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地道建立 6

  

【地道建立 06】

  

讲授:却佩格西翻译:廖本圣老师2010-03-21

  2-1-2.分类

  今天继续看第十页(第四行),(3)见地,之前已经讲完总说地道建立的部份,现在看2.别说各乘的地道建立(p9)分二:2-1. 解说小乘的地道建立,2-2. 解说大乘的地道建立(p28)。解说小乘的地道建立,分二:2-1-1.定义及2-1-2分类,定义的部分已经说明过了,现在看2-1-2.分类,前二个已经讲过了。

  现在看(3)见地,一般我们讲小乘地道比较重要的分法是:声闻的地道分为五道(从声闻的资粮道到无学道),独觉的地道主要是独觉五道(从独觉的资粮道到无学道),所以小乘八地并不是重要的分法,重要的分法是五道的分法。

  再说明「第八地」的算法,这可能要先知道四果向与四果住(四双八辈指八类的补特伽罗),从「阿罗汉果住」算第一,「阿罗汉果向」算第二,一直推到「初果住」是第七,「初果向」是第八地亦即是「预流向之智」。以「第八地」的算法来看,「见地」算是「第七地」是无间道与解脱道二者当中的解脱道。

  (4)薄地是「一来果住之智」。通常在「一来果住之智」的阶段,多半已经证得修道,也有少数的行者还住于见道的状态,但大部分都已经证得修道。这里要注意,并没有谈到「一来果向之智」的情况,后面才会谈到。

  (5)离贪地,是「不来果住之智」(三果住之智)。这里也要注意,也没有提到「不来果向之智」,后面才会提到。离贪地也跟薄地一样,行者到此阶段多半已经证得修道位,但还是有少数住于见道位。离贪地的行者已经把所有欲界的烦恼都断除了。

  (6)了解已作地,就像「声闻阿罗汉之智」(四果住之智)。在这个阶段就是无学道,同样的也没有谈到「四果向之智」。

  (7)声闻地,就把第四薄地没有谈到的「一来果向之智」、第五离贪地没有谈到的「不来果向之智」及第六了解已作地的「阿罗汉果向之智」这三者一起都放在声闻地里来谈

  第四「薄地」与第五「离贪地」这二者,一是「一来果住之智」,一是「不来果住之智」,住于这二地的行者多半都已经证得修道位,但是有少数是住于见道位。差别是在于「薄地」的行者(一来果住之智)还会因为业与烦恼而再次投生于欲界;但是处于「离贪地」的行者不会因为业与烦恼再次投生于欲界,而是会投生到色界或无色界,这是这二地的差别。

  他们类似的地方是多半证得修道位,但是有少部分住于见道位。他们的差别是住于「一来果住之智」会因为业、烦恼再次投生欲界;住于「不来果住之智」则不会因为业、烦恼而投生欲界,他们会投生于色界与无色界。

  为什么「一来果住之智」(薄地)与「不来果住之智」(离贪地)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原因是住于「不来果住之智」(离贪地)已经把欲界的九品烦恼都已经断除了,所以他不会因为欲界的烦恼再次投生欲界。「一来果住之智」(薄地)的行者只断除欲界九品烦恼的前六品,还有七、八、九品(没有断)。

  (8)独觉地,是把所有独觉的智全部合在此地来谈。上述(小乘八地)内容是明义释金鬘疏的密意;然而在某些论典当中,将「见白地」配合「资粮道」、「种姓地」配合「加行道」来解释,而不另外提及「声闻地」。如果依照《明义释》及《金鬘疏》来讲有第七声闻地,而且声闻地是把一来果向、不来果向、阿罗汉果向三者合并一起命名为声闻地。但是有些其他的论典就不做这样的命名,就把这个拿掉,没有声闻地这部分,另外安立一个见白地,然后放在第一个位置。

  若再归纳的话,这八地可以摄于声闻地与独觉地两者当中,亦即前七个为声闻地,而最后一个是独觉地。

  

  2-1-2-1. 声闻地

  声闻地中又分二:(定义与分类)

  2-1-2-1-1. 定义

  「作为自果之众多功德的所依基础之声闻现观」,就是「声闻地」的定义。这个定义内容有二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作为自果之众多功德的所依基础」,第二个重点是「声闻现观」,只要符合这二个重点都可以做为声闻地定义的内容。譬如以声闻地资粮道为例,它的果或众多功德(这二者是同位语)就是指它后面声闻的加行道、声闻的见道、声闻的修道、声闻的无学道这些都是它的果,也就是众多功德。资粮道在这里扮演的脚色就是这些果或众多功德的所依基础,这是定义内容的第一个重点。然后声闻资粮道本身又是一个现观,它符合这二个条件,所以也是声闻地。其它的也是依此类推。

  「声闻地」、「声闻的现观」及「声闻智」,这些是同义词。这个情况跟前面一样,「区分为地、道二者之地」与「现观」与「智」是同义词,这里同义词的情况也是跟前面类似。到此已经讲完声闻地的定义与同义词,接着讲声闻地的分类:

