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讓有緣士夫朝向解脫與一切相智地的地道建立:攝要▪P8

  ..續本文上一頁p. 1-44)獨覺修道無間道份內的障礙當中解脫出來者」,就是(1-2)「獨覺修道解脫道」的定義。

  2-1-2-2-2-2-2-3-1-2-2-2. 獨覺修道解脫道的分類

  若予以區分,有下、中、上等九品。

  2-1-2-2-2-2-2-3-1-2-3. 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獨覺修道根本定智

  有叁種既不是獨覺修道無間道也不是獨覺修道解脫道的獨覺修道根本定智等等,和聲聞的情況類似。

  2-1-2-2-2-2-2-3-2. 獨覺修道後得智(和聲聞的情況類似)

  2-1-2-2-2-2-2-3-2-1. 獨覺修道後得智的定義(和聲聞的情況類似)

  2-1-2-2-2-2-2-3-2-2. 獨覺修道後得智的分類(和聲聞的情況類似)

  2-1-2-2-2-2-2-3-3. 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獨覺修道(和聲聞的情況類似)

  2-1-2-2-2-2-3. 解釋獨覺無學道

  2-1-2-2-2-2-3-1. 獨覺無學道的定義

  「獨覺道的進程已達究竟的獨覺之智」,就是「獨覺無學道」的定義。

  2-1-2-2-2-2-3-2. 獨覺無學道的分類

  獨覺無學道的分類等等和聲聞類似,而差別在于聲聞阿羅漢尚未斷除執色爲外境的分別,然而獨覺阿羅漢則已經斷除。(Tib, p. 1-45)

  2-2. 解說大乘的地道建立

  解說大乘的地道建立,分二:

  如上以共下士道與共中士道爲前行,並且在心續當中已經産生大悲心時,就是「大乘種姓已覺醒者」(theg pa chen po”i rigs sad pa),憑借這點發起殊勝菩提心的情況等等,前面已經說明過了。而現在應該正式說明大乘道。因此,「透過菩提心攝持的方式,爲已達佛地或正前往佛地這兩者的任何一個所攝之智」,就是「大乘道」(theg pa chen po”i lam)的定義。「能作爲自果之衆多大乘功德的基礎所依的進入大乘道之智」,就是「大乘地」(theg chen gyi sa)的定義。「大乘地」、「大乘道」、「大乘智」(theg chen gyi mkhyen pa)及「大乘現觀」(theg chen gyi mngon rtogs),這些是同義詞。

  若區分「大乘道」,有二:「大乘異生地」及「大乘聖者地」。若區分「大乘異生地」,有二:「大乘資糧道」及「大乘加行道」。

  2-2-1. 解說大乘異生地

  2-2-1-1. 解說大乘資糧道

  2-2-1-1-1. 大乘資糧道的定義

  「大乘的法現觀」,就是「大乘資糧道」的定義。此外,因爲是在大乘道中最初累積資糧之道,所以名爲「大乘資糧道」。此外,因爲是主要以聽聞、思惟佛法經典詞義之階段的現觀,因此也稱爲「法現觀」。「大乘資糧道」、「大乘法現觀」及「大乘資糧道者心續之智」,這些是同義詞。

  2-2-1-1-2. 大乘資糧道的分類

  若區分「大乘資糧道」,有叁:「大乘資糧道下品」、「大乘資糧道中品」及「大乘資糧道上品」,而前述每一個又可以分爲「現量」、「比量」、「再決知」叁個及分爲「聞所成(Tib, p. 2-1)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叁個。在資糧道的階段中,雖是以聽聞、思惟經典的詞義爲主,但是並非沒有修所成慧,因爲在《阿毗達磨集論》當中:「什麼是『資糧道』?答:(1)凡夫戒、(2)守護根門、(3)飲食知量、(4)于初夜及後夜中不睡眠而精進于瑜伽;再者,還有已成爲正因的其他善行、聽聞、思惟及修習所生的智慧也可以,亦即……。」說過資糧道中有聽聞、思惟及修習這叁者的緣故。在資糧道下品的階段當中,有「了解空性」與「不了解空性」這兩類,而在資糧道中品的階段,則必須了解空性,因爲當轉移至資糧道上品時,必須證得緣空性的止,而在證得緣空性的止之前,必須先了解空性。

  2-2-1-1-3. 從大乘資糧道轉移至加行道的方式

  轉移至上道的方式:從一開始就是決定大乘種姓之大乘資糧道上品的行者,什麼時候證得緣空性的觀,那他就從大乘資糧道上品轉移至大乘加行道。因此,像這樣住于資糧道上品的補特伽羅,他證得緣空性的觀、證得緣空性的止觀雙運、證得緣空性的修所成慧、以及證得大乘加行道暖位,這些均是同時的。此外,《經》當中有:「以證得緣空性之觀的聲聞、獨覺的證悟爲前行之大乘資糧道上品的行者,當 他證得摧毀『雜染所取分別現行』(kun nas nyon mongs gzung rtog mngon “gyur ba)的特殊能力時,則已經轉移至大乘加行道當中。」(Tib, p. 2-2)以及「在這樣的資糧道階段中,當已經累積了所應該累積的二資糧時,即已經轉移至大乘加行道中。」這兩種說法。

