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讓有緣士夫朝向解脫與一切相智地的地道建立:攝要▪P9

  ..續本文上一頁大乘見道」。

  「心一境性、平等地安住于已成爲〔大乘見道根本定智〕自境之無我的大乘谛現觀」,就是(1)「大乘見道根本定智」的定義。若予以區分,有叁:(1-1)「大乘見道無間道」、(1-2)「大乘見道解脫道」及(1-3)「不是前述二者之任何一個的大乘見道根本定智」。

  「既是心一境性、平等地安住于空性的大乘谛現觀,又是作爲自己份內之徧計實執的正對治者」,就是(1-1)「大乘見道無間道」的定義。若予以區分,有大乘見道8忍。見道8忍,就是4個法忍及4個類忍,這與先前聲聞地的階段當中所說的類似。大乘見道8忍是「是等遍」(yin khyab mnyam),因爲大乘(Tib, p. 2-6)見道無間道本身就是8忍。

  「從與〔大乘見道解脫道〕自己同一座根本定之大乘見道無間道自己份內的障礙中脫離的無漏智」,就是(1-2)「大乘見道解脫道」的定義。若予以區分,有大乘見道8智。見道8智,就是4個法智及4個類智,這與先前聲聞地的階段當中所說的類似。大乘見道8智是「是等遍」(yin khyab mnyam),因爲大乘見道解脫道本身就是8智。

  (1-3)「不是『大乘見道無間道』與『大乘見道解脫道』之任何一個的大乘見道根本定智」,有叁:(1-3-1)「心一境性、平等安住于『二空』的見道根本定智」、(1-3-2)「心一境性、平等安住于『補特伽羅無我』的見道根本定智」及(1-3-3)「在見道後得位之後,再次心一境性、平等安住于『空性』的見道根本定智」。

  「從大乘見道根本定智中出定之大乘谛現觀,在心續中具有〔大乘見道後得智〕自己的補特伽羅的心續中現行者」,就是(2)「大乘見道後得智」。它(大乘見道後得智)的意義就是:一個在根本定的階段中未現行之道,到了後得位的階段中現行,並發揮道的作用者。此外,在根本定的階段中主要累積智慧資糧,而在後得位的階段中則主要累積福德資糧。

  (3)「不是前述二者之任何一個的大乘見道」,就是大乘見道根本定者心續當中的「菩提心」、「大悲心」(Tib, p. 2-7)等等,以及見道後得位者心續中「現觀『空性』的覺知」、「現觀『二空』的覺知」、「現觀『補特伽羅無我』的覺知」等等。

  2-2-2-1-2-3. 從大乘見道轉移至修道的方式

  轉移至上道的方式:當見道後得位之後,再次平等地安住于空性的根本定智已經成爲粗粗品俱生實執當中分爲粗、細二分之粗分的正對治時,即是從大乘見道轉移至大乘修道了。

  2-2-2-2. 解說大乘修道,分二:

  2-2-2-2-1. 解說大乘修道的所斷不順品

  在大乘修道的階段,斷除16個修所斷煩惱障及108個修所斷所知障,而16個修所斷煩惱,先前在聲聞地的階段已經詳細說明過了。而有108個修所斷所知障,是因爲有(1)欲地所攝的36個修所斷所知障、(2)色地所攝的36個修所斷所知障、(3)無色地所攝的36個修所斷所知障。

  (1)成立,是因爲有欲地所攝的「9個退還所取分別」、「9個轉趣所取分別」、「9個實質能取分別」及「9個施設能取分別」之修所斷所知障。 由此也可以類推色、無色二地所攝的72個修所斷所知障。如果有人問:「如何憑借大乘修道斷除那些實執分別識?」答:是將實執分別識分爲「粗」、「中」、「細」等十品之後斷除的,亦即將俱生實執分爲「粗」、「中」、「細」叁品。(Tib, p. 2-8)然後粗品當中再分爲「粗粗」、「粗中」及「粗細」叁品,而因爲「粗粗品」當中又分「粗」、「細」二品,因此,粗品當中有四類(亦即:粗粗粗品、粗粗細品、粗中品及粗細品)。中品當中再分爲「中粗」、「中中」及「中細」叁品,此即中品的叁類。細品當中再分爲「細粗」、「細中」及「細細」叁品,此即細品的叁類。如上區分爲十類之後,透過十地的十個修道無間道依次地斷除。

  2-2-2-2-2. 正式解說大乘修道

  2-2-2-2-2-1. 大乘修道的定義

  「大乘的隨現觀」,就是「大乘修道」的定義。「大乘修道」、「大乘隨現觀」及「大乘修道者心續之智」,這些是同義詞。

  2-2-2-2-2-2. 大乘修道的分類

  若區分「大乘修道」,有叁:(1)「大乘修道根本定智」、(2)「大乘修道後得智」及(3)「不是前述二者之任何一個的大乘修道」。

  「心一境性、平等地安住于已成爲〔大乘修道根本定智〕自境之無我的大乘隨現觀」,就是(1)「大乘見道根本定智」的定義。若予以區分,有叁:(1-1)「大乘修道無間道」、(1-2)「大乘修道解脫道」及(1-3)「不是前述二者之任何一個的大乘修道根本定智」。

