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建立 06】
講授:卻佩格西翻譯:廖本聖老師2010-03-21
2-1-2.分類
今天繼續看第十頁(第四行),(3)見地,之前已經講完總說地道建立的部份,現在看2.別說各乘的地道建立(p9)分二:2-1. 解說小乘的地道建立,2-2. 解說大乘的地道建立(p28)。解說小乘的地道建立,分二:2-1-1.定義及2-1-2分類,定義的部分已經說明過了,現在看2-1-2.分類,前二個已經講過了。
現在看(3)見地,一般我們講小乘地道比較重要的分法是:聲聞的地道分爲五道(從聲聞的資糧道到無學道),獨覺的地道主要是獨覺五道(從獨覺的資糧道到無學道),所以小乘八地並不是重要的分法,重要的分法是五道的分法。
再說明「第八地」的算法,這可能要先知道四果向與四果住(四雙八輩指八類的補特伽羅),從「阿羅漢果住」算第一,「阿羅漢果向」算第二,一直推到「初果住」是第七,「初果向」是第八地亦即是「預流向之智」。以「第八地」的算法來看,「見地」算是「第七地」是無間道與解脫道二者當中的解脫道。
(4)薄地,是「一來果住之智」。通常在「一來果住之智」的階段,多半已經證得修道,也有少數的行者還住于見道的狀態,但大部分都已經證得修道。這裏要注意,並沒有談到「一來果向之智」的情況,後面才會談到。
(5)離貪地,是「不來果住之智」(叁果住之智)。這裏也要注意,也沒有提到「不來果向之智」,後面才會提到。離貪地也跟薄地一樣,行者到此階段多半已經證得修道位,但還是有少數住于見道位。離貪地的行者已經把所有欲界的煩惱都斷除了。
(6)了解已作地,就像「聲聞阿羅漢之智」(四果住之智)。在這個階段就是無學道,同樣的也沒有談到「四果向之智」。
(7)聲聞地,就把第四薄地沒有談到的「一來果向之智」、第五離貪地沒有談到的「不來果向之智」及第六了解已作地的「阿羅漢果向之智」這叁者一起都放在聲聞地裏來談。
第四「薄地」與第五「離貪地」這二者,一是「一來果住之智」,一是「不來果住之智」,住于這二地的行者多半都已經證得修道位,但是有少數是住于見道位。差別是在于「薄地」的行者(一來果住之智)還會因爲業與煩惱而再次投生于欲界;但是處于「離貪地」的行者不會因爲業與煩惱再次投生于欲界,而是會投生到色界或無色界,這是這二地的差別。
他們類似的地方是多半證得修道位,但是有少部分住于見道位。他們的差別是住于「一來果住之智」會因爲業、煩惱再次投生欲界;住于「不來果住之智」則不會因爲業、煩惱而投生欲界,他們會投生于色界與無色界。
爲什麼「一來果住之智」(薄地)與「不來果住之智」(離貪地)會有這樣的差別呢?原因是住于「不來果住之智」(離貪地)已經把欲界的九品煩惱都已經斷除了,所以他不會因爲欲界的煩惱再次投生欲界。「一來果住之智」(薄地)的行者只斷除欲界九品煩惱的前六品,還有七、八、九品(沒有斷)。
(8)獨覺地,是把所有獨覺的智全部合在此地來談。上述(小乘八地)內容是《明義釋》及《金鬘疏》的密意;然而在某些論典當中,將「見白地」配合「資糧道」、「種姓地」配合「加行道」來解釋,而不另外提及「聲聞地」。如果依照《明義釋》及《金鬘疏》來講有第七聲聞地,而且聲聞地是把一來果向、不來果向、阿羅漢果向叁者合並一起命名爲聲聞地。但是有些其他的論典就不做這樣的命名,就把這個拿掉,沒有聲聞地這部分,另外安立一個見白地,然後放在第一個位置。
若再歸納的話,這八地可以攝于聲聞地與獨覺地兩者當中,亦即前七個爲聲聞地,而最後一個是獨覺地。
2-1-2-1. 聲聞地
聲聞地中又分二:(定義與分類)
2-1-2-1-1. 定義
「作爲自果之衆多功德的所依基礎之聲聞現觀」,就是「聲聞地」的定義。這個定義內容有二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作爲自果之衆多功德的所依基礎」,第二個重點是「聲聞現觀」,只要符合這二個重點都可以做爲聲聞地定義的內容。譬如以聲聞地資糧道爲例,它的果或衆多功德(這二者是同位語)就是指它後面聲聞的加行道、聲聞的見道、聲聞的修道、聲聞的無學道這些都是它的果,也就是衆多功德。資糧道在這裏扮演的腳色就是這些果或衆多功德的所依基礎,這是定義內容的第一個重點。然後聲聞資糧道本身又是一個現觀,它符合這二個條件,所以也是聲聞地。其它的也是依此類推。
