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让有缘士夫朝向解脱与一切相智地的地道建立:摄要▪P2

  ..续本文上一页 blo)、「出离心」(nges ”byung gi bsam pa)及「想要脱离轮回的想法」(”khor ba las bsgral ”dod kyi blo)是同义词。产生无造作的这些想法的方法,就像罪犯在监狱中受到极大的折磨时,自然而然会产生逃离监狱的想法,以及房屋着火的屋主,自然而然想要脱离他的房子的情况一样,如果产生想要脱离轮回的想法达到上述两个比喻的程度时,就是已经产生无造作的出离心了。当这个想法产生时,不论是行、住、坐、卧的哪一个时候,均不可能退失,就像宗喀巴大士(rJe bdag nyid chen po) 所说的:「不分昼夜希求解脱心,若生尔时出离心已生。」关于这点,有些学者主张:「看见轮回过患的心是『出离心』,而想要从轮回脱离的心是『希求解脱的心』。」亦即认为「出离心」与「希求解脱之心」这两者是不同的,而且还认为出离心是因,而希求解脱之心是果。而在这部论中,恭敬地将这两个词视为同义词,亦即所谓「出离」就是解脱,而希求彼之心就称为「出离心」,而且不仅如此,当产生无造作的出离心时,就视为「已产生无造作希求解脱轮回的心」,这是大多数学者一致的看法。因此,成立「无造作的出离心」(nges “byung gi bsam pa bcos ma ma yin pa)与「无造作的希求解脱之心」(thar pa don gnyer gyi blo bcos ma ma yin pa)两者为同义词。而且宗喀巴大士在:「不分昼夜(Tib, p. 1-8)希求解脱心,若生尔时出离心已生。」当中也说明了「希求解脱之心」与「出离心」两者同义;而在这个偈颂之后的「彼出离不以净发心摄,不成无上圆满菩提因。」 当中的出离心,也必须理解为希求解脱的心;而且在《广论》的「仅仅想要舍弃彼等而且想要证得完全止息彼等的想法产生,正是出离心」当中也将「希求解脱之心」与「出离心」说为同义。此外,《广论》当中「当经中说到产生无造作之出离心的量(标准)时,会以处在火宅当中的人与处在监狱当中的犯人不愿处在那些处所,并且想要从那些场所解脱出来的心,作为产生出离心的标准,亦即前述二者的心到什么程度,出离心就应该产生到那个程度。」这是结合「想要从火宅及监狱中解脱出来的心」这个比喻与「出离心」这个意义,然而「对于火宅与监狱看见过患之心」与「出离心」二者喻义结合的情况则比比皆是。因此,能够成立「出离心」与「希求解脱之心」二者是同义的圣教与正理为数极多,因此必须承认这两者为同义词。

  此外,处于前述中士道的那位补特伽罗,不仅以「补特伽罗我执」(gang zag gi bdag “dzin),而且还以「执外境的分别」(phyi rol don du “dzin pa”i rtog pa)为主要的所断,并以断除这两者的解脱作为主要的所证,而作为其方法的,就是将「了解『补特伽罗无我』的般若及暸解『能取、所取二空』的般若二者及其对境(即「补特伽罗无我」及「能取、所取二空」)」作为「主要的所修」之后,透过对于在最后有(srid pa mtha” ma)时,在不依赖其他老师的教授的情况下,而以欲界身现证自己的菩提(Tib, p. 1-9)的独觉道的极大胜解,一旦自己心续中产生一个无造作的出离心时,即已进入「独觉道」(rang rgyal gyi lam)了。其中,声闻道与独觉道二者均摄于中士的道次第当中。

