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它的意思是不是指没有缘四谛与业果等等的犹豫?」这点还值得观察。徧计〔烦恼障〕因为要靠见道才能断除,因此名为「见所断」(mthong spang);而俱生〔烦恼障〕因为要靠修道才能断除,因此名为「修所断」(sgom spang)。因此,「属于必须透过见道无间道正对治之后而断除的这类障碍」,就是「见所断」的定义。若予区分,有二:「见所断烦恼障」与「见所断所知障」。「作为自己的正对治--见道无间道--之所灭的烦恼障。」,就是「见所断烦恼障」的定义。若对于「见所断烦恼障」详细区分的话,有112个,因为有:(1)欲地(即欲界)所摄的40个见所断烦恼障、(2)色地(即色界)所摄的36个见所断烦恼障、(3)无色地(即无色界)所摄的36个见所断烦恼障。其中(1)成立如下:因为有(1-1)「欲地所摄的10个见苦谛所断烦恼障」、(1-2)「欲地所摄的10个见集谛所断烦恼障」、(1-3)「欲地所摄的10个见灭谛所断烦恼障」及(1-4)「欲地所摄的10个见道谛所断烦恼障」,亦即共有40个。其中,(1)欲地所摄(Tib, p. 1-19)的见所断烦恼障有40个,因为有对于属于欲地所摄的见苦谛所断之悦意境产生贪着的「贪欲」(”dod chags)、对于不悦意境感到气愤的「瞋恚」(khong khro)、以骄矜之心待人的「我慢」(nga rgyal)、对于业果与四谛等等感到愚昧的「无明」(ma rig pa)、对于业果与四谛等等感到怀疑的「犹豫」(the tshom)等「五非见」(lta min lnga),以及缘于自相续之我与我所的任何一个之后执我为自己能独立之实质有的「坏聚见」(”jig lta)、将坏聚见所缘的任何对象执为常或断等等的「边执见」(mthar lta)、认为没有业果、四谛、三归依处等等的「邪见」(log lta)、将坏聚见及边执见等等诸恶见执为最殊胜的「见取见」(lta ba mchog “dzin)、执着从依止五火、洗浴、杀害牲畜供养造物者、以及狗、猪等等的装扮当中可证得增上生与解脱的「戒禁取戒」(tshul khrims dang brtul zhugs mchog “dzin)等「五见」(lta ba lnga)。同样的,有10个欲地所摄的属于见集谛所断的五非见与五见。有10个欲地所摄的属于见灭谛所断的五非见与五见。有10个欲地所摄的属于见道谛所断的五非见与五见。关于上述的内容,在《现观庄严论光明释》(rGyan snang)当中也说过:「其中,欲界当中的贪欲、瞋恚、我慢、无明、犹豫、坏聚见、邪见、边执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10个﹞,又因为四谛的区分而变成40个﹝欲地所摄的见所断烦恼障﹞。」(Tib, p. 1-20)
(2)色地(即色界)所摄的见所断烦恼障有36个,因为有9个属于色地所摄的见苦谛所断,亦即「贪欲」、「我慢」、「无明」、「带有烦恼的犹豫」(the tshom nyon mongs can)等「四非见」(lta min bzhi),以及「坏聚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戒」等「五见」。同样的,有9个属于色地所摄的见集谛所断,亦即「贪欲」、「我慢」、「无明」、「带有烦恼的犹豫」等「四非见」,以及「坏聚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戒」等「五见」。同样的,有9个属于色地所摄的见灭谛所断,亦即「贪欲」、「我慢」、「无明」、「带有烦恼的犹豫」等「四非见」,以及「坏聚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戒」等「五见」。同样的,有9个属于色地所摄的见道谛所断,亦即「贪欲」、「我慢」、「无明」、「带有烦恼的犹豫」等「四非见」,以及「坏聚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戒」等「五见」,因此总和有36个﹝色地所摄的见所断烦恼障﹞。
(3)无色地(即无色界)所摄的见所断烦恼障有36个,因为有9个属于无色地所摄的见苦谛所断,亦即「贪欲」、「我慢」、「无明」、「带有烦恼的犹豫」等「四非见」,以及「坏聚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戒」等「五见」。同样的,(Tib, p. 1-21)有9个属于无色地所摄的见集谛所断,亦即「贪欲」、「我慢」、「无明」、「带有烦恼的犹豫」等「四非见」,以及「坏聚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戒」等「五见」。同样的,有9个属于无色地所摄的见灭谛所断,亦即「贪欲」、「我慢」、「无明」、「带有烦恼的犹豫」等「四非见」,以及「坏聚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戒」等「五见」。同样的,有9个属于无色地所摄的见道谛所断,亦即「贪欲」、「我慢」、「无明」、「带有烦恼的犹豫」等「四非见」,以及「坏聚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戒」等「五见」,因此总和将变成36个﹝无色地所摄的见所断烦恼障﹞。因此,色与无色的见所断烦恼障合起来有72个。因为《现观庄严论光明释》当中说过:「同样的,在色与无色界当中,那些四谛的见所断烦恼扣掉8个瞋恚之后为72个。﹝连同欲界所摄的40个见所断烦恼,﹞总和起来是112个见所断烦恼。」
