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讓有緣士夫朝向解脫與一切相智地的地道建立:攝要▪P2

  ..續本文上一頁 blo)、「出離心」(nges ”byung gi bsam pa)及「想要脫離輪回的想法」(”khor ba las bsgral ”dod kyi blo)是同義詞。産生無造作的這些想法的方法,就像罪犯在監獄中受到極大的折磨時,自然而然會産生逃離監獄的想法,以及房屋著火的屋主,自然而然想要脫離他的房子的情況一樣,如果産生想要脫離輪回的想法達到上述兩個比喻的程度時,就是已經産生無造作的出離心了。當這個想法産生時,不論是行、住、坐、臥的哪一個時候,均不可能退失,就像宗喀巴大士(rJe bdag nyid chen po) 所說的:「不分晝夜希求解脫心,若生爾時出離心已生。」關于這點,有些學者主張:「看見輪回過患的心是『出離心』,而想要從輪回脫離的心是『希求解脫的心』。」亦即認爲「出離心」與「希求解脫之心」這兩者是不同的,而且還認爲出離心是因,而希求解脫之心是果。而在這部論中,恭敬地將這兩個詞視爲同義詞,亦即所謂「出離」就是解脫,而希求彼之心就稱爲「出離心」,而且不僅如此,當産生無造作的出離心時,就視爲「已産生無造作希求解脫輪回的心」,這是大多數學者一致的看法。因此,成立「無造作的出離心」(nges “byung gi bsam pa bcos ma ma yin pa)與「無造作的希求解脫之心」(thar pa don gnyer gyi blo bcos ma ma yin pa)兩者爲同義詞。而且宗喀巴大士在:「不分晝夜(Tib, p. 1-8)希求解脫心,若生爾時出離心已生。」當中也說明了「希求解脫之心」與「出離心」兩者同義;而在這個偈頌之後的「彼出離不以淨發心攝,不成無上圓滿菩提因。」 當中的出離心,也必須理解爲希求解脫的心;而且在《廣論》的「僅僅想要舍棄彼等而且想要證得完全止息彼等的想法産生,正是出離心」當中也將「希求解脫之心」與「出離心」說爲同義。此外,《廣論》當中「當經中說到産生無造作之出離心的量(標准)時,會以處在火宅當中的人與處在監獄當中的犯人不願處在那些處所,並且想要從那些場所解脫出來的心,作爲産生出離心的標准,亦即前述二者的心到什麼程度,出離心就應該産生到那個程度。」這是結合「想要從火宅及監獄中解脫出來的心」這個比喻與「出離心」這個意義,然而「對于火宅與監獄看見過患之心」與「出離心」二者喻義結合的情況則比比皆是。因此,能夠成立「出離心」與「希求解脫之心」二者是同義的聖教與正理爲數極多,因此必須承認這兩者爲同義詞。

  此外,處于前述中士道的那位補特伽羅,不僅以「補特伽羅我執」(gang zag gi bdag “dzin),而且還以「執外境的分別」(phyi rol don du “dzin pa”i rtog pa)爲主要的所斷,並以斷除這兩者的解脫作爲主要的所證,而作爲其方法的,就是將「了解『補特伽羅無我』的般若及暸解『能取、所取二空』的般若二者及其對境(即「補特伽羅無我」及「能取、所取二空」)」作爲「主要的所修」之後,透過對于在最後有(srid pa mtha” ma)時,在不依賴其他老師的教授的情況下,而以欲界身現證自己的菩提(Tib, p. 1-9)的獨覺道的極大勝解,一旦自己心續中産生一個無造作的出離心時,即已進入「獨覺道」(rang rgyal gyi lam)了。其中,聲聞道與獨覺道二者均攝于中士的道次第當中。