  2-2-1-2. 解說大乘加行道道

  2-2-1-2-1. 大乘加行道的定義

  「大乘的義現觀」,就是「大乘加行道」的定義。「大乘加行道」、「大乘抉擇分」、「大乘順抉擇分」、「大乘義現觀」及「大乘加行道者心續之智」,這些是同義詞。

  2-2-1-2-2. 大乘加行道的分類

  若區分「大乘加行道」,有四:「大乘加行道暖位」、「大乘加行道頂位」及「大乘加行道忍位」及「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而前述每一個又可以分爲「下品」、「中品」及「上品」叁個,所以共有12個。此外,也有分爲體性是大乘加行道的「現量」、「比量」及「再決知」叁者,以及分爲「聞所成慧」、「思所成慧」及「修所成慧」叁者。有體性是大乘加行道的現量,因爲在大乘加行道行者的心續當中有除了漏盡通之外的前五種神通。有體性是大乘加行道的比量,因爲有大乘加行道行者透過正因直接了解空性與無我等等的情況。〔大乘加行道行者〕他的心續中有再決知,因爲他的心續中有現量第二剎那及比量第二剎那。有體性是大乘加行道的聞所成及思所成慧,因爲有大乘加行道者聽聞經典的詞並思惟其義的情況。(Tib, p. 2-3)有已成爲該(大乘加行道)體性的修所成慧,因爲在大乘加行道行者的心續中有止的緣故。

  加行道暖位等等四者的語詞解釋:(1)「見道無分別智」就像是能燒毀自己份內之障礙的猶如火一般的道,而在暖位就像該火産生的前兆一般,是加行道中最初産生的道,因此稱爲「加行道暖位」(sbyor lam drod)。

  (2)在加行道暖位以下,不論什麼善根,都有因爲瞋恚等等緣故而中斷的情況,但是當證得加行道頂位時,則沒有因爲瞋恚等等力量而中斷各種善根的情況,因爲已達善根動搖之頂,所以稱爲「加行道頂位」(sbyor lam rtse mo)。

  (3)因爲是新證不畏懼甚深空性之安忍的加行道,所以稱爲「加行道忍位」(sbyor lam bzod pa)。

  (4)因爲是世間凡夫的諸善法當中最殊勝的,所以稱爲「加行道世第一法」(sbyor lam chos mchog)。

  2-2-1-2-3. 從大乘加行道轉移至見道的方式

  轉移至上道的方式:從一開始就是決定大乘種姓之心一境性、平等地安住于空性的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上品之智,當它現觀空性的時候,即是從大乘加行道轉移至大乘見道。此外,以現觀空性之聲聞、獨覺證悟爲前行的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上品之智,當它在大乘加行道的階段,當已經累積了所應該累積的二資糧並且已成爲徧計實執的正對治時,則已經從大乘加行道轉移至大乘見道了。

  因此,從一開始就是決定大乘種姓的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上品行者,他現觀空性、證得徧計實執(Tib, p. 2-4)的正對治、轉移至大乘見道、證得初地及證得聖道,這些都是同時的。

  2-2-2. 解說大乘聖者地,分四:

  2-2-2-1. 解說大乘見道,分二:

  2-2-2-1-1. 解說大乘見道的所斷不順品

  在大乘見道的階段中,是斷除112個見所斷煩惱障,以及108個見所斷所知障;而112個煩惱障和先前聲聞地當中所說的類似。有已成爲見所斷的108個所知障,因爲有已成爲彼﹝見所斷﹞的(1)欲地所攝的36個見所斷所知障、(2)色地所攝的36個見所斷所知障、(3)無色地所攝的36個見所斷所知障。

  有(1)欲地所攝的36個見所斷所知障,因爲有欲地所攝的「9個退還所取分別」(ldog pa gzung rtog dgu)、「9個轉趣所取分別」(”jug pa gzung rtog dgu)、「9個實質能取分別」(rdzas “dzin rtog pa dgu)及「9個施設能取分別」(btags “dzin rtog pa dgu)之見所斷所知障。 由此也可以類推色、無色二地所攝的72個見所斷所知障。總之,大乘見道的主要所斷是所知障,而所謂「所知障」主要是一個中斷證得一切相智的障礙,其中分爲「徧計」與「俱生」兩種,而在見道的階段,主要是斷除徧計的部分,(Tib, p. 2-5)而徧計的意義前面已經說明過了。

  2-2-2-1-2. 正式解說能對治者--大乘見道

  2-2-2-1-2-1. 大乘見道的定義

  「大乘的谛現觀」,就是「大乘見道」的定義。或者,「在已成爲自因之大乘加行道之後産生,而在已成爲自果之大乘修道尚未産生之前的大乘谛現觀」,就是「大乘見道」的定義。「大乘見道」、「大乘谛現觀」及「大乘見道者心續之智」,這些是同義詞。

  2-2-2-1-2-2. 大乘見道的分類

  若區分「大乘見道」,有叁:(1)「大乘見道根本定智」、(2)「大乘見道後得智」及(3)「不是前述二者之任何一個的…

《讓有緣士夫朝向解脫與一切相智地的地道建立:攝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