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大乘见道」。
「心一境性、平等地安住于已成为〔大乘见道根本定智〕自境之无我的大乘谛现观」,就是(1)「大乘见道根本定智」的定义。若予以区分,有三:(1-1)「大乘见道无间道」、(1-2)「大乘见道解脱道」及(1-3)「不是前述二者之任何一个的大乘见道根本定智」。
「既是心一境性、平等地安住于空性的大乘谛现观,又是作为自己份内之徧计实执的正对治者」,就是(1-1)「大乘见道无间道」的定义。若予以区分,有大乘见道8忍。见道8忍,就是4个法忍及4个类忍,这与先前声闻地的阶段当中所说的类似。大乘见道8忍是「是等遍」(yin khyab mnyam),因为大乘(Tib, p. 2-6)见道无间道本身就是8忍。
「从与〔大乘见道解脱道〕自己同一座根本定之大乘见道无间道自己份内的障碍中脱离的无漏智」,就是(1-2)「大乘见道解脱道」的定义。若予以区分,有大乘见道8智。见道8智,就是4个法智及4个类智,这与先前声闻地的阶段当中所说的类似。大乘见道8智是「是等遍」(yin khyab mnyam),因为大乘见道解脱道本身就是8智。
(1-3)「不是『大乘见道无间道』与『大乘见道解脱道』之任何一个的大乘见道根本定智」,有三:(1-3-1)「心一境性、平等安住于『二空』的见道根本定智」、(1-3-2)「心一境性、平等安住于『补特伽罗无我』的见道根本定智」及(1-3-3)「在见道后得位之后,再次心一境性、平等安住于『空性』的见道根本定智」。
「从大乘见道根本定智中出定之大乘谛现观,在心续中具有〔大乘见道后得智〕自己的补特伽罗的心续中现行者」,就是(2)「大乘见道后得智」。它(大乘见道后得智)的意义就是:一个在根本定的阶段中未现行之道,到了后得位的阶段中现行,并发挥道的作用者。此外,在根本定的阶段中主要累积智慧资粮,而在后得位的阶段中则主要累积福德资粮。
(3)「不是前述二者之任何一个的大乘见道」,就是大乘见道根本定者心续当中的「菩提心」、「大悲心」(Tib, p. 2-7)等等,以及见道后得位者心续中「现观『空性』的觉知」、「现观『二空』的觉知」、「现观『补特伽罗无我』的觉知」等等。
2-2-2-1-2-3. 从大乘见道转移至修道的方式
转移至上道的方式:当见道后得位之后,再次平等地安住于空性的根本定智已经成为粗粗品俱生实执当中分为粗、细二分之粗分的正对治时,即是从大乘见道转移至大乘修道了。
2-2-2-2. 解说大乘修道,分二:
2-2-2-2-1. 解说大乘修道的所断不顺品
在大乘修道的阶段,断除16个修所断烦恼障及108个修所断所知障,而16个修所断烦恼,先前在声闻地的阶段已经详细说明过了。而有108个修所断所知障,是因为有(1)欲地所摄的36个修所断所知障、(2)色地所摄的36个修所断所知障、(3)无色地所摄的36个修所断所知障。
(1)成立,是因为有欲地所摄的「9个退还所取分别」、「9个转趣所取分别」、「9个实质能取分别」及「9个施设能取分别」之修所断所知障。 由此也可以类推色、无色二地所摄的72个修所断所知障。如果有人问:「如何凭借大乘修道断除那些实执分别识?」答:是将实执分别识分为「粗」、「中」、「细」等十品之后断除的,亦即将俱生实执分为「粗」、「中」、「细」三品。(Tib, p. 2-8)然后粗品当中再分为「粗粗」、「粗中」及「粗细」三品,而因为「粗粗品」当中又分「粗」、「细」二品,因此,粗品当中有四类(亦即:粗粗粗品、粗粗细品、粗中品及粗细品)。中品当中再分为「中粗」、「中中」及「中细」三品,此即中品的三类。细品当中再分为「细粗」、「细中」及「细细」三品,此即细品的三类。如上区分为十类之后,透过十地的十个修道无间道依次地断除。
2-2-2-2-2. 正式解说大乘修道
2-2-2-2-2-1. 大乘修道的定义
「大乘的随现观」,就是「大乘修道」的定义。「大乘修道」、「大乘随现观」及「大乘修道者心续之智」,这些是同义词。
2-2-2-2-2-2. 大乘修道的分类
若区分「大乘修道」,有三:(1)「大乘修道根本定智」、(2)「大乘修道后得智」及(3)「不是前述二者之任何一个的大乘修道」。
「心一境性、平等地安住于已成为〔大乘修道根本定智〕自境之无我的大乘随现观」,就是(1)「大乘见道根本定智」的定义。若予以区分,有三:(1-1)「大乘修道无间道」、(1-2)「大乘修道解脱道」及(1-3)「不是前述二者之任何一个的大乘修道根本定智」。
