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讓有緣士夫朝向解脫與一切相智地的地道建立:攝要

  《讓有緣士夫朝向解脫與一切相智地的地道建立:攝要》

  作者:色拉寺伽僧院羅桑群佩格西

  書首禮贊:非常恭敬地禮敬並歸依具備無緣大悲的至尊上師足蓮。

  祈請于一切時間與階段當中攝受自己!

  勝導師佛子慈氏妙音,禮彼無二無別諸上師,

  立誓造論:有緣朝向解脫勝正道,地道次第心要攝而書。

  此處,在解說「以十種完全修治」(yongs su sbyong ba rnam bcu yis)等階段 的地道建立中,首先因爲必須先行暸解心,因此應該先說明心的情況,以及地道最初在心續中産生的方式。其中,在這個世間有承認心與不承認心的兩種情況。有些外道 甚至還認爲外在的草、木等等當中有心;總之,心裏想:「如果做這個和那個的話,應該會很好。」心裏想:「如果做這個和那個的話,應該不好。」回憶起:「過去曾經做過這個和那個。」想著:「將來要做這個和那個。」以及想著:「我做了利益自己的事。我做了傷害自己的事。」因爲一切有情都有上述這些想法,因此將這樣的想法稱之爲「心」(smes )或「認知」(shes pa)。因爲外在的草、木等等沒有這些想法,因此成立草、木等等當中無心。像這樣的(Tib, p. 1-1)心,有時候想以利他之心行布施,並從事修習悲心等等善行;有時則想以傷害之心殺生,以及犯下不與取等等惡行;而有時候則想吃東西,以及從事想唱歌等等無記的行爲。此外,還有貪愛自方並對他方起瞋等等。透過經驗我們可以成立心造做各種行爲;而那個時候,身、語二者也成爲心的奴隸,亦即心從事任何活動時,身、語多半也會進入該活動,因此身、語二者所從事的行爲究竟是善、惡或無記,有賴于心從事的活動是善、惡或無記。因此,此世的身、語的好壞等,會跟隨此世心這個動機的好壞而行;此外,此世身、心的苦樂等等,是由于過去世中心的各式各樣的善惡之力,累積各式各樣的善惡業而成熟的結果,因此,身語的善惡行爲、身心的苦樂等等、以及和這些有關的一切所受用的對象與能受用者,均是心造做出來的,如《十地經》(Sa bcu pa”i mdo)說:「此叁界唯是一心。」就是在排除心以外的叁界造物者之後,說明只有心才是叁界的造物者;而《入中論》(”Jug pa)也說:「心性建立極爲多樣化,有情世間以及器世間,經說無余衆生由業生,心若斷除業亦將不存。」意思是說明心性産生了這些各式各樣的有情世間與器世間;(Tib, p. 1-2)而其原因如下:有情世間是由有情各自不共的業力所生,而各式各樣的器世間則多半是共業所成;而那些業也唯有透過具有心者才能累積,而在斷除心或無心的情況下,則無法累積業。因此,一切的情、器世間均有賴于心。此外,《入中論》又說:「依據彼彼各自之論典,諸外道說補特伽羅等,勝者未見彼爲造物者,故說世間造物者唯心。」意思是說:「在非佛教或諸外道各自的論典當中,主張常的補特伽羅與自在天等等爲世間的造物者,而勝者(佛)未見彼等爲造物者或觀見彼等非造物者之後,說唯心是世間的造物者。」前論又說:「由知遮止常我爲造者,是故暸知造物者唯心。」與前說同一旨意。因此,一切輪回與涅槃的究竟基礎或根本,就是心。透過心續的調伏,可以讓我們暫時獲得增上生的果位,以及究竟進入決定勝的境地;而心續若沒有調伏,則會受到煩惱的宰製而于總的輪回與別的叁惡趣當中受生。因此,本師能仁王說八萬四千法蘊,以及隨行其後的智者所造的所有解釋佛經密意的論典皆是調伏住于心續當中的煩惱的方法。就像世親阿阇黎(slob dpon dByig gnyen)在其《解說如理論》(rNam bshad rigs pa)或《釋軌論》中所說的:「改造無余煩惱諸怨敵,(Tib, p. 1-3)惡趣叁有之中作依處,由具改造依處此論典,此二于余學說體系無。」而《小釋》(”Grel chung)或《明義釋》說:「爲對治諸行勝者轉動:一切行相無余諸*輪。」,以及《俱舍論》說:「爲了諸行之對治,佛說隨順諸法蘊。」其中的「行」必須理解爲住于心續當中的煩惱。若是如此,首先必須調伏心續,才是真正的重點所在。本師世尊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說明了:「諸惡莫作」與「衆善奉行」有賴于自心的調伏,而能調伏那樣的心的,就是佛陀的教法。本師世尊又說:「心若調伏引安樂,我若調伏得善趣。」這說明了:要引生暫時與究竟的安樂,有賴于內心的調伏。宗喀巴大士也說:「黑白諸業有賴善惡思,思想若善地與道亦善,思想下劣地與道亦劣,一切結果有賴諸思想。」說明了:要産生好的地與道的證悟,以及依彼證得解脫與一切相智之果位的情況等,均有賴于好的想法。若是如此,那麼調伏自心的方法、依于調心之後證悟地道的情況、以及地道證悟究竟之後于心續中産生解脫及一切相智果位(Tib, p. 1-4)的情況是如何?答:透過實踐叁士道之次第,來調伏內心及産生地道之證悟等等,是最好的方法。其方法如下:無論知不知道結合「安樂」及「痛苦」這個術語,事實上,完全不要痛苦,而只要圓滿的安樂,這種想法對自他一切而言均是共通的;若是如此,則必須努力于從各方面斷除痛苦、而且從各方面成辦安樂的一個無錯謬的方法。而且,必須從斷除苦因與成辦樂因的方式來精進于離苦得樂,因爲痛苦的體性無法如拔刺般斷除,而且安樂的體性不能如獲得財物般得到。因此,必須清楚了解苦樂的因是什麼?因爲如果不了解苦樂之因爲何,則對于這兩者的因無法做取舍。其次,痛苦的因,就是十不善等等的惡不善行,而安樂的因則是斷除十不善之戒律等等善行,因此要樂不要苦的人們必須從各方面對于這兩者好好地作一個無誤的取舍。此外,首先應該思惟如下:亦即必須善加思惟總的輪回苦,以及個別的冷熱等等地獄之苦、饑渴等等餓鬼之苦及愚癡等等畜生之苦;此外,若不從許多方面努力于斷除惡不善法,則《經》中說:「嚴重、中等與輕微的不善法,依次會讓有情生于地獄、餓鬼及畜生趣中。」因此,應該思惟:「假設自己也由于惡不善法的力量而生于那些惡趣(Tib, p. 1-5),則上述那些苦將在自己身上成熟,而如果那些苦在自己身上成熟的話,自己將完全無法忍受。」等等情況;而由于怖畏那些苦,爲了從那些苦當中得到救度,必須對于叁寶産生勝解信,並以此信作爲動機而歸依叁寶,例如身患重疾的病人,爲了免于疾病之苦,而必須依止良醫一般。因此,思惟了總的輪回苦與別的叁惡趣苦之後,爲了從這些苦當中得到救度,要至心地歸依:而爲了讓那些苦不要産生,要從多方面去斷除惡不善法;爲了得到增上生的人天果位,要從多方面好好修習斷除十不善之戒律等善行。在這個時候,這位補特伽羅已跻身「內道佛教徒」(nang pa sangs rgyas pa)的行列,而這樣的修行次第,就是下士道的修行情況。因此,下士的「所證」(thob bya),就是增上生(mngon mtho)的人天果位;而「所斷」(spang bya),就是十不善業及其果報;而「所修」(nyams su blang bya),則是斷除十不善之戒律等等那些善行。因此,在下士道的階段,對于「暇滿、義大、難得;死無常;惡趣苦;歸依;業果」等,必須仔細思惟;並藉此如理地修學斷除十不善之戒律等。上述是「特殊下士」(skyes bu chung ngu khyad par can)的情況。而所謂的「一般下士」(skyea bu chung ngu phal pa)則是指「僅希求現世事物的補特伽羅」。

