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念诵此句偈语时,须观想资粮田的本尊与护法亲口应允行者:「尔等今后修行上所遭遇之障碍,吾当予以灭除;尔等所欲成就之顺缘,吾亦成办之。」本尊与护法应允之后,由其身上变现出无数的法器,如同火焰一般,朝行者飞来,去除所有修行的障碍,成办所有的顺缘。其后,观想示现忿怒相之本尊与护法,变现出无数的忿怒尊,进入行者的身体,自身与心续中所有的病魔变成虫、毒龙等有毒的物质,为本尊与护法吞食殆尽;此时,行者身心充满光明,战胜所有病魔,从而获得殊胜的加持。
内外、秘密违缘障碍的内涵可分为:外----一切人与非人对行者所造成的障碍;内----体内的病根,如风、胆、涎等;秘密违缘----心续中的贪、瞋、痴等烦恼与业障;若行者一直执着此等违缘障碍,烦恼将更为炽盛,并导致更大的痛苦。此等违缘障碍虽能予以对治与净除,但若能以正确的认知,将障碍与违缘转化为修行的助缘,例如,生病时,思惟生病的原因,乃是过去所造作的恶业与行者所具有之有漏色身所致;如是思惟,违缘障碍便成为修行的助缘,对行者的修持将有所帮助。
如理依止善知识为道前之基础,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将能如理依止善知识的利益与不能如理依止善知识的过患,及如何生起如理依止善知识的意乐与依止善知识的方法,均做了详尽的阐述,行者应深入了解与思惟,并于修持的过程中,将自己的上师视为与三世十方诸佛无二无别;如是思惟,并非为了上师的利益着想,而是为了使行者能获致殊胜的加持,故须如是思惟。行者未能将上师视为与诸佛无二无别的原因,在于自己的心续仍为烦恼所染污,因为心续不清净,故无法视上师与诸佛无二无别,并非上师有任何的过失。
行者对于上师所传授的心要与口诀,必须实际用于每天的修持之中。依藏传佛教的传规,每当上师传授完一段修持的心要与口诀,行者须于受法之后,每天以四座(上午两座、下午及晚上各一座,每座约三小时)的时间,不断思惟与观修上师所传授的心要与口诀,直至心续中生起觉受,上师方继续传授另一段要诀。诸位听受完上师所传授的「祈求三大义利」观修要诀后,应每日如法实修,切莫以听故事的心态前来听闻,如此,不但对圆满「为利众生愿成佛」的心愿毫无帮助,且将有种种的过患产生。
行者对于上师与诸佛菩萨最殊胜的供养,乃是依循上师所传授的要诀,如法精进实修。以此为基础,虽不能具足世间种种的珍宝而行供养,然以自身所修持善法(持戒乃至行菩萨行)的功德,变现为诸佛庄严的净土与宫殿,以及大千世界的各种珍宝,对上师与诸佛菩萨心怀虔敬的信仰而行供养,如此方能圆满供养的意义。若不能如法实修、未能具足虔敬的信仰心,则纵然以再多的宝物供养上师三宝,依然如镜花水月一般,剎那即逝。另须注意供养时,手中需执持些许供物,至少需手持念珠,切勿以空手而行供养。
以上为修持供养的要诀,希望诸位能如法而行,精进实修,如此必能累积圆满的福德资粮。
(三)
无真出离难止息
舍求有海安乐果
贪着有乐能缚身
是故首当出离心
此偈颂说明行者须修持出离心的原因。
行者唯有生起欲从轮回中获致解脱的心念,方能努力追求解脱的方法,也才有获致解脱的可能;反之,若未能生起出离心,继续受烦恼牵引而造作恶业,结果必然于轮回中无止尽地沈沦。寂天菩萨云:「行者若未能对轮回中短暂的安乐生起厌恶之心,如此将无法止息轮回的种种痛苦。」行者乃是为了获致解脱而皈依佛门修行,亦经常念念不忘要获致解脱,然可曾深入探究获致解脱的方法,与如何才是真正获致解脱?
