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讓有緣士夫朝向解脫與一切相智地的地道建立:攝要▪P7

  ..續本文上一頁無間道也非解脫道的聲聞修道根本定智當中分叁:(1)聲聞修道者心續之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于「空性」之智,(2)聲聞修道者心續之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于「二空」之智,(3)聲聞修道者心續之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于「無我」之智。

  「從聲聞修道根本定智當中出定之聲聞隨現觀,在心續當中具有〔聲聞修道後得智〕自己的補特伽羅的心續當中顯現而生者」,就是「聲聞修道後得智」的定義。而其意義就是:在根本定的階段當中,一個未顯現之道,在後得位的階段中顯現並發揮道的作用。在根本定階段,主要累積智慧資糧,而在後得位階段,則主要累積福德資糧,因此在聲聞道中,有累積定義具足之二資糧的情況。(Tib, p. 1-39)既非根本定智亦非後得智的聲聞修道,即是聲聞修道根本定者心續當中的四無量心、歸依、希求解脫之心等等,以及聲聞修道後得位者心續當中之現前了解「空性」的心,他的心續當中之現前了解「二空」的心及他的心續當中之現前了解「無我」的心等等。因爲那些道在心續中具有自己(?)的補特伽羅的心續當中是以不顯現(現行)的方式存在,因此既非根本定智也非後得智。

  轉移至上道的方式:在81個聲聞修道無間道當中,最後的那個無間道是有頂的細細品煩惱或有頂的第九個煩惱的正對治之無間道,而與它相應的叁摩地就是「聲聞修道金剛喻定」。像這樣的無間道作爲有頂的第九個煩惱的正對治之後,在斷除有頂的第九個煩惱的同時,現證聲聞阿羅漢的果位。因此,無余斷除煩惱障、從輪回脫離、證得解脫、證得阿羅漢,這些都是同時的。

  2-1-2-1-2-2-3. 解說聲聞的無學道

  「已斷除煩惱障的聲聞智」,就是「聲聞無學道」的定義。或者,「聲聞道之進程已達究竟者」,就是「聲聞無學道」的定義。若予以區分,有叁:「根本定智」、「後得智」及「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聲聞無(Tib, p. 1-40)學道」。聲聞阿羅漢心續當中雖有解脫道但沒有無間道,因爲聲聞阿羅漢雖已經斷盡煩惱障及其種子,然而尚未證得正對治任何所知障的無間道。聲聞阿羅漢在未舍棄「身壽之行」(sku tshe “du byed)的期間當中,稱爲「有余者」,而舍棄身壽之行的時候,則名爲「無余者」;而就他的心續當中的涅槃而言,又將「未舍身壽之行的階段的涅槃」稱爲「有余涅槃」,而將「已舍身壽之行的階段的涅槃」稱爲「有余涅槃」。《經》說:「當聲聞阿羅漢舍棄身壽之行的時候,會由于無漏業之力而生于淨土。」

  2-1-2-2. 獨覺地

  2-1-2-2-1. 定義

  「作爲自果之衆多功德的所依基礎的獨覺智」,就是「獨覺地」(rang rgyal gyi sa)的定義。「獨覺地」、「獨覺的現觀」(rang rgyal gyi mngon rtogs)及「獨覺智」(rang rgyal gyi mkhyen pa),這些是同義詞。

  2-1-2-2-2. 分類

  若予以區分,有二:

  2-1-2-2-2-1. 獨覺異生地

  獨覺異生地若予以區分,有二:

  2-1-2-2-2-1-1. 解釋獨覺資糧道

  2-1-2-2-2-1-1-1. 獨覺資糧道的定義

  「獨覺的法現觀」,就是「獨覺資糧道」的定義。

  2-1-2-2-2-1-1-2. 獨覺資糧道的同義詞

  「獨覺資糧道」、「獨覺法現觀」與「獨覺資糧道者心續之智」,這些是同義詞。

  2-1-2-2-2-1-1-3. 獨覺資糧道的分類

  獨覺資糧道若予以區分,有分爲「下品」、「中品」及「上品」叁者;或者分爲「現前」、「比度」及「再決知」叁者;或者分爲「聞所成」、「思所成」及「修所成」叁者等,與聲聞類似。(Tib, p. 1-41)

  在獨覺資糧道下品的階段當中,分爲「了解二空」與「不了解二空」兩類,而到了資糧道的中品則必定要了解二空,因爲當轉移至資糧道上品時必定要證得緣二空的止,而要證得那個止,必須先行了解二空。因此,暫時于獨覺道中決定種姓的獨覺資糧道上品者,他證得緣二空的觀、證得緣二空的止觀雙運、證得緣二空的修所成慧、以及證得獨覺加行道,這些都是同時的。

  2-1-2-2-2-1-2. 解釋獨覺加行道

  2-1-2-2-2-1-2-1. 獨覺加行道的定義

  「獨覺的義現觀」,就是「獨覺加行道」的定義。

  2-1-2-2-2-1-2-2. 獨覺資糧道的同義詞

  「獨覺加行道」、「獨覺義現觀」與「獨覺加行道者心續之智」,這些是同義詞。

  2-1-2-2-2-1-2-3. 獨覺加行道的分類

  獨覺加行道若予以區分,有加行道「暖」、「頂」、「忍」及「世第一法」四者;前叁者可以分爲「下品」、「中品」及「上品」叁者;或者分爲「現前」、「比度」及「再決知」叁者;或者分爲「聞所成」、「思所成」及「修所成」叁者等。但世第一法則沒有這樣的分類,因爲世第一法是時邊際剎那的緣故。

