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让有缘士夫朝向解脱与一切相智地的地道建立:摄要▪P8

  ..续本文上一页p. 1-44)独觉修道无间道份内的障碍当中解脱出来者」,就是(1-2)「独觉修道解脱道」的定义。

  2-1-2-2-2-2-2-3-1-2-2-2. 独觉修道解脱道的分类

  若予以区分,有下、中、上等九品。

  2-1-2-2-2-2-2-3-1-2-3. 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独觉修道根本定智

  有三种既不是独觉修道无间道也不是独觉修道解脱道的独觉修道根本定智等等,和声闻的情况类似。

  2-1-2-2-2-2-2-3-2. 独觉修道后得智(和声闻的情况类似)

  2-1-2-2-2-2-2-3-2-1. 独觉修道后得智的定义(和声闻的情况类似)

  2-1-2-2-2-2-2-3-2-2. 独觉修道后得智的分类(和声闻的情况类似)

  2-1-2-2-2-2-2-3-3. 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独觉修道(和声闻的情况类似)

  2-1-2-2-2-2-3. 解释独觉无学道

  2-1-2-2-2-2-3-1. 独觉无学道的定义

  「独觉道的进程已达究竟的独觉之智」,就是「独觉无学道」的定义。

  2-1-2-2-2-2-3-2. 独觉无学道的分类

  独觉无学道的分类等等和声闻类似,而差别在于声闻阿罗汉尚未断除执色为外境的分别,然而独觉阿罗汉则已经断除。(Tib, p. 1-45)

  2-2. 解说大乘的地道建立

  解说大乘的地道建立,分二:

  如上以共下士道与共中士道为前行,并且在心续当中已经产生大悲心时,就是「大乘种姓已觉醒者」(theg pa chen po”i rigs sad pa),凭借这点发起殊胜菩提心的情况等等,前面已经说明过了。而现在应该正式说明大乘道。因此,「透过菩提心摄持的方式,为已达佛地或正前往佛地这两者的任何一个所摄之智」,就是「大乘道」(theg pa chen po”i lam)的定义。「能作为自果之众多大乘功德的基础所依的进入大乘道之智」,就是「大乘地」(theg chen gyi sa)的定义。「大乘地」、「大乘道」、「大乘智」(theg chen gyi mkhyen pa)及「大乘现观」(theg chen gyi mngon rtogs),这些是同义词。

  若区分「大乘道」,有二:「大乘异生地」及「大乘圣者地」。若区分「大乘异生地」,有二:「大乘资粮道」及「大乘加行道」。

  2-2-1. 解说大乘异生地

  2-2-1-1. 解说大乘资粮道

  2-2-1-1-1. 大乘资粮道的定义

  「大乘的法现观」,就是「大乘资粮道」的定义。此外,因为是在大乘道中最初累积资粮之道,所以名为「大乘资粮道」。此外,因为是主要以听闻、思惟佛法经典词义之阶段的现观,因此也称为「法现观」。「大乘资粮道」、「大乘法现观」及「大乘资粮道者心续之智」,这些是同义词。

  2-2-1-1-2. 大乘资粮道的分类

  若区分「大乘资粮道」,有三:「大乘资粮道下品」、「大乘资粮道中品」及「大乘资粮道上品」,而前述每一个又可以分为「现量」、「比量」、「再决知」三个及分为「闻所成(Tib, p. 2-1)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三个。在资粮道的阶段中,虽是以听闻、思惟经典的词义为主,但是并非没有修所成慧,因为在《阿毗达磨集论》当中:「什么是『资粮道』?答:(1)凡夫戒、(2)守护根门、(3)饮食知量、(4)于初夜及后夜中不睡眠而精进于瑜伽;再者,还有已成为正因的其他善行、听闻、思惟及修习所生的智慧也可以,亦即……。」说过资粮道中有听闻、思惟及修习这三者的缘故。在资粮道下品的阶段当中,有「了解空性」与「不了解空性」这两类,而在资粮道中品的阶段,则必须了解空性,因为当转移至资粮道上品时,必须证得缘空性的止,而在证得缘空性的止之前,必须先了解空性。

  2-2-1-1-3. 从大乘资粮道转移至加行道的方式

  转移至上道的方式:从一开始就是决定大乘种姓之大乘资粮道上品的行者,什么时候证得缘空性的观,那他就从大乘资粮道上品转移至大乘加行道。因此,像这样住于资粮道上品的补特伽罗,他证得缘空性的观、证得缘空性的止观双运、证得缘空性的修所成慧、以及证得大乘加行道暖位,这些均是同时的。此外,《经》当中有:「以证得缘空性之观的声闻、独觉的证悟为前行之大乘资粮道上品的行者,当 他证得摧毁『杂染所取分别现行』(kun nas nyon mongs gzung rtog mngon “gyur ba)的特殊能力时,则已经转移至大乘加行道当中。」(Tib, p. 2-2)以及「在这样的资粮道阶段中,当已经累积了所应该累积的二资粮时,即已经转移至大乘加行道中。」这两种说法。

