的“交通图”。对阅读大部头经典没有时间,条件的人,读了这篇讲义,可以初步了解一些佛法正道,不至于受假冒佛法的欺骗而误入歧途。
----- 完 ----
《《佛法三根本要义》通俗解说》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