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讓有緣士夫朝向解脫與一切相智地的地道建立:攝要▪P4

  ..續本文上一頁它的意思是不是指沒有緣四谛與業果等等的猶豫?」這點還值得觀察。徧計〔煩惱障〕因爲要靠見道才能斷除,因此名爲「見所斷」(mthong spang);而俱生〔煩惱障〕因爲要靠修道才能斷除,因此名爲「修所斷」(sgom spang)。因此,「屬于必須透過見道無間道正對治之後而斷除的這類障礙」,就是「見所斷」的定義。若予區分,有二:「見所斷煩惱障」與「見所斷所知障」。「作爲自己的正對治--見道無間道--之所滅的煩惱障。」,就是「見所斷煩惱障」的定義。若對于「見所斷煩惱障」詳細區分的話,有112個,因爲有:(1)欲地(即欲界)所攝的40個見所斷煩惱障、(2)色地(即色界)所攝的36個見所斷煩惱障、(3)無色地(即無色界)所攝的36個見所斷煩惱障。其中(1)成立如下:因爲有(1-1)「欲地所攝的10個見苦谛所斷煩惱障」、(1-2)「欲地所攝的10個見集谛所斷煩惱障」、(1-3)「欲地所攝的10個見滅谛所斷煩惱障」及(1-4)「欲地所攝的10個見道谛所斷煩惱障」,亦即共有40個。其中,(1)欲地所攝(Tib, p. 1-19)的見所斷煩惱障有40個,因爲有對于屬于欲地所攝的見苦谛所斷之悅意境産生貪著的「貪欲」(”dod chags)、對于不悅意境感到氣憤的「瞋恚」(khong khro)、以驕矜之心待人的「我慢」(nga rgyal)、對于業果與四谛等等感到愚昧的「無明」(ma rig pa)、對于業果與四谛等等感到懷疑的「猶豫」(the tshom)等「五非見」(lta min lnga),以及緣于自相續之我與我所的任何一個之後執我爲自己能獨立之實質有的「壞聚見」(”jig lta)、將壞聚見所緣的任何對象執爲常或斷等等的「邊執見」(mthar lta)、認爲沒有業果、四谛、叁歸依處等等的「邪見」(log lta)、將壞聚見及邊執見等等諸惡見執爲最殊勝的「見取見」(lta ba mchog “dzin)、執著從依止五火、洗浴、殺害牲畜供養造物者、以及狗、豬等等的裝扮當中可證得增上生與解脫的「戒禁取戒」(tshul khrims dang brtul zhugs mchog “dzin)等「五見」(lta ba lnga)。同樣的,有10個欲地所攝的屬于見集谛所斷的五非見與五見。有10個欲地所攝的屬于見滅谛所斷的五非見與五見。有10個欲地所攝的屬于見道谛所斷的五非見與五見。關于上述的內容,在《現觀莊嚴論光明釋》(rGyan snang)當中也說過:「其中,欲界當中的貪欲、瞋恚、我慢、無明、猶豫、壞聚見、邪見、邊執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10個﹞,又因爲四谛的區分而變成40個﹝欲地所攝的見所斷煩惱障﹞。」(Tib, p. 1-20)

  (2)色地(即色界)所攝的見所斷煩惱障有36個,因爲有9個屬于色地所攝的見苦谛所斷,亦即「貪欲」、「我慢」、「無明」、「帶有煩惱的猶豫」(the tshom nyon mongs can)等「四非見」(lta min bzhi),以及「壞聚見」、「邊執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戒」等「五見」。同樣的,有9個屬于色地所攝的見集谛所斷,亦即「貪欲」、「我慢」、「無明」、「帶有煩惱的猶豫」等「四非見」,以及「壞聚見」、「邊執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戒」等「五見」。同樣的,有9個屬于色地所攝的見滅谛所斷,亦即「貪欲」、「我慢」、「無明」、「帶有煩惱的猶豫」等「四非見」,以及「壞聚見」、「邊執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戒」等「五見」。同樣的,有9個屬于色地所攝的見道谛所斷,亦即「貪欲」、「我慢」、「無明」、「帶有煩惱的猶豫」等「四非見」,以及「壞聚見」、「邊執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戒」等「五見」,因此總和有36個﹝色地所攝的見所斷煩惱障﹞。

