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足成佛的根器与因缘,」此因众生乃是由五蕴和合而成,并非有自性与真实的存在,由此虚幻与无常的特点,众生得以了知诸法无自性的本质;且因众生的心续的本质为空性,与诸佛相同,因而具足成佛的根器与因缘。
行者欲藉由修持空性正见慧,以诸法无自性的正知正见观待世间万物,从而破除轮回的根源---无明,获致清静的解脱,则首先必须生起出离心,不贪着轮回中短暂的安乐,体认轮回痛苦的本质,如此,方能藉由道次第的修习,而获致究竟的安乐与解脱;反之,若未能生起坚定的出离心,则任何希求获得解脱的愿望,均无法如愿以偿。
欲生起具量、坚定而真实的出离心,必须对四谛中的苦、集二谛有正确的认知,深刻的体悟轮回痛苦的本质。于此基础上,所生起的出离心,方为具量的出离心,也才能获致真正的解脱。宗喀巴大师于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曾引用噶当派祖师「霞惹瓦」的教诫:「众生所生起的微薄出离心,如同于水中洒上薄薄的一层青稞粉。」众生常为求从某种痛苦中解脱,而发起微薄的出离心,以此微薄的出离心,所获致的解脱与安乐亦将微不足道。
无论空性正见慧、菩提心乃至一切道次第证量的生起,均须以出离心为基础。行者若未生起具量的出离心,则必然贪着轮回中短暂的安乐,无法认知其中总体与支分的各种痛苦,更无法体悟轮回痛苦的本质;是故,如何能生起「为救度众生离苦得乐愿速成佛」的菩提心;如何能了知诸法无自性与虚幻的本质,从而证得空性正见慧。
阿底峡尊者初抵西藏时,曾向前来迎接的法师们问道:「菩提心如何修持?」法师们回答:「照仪轨念诵过。」尊者又问道:「未诵仪轨之前如何修?」彼等哑口无言,尊者于是感叹道:「不知修菩提心的菩萨,唯藏地有之。」行者若未生起具量的出离心,却希求生起广大菩提心、证悟空性正见慧乃至获致究竟的解脱,此等心愿如同海市蜃楼一般,绝无实现的可能。
「萨迦班智达」于远离四种执着一书中,如是开示:「若执着此生,即非修行者。若执着世间,则无出离心。」简明扼要地阐释出离心的重要;因此,行者若未能生起具量的出离心,依然贪着轮回短暂的安乐,则无论修持任何法门,均流于空谈,而不能身体力行,亦不能成为一位真正的修行者。
于「无真出离难止息,舍求有海安乐果」此两句偈颂中,行者首先须了知何谓真正的出离心?真正的出离心意指对于此生、来生乃至轮回中所有盛事,心中不生起任何贪着且深觉厌患;若是仅止于希求从某种病苦中解脱乃至避免堕入三恶道,此种发心并非真正的出离心。
未能生起真正的出离心,即无法止息继续不断追求轮回大海中(有海)短暂安乐的愚昧行为;轮回中所有的安乐均是短暂而非恒久,在安乐的表相之下,潜藏着痛苦的本质(此即为坏苦),行者由于受无明的蒙蔽,因而无法透彻了解诸法的实相,不断地为虚幻的表相所迷惑,将暇满难得的人身,浪掷在追求虚幻不实而短暂的安乐上,如同苍蝇、蟑螂等昆虫将污秽的垃圾堆视为宝山,汲汲营营地穿梭于其中一般。
「贪着有乐能缚身」此句偈颂说明轮回中上至无色界的「有顶」下至欲界的「无间地狱」,无数的有情众生莫不由于贪着轮回中短暂的安乐,因而不断地造作业障,继续获得有漏的蕴身,如同被绳索紧紧地系缚于轮回之中,无法获致究竟的解脱。轮回中短暂的安乐,如同涂抹于刀刃上的蜂蜜,众生仅贪求蜂蜜的甜美,却无视于利刃的存在,迫不及待地舔舐蜂蜜,在品尝短暂的甜美滋味之后,自身却遭受痛苦与伤害;或是如同大象因贪吃陷阱边的青草,而落入陷阱之中;其中的利弊得失,行者须仔细思惟。
「是故首当出离心」此偈颂说明行者心中莫不有着希求解脱成佛的目标与心愿,既然已立下如此崇高的目标,便须奠定稳固的修行基础,并朝正确的方向奋力前进。解脱成佛的境界并无法依靠外在的行为而成办,而必须将自己的心念由贪着转变为厌患轮回短暂的安乐,从而生起具量的出离心,逐步依循各种道次第修习,如此,行者即朝解脱成佛正确的方向迈进,同时为自己的修行奠定稳固的基础。
(四)暇满难得寿不留
修习能断今世欲
业果不爽轮回苦
数思能断来世欲
「暇满难得寿不留,修习能断今世欲。」此二句偈颂在说明如何断除对此生的贪着,于「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如是阐述:欲断除对此生的贪着,必须修持暇满人身难得与死无常。「广论」的科判中,关于出离心修持的次第为暇满人身难得、死无常、业果(此三者为下士道的范畴)、四谛与十二因缘(为中士道的范畴)。至于菩提心与止观的修持,则属于上士道的范畴。因此,出离心的修持,涵盖了下士道与中士道两大领域。
修持大乘佛教的行者,心中均有「为利众生愿成佛」的大愿,欲成就圆满佛果,必须同时具足圆满的智慧与福德资粮,此二者须依靠行者修持空性正见慧与菩提心而来,而欲证得空性正见慧必须生起具量的出离心;欲生起广大的菩提心首先须认知轮回痛苦的本质,因而发愿欲救度有情众生能离苦得乐,此仍须以出离心为基础。
出离心又可分为断除对此生的贪着与厌弃对来世的贪着;因此,推溯一切道次第修持的根源,均须断除对此生的贪着。由于行者能断除对此生的贪着,来世能往生人天善趣;由于厌患对来世的贪着,精进修持戒、定、慧三学,能证得涅槃解脱;由于发起「为利众生愿成佛」的大愿,精进修持菩提心与空性正见慧,终能成就圆满佛果。
行者由于未能了知具足八种闲暇、十种圆满的人身,是何等殊胜、难得与具足极大的义利;及应当运用此人身达成何种目标?因而不断地虚耗光阴去追求名声、财富与衣食享受。如同乞丐不知将自己所拥有的金银财宝用以改善生活,依然四处行乞,过着穷困潦倒的日子;此生若未能珍惜暇满难得的人身,继续放任宝贵的生命不断流逝空过,则来生必定继续于轮回的大海中漂流不止。
思惟「暇满」的内涵,能令行者避免将宝贵的生命浪费在无意义的作为之上;思惟「难得」的内涵,则可令行者把握此生难得的机缘,精进修持正法,从而获致解脱乃至成佛。
六道有情众生的数目不可尽数,其中更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堕入三恶道之中,相形之下,行者此生能获得暇满难得的人身,其殊胜自不待言!