问:那么,没有属于色与无色之见所断烦恼障之瞋恚的理由何在?答:因为所谓的「瞋恚」,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恶不善法,然而并没有色与无色地所摄的恶不善法,因为《阿毗达磨俱舍论》(mNGon pa mdzod)说:「彼中悔眠诸不善,第一静虑以上无。」说明了没有初静虑(初禅)以上之地所摄的不善法;此外,《阿毗达磨(Tib, p. 1-22)俱舍论》说:「所有上界为无记。」说明了上界之地(色界与无色界)所摄的一切烦恼均是无记。因此,没有上界之地所摄的恶不善法,而且若是上界之地所摄的烦恼,必须是无记。
2-1-2-1-2-2-1-2. 正式说明见道
关于正式说明见道中,因为前述那112个见所断烦恼障必须有赖于见道才能断除,因此现在正式进入见道的说明。
「声闻的谛现观」,就是「声闻见道」的定义。或者说「在已成为自因之声闻加行道之后产生,而且住于能够产生已成为自果之声闻修道的种类的声闻谛现观」,就是「声闻见道」的定义。其中,必须说明「住于种类」(rigs gnas)的目的是为了包含尚未证得声闻修道却决定转入余乘的声闻见道。这样的见道,虽然无法让已成为自果的声闻修道产生,但却是住于该〔该声闻见道之〕种类者。尚未现证声闻修道及声闻阿罗汉果而决定转入余乘的声闻见道者是有的,亦即在喇嘛杰尊巴(Bla ma rJe btsun pa)的《二十僧伽总义》(dGe “dun nyi shu”i spyi don)当中清楚说明了:「在尚未证得声闻修道的情况下而决定转趋大乘道之依次断除所断的初果者是有的。」而在圣无着的《阿毗达磨集论》(mNGon pa kun btus)中则清楚说过:「在尚未现证声闻阿罗汉果的情况下而进入独觉道之顿断所断的初果是有的。」「声闻的见道」、「声闻的谛(Tib, p. 1-23)现观」及「声闻见道者心续之智」等等是同义词。此外,所谓「见道」,因为是首次现前地看见四谛之道,所以称为「见道」,而因为是现前、新的了解四谛的现观,所以称为「谛现观」。
声闻见道若予区分,有三:(1)声闻见道根本定智(nyan thos kyi mthong lam mnyam bzhag ye shes)、(2)声闻见道后得智(nyan thos kyi mthong lam rjes thob ye shes)及(3)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声闻见道(de gnyis gang rung ma yin pa”i nyan thos kyi mthong lam)。
「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于已成为自境的〔细品补特伽罗〕无我之声闻谛现观」,就是「声闻见道根本定智」的定义。若予以区分,有(1-1)声闻见道无间道(nyan thos kyi mthong lam bar chad med lam)、(1-2)声闻见道解脱道(nyan thos kyi mthong lam rnam grol lam)及(1-3)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声闻见道根本定智(de gnyis gang rung ma yin pa”i nyan thos kyi mthong lam)。
「既是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于〔细品〕补特伽罗无我之智,也是作为自己份内之见所断烦恼障之正对治的智」,就是(1-1)「声闻见道无间道」的定义。若予以区分,有八忍:(1-1-1)「苦法忍」(sdug bsngal chos bzod)、(1-1-2)「集法忍」(kun “byung chos bzod)、(1-1-3)「灭法忍」(”gog pa chos bzod)、(1-1-4)「道法忍」(lam chos bzod)等四个法忍,以及(1-1-5)「苦类忍」(sdug bsngal rjes bzod)、(1-1-6)「集类忍」(kun “byung rjes bzod)、(1-1-7)「灭类忍」(”gog pa rjes bzod)、(1-1-8)「道类忍」(lam rjes bzod)等四个类忍。其中,因为「四个法忍」就是「〔四个法忍〕自己份内之欲界见所断烦恼障的正对治者」,而「四个…
《让有缘士夫朝向解脱与一切相智地的地道建立:摄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