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当中,(Tib, p. 1-31)分三:(1-3-1)声闻见道者心续中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于「空性」的根本定智、(1-3-2)他(声闻见道者)的心续中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于「二空」(能取、所取异质空)的根本定智、(1-3-3)在声闻见道后得位之后再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于「无我」(细品补特伽罗无我)的根本定智。因此,对于声闻与独觉来说,虽然有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于空性的根本定智,但是该根本定在声闻或独觉道中不可能作为任何所断的正对治,因为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于空性的根本定智在正对治如此这般的所断时,绝对需要菩提心与大悲心来辅助,但是声闻与独觉二者却缺乏〔菩提心与大悲心〕这些辅助。
「心续中具有『从声闻见道根本定智中出来的声闻谛现观』之补特伽罗的心续当中,前述的声闻谛现观显现而生」,就是(2)「声闻见道后得智」的定义。虽然在某些有关地道的典籍当中有「从解脱道出来」这种说法。但是我认为:「从根本定智出来」的讲法似乎比较合理。它(声闻见道后得智)的意义就是:一个在根本定的阶段中未显现之道,到了后得位的阶段中显现,并发挥道的作用者。总之,我们将「一个异于根本定智的显现之道」称为「后得智」。在根本定的阶段当中,主要累积智慧资粮,而在后得位的阶段中,则主要累积福德资粮。(Tib, p. 1-32)
(3)「不是『声闻见道根本定智』与『声闻见道后得智』的任何一个的声闻见道」,就像声闻见道根本定者心续当中的四无量心与希求解脱的心,以及声闻见道后得位者心续当中的现观「空性」的心、他(声闻见道后得位者)的心续当中现观「无我」(细品补特伽罗无我)与「二空」(能取、所取异质空)的心。总之,心续当中具有某种道的补特伽罗的心续当中,若该道没有显现,则既不是根本定智,也不是后得智。
上述这些道在心续中产生的情况:「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于补特伽罗无我的声闻加行道世第一法智」(凡夫)与那些「声闻的见道八忍与见道八智」(圣者)是在同一座根本定中产生的;在那个之后,产生「声闻见道后得智」;然后,产生「既非无间道也非解脱道的见道根本定智」。在见道后得位之后,当再次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于补特伽罗无我的那个智本身,转变为「粗粗品修所断烦恼障」的正对治时,就是已经转移至「声闻修道」当中了。
2-1-2-1-2-2-2. 解说声闻的修道
解说声闻的修道,分二:
2-1-2-1-2-2-2-1. 解说修道的所断
在见道的阶段,透过对于补特伽罗无我之现前、新的了解,虽然能够断除徧计烦恼障及其种子,但是却不能够断除俱生烦恼障;而俱生烦恼障(Tib, p. 1-33)必定要依赖修道之后断除,因此在这个阶段应该稍微解释俱生烦恼障的安立。其中,「俱生」的意义,前面已经说明过了;而「俱生烦恼障」因为必须依赖修道而断除,所以称为「修所断」(sgom spang)。因此,必须透过修道无间道作了正对治之后才断除的障碍,就是修所断的意义。若予以区分,有二:〔修所断〕烦恼障与〔修所断〕所知障。所知障将在稍后解释。修所断烦恼若予以区分,有16个烦恼,亦即有:(1)欲地所摄的6个修所断烦恼、(2)色界地所摄的5个修所断烦恼及(3)无色界地所摄的5个修所断烦恼等16个。(1)成立,亦即有:欲地所摄的「贪欲」、「瞋恚」、「我慢」、「具染无明」、「坏聚见」及「边执见」等6个。(2)成立,亦即有:色界地所摄的「贪欲」、「我慢」、「具染无明」、「坏聚见」及「边执见」等5个。(3)成立,亦即有:无色界地所摄的「贪欲」、「我慢」、「具染无明」、「坏聚见」及「边执见」等5个。没有色与无色二地所摄之瞋恚,其理由先前已经说明过了。没有属于修所断烦恼障的「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及「具染犹豫」,因为它们唯是见所断。因为在《现观庄严论光明释》当中也说过:「如下:贪欲、瞋恚、我慢、无明、坏聚见及(Tib, p. 1-34)边执见,是欲界的6种行。从这些当中扣除瞋恚之后,就是色界与无色界的10种行。」此处,所谓的「就是10种行」当中的「行」(spyod pa)必须视为「烦恼」(nyon mongs),就像在《小释》(”Grel chung)当中说:「为了对治『行』,所以〔佛〕无余转动一切种类的*轮。」,而《俱舍论》说:「为了对治诸种行,佛说随顺之法蕴。」其中的「行」必须视为「烦恼」一样,这里也是如此。
问:那么,声闻修道者断除那些烦恼的方式为何?