  2-2-1-2. 解说大乘加行道道

  2-2-1-2-1. 大乘加行道的定义

  「大乘的义现观」,就是「大乘加行道」的定义。「大乘加行道」、「大乘抉择分」、「大乘顺抉择分」、「大乘义现观」及「大乘加行道者心续之智」,这些是同义词。

  2-2-1-2-2. 大乘加行道的分类

  若区分「大乘加行道」,有四:「大乘加行道暖位」、「大乘加行道顶位」及「大乘加行道忍位」及「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而前述每一个又可以分为「下品」、「中品」及「上品」三个,所以共有12个。此外,也有分为体性是大乘加行道的「现量」、「比量」及「再决知」三者,以及分为「闻所成慧」、「思所成慧」及「修所成慧」三者。有体性是大乘加行道的现量,因为在大乘加行道行者的心续当中有除了漏尽通之外的前五种神通。有体性是大乘加行道的比量,因为有大乘加行道行者透过正因直接了解空性与无我等等的情况。〔大乘加行道行者〕他的心续中有再决知,因为他的心续中有现量第二剎那及比量第二剎那。有体性是大乘加行道的闻所成及思所成慧,因为有大乘加行道者听闻经典的词并思惟其义的情况。(Tib, p. 2-3)有已成为该(大乘加行道)体性的修所成慧,因为在大乘加行道行者的心续中有止的缘故。

  加行道暖位等等四者的语词解释:(1)「见道无分别智」就像是能烧毁自己份内之障碍的犹如火一般的道,而在暖位就像该火产生的前兆一般,是加行道中最初产生的道,因此称为「加行道暖位」(sbyor lam drod)。

  (2)在加行道暖位以下,不论什么善根,都有因为瞋恚等等缘故而中断的情况,但是当证得加行道顶位时,则没有因为瞋恚等等力量而中断各种善根的情况,因为已达善根动摇之顶,所以称为「加行道顶位」(sbyor lam rtse mo)。

  (3)因为是新证不畏惧甚深空性之安忍的加行道,所以称为「加行道忍位」(sbyor lam bzod pa)。

  (4)因为是世间凡夫的诸善法当中最殊胜的,所以称为「加行道世第一法」(sbyor lam chos mchog)。

  2-2-1-2-3. 从大乘加行道转移至见道的方式

  转移至上道的方式:从一开始就是决定大乘种姓之心一境性、平等地安住于空性的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上品之智,当它现观空性的时候,即是从大乘加行道转移至大乘见道。此外,以现观空性之声闻、独觉证悟为前行的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上品之智,当它在大乘加行道的阶段,当已经累积了所应该累积的二资粮并且已成为徧计实执的正对治时,则已经从大乘加行道转移至大乘见道了。

  因此,从一开始就是决定大乘种姓的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上品行者,他现观空性、证得徧计实执(Tib, p. 2-4)的正对治、转移至大乘见道、证得初地及证得圣道,这些都是同时的。

  2-2-2. 解说大乘圣者地,分四:

  2-2-2-1. 解说大乘见道,分二:

  2-2-2-1-1. 解说大乘见道的所断不顺品

  在大乘见道的阶段中,是断除112个见所断烦恼障,以及108个见所断所知障;而112个烦恼障和先前声闻地当中所说的类似。有已成为见所断的108个所知障,因为有已成为彼﹝见所断﹞的(1)欲地所摄的36个见所断所知障、(2)色地所摄的36个见所断所知障、(3)无色地所摄的36个见所断所知障。

  有(1)欲地所摄的36个见所断所知障,因为有欲地所摄的「9个退还所取分别」(ldog pa gzung rtog dgu)、「9个转趣所取分别」(”jug pa gzung rtog dgu)、「9个实质能取分别」(rdzas “dzin rtog pa dgu)及「9个施设能取分别」(btags “dzin rtog pa dgu)之见所断所知障。 由此也可以类推色、无色二地所摄的72个见所断所知障。总之,大乘见道的主要所断是所知障,而所谓「所知障」主要是一个中断证得一切相智的障碍,其中分为「徧计」与「俱生」两种,而在见道的阶段,主要是断除徧计的部分,(Tib, p. 2-5)而徧计的意义前面已经说明过了。

  2-2-2-1-2. 正式解说能对治者--大乘见道

  2-2-2-1-2-1. 大乘见道的定义

  「大乘的谛现观」,就是「大乘见道」的定义。或者,「在已成为自因之大乘加行道之后产生,而在已成为自果之大乘修道尚未产生之前的大乘谛现观」,就是「大乘见道」的定义。「大乘见道」、「大乘谛现观」及「大乘见道者心续之智」,这些是同义词。

  2-2-2-1-2-2. 大乘见道的分类

  若区分「大乘见道」,有三:(1)「大乘见道根本定智」、(2)「大乘见道后得智」及(3)「不是前述二者之任何一个的…

《让有缘士夫朝向解脱与一切相智地的地道建立:摄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