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让有缘士夫朝向解脱与一切相智地的地道建立:摄要

  《让有缘士夫朝向解脱与一切相智地的地道建立:摄要》

  作者:色拉寺伽僧院罗桑群佩格西

  书首礼赞:非常恭敬地礼敬并归依具备无缘大悲的至尊上师足莲。

  祈请于一切时间与阶段当中摄受自己!

  胜导师佛子慈氏妙音,礼彼无二无别诸上师,

  立誓造论:有缘朝向解脱胜正道,地道次第心要摄而书。

  此处,在解说「以十种完全修治」(yongs su sbyong ba rnam bcu yis)等阶段 的地道建立中,首先因为必须先行暸解心,因此应该先说明心的情况,以及地道最初在心续中产生的方式。其中,在这个世间有承认心与不承认心的两种情况。有些外道 甚至还认为外在的草、木等等当中有心;总之,心里想:「如果做这个和那个的话,应该会很好。」心里想:「如果做这个和那个的话,应该不好。」回忆起:「过去曾经做过这个和那个。」想着:「将来要做这个和那个。」以及想着:「我做了利益自己的事。我做了伤害自己的事。」因为一切有情都有上述这些想法,因此将这样的想法称之为「心」(smes )或「认知」(shes pa)。因为外在的草、木等等没有这些想法,因此成立草、木等等当中无心。像这样的(Tib, p. 1-1)心,有时候想以利他之心行布施,并从事修习悲心等等善行;有时则想以伤害之心杀生,以及犯下不与取等等恶行;而有时候则想吃东西,以及从事想唱歌等等无记的行为。此外,还有贪爱自方并对他方起瞋等等。透过经验我们可以成立心造做各种行为;而那个时候,身、语二者也成为心的奴隶,亦即心从事任何活动时,身、语多半也会进入该活动,因此身、语二者所从事的行为究竟是善、恶或无记,有赖于心从事的活动是善、恶或无记。因此,此世的身、语的好坏等,会跟随此世心这个动机的好坏而行;此外,此世身、心的苦乐等等,是由于过去世中心的各式各样的善恶之力,累积各式各样的善恶业而成熟的结果,因此,身语的善恶行为、身心的苦乐等等、以及和这些有关的一切所受用的对象与能受用者,均是心造做出来的,如《十地经》(Sa bcu pa”i mdo)说:「此三界唯是一心。」就是在排除心以外的三界造物者之后,说明只有心才是三界的造物者;而《入中论》(”Jug pa)也说:「心性建立极为多样化,有情世间以及器世间,经说无余众生由业生,心若断除业亦将不存。」意思是说明心性产生了这些各式各样的有情世间与器世间;(Tib, p. 1-2)而其原因如下:有情世间是由有情各自不共的业力所生,而各式各样的器世间则多半是共业所成;而那些业也唯有透过具有心者才能累积,而在断除心或无心的情况下,则无法累积业。因此,一切的情、器世间均有赖于心。此外,《入中论》又说:「依据彼彼各自之论典,诸外道说补特伽罗等,胜者未见彼为造物者,故说世间造物者唯心。」意思是说:「在非佛教或诸外道各自的论典当中,主张常的补特伽罗与自在天等等为世间的造物者,而胜者(佛)未见彼等为造物者或观见彼等非造物者之后,说唯心是世间的造物者。」前论又说:「由知遮止常我为造者,是故暸知造物者唯心。」与前说同一旨意。因此,一切轮回与涅槃的究竟基础或根本,就是心。透过心续的调伏,可以让我们暂时获得增上生的果位,以及究竟进入决定胜的境地;而心续若没有调伏,则会受到烦恼的宰制而于总的轮回与别的三恶趣当中受生。因此,本师能仁王说八万四千法蕴,以及随行其后的智者所造的所有解释佛经密意的论典皆是调伏住于心续当中的烦恼的方法。就像世亲阿阇黎(slob dpon dByig gnyen)在其《解说如理论》(rNam bshad rigs pa)或《释轨论》中所说的:「改造无余烦恼诸怨敌,(Tib, p. 1-3)恶趣三有之中作依处,由具改造依处此论典,此二于余学说体系无。」而《小释》(”Grel chung)或《明义释》说:「为对治诸行胜者转动:一切行相无余诸*轮。」,以及《俱舍论》说:「为了诸行之对治,佛说随顺诸法蕴。」其中的「行」必须理解为住于心续当中的烦恼。若是如此,首先必须调伏心续,才是真正的重点所在。本师世尊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说明了:「诸恶莫作」与「众善奉行」有赖于自心的调伏,而能调伏那样的心的,就是佛陀的教法。本师世尊又说:「心若调伏引安乐,我若调伏得善趣。」这说明了:要引生暂时与究竟的安乐,有赖于内心的调伏。宗喀巴大士也说:「黑白诸业有赖善恶思,思想若善地与道亦善,思想下劣地与道亦劣,一切结果有赖诸思想。」说明了:要产生好的地与道的证悟,以及依彼证得解脱与一切相智之果位的情况等,均有赖于好的想法。若是如此,那么调伏自心的方法、依于调心之后证悟地道的情况、以及地道证悟究竟之后于心续中产生解脱及一切相智果位(Tib, p. 1-4)的情况是如何?答:透过实践三士道之次第,来调伏内心及产生地道之证悟等等,是最好的方法。其方法如下:无论知不知道结合「安乐」及「痛苦」这个术语,事实上,完全不要痛苦,而只要圆满的安乐,这种想法对自他一切而言均是共通的;若是如此,则必须努力于从各方面断除痛苦、而且从各方面成办安乐的一个无错谬的方法。而且,必须从断除苦因与成办乐因的方式来精进于离苦得乐,因为痛苦的体性无法如拔刺般断除,而且安乐的体性不能如获得财物般得到。因此,必须清楚了解苦乐的因是什么?因为如果不了解苦乐之因为何,则对于这两者的因无法做取舍。其次,痛苦的因,就是十不善等等的恶不善行,而安乐的因则是断除十不善之戒律等等善行,因此要乐不要苦的人们必须从各方面对于这两者好好地作一个无误的取舍。此外,首先应该思惟如下:亦即必须善加思惟总的轮回苦,以及个别的冷热等等地狱之苦、饥渴等等饿鬼之苦及愚痴等等畜生之苦;此外,若不从许多方面努力于断除恶不善法,则《经》中说:「严重、中等与轻微的不善法,依次会让有情生于地狱、饿鬼及畜生趣中。」因此,应该思惟:「假设自己也由于恶不善法的力量而生于那些恶趣(Tib, p. 1-5),则上述那些苦将在自己身上成熟,而如果那些苦在自己身上成熟的话,自己将完全无法忍受。」等等情况;而由于怖畏那些苦,为了从那些苦当中得到救度,必须对于三宝产生胜解信,并以此信作为动机而归依三宝,例如身患重疾的病人,为了免于疾病之苦,而必须依止良医一般。因此,思惟了总的轮回苦与别的三恶趣苦之后,为了从这些苦当中得到救度,要至心地归依:而为了让那些苦不要产生,要从多方面去断除恶不善法;为了得到增上生的人天果位,要从多方面好好修习断除十不善之戒律等善行。在这个时候,这位补特伽罗已跻身「内道佛教徒」(nang pa sangs rgyas pa)的行列,而这样的修行次第,就是下士道的修行情况。因此,下士的「所证」(thob bya),就是增上生(mngon mtho)的人天果位;而「所断」(spang bya),就是十不善业及其果报;而「所修」(nyams su blang bya),则是断除十不善之戒律等等那些善行。因此,在下士道的阶段,对于「暇满、义大、难得;死无常;恶趣苦;归依;业果」等,必须仔细思惟;并藉此如理地修学断除十不善之戒律等。上述是「特殊下士」(skyes bu chung ngu khyad par can)的情况。而所谓的「一般下士」(skyea bu chung ngu phal pa)则是指「仅希求现世事物的补特伽罗」。