答:将那些修所断烦恼障分为粗、中、细等等81个之后而断除。亦即欲地所摄的烦恼有「粗品」、「中品」、「细品」三类,而粗品当中又分「粗粗品」、「粗中品」及「粗细品」3个,同样的,中品当中又分「中粗品」、「中中品」及「中细品」3个,细品当中又分「细粗品」、「细中品」及「细细品」3个,因此欲地所摄的修所断烦恼总共有9个;同样的,初静虑地所摄的修所断烦恼有9个,第二静虑地所摄的修所断烦恼有9个,第三静虑地所摄的修所断烦恼有9个,第四静虑地所摄的修所断烦恼有9个,亦即色地所摄的修所断烦恼总共有36个;同样的,无色界空无边处地所摄的修所断烦(Tib, p. 1-35)恼有9个,无色界识无边处地所摄的修所断烦恼有9个,无色界无所有处地所摄的修所断烦恼有9个,无色界有顶地所摄的修所断烦恼有9个,亦即无色地所摄的修所断烦恼总共有36个。因此,上下总合起来,是区分为81个修所断烦恼而断除的。此外,还有「渐断所断者」与「顿断所断者」这两种不同的断除方式,而这将在后面解释。
2-1-2-1-2-2-2-2. 正式解说修道
「声闻的随现观」,就是「声闻修道」的定义。或者说「在已成为自因之声闻见道之后产生,而且住于能够产生已成为自果之声闻无学道的种类的声闻随现观」,就是「声闻修道」的定义。其中,必须说明「住于种类」(rigs gnas)的目的如前 所述。若予以区分,有三:(1)「声闻修道根本定智」、(2)「声闻修道后得智」及(3)「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声闻修道」。
「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于已成为自境的〔细品补特伽罗〕无我之声闻随现观」,就是「声闻修道根本定智」的定义。若予以区分,有(1-1)声闻修道无间道(nyan thos kyi sgom lam bar chad med lam)、(1-2)声闻修道解脱道(nyan thos kyi sgom lam rnam grol lam)及(1-3)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声闻修道根本定智(de gnyis gang rung ma yin pa”i nyan thos kyi sgom lam)。
「作为自己份内修所断烦恼障之正对治(Tib, p. 1-36)的声闻随现观」,就是(1-1)「声闻修道无间道」的定义。若予以区分,有9个正对治粗粗品欲界烦恼等9个欲界烦恼的无间道,以及因为有9个正对治初禅的9个烦恼的无间道、9个正对治第二禅的9个烦恼的无间道、9个正对治第三禅的9个烦恼的无间道及9个正对治第四禅的9个烦恼的无间道,因此有36个正对治色地所摄的36个烦恼的无间道。同样的,因为有9个正对无色界空无边处的9个烦恼的无间道、9个正对治无色界识无边处的9个烦恼的无间道、9个正对治无色界无所有处的9个烦恼的无间道及9个正对治有顶的9个烦恼的无间道,因此有36个正对治无色地所摄的36个烦恼的无间道。因此,总共有81个声闻修道无间道。其中,有9个下下品声闻修道无间道、9个下中品声闻修道无间道、9个下上品声闻修道无间道、9个中下品声闻修道无间道、9个中中品声闻修道无间道、9个中上品声闻修道无间道、9个上下品声闻修道无间道、9个上中品声闻修道无间道及9个上上品声闻修道无间道。因此,「作为自己份内之粗粗品烦恼障的正(Tib, p. 1-37)对治的声闻随现观」,就是「下下品声闻修道无间道」的定义。「作为自己份内之细细品烦恼障的正对治的声闻随现观」,就是「上上品声闻修道无间道」的定义。同样的,当知依次结合从粗粗品至细细品的所断与从下下品至上上品的对治,即为安立定义之理。「从与〔声闻修道解脱道〕自己在同一座根本定中所生之声闻修道无间道份内的障碍中脱离的声闻随现观」,就是「声闻修道解脱道」的定义。若予以区分,就像无间道有81个,同样的解脱道也有81个,但是因为最后一个解脱道就是无学道,所以声闻修道解脱道正好有80个。此外,当证得81个解脱道时,也必须证得81个灭谛,同样的,在先前见道的阶段中,由于证得8智的那个时候,必须证得8个灭谛;因此如果是这样,在声闻道当中,必须证得89个无间道、89个解脱道及89个灭谛,这点在《俱舍论》当中说过:「净道沙门性,有为无为果,此有八十九,解脱道及灭。」 其中,「净道」就是「无间道」,而「有为果」即是「解脱道」,而「无为果」则为「灭谛」。「渐断所断者」与「顿断所断者」二者断除所断的差别如下:(Tib, p. 1-38)诸「渐断所断者」依次断除从「粗粗品的欲界烦恼」乃至「有顶细细品烦恼」之间的那81个烦恼,而那些「顿断所断者」则顿时断除从「欲界粗粗品的烦恼」乃至「有顶粗粗品烦恼」之间的9个,然后顿时断除从「欲界粗中品的烦恼」乃至「有顶粗中品烦恼」之间的9个,最后顿时断除从「欲界细细品的烦恼」乃至「有顶细细品烦恼」之间的9个,然后现证阿罗汉的果位。既非根本的…
《让有缘士夫朝向解脱与一切相智地的地道建立:摄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