  此外,处于前述中士道的那位补特伽罗,从各种角度长期观修轮回的过患之后,体认到一切的三有就像火宅与监牢一般后,持续产生强烈想要证得完全止息烦恼与痛苦的解脱的想法,并且修学珍贵的三学之道的话,决定能够证得从轮回脱离的解脱,而且也不可能退转。但是因为这样仅仅断除部分的过失与圆满部分的功德,因此自利并没有完全圆满,而他利亦仅只有片面,而且最后还会受到佛的劝勉而决定进入大乘,因此心里想着:「现在,我从一开始就应该进入大乘道。」而产生想要进入大乘道的想法,而且心里想:「在看到『和自己一样堕于轮回大海的众生们也因为分辨取舍的智慧之眼关闭之故,无法前往远离轮回痛苦窘境之处』的同时,却对他们毫无悲愍,并且不精进于利益他们,这是非常不应该的。」这样想了之后,为了进入大乘道,首先停止对于受苦逼迫的的众生们以贪、瞋区分亲疏的情况之后,如那些道次第论着当中所说的一般长期地观修舍无量心。然后思惟:「一切有情均曾经当过或正在当自己的母亲等等。」(知母)接着(Tib, p. 1-10)依次先观修「忆念一切有情的恩德」(念恩)、「想要报恩的想法」(报恩)及「慈心」(悦意慈),然后将这些受苦逼迫的那些有情作为所缘之后,当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个强烈的「如果他们远离痛苦的话,该有多好啊﹗应该让他们远离痛苦。」的想法时,就表示自己心续中已经产生大悲心了。此外,大悲心产生的情况,在《广论》当中也说道:「就像母亲对于心中极为疼爱的幼小独子受到无量的苦时所生的怜悯心一样,一旦缘一切有情的大悲心任运而生的情况也达到那个程度时,就已产生『具备定义的大悲心』(snying rje chen po mtshan nyid tshang ba)了。」如上,当大悲心在心续中产生时,该补特伽罗就已成为「上士」(skyes bu chen po),而且是「大乘种性觉醒者」(theg pa chen po”i rigs sad pa),而他先前那些修行次第,则是与中士共通之道。然后,前述的慈心与悲心二者大力增长之后,必须观修「增上意乐」,而依于增上意乐之后,一旦心续当中产生一个强烈、毫无造作的「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必须证得珍贵的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的想法时,就是「具备定义的大乘发心」(theg chen sems bskyed mtshan nyid tshang ba)在心续中产生了,因此这位补特伽罗已进入了大乘道。如上的那些上士为了利他而希求圆满菩提,并以「大悲心与菩提心等」作为主要的修行,而以「实执及其习气」(bden “dzin bag chags dang bcas pa)作为主要的所断。

  如上那样辨认了命名为「心」或「认知」等等的基础之后,该心进入种种善、恶行为的情况,以及由此开展之后,下、中、上三士之道在心续中产生的情况,然后由此于心续中产生三乘地道(Tib, p. 1-11)之证悟的情况等,已经简要地说明完毕。现在要正式进入「地道建立」(sa lam gyi rnam gzhag)的解说。

  其中,分二:1. 总说地道建立,2. 别说各乘的地道建立。

  1. 总说地道建立,分二:

  1-1. 定义

  「作为自果之众多功德的所依基础之现观」,就是「区分为地、道二者之地」(sa lam gnyis su phye ba”i sa)的定义。「正朝向或已到达解脱或一切相智地二者任一所摄之智」,就是「道」的定义。或者「无造作出离心所摄之智」,就是「道」(lam)的定义。「区分为地、道二者之地」(sa lam gnyis su phye ba”i sa)、「道」(lam)、「现观」(mngon rtogs)、「智」(mkhyen pa)这些为同义词。

  1-2. 分类

  其中,若予区分,有由所依之补特伽罗与胜、劣的观点而区分的「大乘道」与「小乘道」二者。有从高、下的观点来区分的「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及「无学道」五者。

  「法现观」(chos mngon rtogs),是「资粮道」(tshogs lam)的定义。「资粮道」(tshogs lam)、「顺解脱分」(thar pa cha mthun)、「法现观」(don mngon rtogs)及「资粮道者心续之智」(chos mngon rtogs tshogs lam pa”i rgyud kyi mkhyen pa),这些是同义词。此外,所谓「资粮道」,是因为它是为了证得解脱及一切相智而累积资粮之道的开端,所以称为「资粮道」。因为是开始听闻、思惟经典之法的阶段的现观,所以也称为「法现观」。在资粮道阶段,是以听闻、思惟能诠的经典为主,但并不是意味着资粮道的阶段没有「修所成」,因为《阿毗达磨集论》说过:「什么是『资粮道』?答:凡夫戒、守护根门、饮食知量、于初夜及后夜中不睡眠而精进于瑜伽(Tib, p. 1-12);再者,还有成为其因的其他善行、听闻、思惟及修习所生的之智慧也可以,亦即……。」说明了资粮道中有闻、思、修三者。

  「义现观」(don mngon rtogs),是「加行道」(tshogs lam)的定义。「加行道」、「顺抉择分」(thar pa cha mthun)、「义现观」及「加行道者心续之智」(chos mngon rtogs tshogs lam pa”i rgyud kyi mkhyen pa),这些是同义词。此外,所谓「加行道」,是因为对于现观四谛而作加行之阶段的道,所以如此称呼。因为是对于经典的意义--粗细品的无我--产生修所成之体验的阶段的现观,因此称为「义现观」。此外,在加行道阶段,虽以修所成为主,但并不是没有听闻与思惟,因为《阿毗达磨集论》中说过:「《经》云:『资粮道当中有闻、思、修三者』而就像资粮道一样,加行道也是如此(亦即也有闻、思、修三者)。」

  「谛现观」(bden …

《让有缘士夫朝向解脱与一切相智地的地道建立:摄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