  然后,这位补特伽罗一再地思惟「生、老、病、死的人趣之苦」、「死兆现行之苦等的天趣之苦」(Tib, p. 1-6)及「由于忌妒而扰乱心续等等的非天之苦」,以及受到「八苦」、「六苦」与「三苦」逼迫的情况等,亦即透过「即使从三恶趣的痛苦当中脱离而得到人天的果位,却没有从轮回当中解脱的话,是无法超越痛苦的本质的。」这样的思惟,体认到一切轮回当中全无心要可言之后,便已产生想要解脱一切轮回苦的想法了;然后进一步辨认出轮回苦所由生之我执无明,而必须努力于断除我执无明,所以如果我执无明未断,轮回之苦是无法像拔刺一般断除的。因此,在心中产生:「自己应该从一切的轮回之苦中脱离出来而证得解脱」这种强烈希求解脱的想法后,精进于断除轮回的根本我执无明,而作为断除彼等的方法的,就是必须进入于缘四谛这个对境的三学之道的修行。而这个时候,这位补特伽罗就是「中士」(skyes bu “bring),而这样的修行次第就是「中士道的修行」(skyes bu “bring gi lam gyi nyams len)。因此,在中士道的阶段,仔细地思惟了「由苦、集二者而于轮回中流转的情况」与「由十二缘起支而于轮回中流转的情况」等等后,内心对于八苦、六苦、四苦及三苦等等的一切轮回过患感到厌倦,为了远离这些过患,以缘四谛的三学之道等等作为主要的修行。这样的补特伽罗以断除轮回的根本──补特伽罗我执(gang zag bdag “dzin)──为主,而且以「断除我执的解脱」作为主要的所证;而作为其方法的,(Tib, p. 1-7)就是以「了解无我 的般若」及其「对境」(无我)作为主要的所修;然后,透过对于声闻道的极大胜解(mos pa),而一旦在自己心续中产生了无造作的希求解脱的想法时,则已进入「声闻道」(nyan thos kyi lam)了。其中,「希求解脱的想法」(thar pa don gnyer gyi…

《让有缘士夫朝向解脱与一切相智地的地道建立:摄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