  此外,處于前述中士道的那位補特伽羅,從各種角度長期觀修輪回的過患之後,體認到一切的叁有就像火宅與監牢一般後,持續産生強烈想要證得完全止息煩惱與痛苦的解脫的想法,並且修學珍貴的叁學之道的話,決定能夠證得從輪回脫離的解脫,而且也不可能退轉。但是因爲這樣僅僅斷除部分的過失與圓滿部分的功德,因此自利並沒有完全圓滿,而他利亦僅只有片面,而且最後還會受到佛的勸勉而決定進入大乘,因此心裏想著:「現在,我從一開始就應該進入大乘道。」而産生想要進入大乘道的想法,而且心裏想:「在看到『和自己一樣墮于輪回大海的衆生們也因爲分辨取舍的智慧之眼關閉之故,無法前往遠離輪回痛苦窘境之處』的同時,卻對他們毫無悲愍,並且不精進于利益他們,這是非常不應該的。」這樣想了之後,爲了進入大乘道,首先停止對于受苦逼迫的的衆生們以貪、瞋區分親疏的情況之後,如那些道次第論著當中所說的一般長期地觀修舍無量心。然後思惟:「一切有情均曾經當過或正在當自己的母親等等。」(知母)接著(Tib, p. 1-10)依次先觀修「憶念一切有情的恩德」(念恩)、「想要報恩的想法」(報恩)及「慈心」(悅意慈),然後將這些受苦逼迫的那些有情作爲所緣之後,當自然而然地産生一個強烈的「如果他們遠離痛苦的話,該有多好啊﹗應該讓他們遠離痛苦。」的想法時,就表示自己心續中已經産生大悲心了。此外,大悲心産生的情況,在《廣論》當中也說道:「就像母親對于心中極爲疼愛的幼小獨子受到無量的苦時所生的憐憫心一樣,一旦緣一切有情的大悲心任運而生的情況也達到那個程度時,就已産生『具備定義的大悲心』(snying rje chen po mtshan nyid tshang ba)了。」如上,當大悲心在心續中産生時,該補特伽羅就已成爲「上士」(skyes bu chen po),而且是「大乘種性覺醒者」(theg pa chen po”i rigs sad pa),而他先前那些修行次第,則是與中士共通之道。然後,前述的慈心與悲心二者大力增長之後,必須觀修「增上意樂」,而依于增上意樂之後,一旦心續當中産生一個強烈、毫無造作的「爲了利益一切有情,我必須證得珍貴的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的想法時,就是「具備定義的大乘發心」(theg chen sems bskyed mtshan nyid tshang ba)在心續中産生了,因此這位補特伽羅已進入了大乘道。如上的那些上士爲了利他而希求圓滿菩提,並以「大悲心與菩提心等」作爲主要的修行,而以「實執及其習氣」(bden “dzin bag chags dang bcas pa)作爲主要的所斷。

  如上那樣辨認了命名爲「心」或「認知」等等的基礎之後,該心進入種種善、惡行爲的情況,以及由此開展之後,下、中、上叁士之道在心續中産生的情況,然後由此于心續中産生叁乘地道(Tib, p. 1-11)之證悟的情況等,已經簡要地說明完畢。現在要正式進入「地道建立」(sa lam gyi rnam gzhag)的解說。

  其中,分二:1. 總說地道建立,2. 別說各乘的地道建立。

  1. 總說地道建立,分二:

  1-1. 定義

  「作爲自果之衆多功德的所依基礎之現觀」,就是「區分爲地、道二者之地」(sa lam gnyis su phye ba”i sa)的定義。「正朝向或已到達解脫或一切相智地二者任一所攝之智」,就是「道」的定義。或者「無造作出離心所攝之智」,就是「道」(lam)的定義。「區分爲地、道二者之地」(sa lam gnyis su phye ba”i sa)、「道」(lam)、「現觀」(mngon rtogs)、「智」(mkhyen pa)這些爲同義詞。

  1-2. 分類

  其中,若予區分,有由所依之補特伽羅與勝、劣的觀點而區分的「大乘道」與「小乘道」二者。有從高、下的觀點來區分的「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及「無學道」五者。

  「法現觀」(chos mngon rtogs),是「資糧道」(tshogs lam)的定義。「資糧道」(tshogs lam)、「順解脫分」(thar pa cha mthun)、「法現觀」(don mngon rtogs)及「資糧道者心續之智」(chos mngon rtogs tshogs lam pa”i rgyud kyi mkhyen pa),這些是同義詞。此外,所謂「資糧道」,是因爲它是爲了證得解脫及一切相智而累積資糧之道的開端,所以稱爲「資糧道」。因爲是開始聽聞、思惟經典之法的階段的現觀,所以也稱爲「法現觀」。在資糧道階段,是以聽聞、思惟能诠的經典爲主,但並不是意味著資糧道的階段沒有「修所成」,因爲《阿毗達磨集論》說過:「什麼是『資糧道』?答:凡夫戒、守護根門、飲食知量、于初夜及後夜中不睡眠而精進于瑜伽(Tib, p. 1-12);再者,還有成爲其因的其他善行、聽聞、思惟及修習所生的之智慧也可以,亦即……。」說明了資糧道中有聞、思、修叁者。

  「義現觀」(don mngon rtogs),是「加行道」(tshogs lam)的定義。「加行道」、「順抉擇分」(thar pa cha mthun)、「義現觀」及「加行道者心續之智」(chos mngon rtogs tshogs lam pa”i rgyud kyi mkhyen pa),這些是同義詞。此外,所謂「加行道」,是因爲對于現觀四谛而作加行之階段的道,所以如此稱呼。因爲是對于經典的意義--粗細品的無我--産生修所成之體驗的階段的現觀,因此稱爲「義現觀」。此外,在加行道階段,雖以修所成爲主,但並不是沒有聽聞與思惟,因爲《阿毗達磨集論》中說過:「《經》雲:『資糧道當中有聞、思、修叁者』而就像資糧道一樣,加行道也是如此(亦即也有聞、思、修叁者)。」

  「谛現觀」(bden …

《讓有緣士夫朝向解脫與一切相智地的地道建立:攝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