  暫時于獨覺道中決定種姓的獨覺加行道者,他現觀二空、證得獨覺的見道、證得獨覺的聖者之道、以及證得獨覺見道無間道,這些都是同時的。

  2-1-2-2-2-2. 解釋獨覺聖者地

  解釋獨覺聖者地當中,分叁:

  2-1-2-2-2-2-1. 解釋獨覺見道(Tib, p. 1-42)

  2-1-2-2-2-2-1-1. 獨覺見道的定義

  「獨覺的谛現觀」,就是「獨覺見道」的定義。

  2-1-2-2-2-2-1-2. 獨覺見道的同義詞

  「獨覺見道」、「獨覺谛現觀」與「獨覺見道者心續之智」,這些是同義詞。

  2-1-2-2-2-2-1-3. 獨覺見道的分類

  獨覺見道若予以區分,有叁:(1)「見道根本定智」、(2)「見道後得智」、(3)「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獨覺見道」。

  2-1-2-2-2-2-1-3-1. 獨覺見道根本定智

  「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于已成爲自境的無我(?二空)之獨覺谛現觀」,就是「獨覺見道根本定智」的定義。若予以區分,有(1-1)獨覺見道無間道(rang rgyal mthong lam bar chad med lam)、(1-2)獨覺見道解脫道(rang rgyal mthong lam rnam grol lam)及(1-3)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獨覺見道根本定智(de gnyis gang rung ma yin pa”i nyan thos kyi mthong lam)。

  「既是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于二空之獨覺谛現觀,也是作爲自己份內之執色爲外境的徧計分別之正對治者」,就是(1-1)「獨覺見道無間道」的定義。若予以區分,有八忍。

  「既是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于二空之獨覺谛現觀,也是從與〔獨覺見道解脫道〕自己同一座根本定之獨覺見道無間道份內的障礙當中解脫出來者」,就是(1-2)「獨覺見道解脫道」的定義。

  (1-3)「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獨覺見道根本定智」,有叁:(1-3-1)「平等安住于無我之獨覺見道根本定智」、(1-3-2)「平等安住于空性之獨覺見道根本定智」及(1-3-3)「在獨覺見道(Tib, p. 1-43)後得位之後,再次平等安住于二空的根本定智」。

  2-1-2-2-2-2-1-3-2. 獨覺見道後得智

  「心續中具有『從獨覺見道根本定中出定的獨覺谛現觀』之補特伽羅的心續當中,前述的獨覺谛現觀顯現而生」,就是(2)「獨覺見道後得智」的定義。2-1-2-2-2-2-1-3-3. 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獨覺見道

  (3)「既不是根本定也不是後得位的獨覺見道」,就像「見道根本定者心續當中的希求解脫的心」及「後得位者心續當中現觀二空的心」。

  2-1-2-2-2-2-2. 解釋獨覺修道

  2-1-2-2-2-2-2-1. 獨覺修道的定義

  「獨覺的隨現觀」,就是「獨覺修道」的定義。

  2-1-2-2-2-2-2-2. 獨覺修道的同義詞

  「獨覺修道」、「獨覺隨現觀」與「獨覺修道者心續之智」,這些是同義詞。

  2-1-2-2-2-2-2-3. 獨覺修道的分類

  獨覺修道若予以區分,有叁:(1)「修道根本定智」、(2)「修道後得智」、(3)「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獨覺修道」。

  2-1-2-2-2-2-2-3-1. 獨覺修道根本定智

  2-1-2-2-2-2-2-3-1-1. 獨覺修道根本定智的定義

  「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于已成爲自境的無我(?二空)之獨覺隨現觀」,就是「獨覺修道根本定智」的定義。

  2-1-2-2-2-2-2-3-1-2. 獨覺修道根本定智的分類

  若予以區分,有(1-1)獨覺修道無間道、(1-2)獨覺修道解脫道及(1-3)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獨覺修道根本定智。

  2-1-2-2-2-2-2-3-1-2-1. 獨覺修道無間道

  2-1-2-2-2-2-2-3-1-2-1-1. 獨覺修道無間道的定義

  「既是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于二空之獨覺隨現觀,也是作爲自己份內之執色爲外境的俱生分別之正對治者」,就是(1-1)「獨覺修道無間道」的定義。2-1-2-2-2-2-2-3-1-2-1-2. 獨覺修道無間道的分類

  若予以區分,有下、中、上等九品。

  2-1-2-2-2-2-2-3-1-2-2. 獨覺修道解脫道

  2-1-2-2-2-2-2-3-1-2-2-1. 獨覺修道解脫道的定義

  「既是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于二空之獨覺隨現觀,也是從與〔獨覺修道解脫道〕自己同一座根本定之(Tib, …

《讓有緣士夫朝向解脫與一切相智地的地道建立:攝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