「既是心一境性、平等地安住于『空性』的大乘随现观,又是作为自己份内之俱生实执的正对治者」,就是(1-1)「大乘修道无间道」的定义。若予以区分,有从初地至第十地的10个无间道。「既是大乘修道(Tib, p. 2-9)无间道,又是作为〔初地修道无间道〕自己份内粗粗粗品之俱生实执的正对治者」,就是(1-1-1)「初地修道无间道」(sa dang po”i sgom lam bar chad med lam)的定义。「既是大乘修道无间道,又是作为〔第二地修道无间道〕自己份内粗粗细品之俱生实执的正对治者」,就是(1-1-2)「第二地修道无间道」(sa gnyis pa”i sgom lam bar chad med lam)的定义。「既是大乘修道无间道,又是作为〔第三地修道无间道〕自己份内粗中品之俱生实执的正对治者」,就是(1-1-3)「第三地修道无间道」(sa gsum pa”i sgom lam bar chad med lam)的定义。「既是大乘修道无间道,又是作为〔第十地修道无间道〕自己份内细细品之俱生实执的正对治者」,就是(1-1-10)「第十地修道无间道」(sa bcu pa”i sgom lam bar chad med lam)的定义。由此可以类推其他(从第四地至第九地)修道无间道。
「既是心一境性、平等地安住于『空性』的大乘随现观,也是从与〔大乘修道解脱道〕自己同一座根本定之大乘修道无间道自己份内的障碍中脱离的无漏智」,就是(1-2)「大乘修道解脱道」的定义。若予以区分,有从第二地至第十地的9个修道解脱道。虽然有初地的修道无间道,但是没有初地的修道解脱道,原因是与初地的修道无间道在同一座根本定当中的解脱道,是第二地的解脱道。
(1-3)「不是『大乘修道无间道』与『大乘修道解脱道』之任何一个的大乘修道根本定智」,有三:(1-3-1)「平等安住于『二空』的修道根本定智」、(1-3-2)「平等安住于『〔细品补特伽罗〕无我』(Tib, p. 2-10)的修道根本定智」及(1-3-3)「在修道后得位之后,再次平等安住于『空性』的修道根本定智」。
「从大乘修道根本定智中出定之大乘随现观,在心续中具有〔大乘修道后得智〕自己的补特伽罗的心续中现行者」,就是(2)「大乘修道后得智」。若予以区分,有:从第二地至第十地的10(?9)个修道后得智。
(3)「不是『根本定智』及『后得智』二者的任何一个的大乘修道」,就是大乘修道根本定者心续当中的「大悲心」、「菩提心」等等,以及修道后得位者心续中「现观『空性』的觉知」及「现观『〔细品补特伽罗〕无我』的觉知」等等。
2-2-2-2-2-3. 转移至无学道的方式
上述这些道在心续当中产生的次第如下:「见道后得位之后,再次平等地安住于『空性』的见道根本定智」与「初地修道无间道」、「第二地的解脱道」均是在同一座根本定中产生的;其后,产生「第二地的后得智」;其后,则产生「第二地之不是『无间道』及『解脱道』二者任何一个的第二地根本定智」;「在第二地的后得位之后,再次平等地安住于『空性』之智」、「第二地的无间道」、以及「第三地解脱道」,这些均在同一座根本定中产生;其后,产生「第三地的后得智」;其后,则产生「第三地之不是『无间道』及『解脱道』二者任何一个的根本定智」;「在第三地的后得位之后,再次平等地安住于『空性』(Tib, p. 2-11)之智」、「第三地的无间道」、以及「第四地解脱道」,这些均在同一座根本定中产生;最后,「在第十地的后得位之后,再次平等地安住于『空性』之智」、「第十地的无间道」、以及「一切相智」,这些均在同一座根本定中产生。其中,将「心一境性、平等地安住于『空性』的第十地无间道」称为「相续后际之无间道」,而透过它(相续后际之无间道)正对治「细细品俱生实执」之后,在断除细细品俱生实执的同时,转移至佛地中。
2-2-2-3. 解说大乘无学道
2-2-2-3-1. 大乘无学道的定义
「断除二障之智」,就是「大乘无学道」的定义。「大乘无学道」、「相智」及「佛圣者心续之智」,这些是同义词。
2-2-2-3-2. 大乘无学道的分类
若予以区分,虽有「根本定智」与「后得智」两类,但这两者是「体性一而反体异」。「相智」若详细区分,有21类无漏智。若是相智,则必然是「根本定智」及「后得智」二者。
2-2-2-4. 解说十地的差别法,分五:(Tib, p. 2-12)
2-2-2-4-1. 解说十地的名称及词源的差别
十地的这些词源,有《宝鬘论》、《入中论》及《经庄严论》当中的三种说法;从字面上来看,虽然不一致,但是意义上却毫无差别,因此此处将根据《经庄严论》…
《让有缘士夫朝向解脱与一切相智地的地道建立:摄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