  「既是心一境性、平等地安住于『空性』的大乘隨現觀,又是作爲自己份內之俱生實執的正對治者」,就是(1-1)「大乘修道無間道」的定義。若予以區分,有從初地至第十地的10個無間道。「既是大乘修道(Tib, p. 2-9)無間道,又是作爲〔初地修道無間道〕自己份內粗粗粗品之俱生實執的正對治者」,就是(1-1-1)「初地修道無間道」(sa dang po”i sgom lam bar chad med lam)的定義。「既是大乘修道無間道,又是作爲〔第二地修道無間道〕自己份內粗粗細品之俱生實執的正對治者」,就是(1-1-2)「第二地修道無間道」(sa gnyis pa”i sgom lam bar chad med lam)的定義。「既是大乘修道無間道,又是作爲〔第叁地修道無間道〕自己份內粗中品之俱生實執的正對治者」,就是(1-1-3)「第叁地修道無間道」(sa gsum pa”i sgom lam bar chad med lam)的定義。「既是大乘修道無間道,又是作爲〔第十地修道無間道〕自己份內細細品之俱生實執的正對治者」,就是(1-1-10)「第十地修道無間道」(sa bcu pa”i sgom lam bar chad med lam)的定義。由此可以類推其他(從第四地至第九地)修道無間道。

  「既是心一境性、平等地安住于『空性』的大乘隨現觀,也是從與〔大乘修道解脫道〕自己同一座根本定之大乘修道無間道自己份內的障礙中脫離的無漏智」,就是(1-2)「大乘修道解脫道」的定義。若予以區分,有從第二地至第十地的9個修道解脫道。雖然有初地的修道無間道,但是沒有初地的修道解脫道,原因是與初地的修道無間道在同一座根本定當中的解脫道,是第二地的解脫道。

  (1-3)「不是『大乘修道無間道』與『大乘修道解脫道』之任何一個的大乘修道根本定智」,有叁:(1-3-1)「平等安住于『二空』的修道根本定智」、(1-3-2)「平等安住于『〔細品補特伽羅〕無我』(Tib, p. 2-10)的修道根本定智」及(1-3-3)「在修道後得位之後,再次平等安住于『空性』的修道根本定智」。

  「從大乘修道根本定智中出定之大乘隨現觀,在心續中具有〔大乘修道後得智〕自己的補特伽羅的心續中現行者」,就是(2)「大乘修道後得智」。若予以區分,有:從第二地至第十地的10(?9)個修道後得智。

  (3)「不是『根本定智』及『後得智』二者的任何一個的大乘修道」,就是大乘修道根本定者心續當中的「大悲心」、「菩提心」等等,以及修道後得位者心續中「現觀『空性』的覺知」及「現觀『〔細品補特伽羅〕無我』的覺知」等等。

  2-2-2-2-2-3. 轉移至無學道的方式

  上述這些道在心續當中産生的次第如下:「見道後得位之後,再次平等地安住于『空性』的見道根本定智」與「初地修道無間道」、「第二地的解脫道」均是在同一座根本定中産生的;其後,産生「第二地的後得智」;其後,則産生「第二地之不是『無間道』及『解脫道』二者任何一個的第二地根本定智」;「在第二地的後得位之後,再次平等地安住于『空性』之智」、「第二地的無間道」、以及「第叁地解脫道」,這些均在同一座根本定中産生;其後,産生「第叁地的後得智」;其後,則産生「第叁地之不是『無間道』及『解脫道』二者任何一個的根本定智」;「在第叁地的後得位之後,再次平等地安住于『空性』(Tib, p. 2-11)之智」、「第叁地的無間道」、以及「第四地解脫道」,這些均在同一座根本定中産生;最後,「在第十地的後得位之後,再次平等地安住于『空性』之智」、「第十地的無間道」、以及「一切相智」,這些均在同一座根本定中産生。其中,將「心一境性、平等地安住于『空性』的第十地無間道」稱爲「相續後際之無間道」,而透過它(相續後際之無間道)正對治「細細品俱生實執」之後,在斷除細細品俱生實執的同時,轉移至佛地中。

  2-2-2-3. 解說大乘無學道

  2-2-2-3-1. 大乘無學道的定義

  「斷除二障之智」,就是「大乘無學道」的定義。「大乘無學道」、「相智」及「佛聖者心續之智」,這些是同義詞。

  2-2-2-3-2. 大乘無學道的分類

  若予以區分,雖有「根本定智」與「後得智」兩類,但這兩者是「體性一而反體異」。「相智」若詳細區分,有21類無漏智。若是相智,則必然是「根本定智」及「後得智」二者。

  2-2-2-4. 解說十地的差別法,分五:(Tib, p. 2-12)

  2-2-2-4-1. 解說十地的名稱及詞源的差別

  十地的這些詞源,有《寶鬘論》、《入中論》及《經莊嚴論》當中的叁種說法;從字面上來看,雖然不一致,但是意義上卻毫無差別,因此此處將根據《經莊嚴論》…

《讓有緣士夫朝向解脫與一切相智地的地道建立:攝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