  然後,這位補特伽羅一再地思惟「生、老、病、死的人趣之苦」、「死兆現行之苦等的天趣之苦」(Tib, p. 1-6)及「由于忌妒而擾亂心續等等的非天之苦」,以及受到「八苦」、「六苦」與「叁苦」逼迫的情況等,亦即透過「即使從叁惡趣的痛苦當中脫離而得到人天的果位,卻沒有從輪回當中解脫的話,是無法超越痛苦的本質的。」這樣的思惟,體認到一切輪回當中全無心要可言之後,便已産生想要解脫一切輪回苦的想法了;然後進一步辨認出輪回苦所由生之我執無明,而必須努力于斷除我執無明,所以如果我執無明未斷,輪回之苦是無法像拔刺一般斷除的。因此,在心中産生:「自己應該從一切的輪回之苦中脫離出來而證得解脫」這種強烈希求解脫的想法後,精進于斷除輪回的根本我執無明,而作爲斷除彼等的方法的,就是必須進入于緣四谛這個對境的叁學之道的修行。而這個時候,這位補特伽羅就是「中士」(skyes bu “bring),而這樣的修行次第就是「中士道的修行」(skyes bu “bring gi lam gyi nyams len)。因此,在中士道的階段,仔細地思惟了「由苦、集二者而于輪回中流轉的情況」與「由十二緣起支而于輪回中流轉的情況」等等後,內心對于八苦、六苦、四苦及叁苦等等的一切輪回過患感到厭倦,爲了遠離這些過患,以緣四谛的叁學之道等等作爲主要的修行。這樣的補特伽羅以斷除輪回的根本──補特伽羅我執(gang zag bdag “dzin)──爲主,而且以「斷除我執的解脫」作爲主要的所證;而作爲其方法的,(Tib, p. 1-7)就是以「了解無我 的般若」及其「對境」(無我)作爲主要的所修;然後,透過對于聲聞道的極大勝解(mos pa),而一旦在自己心續中産生了無造作的希求解脫的想法時,則已進入「聲聞道」(nyan thos kyi lam)了。其中,「希求解脫的想法」(thar pa don gnyer gyi…

《讓有緣士夫朝向解脫與一切相智地的地道建立:攝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