  2-1-2-1-2. 分类

  声闻地若予区分,有二:声闻异生地与声闻的圣者地(p12.1),声闻异生地与声闻的圣者地这二者的差别(界限)在哪里呢?在于有没有证得声闻见道。如果没有证得声闻见道者就是属于声闻的异生地,已经证得声闻见道就被归于声闻的圣者地。这是在见道位的时候必须有办法现观无我,见道位之前是透过比量以义总(了解无我的义总)的方式来了解无我,如果是见道位则必须要现观无我。当一位行者证得见道的时候,也就是他有办法现观无我的时候,这位行者(补特伽罗)就是所谓的僧宝。这样讲,在还没有办法现观无我,没有证得见道位之前,补特伽罗还不能被称为僧宝,要成为圣者之后才被称为僧宝,同样的,见道、修道、无学道这三道就被称为法宝。

  2-1-2-1-2-1. 声闻异生地

  声闻异生地若予以区分,有二:(声闻资粮道与声闻加行道)。声闻资粮道与声闻加行道的行者还不是属于圣者,他们是凡夫,他们心中的这些智还是属于异生地(凡夫地)。

  2-1-2-1-2-1-1. 解说声闻资粮道

  2-1-2-1-2-1-1-1. 定义

  「声闻的法现观」,就是「声闻资粮道」的定义。这个情况跟前面「资粮道总说」,为资粮道下定义的内容就是法现观,现在只是类推而已。所以只要在资粮道前面加「声闻」或法现观前面加「声闻」就可以了。同样的,将来在独觉道的定义的时候也是一样,即「独觉道的法现观」就是「独觉资粮道」的定义,将来谈到大乘的定义也是一样类推,「大乘的法现观」就是「大乘资粮道」的定义,也就是从一开始的「总说」去做一些修改就可以成为各别术语的定义内容。

  就像之前谈过,法现观的法就是指佛开示的经典,其实还可以加上「不颠倒的解释佛经典密意的注释」,这些都可以算在法里面,在声闻资粮道的阶段主要是以闻思佛经及解释佛经典密意的注释为主。

  2-1-2-1-2-1-1-2. 分类

  声闻资粮道还可以再细分为声闻资粮道下、中、上三品,独觉资粮道、大乘资粮道也都可以分成三品。下、中、上三品有什么差别呢?以声闻资粮道下品的行者来讲,已经生起无造作出离心,因为要进入声闻资粮道下品的门槛(最低界限)就是要生起无造作的出离心。声闻道下品的行者大多已经了解补特伽罗无我,但是还是有少部分没有了解补特伽罗无我;到了资粮道中品的行者一定要了解补特伽罗无我,不然他进不了中品,所以到了中品的资粮道行者都已经了解补特伽罗无我;到上品的条件就不只已经了解补特伽罗无我,而且已经证得缘补特伽罗无我的止,也就是资粮道上品的行者已经证得缘补特伽罗无我的止,一旦此行者得到缘补特伽罗无我止观双运就从声闻资粮道上品转移到声闻加行道。

  接着要谈的内容,其实在前面已经说明过了,也就是声闻的行者、独觉的行者、大乘的行者他们的所断可以分成三种,各自不同,所修也各自不同,所证也不同。

  声闻行者主要的所修是补特伽罗无我,以及了解补特伽罗无我的见。主要的所断是补特伽罗我执,以及由补特伽罗我执所衍生出来的贪瞋等烦恼。声闻行者主要的所证是断除补特伽罗我执之后所证得的解脱轮回。

  独觉行者主要的所修是二空,以及了解所取能取异质空的见。主要的所断是「执『色(所取)及取色之量(能取)异质』的分别识」。独觉行者主要的所证是断除所取能取异质之后所证得的解脱轮回(独觉的阿罗汉)。

  大乘行者主要所修是空性,空性也可以说是细品的法无我及了解空性或细品法无我的见这是主要的所修。主要的所断是实有执,实有执在瑜伽行中观自续派是属于所知障,所以是断实有执或所知障。所证就是断实有执(所知障)之后证得佛的一切相智(一切种智)。

  因为声闻行者、独觉行者、大乘行者的所修不同,所以这三类行者在根本定里所缘的境也不同。以声闻行者来讲在根本定当中所缘的是补特伽罗无我;独觉行者在根本定当中所缘的是二空(能取所取异质空);大乘行者在根本定当中所缘的境就是细品的法无我(空性)。

  以声闻行者来讲,在根本定当中所缘的补特伽罗无我,一般这又分为三种情况:无间道的根本定、解脱道的根本定、既非无间道的根本定亦非解脱道的根本定;独觉行者的根本定也分为:无间道的根本定、解脱道的根本定、既非无间道亦非解脱道的根本定;大乘行者也分为:无间道的根本定、解脱道的根本定、既非无…

《地道建立 6》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