「暇满」一词中,「暇」意指八种闲暇【远离八种无暇---未能值遇佛法、诸根不具、具邪见、边地受生(以上为生而为人的四种无暇)、生于地狱道、恶鬼道、畜生道、长寿天】。
「满」意指十种圆满,其中包含「自圆满」与「他圆满」各五种;自圆满的首要条件即生而为人,因人较其它有情众生具有更为殊胜的因缘。
自圆满的第二种条件为「生于中土」,中土之意有二:依地域区分、依佛法区分,此处系指以佛法区分之中土,行者若投生于持守戒律的四众佛弟子【比丘(沙弥)、比丘尼(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所在之处,并有法师宣说经、律、论三藏,或修持戒、定、慧三学之地,即为生于中土。
自圆满第三种条件为「诸根具全」,诸根具全除身体各种感官与肢体均须健全之外,尚须非中性人(身体同时具足男根与女根)方可,此因中性人不能接受任何一种别解脱戒,是故,不能成为「诸根具足」的人身。
自圆满的第四种条件为「不堕边业」,意指未曾造作五无间罪【弒父、弒母、弒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挑拨离间使僧团产生纷争)】,经典中曾提及:「此生若曾造作五无间罪,即不能证得阿罗汉以上的果位。」况且造作五无间罪乃是与追求涅槃解脱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若曾造作此等恶业,即不能成为具足圆满的人身。
自圆满的第五种条件为「信解胜处」,就辞意而言,「胜处」意指戒律,行者对戒律具足虔敬的信仰,即为「信解胜处」。持守戒律的目的可区分为二种:一、远离堕罪(牵引行者堕入三恶道的罪业)。二、止息烦恼。以远离堕罪作为目的而持守戒律,仅须对戒律具足虔信并努力持守即可;若就止息烦恼而言,则须修学经、律、论三藏,方能达成目标。此处系以对经、律、论三藏具足虔信而修学,为圆满「信解胜处」之条件。
欲修学正法从而获致解脱,除须具足八种闲暇之外,尚须具足十种圆满,如此方能具足圆满修学正法的条件,行者应努力使自己具足上述五种自圆满的条件。
他圆满的五种条件为:一、佛出世。二、说正法。三、教法常住。四、为法随转。五、他心所悲悯。此依无著菩萨所作的「菩萨地分」而说。「佛出世」意指行者出生于佛陀住世尚未涅槃的时代。「说正法」意指佛陀除住世之外,尚开示殊胜的教法,十方三世诸佛于成佛后,并非均具有宣说佛法的因缘。
「教法常住」意指世间仍有佛陀所宣说的教法存在,尚未衰灭,且仍不断地流传与弘扬。「为法随转」意指行者有缘能值遇修行精进具足成就的上师或法师,了知藉由修持佛法能获致解脱成佛的殊胜利益与功德,因而发心皈依受持戒律乃至出家修行。「他心所悲悯」具有二种意涵---一、具足教证功德的上师或法师们,为使行者能获致解脱,将各种修持的心要与口诀,毫无保留地授予行者。二、信众能发心布施饮食、医药等各种资具,护持行者能专心修行。
世间的人们常不知珍惜此生所具有暇满难得的人身,未能妥善运用自己所具足诸如世间财富等种种圆满,帮助他人得以远离痛苦获得安乐,从而累积智慧与福德资粮,使其成为自己修行乃至获致解脱成佛的助缘;反而因为拥有财富而引发自身强烈的贪、瞋、痴,将大部分宝贵的生命,用于谋取自己及亲人的利益与打击敌人之上,然而这些以「爱我执」为动机,所造作的各种行为中,绝大部分皆为恶业,如此深重的恶业,导致行者须承受无量无边的痛苦,所具足的圆满反而成为获致解脱成佛的障碍,如此,甚是可惜!
如同一帖药剂须将药单上所…
《三主要道(圣道三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