欲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的先决条件,必须对轮回的过患与解脱的功德利益有正确的认知,如此方能生起出离心,从而希求从轮回中获致解脱。若对轮回的过患与解脱的利益功德未能有正确的认知,依然贪着轮回中的短暂安乐,则必然无法生起出离心,更遑论能从轮回中获致解脱。如同监狱中的犯人,若是认为监狱中的生活相当惬意,从不想走出牢狱重获自由,即使让其出狱,不久,依然将重回牢狱之中。
因此,欲获致解脱首先须认知轮回的过患。轮回的意涵为众生的心续(心识剎那不断延续的过程)受烦恼(贪、瞋、痴)与业障所驱使而无法自主,无论内在的心识与外在的行为,均为烦恼与业障所掌控,日日夜夜均漂流于烦恼与业障的瀑流冲激之中,更由于受业力的驱使而生生世世不断进取获得有漏的蕴身,此为轮回的意涵。
行者或许认为仅断除轮回中些许的痛苦,或是从污秽之地逃离至清净舒适的处所,即为获得解脱,如此肤浅的认知,在于行者对轮回的根源---心续中的烦恼与业障,未能有正确的认知。心续中的烦恼与业障若未能净除,纵然能获得短暂的安乐,终究仍将受烦恼与业障所驱使,而继续于轮回中流转不止。
尊贵的
DL喇嘛某次应邀至英国访问并发表演说,英国女王亦莅临听讲,演讲结束后,女王于茶叙中向DL喇嘛表示:「您方才提到对自己的身体不应过分执着,我深表认同;我即是因过分执着自己的身体,因而产生不少的困扰。」当行者听闻善知识提及有漏的蕴身为轮回的表相时,若心生不悦,无法认同与接受,如此,即是对轮回的内涵未能有透彻的认知与了解。
行者不断进取获得有漏蕴身的原因,在于过去生所造作有漏的因---烦恼与业障,众生皆希求安乐而厌离痛苦,即使些微的痛苦亦不愿承受,然此有漏蕴身却令行者此刻须承受巨大的苦楚(苦苦、坏苦、行苦),且更由此有漏蕴身不断生起烦恼与造作业障,种下生生世世不断进取获得有漏蕴身,须承受无量无边痛苦的恶因;因此,有漏蕴身乃是导致行者不断于轮回中承受痛苦的根源,故行者不应执着此有漏蕴身。
行者对于轮回短暂安乐的贪着,大部份来自于对此有漏蕴身的执着,此种执着,若是能使行者感受安乐,则并无任何不当之处;然而,此有漏蕴身带给行者的却是生、老、病、死等无量无边的痛苦,既然有漏的蕴身是痛苦的根源,行者即不应继续对其产生执着。
行者了解执着有漏蕴身的过患之后,并非仅以心生「吾不愿继续进取获得此有漏蕴身」的心念,即能从轮回的痛苦中解脱;而必须探究有无方法能使行者不须再继续受烦恼与业障的驱使,而不断投胎转世继续获得有漏蕴身。
从因果的关系探究行者不断获得有漏蕴身的因,在于心续中的烦恼与业障,只要心续中的烦恼与业障未净除(因),行者即须不断进取获得有漏蕴身(果)。因此,唯有设法净除心续中的烦恼与业障,方能断除轮回的根源。
欲净除心续中的烦恼与业障,首先对于过去生所造作的恶业须努力忏悔,对于此刻的心念与行为,须谨慎防护,避免再继续造作业障,若不慎受烦恼驱使而造作业障,当生起极为后悔的心念,并将烦恼视为自己的雠敌,须奋力加以对治,切勿继续受其驱使,而使心续中的烦恼与业障不断增长,如此,必然无法断除轮回的根源。
烦恼可粗分为贪、瞋、痴、慢、疑等五种,其根源即为「无明」。由于无明,使行者无法透彻了解「诸法无自性」的实相,将因缘聚合而成短暂存在的人、事、物执为实有,因而对自己所爱者生起贪心;对自己所恶者生起瞋心,以此分别心复引生出傲慢与怀疑。因此,无明乃是轮回的根本,行者若能以空性正见慧予以对治,将能藉由破除无明而使烦恼断尽,从而净除所有的业障,获致真正的解脱。
佛陀曾如是开示:「众生因不能了知诸法无自性的本质,遂为虚幻的表象所蒙骗,将世间万物执为实有,此错误认知生起的剎那,即引生诸多烦恼。」行者若能深入思惟与了解世间万物皆是相互依存,并非单独、自主地存在,而是由于因缘聚合而短暂存在。其本质为无自性而非实有,若能如是思惟,行者便能扭转将万物执为实有的错误认知,了知诸法虚幻的本质,不复对其心生烦恼。
然而行者对于能将烦恼完全断除一事,容易心生疑惑,或许如此质疑:「一旦将烦恼完全断除,则我是否仍然存在?」为何会有如此的质疑,其根源在于行者从无始以来,时时刻刻毫不间断的串习着烦恼的习气,此习气于心续中已然根深柢固,因此,容易对断除烦恼之事心生疑惑。
存在于心续中的贪、瞋、痴等烦恼,由于行者累世不断的串习,使自己的心识与行为均为其驱使与掌控而不自知;烦恼且如同古代的官员使唤仆役一般,不断地驱使行者造作恶业,继续在轮回中承受无量无边的痛苦,行者却仍不知警醒,依然任其摆布。现实生活中,任何人均不愿身为奴仆受他人所使唤,即使时间再短亦避之唯恐不及,但为何生生世世受烦恼所奴役,却甘之如饴,行者于此须仔细思惟,是否愿意继续为烦恼所使唤?
心续中的烦恼与业障能彻底净除的原因,在于其并非心的本质,有情众生的心性具有清净与光明的本质,然暂时为烦恼与业障所染污与蒙蔽;因此,能藉由正确的修持方法,将其完全净除。行者了知烦恼与业障能完全予以净除之后,便须戮力对治烦恼与业障的根源---无明,以空性正见慧的正知正见观待世间万物均无自性且虚幻不实,以此破除实执乃至由实执所衍生出的一切烦恼。切勿因循累世的恶习,听任烦恼的习气日益增强与坚固,如此,将与解脱的道路背道而驰。
行者藉由不断串习空性正见慧,不断深入思惟并提醒自己诸法均为虚幻、无自性且相互依存,使心续中的烦恼业障能逐步净除,烦恼的习气日渐淡薄,心念便能逐渐入于空性之中;当烦恼完全净除时,行者便能体认心性清净与光明的本质,而安住于空性、光明与安乐之中,此时,所有的痛苦均已止息,行者即达到解脱的境界----涅槃寂静(涅槃意指心安住于没有烦恼与业障的空性、光明与安乐之中,寂静意指止息所有的痛苦)。
弥勒菩萨于「宝性论」(慈氏五论之一)中曾如是开示:「有情众生皆具…
《三主要道(圣道三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