「聲聞地」、「聲聞的現觀」及「聲聞智」,這些是同義詞。這個情況跟前面一樣,「區分爲地、道二者之地」與「現觀」與「智」是同義詞,這裏同義詞的情況也是跟前面類似。到此已經講完聲聞地的定義與同義詞,接著講聲聞地的分類:
2-1-2-1-2. 分類
聲聞地若予區分,有二:聲聞異生地與聲聞的聖者地(p12.1),聲聞異生地與聲聞的聖者地這二者的差別(界限)在哪裏呢?在于有沒有證得聲聞見道。如果沒有證得聲聞見道者就是屬于聲聞的異生地,已經證得聲聞見道就被歸于聲聞的聖者地。這是在見道位的時候必須有辦法現觀無我,見道位之前是透過比量以義總(了解無我的義總)的方式來了解無我,如果是見道位則必須要現觀無我。當一位行者證得見道的時候,也就是他有辦法現觀無我的時候,這位行者(補特伽羅)就是所謂的僧寶。這樣講,在還沒有辦法現觀無我,沒有證得見道位之前,補特伽羅還不能被稱爲僧寶,要成爲聖者之後才被稱爲僧寶,同樣的,見道、修道、無學道這叁道就被稱爲法寶。
2-1-2-1-2-1. 聲聞異生地
聲聞異生地若予以區分,有二:(聲聞資糧道與聲聞加行道)。聲聞資糧道與聲聞加行道的行者還不是屬于聖者,他們是凡夫,他們心中的這些智還是屬于異生地(凡夫地)。
2-1-2-1-2-1-1. 解說聲聞資糧道
2-1-2-1-2-1-1-1. 定義
「聲聞的法現觀」,就是「聲聞資糧道」的定義。這個情況跟前面「資糧道總說」,爲資糧道下定義的內容就是法現觀,現在只是類推而已。所以只要在資糧道前面加「聲聞」或法現觀前面加「聲聞」就可以了。同樣的,將來在獨覺道的定義的時候也是一樣,即「獨覺道的法現觀」就是「獨覺資糧道」的定義,將來談到大乘的定義也是一樣類推,「大乘的法現觀」就是「大乘資糧道」的定義,也就是從一開始的「總說」去做一些修改就可以成爲各別術語的定義內容。
就像之前談過,法現觀的法就是指佛開示的經典,其實還可以加上「不顛倒的解釋佛經典密意的注釋」,這些都可以算在法裏面,在聲聞資糧道的階段主要是以聞思佛經及解釋佛經典密意的注釋爲主。
2-1-2-1-2-1-1-2. 分類
聲聞資糧道還可以再細分爲聲聞資糧道下、中、上叁品,獨覺資糧道、大乘資糧道也都可以分成叁品。下、中、上叁品有什麼差別呢?以聲聞資糧道下品的行者來講,已經生起無造作出離心,因爲要進入聲聞資糧道下品的門檻(最低界限)就是要生起無造作的出離心。聲聞道下品的行者大多已經了解補特伽羅無我,但是還是有少部分沒有了解補特伽羅無我;到了資糧道中品的行者一定要了解補特伽羅無我,不然他進不了中品,所以到了中品的資糧道行者都已經了解補特伽羅無我;到上品的條件就不只已經了解補特伽羅無我,而且已經證得緣補特伽羅無我的止,也就是資糧道上品的行者已經證得緣補特伽羅無我的止,一旦此行者得到緣補特伽羅無我止觀雙運就從聲聞資糧道上品轉移到聲聞加行道。
接著要談的內容,其實在前面已經說明過了,也就是聲聞的行者、獨覺的行者、大乘的行者他們的所斷可以分成叁種,各自不同,所修也各自不同,所證也不同。
聲聞行者主要的所修是補特伽羅無我,以及了解補特伽羅無我的見。主要的所斷是補特伽羅我執,以及由補特伽羅我執所衍生出來的貪瞋等煩惱。聲聞行者主要的所證是斷除補特伽羅我執之後所證得的解脫輪回。
獨覺行者主要的所修是二空,以及了解所取能取異質空的見。主要的所斷是「執『色(所取)及取色之量(能取)異質』的分別識」。獨覺行者主要的所證是斷除所取能取異質之後所證得的解脫輪回(獨覺的阿羅漢)。
大乘行者主要所修是空性,空性也可以說是細品的法無我及了解空性或細品法無我的見這是主要的所修。主要的所斷是實有執,實有執在瑜伽行中觀自續派是屬于所知障,所以是斷實有執或所知障。所證就是斷實有執(所知障)之後證得佛的一切相智(一切種智)。
因爲聲聞行者、獨覺行者、大乘行者的所修不同,所以這叁類行者在根本定裏所緣的境也不同。以聲聞行者來講在根本定當中所緣的是補特伽羅無我;獨覺行者在根本定當中所緣的是二空(能取所取異質空);大乘行者在根本定當中所緣的境就是細品的法無我(空性)。
以聲聞行者來講,在根本定當中所緣的補特伽羅無我,一般這又分爲叁種情況:無間道的根本定、解脫道的根本定、既非無間道的根本定亦非解脫道的根本定;獨覺行者的根本定也分爲:無間道的根本定、解脫道的根本定、既非無間道亦非解脫道的根本定;大乘行者也分爲:無間道的根本定、解脫道的根本定、既非無…
《地道建立 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