  (3)無色地(即無色界)所攝的見所斷煩惱障有36個,因爲有9個屬于無色地所攝的見苦谛所斷,亦即「貪欲」、「我慢」、「無明」、「帶有煩惱的猶豫」等「四非見」,以及「壞聚見」、「邊執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戒」等「五見」。同樣的,(Tib, p. 1-21)有9個屬于無色地所攝的見集谛所斷,亦即「貪欲」、「我慢」、「無明」、「帶有煩惱的猶豫」等「四非見」,以及「壞聚見」、「邊執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戒」等「五見」。同樣的,有9個屬于無色地所攝的見滅谛所斷,亦即「貪欲」、「我慢」、「無明」、「帶有煩惱的猶豫」等「四非見」,以及「壞聚見」、「邊執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戒」等「五見」。同樣的,有9個屬于無色地所攝的見道谛所斷,亦即「貪欲」、「我慢」、「無明」、「帶有煩惱的猶豫」等「四非見」,以及「壞聚見」、「邊執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戒」等「五見」,因此總和將變成36個﹝無色地所攝的見所斷煩惱障﹞。因此,色與無色的見所斷煩惱障合起來有72個。因爲《現觀莊嚴論光明釋》當中說過:「同樣的,在色與無色界當中,那些四谛的見所斷煩惱扣掉8個瞋恚之後爲72個。﹝連同欲界所攝的40個見所斷煩惱,﹞總和起來是112個見所斷煩惱。」

  問:那麼,沒有屬于色與無色之見所斷煩惱障之瞋恚的理由何在?答:因爲所謂的「瞋恚」,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是惡不善法,然而並沒有色與無色地所攝的惡不善法,因爲《阿毗達磨俱舍論》(mNGon pa mdzod)說:「彼中悔眠諸不善,第一靜慮以上無。」說明了沒有初靜慮(初禅)以上之地所攝的不善法;此外,《阿毗達磨(Tib, p. 1-22)俱舍論》說:「所有上界爲無記。」說明了上界之地(色界與無色界)所攝的一切煩惱均是無記。因此,沒有上界之地所攝的惡不善法,而且若是上界之地所攝的煩惱,必須是無記。

  2-1-2-1-2-2-1-2. 正式說明見道

  關于正式說明見道中,因爲前述那112個見所斷煩惱障必須有賴于見道才能斷除,因此現在正式進入見道的說明。

  「聲聞的谛現觀」,就是「聲聞見道」的定義。或者說「在已成爲自因之聲聞加行道之後産生,而且住于能夠産生已成爲自果之聲聞修道的種類的聲聞谛現觀」,就是「聲聞見道」的定義。其中,必須說明「住于種類」(rigs gnas)的目的是爲了包含尚未證得聲聞修道卻決定轉入余乘的聲聞見道。這樣的見道,雖然無法讓已成爲自果的聲聞修道産生,但卻是住于該〔該聲聞見道之〕種類者。尚未現證聲聞修道及聲聞阿羅漢果而決定轉入余乘的聲聞見道者是有的,亦即在喇嘛傑尊巴(Bla ma rJe btsun pa)的《二十僧伽總義》(dGe “dun nyi shu”i spyi don)當中清楚說明了:「在尚未證得聲聞修道的情況下而決定轉趨大乘道之依次斷除所斷的初果者是有的。」而在聖無著的《阿毗達磨集論》(mNGon pa kun btus)中則清楚說過:「在尚未現證聲聞阿羅漢果的情況下而進入獨覺道之頓斷所斷的初果是有的。」「聲聞的見道」、「聲聞的谛(Tib, p. 1-23)現觀」及「聲聞見道者心續之智」等等是同義詞。此外,所謂「見道」,因爲是首次現前地看見四谛之道,所以稱爲「見道」,而因爲是現前、新的了解四谛的現觀,所以稱爲「谛現觀」。

  聲聞見道若予區分,有叁:(1)聲聞見道根本定智(nyan thos kyi mthong lam mnyam bzhag ye shes)、(2)聲聞見道後得智(nyan thos kyi mthong lam rjes thob ye shes)及(3)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聲聞見道(de gnyis gang rung ma yin pa”i nyan thos kyi mthong lam)。

  「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于已成爲自境的〔細品補特伽羅〕無我之聲聞谛現觀」,就是「聲聞見道根本定智」的定義。若予以區分,有(1-1)聲聞見道無間道(nyan thos kyi mthong lam bar chad med lam)、(1-2)聲聞見道解脫道(nyan thos kyi mthong lam rnam grol lam)及(1-3)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聲聞見道根本定智(de gnyis gang rung ma yin pa”i nyan thos kyi mthong lam)。

  「既是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于〔細品〕補特伽羅無我之智,也是作爲自己份內之見所斷煩惱障之正對治的智」,就是(1-1)「聲聞見道無間道」的定義。若予以區分,有八忍:(1-1-1)「苦法忍」(sdug bsngal chos bzod)、(1-1-2)「集法忍」(kun “byung chos bzod)、(1-1-3)「滅法忍」(”gog pa chos bzod)、(1-1-4)「道法忍」(lam chos bzod)等四個法忍,以及(1-1-5)「苦類忍」(sdug bsngal rjes bzod)、(1-1-6)「集類忍」(kun “byung rjes bzod)、(1-1-7)「滅類忍」(”gog pa rjes bzod)、(1-1-8)「道類忍」(lam rjes bzod)等四個類忍。其中,因爲「四個法忍」就是「〔四個法忍〕自己份內之欲界見所斷煩惱障的正對治者」,而「四個…

《讓有緣士夫朝向解脫與一切相智地的地道建立:攝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